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1641年愛爾蘭起義親歷證詞

2021-02-13 近代早期紅與黑

「1641年證詞」(1641 Depositions)是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有關他們在1641年愛爾蘭叛亂中經歷的證詞,這些人主要是新教徒,但也有一些天主教徒。這些證詞記錄了財產損失、軍事活動以及據稱愛爾蘭叛亂者所犯的罪行,包括襲擊、剝去衣物、監禁和謀殺。這批材料在近代早期歐洲的任何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為1641年叛亂的起因和經過,以及17世紀愛爾蘭、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社會、經濟、文化、宗教和政治史提供了獨特的信息來源。

1741年,約翰·斯特恩主教將「1641年證詞」捐贈給都柏林三一學院圖書館。都柏林三一學院手稿和檔案研究圖書館現存約8000份證詞或證人陳述、審訊及相關材料,共計19010頁,被裝訂成31冊。這些材料難以閱讀(有些幾乎無法辨認),拼寫前後不一且不規範,語法和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是如此,而且筆跡千差萬別。其中11冊證詞有關倫斯特,10冊有關芒斯特(其中7冊涉及科克郡),2冊有關康諾特,8冊有關阿爾斯特。這些證詞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據稱發生的事件後一兩年內記下的證詞,另一類是在17世紀50年代收集的證詞。早期的證詞或多或少都是自發的報告;後期的證詞則是司法審訊的記錄,內容也相應地更集中,表達方式也更公式化,但還是包含了很多有價值的內容。1641年12月成立了一個「被剝奪臣民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Despoiled Subject),負責收集難民的證詞。該委員會由8名愛爾蘭國教會教士組成,領導人為基爾莫爾座堂主任牧師亨利·瓊斯。1642年3月,到達都柏林的芒斯特難民人數明顯很少,一名委員菲利普·比西執事長奉命去該省收集證詞,並有權挑選地方行政監察專員來協助他。在17世紀40年代收集的所有證詞都是由在都柏林的委員會及其芒斯特分部收集的。17世紀50年代的材料是由分散在愛爾蘭各地的70多名專員收集的。他們既有軍官,也有地方官員,他們的責任是協助新成立的高等法院,收集針對那些謀殺或屠殺嫌疑人的證據。

阿爾斯特是叛亂最早開始的地方,與那裡有關的證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是我們歷史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17世紀初的幾十年裡,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新教拓植者(他們越來越多地自稱是「英國人」)在該地殖民,他們往往剝奪了講愛爾蘭語的當地天主教徒的財產。證詞材料生動地呈現了這些土地轉讓和新移民的定居模式:他們建造了設防的莊園、村落、學校和教堂;他們砍伐森林、排水和圈地;他們發展了城市居民點和原始工業(製革、煉鐵、玻璃製造、織布等)。證詞中的證言也指證了王權在多大程度上對愛爾蘭 「文明化」和「英格蘭化」。王權長期以來決心將英格蘭的法律、政治、行政、土地和榮譽制度,連同英格蘭的語言和宗教(即新教)以及英格蘭「文明」——服飾、習俗和行為規範——和英格蘭(低地)的經濟和農業實踐一塊強加給愛爾蘭,這是一切殖民事業的核心。這些證詞揭示了英格蘭租佃關係制度的性質,以及低地的商品經濟到1641年在多大程度上在愛爾蘭得到確立。它們記錄了具體地主如何通過推廣耕作來改良土地、如何從磨坊中獲得最大利潤、如何開發莊園的自然資源以及如何引進新的牛種。

描繪1641年起義暴行的印刷出版物,圖為愛爾蘭新教徒被剝去衣物後被趕到冰天雪地凍死

 

「1641年證詞」還是「1641年叛亂始於對新教定居者的大屠殺」這一極具爭議說法的主要證據,因此它們在愛爾蘭歷史上最持久、最激烈的爭議中處於核心位置。不同時期的宣傳份子、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都曾利用過這些證詞,圍繞它們的爭議也從未得到圓滿解決。其實,1641年的「大屠殺」與威廉國王的博因河大捷(1690年)、索姆河戰役(1916年)一樣,在阿爾斯特新教/英國集體身份認同方面的形成和維持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2010年,時任愛爾蘭總統瑪麗·麥卡利斯與北愛爾蘭新教徒領袖伊恩·佩斯利共同參觀「1641年證詞」原件展覽傳統上人們認為這場叛亂可以充分解釋為對阿爾斯特拓植的必然反應。如今大多數學者認為這種解釋過於簡單,並將叛亂的直接爆發視為對斯圖亞特王朝三個王國政治形勢的反應。天主教徒的境況在次督託馬斯·溫特沃思統治下惡化、蘇格蘭起義成功以及國王與英格蘭議會關係破裂,使得在愛爾蘭仍然擁有財產和社會地位的天主教徒擔心,如果國王的權力受到嚴重限制,他們將面臨沒收財產和迫害的危險。他們認為國王正在尋找盟友來協助他維護自己的特權,於是他們制訂了一個複雜的陰謀,替國王奪取愛爾蘭政府的控制權。結果,這項事業沒有得到普遍支持,計劃是在阿爾斯特一小撮愛爾蘭人的領導下實施的,他們是在殖民地被優待的「合格愛爾蘭人」(deserving Irish)中的一份子。他們未能達到奪取都柏林城堡這一主要目標,起義一開始僅限於阿爾斯特,他們依靠的是那些失去財產的愛爾蘭人的支持。起義形勢並不明朗,因為領袖們為了得到擁護,聲稱他們是奉查理國王的「衣帶詔」,代表國王舉兵。但不久之後,儘管大多數參加叛亂的人認為他們是「國王的士兵」,顯然他們還是決心推翻殖民地。正是由於叛亂者的目標有限而且忠於國王,「柵欄區」(Pale)各郡的老英格蘭移民(他們中有些人在早期階段參與了陰謀)才有可能在12月都柏林當局的敵意使他們手足無措時加入北方的起義軍。他們得到了其他省份的響應,還引發了英格蘭的內戰以及隨後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的結盟,這反倒坐實了最初「捍衛國王利益」的說法。南方的同盟領導人從未打算剝奪殖民者的財產,並禁止愛爾蘭人收回原有的財產。但毫無疑問,領導人的目標有悖於許多追隨者的期待:叛亂的精神充滿了對過去不公的怨恨和反攻倒算的決心。一開始,戰爭形勢對叛軍不利,因為官軍在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增援下贏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勝利。1642年8月,英格蘭爆發內戰,使得增援無法繼續到達愛爾蘭。隨著當局的反撲停滯不前,天主教徒獲得了至關重要的喘息時間,正式成立了以基爾肯尼為根據地的同盟。在接下來的7年裡,一場難分勝負卻血腥的衝突摧毀了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直到1649年奧利弗·克倫威爾來犯。

「1641年證詞」項目由愛爾蘭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英國藝術與人文研究理事會和都柏林三一學院圖書館出資逾100萬歐元,由都柏林三一學院、阿伯丁大學和劍橋大學合作進行。該項目始於2007年,於2010年將全部證詞轉寫並數位化,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網站(點擊「原文連結」)上免費開放。使用者可以通過關鍵信息檢索或瀏覽的方式,查看證詞的轉寫文本以及相應的掃描圖像。

相關焦點

  • 《講點兒英國歷史》系列 第五十一篇:愛爾蘭獨立
    1916年,在英國焦頭爛額忙著對付一戰中的德國時,「後院」失火,愛爾蘭爆發了獨立起義。
  • (紀念)曾重郎:我所親歷的臺灣「二二八」起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於臺北舉行。當年,代表中國政府的受降主官是陳儀上將。代表日本政府的投降主官是日本末代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大將。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從此,臺灣結束了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地屈辱歷史,臺灣光復回到了祖國懷抱。臺灣和澎湖為此沸騰,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臺灣人民歡呼雀躍,欣喜若狂。
  • Mutoh推出新的XpertJet系列環保溶劑寫真機XpertJet 1682SR和1641SR
    「XpertJet」系列的新平臺提供了改進的可用性並減少了操作工作量。XpertJet系列的其他功能:- 高精度鋁製導軌機構,高品質,穩定印刷- 新設計允許前端訪問墨盒支架,LAN電纜和電源線的高可用性- 內置顏色傳感器實現「自動雙向調整」。
  • 原創 | 親歷者說:雲南起義與蔣嫡系8軍、26軍
    毛老先生是一位有著68年黨齡的離休幹部,親歷國共戰爭,今年已88歲。為此,特表示感謝,並祝老先生健康長壽!刊發時,我們配發了圖片。盧漢1949年12月1日,盧漢確悉重慶解放,蔣介石逃成都,遂加緊了起義準備。對駐雲南蔣介石黃埔嫡系精銳8軍、26軍如何應付?最費心機。
  • 英語國家概況—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帝國之​過渡時期的英國
    她統治英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45年,一直獨身。她對西班牙的菲力普二世和其他人的求婚加以政治利用。伊莉莎白統治時期人民自信,民族主義高漲,在文學和其他藝術方面、在探險和對外戰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1.1587年,蘇格蘭女王瑪麗被處死後,西班牙的菲力普二世在教皇支持下,1588年7月企圖入侵英國。其目的一是推翻異教的英國女王,使英國重歸天主教;二是阻止英國支援荷蘭,當時的荷蘭新教徒正在起義反抗西班牙統治者。菲力普派遣一支130隻船組成的艦隊入侵並徵服英國,西班牙的無敵艦駛向英吉利海峽,但它們不能與英國比較靈活的小型船隻匹敵,遭受重創後一陣強風颳散。
  • 愛爾蘭共和軍如何誕生?又為何銷聲匿跡
    1277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出兵徵服了威爾斯。又過了兩百多年,兩個國家用法律形式最終合併。英格蘭兼併愛爾蘭之後,剛開始雙方還是溫情脈脈,而當時的愛爾蘭仍然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天下。1609年,英國撕下了溫柔的面具,開始了掠奪當地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莊園和土地,實施殖民計劃。而天主教和新教成員則組成了聯合愛爾蘭協會,對抗英國人。
  • 同英國戰鬥80年的可怕敵人:1996年1月10日愛爾蘭共和軍同意繳械
    80年的可怕敵人:1996年1月10日愛爾蘭共和軍同意繳械到了1973年,愛爾蘭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改變了經濟落後的局面。2018年,愛爾蘭人均GDP是7.74萬美元。在100 萬以上人口國家中,愛爾蘭的人均 GDP 僅次於瑞士和挪威,而同期英國的人均 GDP 尚不足四萬美元。然而,北愛爾蘭地區的殘酷武裝衝突,卻持續了七八十年。武裝衝突從1919年開始,愛爾蘭共和軍以恐怖方式襲擊軍警,處決自己內部的叛徒。
  • 華沙起義,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蘇聯外交史著作也改變了全盤否定的立場,認為華沙起義是反動派進行的「毫無意義」的冒險和政治賭博,但與反動派的意圖相反,起義變成了全民參加的反希特勒行動;同時,蘇軍盡一切可能幫助了起義的華沙居民。伴隨著文化界的暫時「解凍」,波蘭導演安傑伊·瓦伊達首次打破了題材禁忌。他於1957年拍攝了著名影片《下水道》,講述華沙起義失敗後國家軍戰士在下水道逃亡的故事。
  • 歷史上的今天:愛爾蘭共和軍的失敗爆炸案
    1993年10月23日,愛爾蘭共和軍試圖通過定時炸彈襲擊,刺殺親英國準軍事組織阿爾斯特防衛協會的高層人員。
  • 為什麼英國政府不願意將北愛爾蘭歸還給愛爾蘭?
    而事實上,北愛爾蘭直到1921年才正式被劃入英國版圖。英國脫歐,而北愛爾蘭卻拒絕脫歐。英國雖然直接統治這裡長達200多年,但北愛爾蘭早有脫離英國之心。英國與愛爾蘭本來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但從1169年起,英格蘭為了擴大實力和影響力,開始出兵入侵愛爾蘭。1541年英國國王兼任愛爾蘭國王,1801年愛爾蘭被併入英國。
  • 1944,華沙起義始末
    據文件記載,已經突入到布拉加地區的第2坦克集群早在華沙起義之前、於莫斯科時間8月1日4時10分接到指揮部命令暫停進攻。第二天,維辛斯基以人民委員的名義對哈裡曼和克爾聲稱,華沙起義是冒險行為,蘇聯政府不希望與其有任何瓜葛。這個立場是基於8月13日塔斯社發表的一篇反駁文章,文中駁斥 了波蘭媒體關於蘇聯出賣了華沙起義的指責,文章申明,蘇聯對發生在波蘭華沙的一切不負任何責任。
  • 【人文交流紀實】中印尼人文交流機制回顧與展望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尼,在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國在雅加達發表《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未來規劃》。自佐科總統執政以來,雙邊關係更是顯著提升,人文交流合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平臺。
  • 黃植誠少將是81年臺灣起義飛行員
    黃植誠少將是81年臺灣起義飛行員      1981年8月8日,時任國 民 黨空 軍少 校 飛行考核官的黃植誠少校駕駛著編號5361,當時臺 灣美式最新型F-5F型飛機,穿過臺灣海峽回到大陸。30多年來,他是駕駛第42架飛機回到人民懷抱的第90個國 民 黨 空軍人員。
  • 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始末
    辛年(宣統三年)陰曆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領革命軍四路「選鋒」之一路,在廣州城內起義。黃興在當時是同盟會在香港的革命軍統籌部的部長。統籌部成立於辛亥年正月中旬,辦事處設在跑馬地三十五號,在事實上是南方支部的繼承者。副部長是趙聲,共分一處七課。
  • 冷戰的伏筆:華沙起義始末
    8月2日,駐莫斯科英軍聯絡處向蘇軍總參謀部轉述了皇家參謀部的兩封電報內容,電報是華沙地下軍司令部發出的:在第1封電報中,起義人員請求彈藥和反坦克武器支援,在第2封電報中,請求蘇軍指揮部「從外圍助攻」。換言之,起義軍開始想甩開紅軍,現在卻來求援。皇家空軍和波蘭飛行員一起制訂了向華沙空投補給和彈藥的計劃,而盟軍最近的機場遠在義大利。邱吉爾將此事通報給史達林,是為了能得到紅軍的幫助。
  • 古文智能處理成果之四 | 面向數字人文的《四庫全書》子部自動分類研究——以SikuBERT和SikuRoBERTa預訓練模型為例
    面向數字人文的《四庫全書》子部自動分類研究——以SikuBERT和SikuRoBERTa預訓練模型為例胡昊天,張逸勤,鄧三鴻,王東波,【應用展示】為輔助人文學者以便捷、簡約、可視化的方式開展數字人文研究,本文構建了古籍自動分類模塊,並融入單機版SIKU-BERT典籍智能處理系統。
  • 馬英九痛批蔡英文害苦民眾 大喊「臺南起義」推翻民進黨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綁著頭巾高呼「臺南起義!」號召「推翻民進黨」。
  • 親歷臺海風雲 | 石一宸將軍親歷三次「臺海危機」(二十)
    歡迎收聽石一宸將軍親歷三次「臺海危機」。今天繼續講第三次「臺海危機」:痛擊「反攻大陸」。1958年「八二三」炮擊金門後,人民解放軍奪取了沿海地區的制空權,制止了國民黨軍對沿海地區的轟炸。後來,國民黨軍裝備了美國生產的性能先進的飛機,又繼續對大陸進行襲擾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