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國青年遠徵軍二三事:三臺青年抗戰愛國之路

2021-02-28 三臺非遺館

圖文/謝勇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1941年12月底,中國抗戰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太平洋戰爭隨即爆發。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中國抗日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

該軍由第5、第6、第9、第66軍編成,計12個師15萬餘人。是時,在三臺縣觀音鄉(新中國成立後的西平、躍進)金龜寺附近松灣村,走出了遠徵軍第九軍203空降師B團工兵營搜索連上尉排長謝裕光。

投筆從戎去

在艱苦抗戰的相持階段,日本法西斯企圖從緬甸雲南貴州方向進攻四川和陪都重慶,對中國的軍事、經濟等戰略物質實施全面封鎖。加之,遠徵軍缺兵員較多。為彌補兵源不足的實際,改善兵源質量,四川、雲南、貴州、重慶、陝西、甘肅等地掀起了「十萬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廣泛動員學生參軍。規定知識青年(男性)年滿18歲至屆滿35歲者,受中等以上教育或具有相當知識程度者,體格標準符合條件者,均應參加。

謝裕光當時正在成都國立高中上學,即將畢業。回家探親期間,三臺縣城的大街上,到處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標語和號召後方青年從軍的動員口號。

「日本侵略者佔領中華土地, 奴役中國人民,搶劫財產,燒毀房屋;姦淫婦女,上至老婦,下至幼女,無一倖免;刑訊中國革命志士,槍斃無辜,對首都南京實施大屠殺,對戰時首都重慶實施無差別轟炸;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人進行集體活埋,甚至對活人斷手、挖眼、割鼻,使用生化細菌戰無所不用其極,給大中華造成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和恥辱!」這是當時報紙上刊載的日軍罪行。

於是,謝裕光和眾多三臺同學都滿懷愛國激情,意氣風發投筆從戎,決心投身於偉大的抗日戰爭,為拯救中華民族危亡而戰鬥。青年投筆從戎是歷史潮流。一天之內,就有500人報名,經過選撥有120名青年學生被批准入伍,謝裕光作為前20名優秀知識青年入選。由於心情激動,事發突然,也沒告知家中父母。

「曉月盧溝,怎忘當年,戰火曳空!惹英雄奮起,旗風所向,悲歌吼處,氣貫長虹。」 喜峰口大捷那位佟麟閣將軍的抗日事跡深深影響著後輩的熱血青年。1944年2月,四川三臺的知識青年正式入營開往遠徵軍軍部瀘州附近的瀘縣軍事訓練基地受訓。

離開家鄉那天,三臺縣城的主要街道到處歡聲雷動、爆竹連天、國旗飄揚,大家熱淚盈眶,不停地揮舞著雙手,熱烈壯觀。

經過成都,到了軍事訓練營,便給家中父母寫信,談了抗戰衛國的想法。三臺老家的父親回信很樸實:民族危亡,讀書何用,報效祖國,光宗耀祖。

在瀘縣訓練時,訓練科目有兵器、戰術,學科、術科包括黃埔的軍事思想等。經過三個月艱苦訓練,大家的身體素質、軍事素質和思想素質都有很大提高。經過短期訓練後,各隊正式納入國民革命軍正規軍序列。知識小青年編成9個師分別隸屬於遠徵第6軍、第9軍、第31軍。

謝裕光編入第九軍203空降師。並與最要好中學同學魏正波處在一起。後來,魏正波在1945年10月隨從陳儀將軍接受了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長官安藤利吉的投降,最終輾轉到了臺灣省新北市新店區。

在瀘縣訓練結束後,誰也不知道部隊開往何處。謝裕光等人背著一個軍用背包,一條毛毯,五月的天氣,走得汗流浹背,卻沒一個人叫苦。急行軍五天,才明白是開向昆明。此時,前方的美式運兵車到了,終於可以不走路了。這個消息讓大家內心很是高興,但必竟是抗日部隊,大家也沒表露出來。

次日天剛朦朧亮,就是緊急集合,長官訓話,對大家的行軍表現給予高度評述。隨後,又坐上汽車,日夜兼程,來到昆明。這期間,路況太差,甚有巨石從山坡滑下,官兵就一齊動手把路搶通。後來在昆明附近飛機場做了短暫休整,軍事指揮官又命令大家把攜帶行李,包括軍用背包都留在機場,再按美國空降兵的武器裝備實施配置。

因為沒有進行過空降訓練,所以也沒有發給跳傘裝備。另外每人又發了一隻裝嘔吐物的牛皮紙袋。此時,大家乘坐的是美國空軍的大型運輸機——空中堡壘。坐了250多人,差不多一個營的兵力。

機艙內沒有任何載客的設施,連座位也沒有。士兵們一個個擠得緊緊的,像堆放物品一樣擺成兩排,中間留一條過道。大家還真是第一次坐飛機,感覺十分新鮮、興奮。後來,謝裕光在飛越喜馬拉雅山時,由於高空反應,幾乎昏迷過去。最終還是到了緬甸的密支那機場。

部隊長官強調說:密支那機場是從日軍手中剛剛奪過來的,日軍大部隊仍在市內,隨時可能反撲。大家要聽從指揮,迅速離開機場,轉移到安全地帶。此刻,軍用飛機在跑道上剛停頓,後面的大門就打開了。接著是衝上來的美軍士兵,嘴裡喊著「快下飛機!快下飛機!」大家真是神情緊張,跟在指揮人員後邊跑。有的因為身體不適,一時站立不起來,那些衝上飛機的美軍士兵便動手扶著跑。個別由於在飛機上長時間嘔吐,身體還沒有反過神來,處於昏迷狀態,被美軍用擔架抬下飛機。經過緊張折騰,還聽到了激烈的槍炮聲,大家隨即明白已進入殺敵戰場!

後來才聽說,大家乘坐的「空中堡壘」,所降落的這個新的戰時機場,是5月17日才從日軍手中奪過來的,是降落的第一架美軍空中保壘運輸機。雖然突擊隊攻佔機場幾十分鐘後美軍就曾有多架飛機降落,但只是小型運輸機和直升機降落。

據說「空中保壘」升空後,很令美軍和中國遠徵軍首腦們擔心,因為離機場十多公裡的市區,中美聯軍正在進攻日軍守備部隊要塞,如果「空中保壘」被日軍發現,炮擊機場,那後果不堪設想。史迪威將軍後來曾感嘆說「老天有眼」。

密支那戰役

中國這批遠徵軍都是受過抗戰大學薰陶的好青年,部分戰士還能用英語和美軍對話,所以,包括史迪威將軍在內,都對中國知識青年大加讚賞,稱大家為「新軍」。據美軍兄弟講:這場密支那戰役,完全是美軍駐印軍總司令史迪威,在東南亞盟軍司令蒙巴頓表示懷疑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場以弱克強的戰役。

密支那市位於緬甸北部,是直達孟拱、卡薩、仰光,縱貫緬甸南北的交通中樞。日軍從1942年佔領後,即把這裡作為戰略要地,修建了完備的軍事工事,並駐有幾個師團的兵力。密支那已成為滇西前線日軍的後方軍火、糧食等物資集散地。正是這樣一個戰略要地,英國和盟軍參謀部認為雨季將至,不利進攻,一直不同意將密支那作為近期攻打目標。

最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支持了史迪威將軍的方案,並通過邱吉爾首相向盟軍參謀部施壓,才得以批准。在1942年4月底,史迪威採取秘密行動,臨時組建了一支中美聯軍部隊,由美軍5307團和中國遠徵軍第34師、50師的88團和150團,組成3個突擊隊,共600多人。3名美軍上校擔任突擊隊長。

為了麻痺日軍,史迪威將軍命令突擊隊,從百裡之外的原始森林,向密支那方向運動,並要求在2周內到達目的地。突擊隊在古木蔽日,營崇山峻岭中披荊斬刺,在罕無人跡的密林中闢道前進。突擊隊在泥濘與大雨中爬著前行,許多士兵被毒蛇和森林中的有毒植物傷害至死;有的掉入深谷亡命;由於長時間沁在泥水中,加之氣候炎熱,數十名士兵,包括1位美軍突擊隊指揮官勻被癍疹傷寒奪去生命,永遠留在了密林深處。

經過15天的密林行軍,突擊隊到達了指定位置。史迪威命令突擊隊在原地潛伏兩天,等待主力部隊接近後,實施奇襲計劃。密支那戰役是從突襲機場開始的。史迪威在司令部收到各方已經到達目標周圍的信號後,果斷命令部隊向機場進攻。正式打響了密支那戰役第一槍。

突擊隊從3個方向朝機場發起猛攻,幾乎是同時,迫擊炮,手榴彈,輕重機槍,衝鋒鎗突然向機場日軍開火。日軍怎麼也沒想到,遠在大後方的密支那會遭到如此強大火力的襲擊,頓時被打得暈頭轉向,敵人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便糊裡糊塗被打死了。

僅半個多小時,沒被打死的日本鬼子倉惶向10多公裡外的密支那城內潰逃。史迪威將軍獲知突擊隊佔領機場後,以最快的速度下達命令「立即空運主力部隊!」

一個小時後,美軍的道格拉斯運輸機,載著中美聯軍一架接著一架地降落在密支那機場。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主力部隊運抵密支那日軍正面位置。士兵們一跳下飛機,立即投向密支那城區守敵發起進攻。

中美聯軍突擊穿插戰打得非常成功,日軍從來沒有遭遇到如此猛然的打擊,使他們沒有絲毫喘息的機會和還手的餘地。史迪威將軍對自己指揮的這次奇襲傑作取得的成功十分開心。第二天上午,史迪威的座機降落在密支那機場,親臨前線指揮。

在指揮所,史迪威當聽到中美聯軍正在進攻車站,而日軍的物資倉庫守敵工事堅固時,他要求「中美聯軍一定要大膽進攻,不能給日軍有布置的機會,才能很快取得勝利。」 史迪威將軍指揮的這次突襲行動,是一次絕密行動,連邱吉爾也不知道。當東南亞盟軍司令部聽到史迪威指揮的中美聯軍已經佔領密支那機場和部分市區的消息時,個個吃驚得目瞪口呆。

然而,接下來的戰鬥並不順利。戰局急轉直下,增援車站的後續部隊,連續遭到日軍援兵猛然的炮火攔擊。中美聯軍遭到突然打擊後,攻勢一度受挫。已經衝進車站的聯軍與後續部隊的聯絡中斷,不得不以轉攻為守,向四面八方的日軍展開以少敵眾的殊死戰鬥,聯軍借著建築物的掩護,英勇抗擊。但由於援軍無法接應,先頭部隊的數百人非死即傷,損失慘重。也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青年遠徵軍乘坐的「空中保壘」降落到密支那機場。三臺青年也從大後方的學堂,一步邁進了血與火的抗日衛國暨世界反法西斯新戰場。

戰火硝煙中


我死國生,從容去,國殤民慟。203空降師到達密支那後,被劃入陸軍後備部隊,重點是軍需後勤保障。為確保增援部隊的絕對安全,盟軍指揮部派出空軍和炮兵協同中美聯軍,輪番轟炸日軍防務工事。

經過幾天的轟炸、炮擊、掃射,敵人的地面工事和密支那市區的建築物大部分被摧毀,聯軍的不利局面得到了控制。同時,史迪威聽取了遠徵軍方面的建議,改變了強攻策略,依託戰壕逐漸推進。我們空降師,也調去挖戰壕。國內訓練期滿的遠徵軍將士源源不斷從空中運抵密支那戰場!

為了徹底消滅密支那市區的日軍,遠徵軍在沿密支那市周圍挖了3條平行的蛇形戰壕,伸向敵人陣地。5條5尺深的戰壕全長達20多公裡。挖戰壕必須在炮火的掩護下進行,甚至是冒著敵人的炮火將戰壕向敵人陣地延伸。

6月的密支那,十分炎熱,遠徵軍雖說多是一些20歲左右的青年人,但在挖戰壕、修工事這樣艱苦的行動中,許多將士的手掌起了血泡,流著血水,可是誰也不落後。受到英美盟軍兄弟的讚揚。空降師,本是劃歸陸軍後勤部隊,但在支援攻擊部隊的行動中也曾過功,修建的戰壕和設置的若干機關槍射點科學合理,做到了火力網相互支援,盟軍在攻城時評價中國人挖的戰壕太棒了!

中英美聯軍利用戰壕逐戰逐進,一點一點地向市區前進。這樣的戰鬥進行了半個多月,這樣的戰壕終將密支那市包圍起來。日軍的運輸線和河流也被盟軍炮火控制。他們的糧食、彈藥只能在夜間從江面用竹筏偷運來維持補給。但是,由於日軍的地下工事很堅固,往往炮火過後,盟軍部隊前進時,就會遭到日軍地下工事爬出來的敵人一陣猛烈射擊。有一天晚上,日軍56師團指揮官水上源藏少將突破盟軍包圍,率領500多日軍衝入城內,增援被圍困的守城日軍。

密支那戰役打成了不進不退的膠著狀態,攻城進展十分緩慢。到了7月份,史迪威也非常著急,他再一次要求中國青年遠徵軍再增派軍力。因此,遠徵軍新編30師、38師、50師各派出了一個團的兵力,增援密支那戰場。增援部隊重點打擊了日軍增援力量和結養渠道。

8月初,史迪威將軍發誓說:「密支那戰役再也不能拖下去了!」並親臨前線督戰,命令盟軍指揮官梅裡爾準將在五天內結束戰鬥。遠徵軍各部最高長官也都齊聚前線指揮決戰。美軍空軍出動轟炸機群,對攻擊目標進行地毯式轟炸。遠徵軍應用伸入前沿的戰壕實施偵察,將情報傳遞給美軍,美軍炮兵以密集的炮彈摧毀日軍的一座座防禦設施。轟炸轉移後,遠徵軍攻擊部隊利用坑道,快速佔領日軍陣地,設置新的火力點。謝裕光所在的工兵在新火力點掩護下,快速將塹壕向前延伸,為進攻部隊設置新的觀察點。

但是,日軍卻鑽盟軍戰術上的空子,盟軍炮兵開炮時,日軍都鑽進地下躲藏起來,等炮火一轉移,青年遠徵軍往前交鋒時,敵人又從地下爬出來,向正在向前衝鋒的士兵們掃射。這個階段青年遠徵軍造成的人員傷亡重大。指揮官發現這個戰術漏洞,立即向盟軍指揮部作了匯報。後來,從炮兵到前沿攻擊部隊,又做了戰術調整。炮兵攻擊就沒了規律,有時突然開炮,猛烈轟擊一段時間,突然停止,或者目標向前轉移。這時前沿的步兵開始做衝鋒的樣子,但是都避開敵人的射擊。這時炮兵立馬回頭,雙是一陣猛烈轟擊,使敵人防不勝防。就這樣逐戰逐進,密支那市到處是滾滾的硝煙,爆炸聲地動山搖。大炮、山炮、迫擊炮、機槍和手榴彈的響聲匯聚在一起。

激烈的戰鬥三天三夜一刻也沒有停止。在中美英盟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密支那日軍的保壘被一個一個掃清。部分日軍乘黑夜用竹筏過江逃走。日軍駐密支那司令丸山大佐在江邊剖腹自殺。以美英盟軍的奇襲開始,以中國軍人的消耗戰收官,歷時80多天的密支那戰役終於勝利了。

戰後新選擇


著名的密支那戰役僅中國遠徵軍就傷亡了六千多人。四川三臺籍的青年學生,在這次戰役中,有不少人也犧牲在異國他鄉。

青年遠徵軍一到密支那,就投入緊張的戰鬥,挖戰壕,蹬坑道,兩個多月,成天勞累,加之炎熱潮溼,許多指戰員生瘡、生病。他們一些人沒有被日軍的槍炮打死,卻病死於他鄉。我們空降師,因為從事的是後勤保障,在密支那戰役中,相對比攻擊部隊傷亡少得多。但是,戰場上那排山倒海的爆炸聲,中國軍人與日軍在最前沿悲壯拼殺的身影,包括那些慘烈的英雄畫面,是如此地清晰。

密支那戰役,給駐守東南亞的日軍以沉重打擊,為後來的緬北大反攻奠定了基礎,中美英盟軍也為此大增士氣。更重要的是盟軍兄弟重新認識了中國青年遠徵軍。接下來,青年遠徵軍與盟軍一道,攻克了八莫、南坎、臘戌等地的日軍。遠徵軍第九軍空降師,作為盟軍後勤保障部隊,發揮了戰地給養的重大作用。

1945年2月,緬甸戰役取得勝利,滇緬公路又重新開通,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大西南實施封鎖、突襲的企圖全部破滅。6月底,青年遠徵軍部隊從緬甸回國,駐守昆明。在後來的幾個月裡,我們空降師將大批從滇緬公路運來的盟國物資空運到國內抗日前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國抗戰全面勝利。部隊隨後駐營成都,謝裕光也由上士班長升為少尉排長。不久,聽上司講,部隊要去接管大東北,不日就將出發。謝裕光和魏正波同學一道被批准回家探親,由於母親病重,不得不向上司續假,被批准。同學魏正波則如期返營被調整到陸軍第70軍參加光復臺灣島的基隆港10月17日登陸行動。

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公會堂舉行。日本原臺灣總督兼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向中國臺灣受降主官陳儀遞呈投降書,然後陳儀發布演說宣布:「從今天(1945年10月25日)起,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這種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告給中國全體同胞及世界周知。」

日本政府自晚清甲午海戰侵佔中國臺灣50年的歷史到此結束。隨後,「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破裂,「國共內戰正在打響」,謝裕光正在思考是否歸隊時,他的父親卻表示了堅決反對的態度,並說:蔣家王朝發動內戰不得人心,我們老百姓不能參加!

戰跡壯山色,風雨慰忠魂。左右揮戈沙場,南北驅馳驍將。謝裕光之父謝從戌其實也是優秀的革命軍人,28歲的謝從戌曾任北伐軍團長,當時第一次國共合作,為打倒北洋軍閥統一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謝從戌所在的北伐軍從湖南打到上海,正是中華即將統一之時,然而,「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卻開始了。謝從戌覺得,打北洋軍閥雖說是內戰,但那是為統一中國,現在剛要統一,居然又起內戰,這是黨派兄弟相殘,「謝從戌絕不會幹!」,便帶著警衛及鄉友一起離開舊軍隊,回到三臺老家。當謝從戌聽說日本侵略者剛投降,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集團居然又發動內戰攻打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遊擊隊,真是氣憤極了。於是,父子倆不約而同地表示了「堅決不打內戰」的行動。雖然上司多次來電催促謝裕光歸隊,並委以上尉連長職務,謝裕光卻說:抗日衛國沒送命,若參與同胞相殘,再把命送了,就是一文不值!於是他寧願當逃兵也不參加國軍發動的內戰。在2007年5月4日,抗日遠徵軍好戰士謝裕光走完了曲折的一生,在金龜寺附近的家中無疾而終,終年86歲。

——謹以此文獻給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歷史)

        125926681@qq.com 

        歡 迎 賜 稿,採用即有稿酬。

        詳情請戳 → 《閱讀悅讀》作者獎勵標準(2018第四版)

     

相關焦點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 展訊:【生如夏花-青年遠徵軍抗戰文獻發現】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是棄筆從戎的知識青年,亦是西南聯大的「學二代」。中國青年遠徵軍是抗戰後期組建的一支特殊部隊。第一次出現在抗戰初期,一些同學投筆從戎,或投身前線,或到敵後參加各種抗戰工作;第二次出現於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為協助中國空軍美國志願航空大隊執行任務,部分外文系同學參加徵調,擔任英文翻譯;第三次是為配合中國遠徵軍第二次入緬作戰,政府徵調一些體格檢查合格的男同學,也是充任美軍譯員。這三次學生從軍,第一次完全建立在自願基礎上,無需動員。
  • 抗戰 | 十萬青年十萬軍
    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杜聿明率第五軍軍部回國;已在印度的孫立人的新編
  • 「十萬青年十萬軍」的隱秘用意 | 短史記
    抗戰末期,國民政府曾在既有的軍隊體系之外,另造了一支「青年遠徵軍」。該軍籌建時,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徵兵口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部隊名稱與徵兵口號,均顯示該軍負有參與抗戰的任務。鮮為人知的是,除了參加抗戰,「青年遠徵軍」還存有另一重隱秘用意。
  • 慘痛的十萬青年十萬軍
    中日全面戰爭前期,日本一個師團約為1.7萬人左右,中國一個師的兵力參差不齊,少者僅有三、四千人,完整建制在1-1.5萬人之間,但按照戰力,對付日軍一個師團,中國需要使用10-15個完整的步兵師才可能佔有優勢。如果以此計算,中國兵力簡直可以稱之為了「渺小」。蔣介石國民政府之所以能堅持抗戰,並非在於兵力,而是在於前所未有的意志力及地理優勢而已。
  • 緬甸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走了……
    上世紀40年代,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18歲的李光鈿別了爹和娘,穿上軍裝,走過巴山蜀水,跨過雪山怒江,加入遠徵軍,為中國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戰後,李光鈿和這3000餘名遠徵軍戰士一樣留在緬甸,再也沒見過父母。在緬甸,曾有一批老兵和他人生軌跡相同。但時光倒轉,歲月匆匆,曾經龐大的遠徵軍隊伍接踵故去,李光鈿成了「最後一位」。
  • 臺籍代表建議準港澳臺青年參軍衛國,你支持嗎?
    對於港澳愛國青年而言,目前是一點兒可能都沒有。而對臺灣青年呢,雖然有機會參軍,可是臺灣草莓軍的現狀,讓真正有志在沙場建功立業的,是不屑參加那個草莓軍的。祖國大陸的人民解放軍才是實現理想所在。近日,參加兩會的臺籍全國人大代表、富麗(香港)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蔡培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稱實際上很多港澳臺青年都希望能到內地參軍,鍛鍊自己,保家衛國。
  • 陷入瘋狂的「下克上」:昭和青年如何把日本帶入深淵
    當時日本貧富差距嚴重,大多數人口都處於貧困狀態,北一輝利用公眾的這種憤怒,大肆渲染日本高層的腐敗,並怒斥西方思想汙染了日本,他呼籲日本的青年發動自下而上的革命,讓日本煥然一新。在關東軍侵佔東北後,日本首相犬養毅意識到了佔據東北的巨大風險,因此他謀劃將東北的主權歸還給中國來換取在中國實際的經濟利益,此舉遭到了日本少壯派的極大仇視,1932年5月15日,9名海陸軍軍官闖進犬養毅的辦公室,將其刺殺,之後,兇手還到處散發傳單,並向銀行投擲炸彈,最終,這9名狂熱的軍官被逮捕。
  • 華僑抗戰史記1928-1945年(下)
    為統籌華僑青年回國參戰,國民政府將從軍華僑青年主要集中在黃埔軍官學校第四分校,該校原設於廣州,幹部也以廣東人居多;因廣東是重要僑鄉,與華僑存在地緣關係,國民政府遂決定招考華僑愛國青年返回受訓,由僑務委員會及駐各國領事館負責招生。
  • 中國遠徵軍真實歷史
    中國遠徵軍簡介中國遠徵軍是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歷史名字,也是中華兒女用熱血染紅的光榮稱謂。她與中國抗戰歷史關聯,也與緬甸抗擊外族侵略的歷史相關聯。
  • 這些優秀的青年,某天,一去就沒有回來
    對空軍抗戰之艱難,蔣介石自己曾如此描述: 「我們每架驅逐機每日要與敵軍五倍以上兵力繼續三個至六個小時的始終苦鬥,每一隊飛機至少有三分之二皆被敵機槍炮彈擊中的,有一次,周志開同志所駕駛的飛機,被擊中九十九顆槍彈
  • 西南聯大八百抗戰學子 中國駐印軍戰車營老兵 盧少忱 仙逝
    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時年僅15歲的盧少忱立志不做亡國奴,喬裝打扮輾轉來到抗戰大後方昆明,後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相應政府號召投筆從戎加入中緬印戰場的中國駐印軍參加抗戰。先後服役於後防野戰醫院及獨立戰車2營,並親歷了被譽為「絞肉機之戰」的密支那戰役及八莫戰役。抗戰勝利後回到北平家中,並曾在國共美三方軍調談判小組中任美軍中方翻譯。
  • 審判南京大屠殺戰犯:三位青年臨危受命,令日本戰犯血債血償
    一個美國檢察官更是當面冷冰冰嘲笑:「法庭以事實為依據,請中國證人出示日軍殺人放火的實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十四年抗戰,罄竹難書的日軍暴行,在這群英美「精英」眼裡,居然就是「沒有實證」?就是在這荒唐邏輯下,將松井石根列入第一批戰犯的訴求,竟這樣擱置了。
  • 青海熱血青年!
    廣大適齡青年: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中,以「9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同在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挺身而出、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身忘死,彰顯了青年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 今日聚焦:中國遠徵軍77周年!傷亡20萬,卻被國人淡忘,英雄流落異國……
    這支軍隊,名叫「中國遠徵軍」。它誕生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戰爭局勢最為危急的年代! 1942年,日本已經佔領了中國的東部沿海、北方廣大地區。中國抗戰所需的物資,海上、路上運輸通道已經斷絕!中國遠徵軍遠徵緬甸,在異國與日軍作戰,就是為了保障中國的陸上交通線。 1942年2月25日,約10萬人組成的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入緬後,中國遠徵軍迅速成為抗擊日軍的主力。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徵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
  • 中國天空飛蕩的美國青年
    有一群美國青年飛蕩在中國天空……一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本侵華戰機,保持特殊的作戰隊形,像往常一樣
  • 遠徵軍女護士設計除掉日本特務,印度院長問:你哪個軍校畢業的?
    這是《中國遠徵軍戰歌》的歌詞。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派出了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的遠徵軍,高唱著上面這首軍歌,開赴緬甸對日作戰。遠徵軍是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的中國軍隊,他們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 抗戰後期國民政府面臨的「軍改」問題
    鑑於內外局勢複雜,蔣介石對於軍事改革未敢輕易嘗試,直至豫湘桂戰役全盤失利,美國方面的壓力與日俱增,不得不作出一些重大調整。本文試圖通過其中幾個問題,管窺國民政府戰時軍改的幾多得失。 戰時整軍,陳誠是一位關鍵人物 1940年1月,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長陳誠函呈蔣介石,請求辭去黨政方面的兼職,專門負責前線軍事。
  • 點讚臺灣女生劉樂妍:並不是所有的臺灣青年都會被"臺獨"蠱惑
    我不但要跪在中國人面前,我還要給中國人磕頭,因為我是中國人的後代啊。」「那些說要射遼寧艦的人,才是真的無腦!」臺灣絕大多數人都是大陸移民後裔,卻被綠營政客強分成「中國人」和「臺灣人」。被定義為「外來政權」的國民黨,近些年似乎也越來越屈服於這種二分法,認命地背負起「原罪」,很多事明明佔理卻不敢力爭,甚至對綠營「拿香跟拜」,違心逢迎。
  • 石湖村優秀青年周逸仁光榮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周逸仁戰士位列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英模部隊方隊第二排第五位 「咱石湖村周逸仁能從萬裡選一,光榮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不僅為他本人
  • 橡樹 | 1944,中國遠徵軍,騰衝涅槃
    這是等待運給中國遠徵軍的M-3輕型坦克。當時美國大批租借物資已到印度,但是無法運給中國的軍隊。無數奮勇衝鋒的遠徵軍官兵,正因不具與日軍相當的團、營、連火力支持,在抗戰勝利曙光照耀的前夜,含恨倒下。是夜,悽風冷雨。騰衝城下,那些陣亡的官兵,臥於疆場,大多腳上穿的,都是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