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

2021-02-07 屏南氣象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雷達專業研究所,23所矢志以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氣象產業做大做強。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氣象雷達的工作是「追雲逐雨」,給大氣中的風場和雲層做CT掃描,實現精細化氣象探測。今年6月以來,中央氣象臺持續多日發布暴雨預警;7月2日,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形成。在這一個多月裡,23所的90多套氣象雷達在降雨覆蓋的四川、廣東、貴州、重慶等近10個省市24小時不間斷採集氣象數據,為氣象部門準確把握天氣發展趨勢提供數據服務。

  作為氣象雷達的一種,天氣雷達是進行大氣、雲及降水物理研究和探測的主要手段,我們叫它「防災減災偵察兵」。目前23所正在研製的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是國內技術體制最先進的天氣雷達。為了給防災減災提供更多更精細的數據,我們還研製了C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可實現對龍捲風、冰雹、雷暴等災害性天氣的實時監測。2019年9月,我們研製的國內首部C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在江蘇高郵市安裝。常規天氣雷達完成一次掃描需要6分鐘,而這種雷達只需要一分半鐘,有助於儘早做出應急安排。

  「低空風切變」是飛機起飛和著陸階段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它發生時間短、範圍小,探測預報困難,是航空氣象的世界性難題。我們利用風廓線雷達、連續波雷達、雷射雷達等多種雷達,構建了我國第一個高精度、高時空分辨、高數據獲取的機場風場探測裝置,在天津機場安裝以來,10多次成功預警發生在跑道上的風切變,為提高民航機場航運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伴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腳步,23所的氣象雷達走進了更多國家和地區。今年6月11日,中國首座燈塔氣象觀測站「絲路海運」自動氣象觀測站在福建廈門港九節礁部署完成,這是23所為保障「一帶一路」航線運行而專門設計的一型海上氣象觀測站,創新性地選址建設於燈塔上,開創了港航氣象服務的先河。

  氣象雷達的工作特點是「靠天吃飯」,越是天氣惡劣、颳風下雨,越需要做監測,以捕捉充分的氣象信息。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國外架設雷達,突然遇到沙塵暴,狂風裹著砂粒呼嘯而來,令大家狼狽不堪;安裝雷達時當地持續高溫,沒有空調,大家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泡得透溼。因為電力不穩定,晚上經常突然停電,大家只能開著手電筒吃飯。

  2019年,23所成立了我國航天行業內規模最大、市場綜合佔有率最高,「空天地海」一體化的綜合氣象探測設備公司——航天新氣象公司。藉助這個全新平臺,23所將為國家氣象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全國防災減災日 | 「12345+防災減災」守護城市安全
    今天(5月12日)是我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5月6日至12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在防災減災方面12345海口智慧平臺做了哪些工作呢?
  • 納溪:汛期「大考」合力築牢防災減災的堅實堤壩
    多年來,納溪區高度重視備災救災工作,統籌安排,周密部署,認真做好防大災、抗大災、備大災的各項準備,充分發揮民政、氣象、國土、水利等部門的職能作用,多維度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區組建2支區級應急救援隊、16支鄉鎮綜合應急救援隊,區、鎮、村共組建各類防汛應急搶險隊伍202支5980人,積極組織開展了防汛演練共計131場。」
  • 「防災減災日」地震救援演練
    及時轉移受傷人員2輛舉高噴射消防車的舉高臂升起,對火災進行撲救學生們觀看消防宣傳展板為進一步提高全區公安消防部隊地震應急救援工作水平,強化校園師生防災自救綜合能力,5月11日,在全國第七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
  • 資訊¦2018年長寧區開展「5·12全國防災減災日」防災疏散演練
    全市「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期間,長寧區結合實際,注重防災減災與大調研工作緊密結合,突出「誠信民防」;注重政府主導與群眾自發緊密結合,突出「平戰結合」;注重部門資源緊密結合,突出「平臺共享」;圍繞「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宣傳主題廣泛開展活動。
  • 晨馭科技‖MCNet · 全分布式氣象災害指揮中心顯控系統解決方案
    除此以外,突發性強降雨、雷擊、冰雹、颶風、沙塵暴等,也都是我國較為頻繁的氣象災害,不僅對經濟造成嚴重損失,甚至還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建立以防災、減災、救災為目的的氣象災害防禦決策指揮中心 刻不容緩。
  • 大氣所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源數據中心之一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式認可「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IAP)為WMO的氣象源數據中心之一(WMO
  • 揚帆逐夢 實幹篤行 |中國氣象報2020年終特稿
    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是你的「主場」,氣象保障,從不缺位。王家壩氣象監測預警中心被滔滔洪水包圍,值守者堅持不退;合肥市氣象臺每間辦公室都架起行軍床,預報員們夜以繼日投入「巢湖保衛戰」;鄱陽湖畔,防洪大堤,氣象「父子兵」「夫妻檔」在巡查中相遇,又分開……逆境無礙前行,烈火淬鍊真金。
  • 淄博防震減災工作躍上新臺階
    強化防震減災機制建設,提高防震減災應急能力  調整優化防震減災協調機構。機構改革後,按照上下對應的原則,以淄博市政府名義重新調整優化淄博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由原來40個部門單位調整優化為20個部門單位,領導小組設在淄博市應急管理局牽頭負責淄博防震減災工作並建立成員單位聯絡員制度。
  • 【氣象科普】一分鐘教會你看天氣雷達回波圖
    機載氣象雷達原理示意圖(果殼網)氣象雷達回波圖是啥?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用軍事雷達探測時發現雨、雲、雪等降水粒子能夠產生回波,並能較好地反應雲雨區結構和變化。為此,雷達作為人類認識自然的一種手段應運而生,並逐步形成雷達氣象學。雷達回波是雷達探測和接收到由它發射的、並從目標物散射或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
  • 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主動雷射雷達二氧化碳探測衛星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師張興贏在京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該項目於2015年1月先期攻關立項,2017年8月工程研製立項,歷經六年時間,有望今年下半年出廠待發射。
  • 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將於4月舉辦,一批先進雷達將亮相
    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暨首屆「雷達與未來」全球峰會將於4月在南京舉辦。1月14日上午,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暨首屆「雷達與未來」全球峰會新聞發布會在南京召開。中國雷達行業協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科14所等領導出席發布會並致辭。
  • 福建天氣雷達的發展歷史
    福建境內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一年四季都可能有冰雹、龍捲、颮線等強對流天氣發生。冬季有寒潮、大風、大浪,春季有暴雨、大霧,夏、秋季有熱帶氣旋(颱風)、風暴潮、大浪等,年登陸或影響福建的颱風平均5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使福建在我國颱風、強對流、暴雨等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圖1 福建的地理位置天氣雷達,是專門用於降水為主的探測雷達。
  • 【氣象雷達】多重掃描氣象雷達的使用誤區
    ,每年的這個時間段,都是飛行員最為忙碌的時候,不光航班容易延誤,有時甚至通宵達旦;且雷雨對飛行安全的影響眾所周知。「多重掃描氣象雷達是一種全自動雷達,它可以在不需要飛行員輸入掃描角度和進行增益設置的情況下,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飛機的姿態如何,對所有範圍內的重要的氣象信息進行無雜波的顯示。當多掃描氣象雷達工作在自動模式的時候,每個飛行員將會獲得一般只有有經驗的雷達操作員才能獲得的氣象信息」,這句話看起來更像是一部機載氣象雷達的廣告,果真的是這樣嗎?
  • 高分四號衛星有效提升中國颱風應急氣象服務能力
    近日,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與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緊密合作,利用高分四號衛星對颱風「尼伯特」進行應急成像,持續觀測颱風天氣過程演變,服務氣象災害應急,有效提升了我國颱風應急氣象服務能力。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中央氣象臺的專家表示,高分四號衛星探測到了颱風眼區精細化環流特徵,準確獲取了颱風中心位置,提高了颱風災害影響範圍預警預報的準確性;同時,還進一步揭示了颱風雲系內小尺度雲團的演變發展,提高了颱風強度估計和風雨預報的精度。
  • 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
    氣象雷達,屬於主動式微波大氣遙感設備,是專門用於大氣探測的雷達。
  •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打通「最後一公裡...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每經記者 餘蕊均 攝影報導「我們已經連續預警了39次破壞性地震,但為什麼現在仍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收到預警信號呢?」1月27日,在參加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成都代表團分組審議時,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表示,四川的地震預警成果在全國甚至全球都已具備競爭實力,但仍需補上「應用」短板,打通災害預警的「最後一公裡」。說到王暾,更多人稱他為「與地震賽跑」的海歸博士。自2008年回國投身地震預警系統研發至今,王暾和他的減災所已多次成功發送預警。
  • 中國首顆商業 SAR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海絲一號」圖像公布
    IT之家12月30日消息 根據天儀研究院今日消息,我國首顆商業 SAR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海絲一號」成功獲取 SAR 圖像。這顆衛星於 12 月 22 日中午 12 時 37 分,搭乘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並於 12 月 25 日 23:59:32 首次獲得成像。
  • 納睿雷達:相控陣雷達專家
    12月2日,納睿雷達董事長兼總經理包曉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納睿雷達自主研發的雙極化有源相控陣雷達是全球較早實現雙極化和相控陣技術結合的雷達系統,可滿足氣象探測、水利監測、民用航空、森林防災、海洋監測、公共安全等不同領域應用需求,並建立了完整的服務體系。一般的雷達波束掃描是靠雷達天線的轉動實現的,被稱為機械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