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老闆
關注後免費收聽熱點資訊,經商策略,精英必備!
自9月16日以來,解放軍戰機每日在臺灣附近空域風雨無阻的「打卡」,但「打卡」的時間、地點,主動權在我。
10月24日深夜11時左右,臺空軍臺南基地有2架IDF緊急升空,直到今日凌晨1時多才返航。附近居民紛紛被「驚醒」。
對此,臺媒稱是有解放軍「空警-2000」型預警機深夜抵近臺灣。對此,臺灣空軍卻低調回應稱,確有解放軍軍機在附近巡航,此次出動是「例行巡航」,但沒有確認機型。
「空警-2000」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種大型預警機,採用了先進的三面相控陣雷達體制,探測距離最遠可達470公裡。在臺灣西南空域巡航時,探測距離可以覆蓋整個臺灣島。
| 隸屬東部戰區某團的「空警-2000」預警機 圖源:中國軍網
| 臺灣1聯隊的IDF戰機 圖源:臺軍
在臺軍回應後,25日早,臺媒又報導稱,解放軍「空警-2000」再次前往臺灣周邊空域,這一次還帶上了直升機。「臺灣西南空域」在今早(25日)發言稱,今日再次「偵獲」解放軍某型軍機、空警2000出現臺灣空域周邊,高度為6300米。另有兩架解放軍直升機(7BE047)在高度1600米以及(7BC024)高度533米。」
自9月16日以來,這是臺軍首次通報有直升機和預警機進入臺灣周邊空域。
| 疑似解放軍直升機當晚在1600米高度巡航 圖源:臺灣西南空域
近日來,臺軍偵測到無人機等多種新型機前往臺灣周邊空域。22日,臺軍發布消息稱,解放軍派出了無人機來臺灣西南空域,臺軍這一次照舊出動雷達和防空飛彈部隊進行「監控」,並進行「廣播驅離」。這是自9月16日以來,臺軍首次確認解放軍出動了無人機。
臺灣軍機每日頻繁出動,應對解放軍軍機抵近臺灣,臺灣「中央社」22日消息稱,解放軍戰機近期頻繁出動,從今年年初到10月21日,臺空軍共出動4596架次對應共機。相較10月7日的2972架次,15天內又增加1624架次。
對於解放軍軍機出現在臺海一事,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春暉空軍大校曾就海空兵力戰備巡航發表談話表示,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軍隊戰備巡航完全正當合法,是針對當前臺海安全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戰區部隊有決心、有能力挫敗一切「臺獨」分裂活動,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堅決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
解放軍反潛機在臺海找什麼?
可能在抓美軍核潛艇「刷經驗」
最近一段時間,解放軍飛機在沿海周邊地區積極實施巡邏和訓練活動,其中臺灣南部海域更是演訓熱點,以至於臺灣媒體驚呼「解放軍又來打卡了」。在這些參與行動的軍機當中,出現過不少運-8反潛機的身影。她們為什麼要到臺灣南部去飛行呢?
| 解放軍高新六號反潛機
反潛機飛到大海上,當然是去找潛艇。在臺灣南部這個海域,可能出現的潛艇有五個來源:解放軍自己的、臺軍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澳大利亞海軍的,還有美國海軍的。
從公開的信息來看,臺灣海軍一共只有兩艘潛艇可以出海;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雖然技術和訓練水平都很高,但畢竟數量少;澳大利亞海軍的潛艇已經老舊,很難再像冷戰時期那樣,搭載著美國電子情報人員接近中國領海搞間諜活動——這並不是道聽途說,在雪梨市海洋博物館展出的澳大利亞海軍奧伯龍級潛艇裡,還完整保留著美國情報人員專用的監聽隔艙。
因此,需要解放軍頻繁出動反潛機的很有可能對象,就是美國海軍的核潛艇。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解放軍自己在用潛艇和反潛機搞攻防演練的可能。
| 航母戰鬥群的構成
雖然美國海軍航母等水面艦艇飽受新冠疫情之苦,但核潛艇部隊的感染情況並沒有充分公開。我們至少可以判斷,美軍核潛艇部隊的疫情沒有嚴重到捂不住的程度,還保持著一定的戰鬥力。
傳統上,美國核潛艇部隊的核心任務有兩個,首先是用攻擊型核潛艇保護彈道飛彈核潛艇,維持海上核威懾能力;其次是用攻擊型核潛艇為航空母艦戰鬥群提供護航保障。隨著巡航飛彈的成熟,無論攻擊型核潛艇還是飛彈核潛艇,又多了一項使用巡航飛彈對陸攻擊任務。當然,核潛艇還有一些特種任務,比如布放水下監聽設備、輸送海軍特種部隊等等。
那麼,臺灣南部水域有沒有美國海軍的核潛艇在活動?答案是:只要航母戰鬥群出現在菲律賓海,就很可能有。
按照我國海軍科研部門的公開論文,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一般設置三層防禦體系。發表於2013年的《美國航母編隊隊形與反潛能力分析》稱:
2003年之前,美國將航母編隊稱為航母戰鬥群。根據1995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第3501.316號指令,標準的航母戰鬥群包括10艘艦艇:1艘航母及其航空聯隊、6艘水面戰鬥艦艇、2艘攻擊型核潛艇和1艘戰鬥支援艦。與標準構成不同的航母戰鬥群被稱為加強型或減縮型航母戰鬥群。
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海軍縮減了航母編隊構成,將航母戰鬥群更名為航母打擊群,同時將省下來的水面戰鬥艦艇配置給兩棲編隊,形成了多個遠徵打擊群。根據美國海軍官方說法,標準航母打擊群包括6艘艦艇:1艘航母及其航空聯隊、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1艘攻擊型核潛艇和1艘戰鬥支援艦。
遠程反潛區是航母編隊最外層的防禦區域,位於距航母80~200海裡的環形區域。擔負遠程反潛任務的主要包括P-3C岸基固定翼反潛機、攻擊型核潛艇。」
也就是說,在距離美國航母80~200海裡左右的位置,一定會有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隱藏在水下。它的具體部署方向取決於主要威脅的方向,用來預警和阻擊對方潛艇、飛彈艦艇高速突入,對航母發動攻擊。如果戰鬥群部署在菲律賓海,在九段線附近遊蕩,那麼核潛艇的部署位置一定在臺灣西南部海域。
| 核潛艇一般在水下默默護航,不到閱艦式不會現身
2020年以來,美海軍多次派遣航母到南海活動。其中,從菲律賓海進入南海是主要航路選擇。從關島出發到九段線,選擇菲律賓海作為入口只要2600多千米,是航路最短的一條。從佐世保進入南海,也是從菲律賓海走為最近。以前,美軍航母經常在結束航行後駐泊香港,往返也要經過臺灣南部海域。
按照美軍的條令,當航母官兵們在香港享受購物和美食的時候,核潛艇卻只能默默地潛伏在附近海區,不見天日地守候著。如今美國航母不被允許進入香港,但只要它們還在中國領海附近遊蕩,就一定會有核潛艇在更靠近海岸線的地方護航。再考慮到核潛艇可能執行的情報任務,在臺灣南部發現攻擊型核潛艇的概率還是挺大的。
| 兩棲攻擊群也會配屬一條核潛艇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因為各種方面的限制,解放軍的航空反潛兵器在技術和數量上都嚴重匱乏。這種情況在新一代反潛機投入使用後得到了徹底改變。2015年,媒體公開報導解放軍「高新六號」反潛機投入使用,也是解放軍第一代固定翼反潛巡邏機。「高新六號」目前僅有5年左右的服役歷程,意味著解放軍依然嚴重缺乏另外一種東西:用來填充外軍水下目標資料庫的特徵信息。
雖然現代潛艇都是批量化生產的,但哪怕是同一級型號,因為生產和裝配中的誤差,每一艘也會有自己的獨特聲響和磁場信號特徵。根據這樣的特徵,可以具體判斷出水下是哪一艘潛艇。以此建立起資料庫,就能在未來的海上對抗當中,迅速判定來者何人。
很顯然,要填充這樣一個資料庫,數據採集是最重要的。被採集的一方會千方百計阻止自己的信息被採集,甚至要搞些假動作、假信號來幹擾採集活動。唯一的辦法,就是長期、持續的收集,抽絲剝繭、去偽存真。但反潛飛機的航程和活動範圍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第一島鏈之內漫無邊際地搜索。如今美國航母打擊群在南海的頻繁活動,等於把核潛艇作為「樣品」自己送上門來,怎麼能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呢?
| 海狼級戰鬥力極強
美國海軍現役的攻擊型潛艇有三款,最新的維吉尼亞級、只有三艘的海狼級和老款的洛杉磯級。這就意味著,如果解放軍用「高新六號」頻繁搜索,很有可能從臺灣西南海域抓到對手核潛艇的信息。只要建立起足夠的特徵資料庫,就能在未來水下對抗中增加一分勝算。
因此,解放軍反潛機在臺灣南部海域的活動,可能並不是直接針對臺灣海軍,而是針對為臺灣提供保護的幕後黑手。
本文綜合自觀察者網、環球時報
大俠,文章看完了,給大夥說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