作為今年十月份乃至整個下半年最重要的單機遊戲大作之一,《戰地1》受到了廣大玩家們前所未有的歡迎。在遊戲發售後各大權威遊戲評測媒體也紛紛給出了超高的評分,足以證明本代戰地優秀的遊戲素質。因為筆者最近沉迷ITX小鋼炮不能自拔,就動手組裝了一臺性能極為強力的小鋼炮主機用來體驗戰地1的世界,這一次請大家跟筆者一起進入小鋼炮的一戰戰場之旅。
此次遊戲體驗平臺的詳細配置,先容筆者賣個關子。我們先來感受一下《戰地1》代入感超強的劇情模式,以對遊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劇情開始,我們從一個醫院的病床上醒過來,鏡頭一晃後我們又回到了剛剛經歷的戰場。
由於《戰地1》的設定是在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以進入遊戲後你所能使用的武器都相當的簡陋,像遊戲開場中短兵相接的肉搏戰也會經常在實際的遊戲中遇到。
接下來我們會接到第一個任務,守住目前的陣地。
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敵人,你會發現手中的這桿槍似乎沒什麼用,這個時候一種無力感會猛然湧上心頭。
接下來進行的任務還有坦克駕駛環節,大家都知道陸戰之王的坦克的發展就是始於一戰。在《戰地1》的載具體驗部分我們會有很多的機會來體驗一戰中登場的各型坦克。
對於習慣了現代戰爭遊戲中先進塔克的筆者來說,一戰簡陋的坦克的駕駛和戰鬥體驗可以說是相當令人不快的,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坐在電腦前模擬的感覺尚且如此,在百年前的古人作戰條件的艱苦更是可想而知了。
除了坦克,一戰還開啟了毒氣戰的先河,在教學任務關卡中我們還會體驗在毒氣迷霧中作戰的感受。
在帶上防毒面具後,原本就不寬廣的視野變得更為侷促。
你的武器彈藥會很快耗盡,接下來你會不得不陷入跟敵人肉搏的境地。
當敵人突然從你的背後出現並給了你致命一擊的時候,戰爭的殘酷仿佛真的降臨在了自己身上。筆者的試玩在這裡的時候差點就進行不下去了,這種感覺是如此的虐心.
鏡頭隨著生命的逝去而漸漸落幕
最後整個戰場上只剩了你,和你眼前唯一的敵人。
在遍布屍骸的戰場上,你們四目相對最終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放下武器。在你死我活的戰鬥中,最難保持的就是人性。教學關卡的最後一幕,經過前面任務的鋪墊真的能讓人一瞬間靜下來好好思索一下我們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
接下來讓我們暫時放下陰霾,來體驗一下遊戲性十足的多人在線模式。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四個兵種,首先是突擊兵,裝備有高速衝鋒鎗和霰彈槍的突擊兵具備極強的近距離作戰能力,同時反坦克手雷、地雷和反器材步槍的配置也使得這個職業擁有相當兇殘的反裝甲能力。在戰場上充當主力軍和炮灰的角色,幾乎所有戰略目標的達成都需要大量的突擊兵拿命堆出來。
偵察兵配備的主武器是狙擊槍,作戰距離較遠,在遊戲中主要起到了偵查指示和遠距離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需要注意的是,《戰地1》的武器系統彈道模擬相當真實,想要在上百米的距離上,發現敵人已經變得相當困難,想要打到運動中的敵人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剛剛加入戰地1世界的小夥伴們還是建議大家踏踏實實的從炮灰突擊兵學起。
支援兵在戰場上充當了萬金油角色,擁有輕機槍的支援兵在中距離交戰中可以發揮極強的火力壓制效果,迫擊炮更是攻打掩體後敵人的神器,同時還可以不斷投擲彈藥箱供隊友們補給。
醫護兵在《戰地1》的遊戲中堪稱最寶貴的存在,由於部署時間和交戰場地很大,戰地1中每一個玩家的生命都是相當寶貴的存在,在你被敵人擊中後附近有沒有醫療兵及時的對你進行戰地急救非常關鍵。同時作為配備有半自動步槍和槍榴彈的醫護兵自身也具備相當的中距離作戰能力,建議已經進入戰地1世界的小夥伴們一定要保護好你們身邊每一個醫護兵。
多人遊戲模式分為了新加入了行動模式、團隊死鬥、戰爭信鴿、突襲、徵服這樣幾種,玩家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式加入伺服器進行遊戲。筆者作為一個《戰地1》的新兵上來還是選擇規則比較簡單的徵服模式進行體驗。
在最多64人同時在線的戰場上,筆者徹底體驗了一把槍林彈雨的感覺。剛剛踏入多人遊戲戰場的前幾個小時裡,一直在發出FPS遊戲新手的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誰在打我?
儘管武器略顯簡陋,但戰地1還是為玩家準備了大量不同載具以供玩家體驗,筆者剛剛進入遊戲就體驗了一下揚刀躍馬的騎兵。
在沒有飛彈的一戰空戰戰場上,空中格鬥可謂是家常便飯了,除了靈活狡詐的敵機,在駕駛飛機時還要時刻留心來自地面的兇殘防空炮火。
偵察兵狙擊鏡中的視角,大家能看到遠處的敵人嗎?
在《戰地1》逼真程度空前的戰場上,變幻莫測的天氣也會成為你戰鬥中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因素。在沙塵暴中隔著十來米的距離,幾乎就已經看不到眼前的敵人了.
從比分就可以看出我們的遊戲是有多慘烈了,反覆短兵相接的拉鋸戰讓整個戰場跟絞肉機一樣消耗玩家的「生命」,在半小時的單局遊戲時間裡你會恍惚之間有一種回到100年前一戰戰場的感覺。
筆者沉迷ITX小鋼炮已久,今年NV最新的1000系顯卡和Intel Skylake強力的性能表現,瞬間將新一代小鋼炮性能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筆者結合自身的使用習慣和需求選擇了i7-6700與華碩B150I PRO GAMING/WIFI/AURA主板搭配了同是華碩的GTX1070顯卡,一舉在2K解析度默認超高畫質下的《戰地1》斬落馬下。
在2560X1440默認超高畫質下,兩分鐘的幀速率記錄時間內,筆者在多人在線模式下進行了各種地形和天氣下的激烈戰鬥,在我們的實際測試中筆者的小鋼炮平臺跑出了平均幀數82,最高幀數108的驚人成績,最低幀數66幀也沒有突破60幀的流暢底線。可見這次我們花費近1W元搭配出的超強小鋼炮完全已經能夠滿足在高解析度超高畫質下流暢運行次時代單機遊戲大作的需求,這點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本代華碩B150 PRO GAMING系列主板讓筆者覺得非常贊,規格做工用料這些統統非常「華碩」不再贅述了。AURA燈光的加入堪稱最為良心的設置,高逼格ROG主板上酷炫的燈光終於被移植了一部分到售價親民的B150晶片組主板上,讓我們普通玩家也有機會用很低的成本打造出酷炫無比的高性能遊戲PC。
華碩ROG-STRIX-GTX1070-O8G-GAMING採用了超公版GTX1070的豪華配置,8GB GDDR5海量顯存,顯存位寬為256bit,顯存頻率為8008MHz,並支持DirectX 12特性!該卡的核心頻率有兩種模式供玩家隨意切換,超頻模式與遊戲模式。超頻模式下,該卡的核心頻率為1531MHz~1721MHz;遊戲模式下,頻率為1506MHz~1683MHz。對比公版1506MHz~1600MHz的核心頻率有了大幅的提升!
酷睿i7-6700基於Skylake架構設計,最新的14nm製程,LGA 1151接口需搭配100系列主板,四核八線程設計,默認主頻3.4GHz,三級緩存8M,支持DDR3/DDR4兩種規格,同樣集成了HD 530核心顯卡。對於大部分遊戲玩家來說i7-6700是比較實惠同時也更實用的選擇。
追風者機箱的一貫特色,就是提供優秀的水冷方案以及硬體兼容性,PK-215也不例外,因此不同於其他ITX迷你型機箱,PK-215給人印象體型偏大,機箱尺寸230x375x395mm3,尤其寬度達到了230mm,兼容所有高端雙塔散熱器,支持330mm超長顯卡,主板右側偌大的空間主要為分體式水冷設備如水泵、水箱提供支持,而且頂部和前部兩個地方設計240或280冷排位,很多中塔機箱都未必有這麼高的兼容性。作為筆者主力工作機的選擇,PK215勤勤懇懇又完美的完成了裝載高性能小鋼炮的任務。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相關產品購買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