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左手基本技術訓練(三)

2021-02-06 小提琴基礎訓練

(接上篇..)

通過哪些措施和辦法來幫助促進左手手指動作靈活均勻與建立學生的速度意識。       

     靈活性與速度是一種生理的反應能力,是一種意識行為。就像一般正常人都具有跑的能力但經過不同的鍛鍊與訓練卻大有不同一樣,人們手指的靈活性與運動速度故然有天生條件的差異,但更是要靠訓練才得以促進提高的。      

     小提琴演奏不是與人比速度,但靈活與速度卻又是音樂表現中一個有力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小提琴演奏程度與能力的標尺之一。沒有一定的合理的演奏速度也就部分失去了音樂內在的張力與表現力。

     速度是因比較而存在。快與慢是辨證的統一。提升手指運動速度有些地方相似於體育競技,但又不完全等同,小提琴演奏快速樂段是藝術表演而不是比賽跑。快並不意味著拼速度,更不是咬牙切齒拼命。快體現了在演奏速度上靈活自如和隨心所欲的自由駕御,以及隨音樂處理需要,輕鬆掌控演奏節奏的能力。因此在小提琴的基礎訓練中,促進左手靈活性與提高速度也必需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和努力目標。

【】關於手指速度的理論探討:

      【】田徑運動---短跑給我們的啟示;短跑運動員步速是跑得快慢很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小提琴演奏中手指的起落快慢就如同步速;短跑運動員身高與腿長決定了步幅大小;小提琴演奏時兩指間是音高決定了手指間距,故與短跑沒有步幅上的類比性,但小提琴演奏時手指在弦上起與落的距離高度卻是影響手指速度的一個關鍵因素。提醒一下,這個問題請各位多給一些關注和思考。手指離弦近一些,意味著手指動作會相應快一些,但同時也意味著對手指的力量,彈性與離弦高度控制力要求更高了。和短跑必需加強腿部肌肉力量與彈性的訓練一樣,小提琴手也同樣必需加強手指肌肉力量與彈性。因為這是保證手指運動速度的體能基礎。有些老師讓學生進行一種打指練習,就是高抬指擊弦起落,---(往往採用符點節奏練習)以此來加強手指肌肉的力量與彈性。一般情況下這種訓練都是強調在指根關節放鬆的前提下儘量抬高手指與主動有力的下落擊弦,而且多是強調慢練。但對手指與弦之間保持一個甚麼樣的距離高度卻忽略了,也沒有有意識的在慢練的同時讓手指保持在離弦比較近的距離下進行快速手指練習。結果片面的單一的長期強調慢練下來,表面上看-在慢速狀態下手指很有彈性,指根關節很放鬆,下落擊弦也很有力。但其副作用是條件反射,手指快不起來了。這不是說著玩的,在我這一輩拉提琴的人中就出現過這種事,甚至因之耽誤了一輩子。這點我們一定要引以為戒。

             還有一個現象也是人們易於忽視的,就是除了要訓練手指與弦之間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高度以保證手指運動的速度與靈活性外,手指抬起離弦的速度也是手指訓練中要注意的。因為它也是保證手指運動速度與彈性的重要條件,只不過我們往往在訓練中因為這與手指下落是一個必然的複合動作而沒有專門的注意。如果採用前長後短的附點音符節奏來做手指練習,會對手指抬起離弦的速度提高訓練有益。這個問題雖是偏理論性的探討,但我想藉此對年青的小提琴老師從學術角度提醒一下。                                                                                                                                                    其實保持手指與弦之間較近的距離關鍵是在手指的第二關節----即指中關節,--我把除了姆指以外的四個手指按三個關節劃分為指根,指尖,指中---(不是中指)。各位不仿作個小小檢測;用右手兩個手指捏住左手四個手指中任何一個手指的指根關節----(不包括姆指),再像按弦那樣動手指,你就能感受與體會到指中關節在保持手指與琴弦間高度,距離,以及管控手指運動速度的重要作用了。

 

    【】小提琴演奏中左手表現出來的靈活與均勻快速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在原位上四個手指動作的靈活均勻與速度,這是最根本最基礎的。第二方面是在四個手指速度基礎上換把的靈活與速度。三是與右手快速短分弓的配合。這裡介紹與提供的是在原位基礎上促進四個手指靈活均勻以及提升速度訓練的五個類別的有關辦法與建議供大家參考:

【1】 節奏方面訓練。----又分為以下四種:

1, 兩種前後附點節奏。它們對幫助指根關節放鬆,加強手指彈性,力量與動作速度效果明顯。

【舉例】兩種附點節奏手指訓練。(除了練手指外,也是幫助熟悉手指關係。)

2, 變節奏組合訓練:在同樣一拍的時間內分別用偶數(2-4-6-8)與奇數(3-5-7-9)節奏依次演奏,結合不同的手指排列組合模式變化。

【例證】在第二把位上連,分弓練習,注意保留手指。

(3)節奏音階。在一首音階中從第一拍兩個音開始然後每一拍逐級變化加碼,到最後一拍拉八個音。

【例證】二把位C大調音階,連,分弓練習。

這是根據條件反射原理促進手指運動速度的一個有效辦法。在強調手指重音的同時,強化了手指肌肉能力與速度反應能力。與此同時通過節奏變化的對比也加深了學生的節奏感與節奏意識。

(4) 利用複合裝飾音模式。將困難片段的手指組合變成用兩個以上的裝飾音形式,依次變化主音練習。這也是一種加強手指彈性,力量與動作速度的有效辦法。【舉例】

 【2】手指排列組合模式訓練。

          在強調各種以增強手指速度能力為目的的訓練辦法同時,數個手指的排列組合訓練也是提升手指動作速度的一種重要的訓練辦法。這種組合動作是基礎於正確的手型和有力而清晰均勻的手指獨立性之上的。可以說沒有這個基礎,手指組合動作就會變成幾個手指在指板上含糊不清的滾動而不可能做到快捷清晰。--當然手指排列組合訓練本身也是想達成手指動作清晰快捷同樣的目的。這點教師心裡應該有數。

   【】甚麼是手指排列組合? 就是幾個手指在一個固定把位(不換把)的狀態下,以數個音一組為單位的手指按排序運動。它們是來自演奏樂曲中的啟發與隨之相應的理論推理與數學推演變化出來的。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就是在演奏一首快速樂曲或是一段快速樂段中往往是某一組或兩組手指的組合爆露出的問題使得演奏中間出現不流暢,不清晰,不均勻現象。從細了分析那大半是弱指拖累現象,根本的解決是從基礎上抓住弱指強化訓練。不過,把其中的手指排列組合抽出來加以反覆與變化練習則更貼近於解決當下具體問題。-這是同一個問題的兩方面,是互相關聯的。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教師,應該會把握與安排其間的尺度。

                  下面是有關手指排列組合的數字推演舉證:

【舉例】A:四個手指,四個音為一組,每組沒有重複音,其間只是手指排序的變化:

                      如: 1234, 1243,  1324,1342,   1423,1432。

                 依照上面的方法,四個手指在排序上,按數學推演它能有二十四組不同的變化。(國內有老師以指序練習分類將其歸入手指技能強化訓練並出版了教材。)

【舉例】B: 三個手指,三個音為一組,每組沒有重複音,其間只是手指排序的變化:

                     如:123,132,   312,321,    231,213。   

                     依照如上的方法,四個手指中以三個手指為一組,每組沒有重複音,各組也不相同。按數學推演它也有二十四組不同的變化。

【舉例】C:同樣在三個手指的條件下加一個重複手指,以前面【例】B三音組合為基礎構成四個音一組,就可能出現七十二種變化了。

【舉例】D:四個手指中以兩個手指為一個組合,再重複其中一個音,構成三個音一組。可有十二組變化。

             如:121  212     232  323     343  434    131  313    242  424    141  414。

         上面這一大段A,B,C,D舉例更多像是數學遊戲,但它反映了人們對左手四個手指在小提琴上演奏的動作規律與組合可能性的思考與探索。

 

       【】從大數據概念出發探討手指排列組合。

                前面說過手指排列組合是出自對演奏樂曲中的手指排列現象的規納總結,以及隨後加上人們的理性推演與數學演算而變出來的各種變化。說實話,它更多是一種理性思維與數學記算的結果。有些組合也未必在樂曲中能找到實例。僅僅是出於主觀上想讓手指從中得到更多鍛鍊而已。---也就是所謂的「多練沒壞處」的心理。

               這裡我對有關手指排列組合做了一個並不很精確,更多是依據大致印象的規納統計,不知大家會怎麼看?                                                                                                                           【】    在中速或快速的常規節拍條件下,以一拍或半拍做基本單位統計,手指快速組合運動的規律絕大多數脫不了下面兩種節奏組合:即四音組,或三音組兩種。至於五,七,九個音的組合就屬於非常規狀態了,因為出現的情況並不經常化。而根據三音組和四音組具體構成我們再作一下解剖:三個音的組成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由兩個手指帶一個重複指構成。另一種是用三個手指,沒有重複指。我們根據實際樂曲演奏中的印象再作一下統計比較:那一種手指組成是出現概率更多的?(可參考一下:開賽30,丹克拉13,舒伯特蜜蜂等等。)是不是帶重複指的那一組出現的概率更多?

             同樣,四個音的組合也是有兩種不同;一種是用三個手指,帶一個重複指。另一種則是四個手指全上,沒有重複指。這裡也是同樣一個問題:在實際樂曲演奏中,那一種手指組合出現的概率更多?

              (可參考一下:蒙蒂恰爾達什快段。羅馬尼亞春天快段,帕格尼尼無窮動等等。)

             是否也是前面一種三個手指帶一重複指拉四個音的組合在實際樂曲的演奏中出現的概率更多?

             在此,我的看法是:1)我們如果從手指排列組合來設計手指練習,就應該參考這些數據概率統計,而不應主觀假設作紙面上的數字推演。具體來說,更多應該用三個手指組成的四音組合來擔綱編寫手指訓練教材。2)僅僅靠音階練習,和僅僅用四個手指的排序組合變化練習,或是僅僅強調練練習曲教本,都並不能包括與替代廣意的手指訓練。我們要承認四個手指生來就不平衡,有相對強些的手指,更有弱指的存在。左手訓練的關鍵應該是用我們能設想出的各種辦法,抓住均衡發展四個手指的各種能力為根本目標。也就是如我在一開始就提出的:強化左手手指肌肉能力即手指的力量,獨立性,協調性,彈性,柔韌性,靈活性等,以此來組織左手訓練。而且這種訓練不必一定要成本大套,往往只要抓住關鍵,兩三個小節就可以抓住並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3】變重音組合訓練。

         原則:用變化的重複替代單一的重複。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在我們學琴的過程中一些經典的片段,或是一兩組手指組合,在我們熟練掌握它們之前我們每天單一的,枯燥不變的重複又重複花去了多少時間?而且這種多數屬於技術類的小片段加上單一的,枯燥不變的重複極易使人不動腦子,下意識的去重複動作。腦子失去了新鮮感,學習效率必然大打折扣。而變化的重複要求人必需集中注意力,面對每一種不一樣卻又似曾相識的變化。其效果自不待言。下面我們就舉例分別介紹: 

1) 通過手指重音變化來訓練手指動作均勻流暢。         

【例A】4音組變3音組

  【例B】3音組變2音組

2)四音一組節奏不變,僅依次變化手指指序。如:1234, 2341, 3412,4123。見下例變指序。

就手指靈活性訓練而言,我覺得傳統的經典的手指練習曲如開賽30,克魯採爾9,丹克拉13,      以及史拉迪克與舍夫切克等,一是同一組手指排列模式篇幅較長,——即單一重複過多,而在變化的多樣性與全面性以及抓住問題核心上又都不很理想,也還是沒有離開「多練就好」的簡單化訓練原則。其實如果用一兩小節手指排列組合,其中再加以多種變化來替代會更有效果,也節省了時間,達到了省時高效的目的。 這方面因樂譜舉例加文字說明佔篇幅太多,這裡就不作舉證了。請參考我附上的另篇文稿:「鬥膽挑戰權威----就弱指強化訓練專題,分析克魯採爾練習曲第九課並與拙著弱指強化練習比較」。

     【4】學會保留手指。當幾個手指在一個把位上快速運動時,正確的保留手指是提升手指速度與保持手指穩定性的有力保證。保留手指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單弦上一個或兩個手指的保留。【舉例】      【流浪者,恰爾達斯】

另一種是在雙弦上同一個手指像奏五度雙音那樣保留。【巴哈E,亨德爾4-2,】

還有一種是先行保留指。但保留時間不長。也可理解為幾個手指同時先行下落。

如:【舉例】   克9,貝奏鳴曲8,

要提醒一句,在幫助養成善用保留指的好習慣中,雙音訓練是最好最有效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這又回到最早我們就提出的緊抓雙音訓練這個老生常談的老調上了。【5】基礎的原位換指半音階。這也是訓練手指靈活性的一個有效手段,千萬重視。

在演奏快速樂曲或樂段中,穩定的節奏感覺與冷靜沉穩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及訓練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屬於不可視的心理訓練層面的課題。只不過因為我們目前在此探討的是左手技術訓練中有關生理訓練部分,簡單的說就是不能一拉快就像站不穩,收不住。故僅此提上一筆,供有心的教師們參考,待以後有機會時再作進一步探討。

     還要強調說明一點,在演奏中看來表現為左手快速與清晰的動作現象中,其實還包括了一個右手弓子與左手手指緊密無間的配合問題。在音樂的快速流動中,右手無論是在連弓或分弓中換弓與換弦動作以及兩手間的配合出現任何一點閃失,就立即會影響到聲音的清晰與均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只是因為今天我們在偏重談左手的技術訓練而沒有刻意去強調右手在其中的關鍵作用而已。故在此提醒一下。並由此也提醒與強調綜合訓練的重要性與意義。

      其實,在手指快速運動的樂曲中出現的技術難點或困難片段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1,左右手配合出現問題。2,換把出現問題。3,弱指拖累現象。----速度提不上來,不均勻,聲音的顆粒性不足等。而這第三種現象更是帶有普遍性,故弱指強化訓練始終應是左手基礎訓練中的一項長期的重要內容。

     最後,稍微重結一下:通過左手基礎訓練,應該使小提琴學生逐步建立起下面五個方面的意識。即:1,手型意識 。2,手指關係意識。3,手指伸張意識。4,節奏意識。5,速度意識

談到建立速度意識我想講一個我們這一代人在當年學習時期所經歷的一些銘記終生的教訓;當時在極左思潮控制下談技術問題就是純技術觀點,罪大惡極,要從政治立場上來批判。在教學上更多是片面的不從實際出發去強調所謂的質量,強調慢練,廻避與不敢提教學進度,更不敢談如何加強手指速度訓練等技術專題了。已經學琴七年多的大學專業本科三年級生,整個一學期就練一首費奧科快板。 這種所謂求質量而不與實際基礎結合只能是騙人的空談。我始終認為:強調慢練重要性的同時心中必須應有手指訓練的速度意識。慢練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演奏質量的一種訓練手段,但慢練決不是絕對的,唯一的,不變的,更不是目的。慢練的結果如果是因此手指動作都快不起來了,把蜜蜂拉成如山羊一樣大,這不是開玩笑,是我曾經歷過親眼見過的事。年輕的學生不是不努力,不勤奮,更不是條件不好,問題是當年極左的學術風氣,用政治的偽命題控制,幹擾,扼殺學術上的鑽研,探討。是當時的教研室主任誤人子弟,是這樣的教師對不起學生。我雖然已是一把年紀了,但每當我回憶起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時,實在無法淡然,心中仍然作痛。這絕不是個人間的恩怨,是整個中國一代音樂人經過的歷史與付出。我希望也相信現在的中國小提琴教育事業應該會吸取歷史的教訓,不再重複那些愚蠢的錯誤。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小提琴左手基本技術訓練(四)
    接上篇…(謝謝大家耐心的等待和閱讀)      從基本技術基礎訓練角度探討換把     【】換把訓練——左手技術的延伸與拓展。    當小提琴的學習進入到開始換把階段,就意味著訓練進入了又一個新穎而廣闊,更具挑戰性的領域。它們與左手原位訓練很大的不同是增加了以左前臂為主的運動。
  • 淺談少兒小提琴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小提琴號稱樂器之後,是交響樂隊、弦樂組中的高音樂器,聲音優美,表現力極為豐富,目前學習小提琴的學生逐年增多。老師強調的是對作品的理解和對作曲家那個年代的了解,是循序漸進,是首先使孩子們產生對音樂的熱愛,增進對音樂的興趣,注重的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音樂素質培養。正如國外的專家所評價的那樣:「中國培養的是演奏家,而國外培養的是音樂家。」箇中道理令人品味深思。
  • 【訓犬 第四期】訓犬的基本科目——坐的訓練方法!
    ,主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訓犬的基本理論,很枯燥。這種方法是以物品誘導的方式形成的條件反應,但犬對「坐」的口令,並沒有形成條件反射,隨著訓練的不斷深入,應逐漸減少物品獎勵,並以「好」的口令來代替。經過反覆訓練,犬便能對「坐」的口令形成基本條件反射,以後訓練中,應逐漸取消物品誘導。同時訓練時間不宜過長過頻,獎勵要靈活到位。在犬對「坐」的口令形成條件反射,並能延緩3——5分鐘時,可轉入正面坐的訓練。
  • 普京能「像拉小提琴一樣」擺布川普?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19日報導,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回答有關美國總統川普受人操控的問題時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不能像「拉小提琴一樣
  • 二胡指法訓練八要素
    二胡指法訓練八要素二胡左手系統技術結構化的程序:一、熟悉音位與框架熟悉音位,訓練手指的基本起落動作,體驗不同把位的框架感覺。基本按音動作的音位從第一把位開始,以後逐漸往下擴展。二、基本按音技術首先訓練手指在常態合理框架中的起落動作。小指的按音宜安排在持琴穩定、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個手指的按音動作基本規範之後進行。三、換把技術先訓練利用空弦音換把,再訓練同指換把,最後訓練異指換把。
  • 左手材料在天線上的應用
    為適應現代雷達的高設計指標要求,新的解決方案、設計理論、材料以及微波器件正不斷湧現,天線微波領域面臨著新的技術革命。左手材料(kft-Handed Material,LHM)作為一種應用材料,可為天線微波領域提供更多的技術選擇。LHM具有介電常數佔與磁導率p同時為負值的電磁特性,這與自然界中的大多數材料有著直接的差異。
  • 小提琴家齊默爾曼演繹、帕格尼尼《上帝保佑國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他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0歲時首次與樂團演奏。他先後師從於蘇聯小提琴家瓦列裡·格拉多夫(Valery Gradov)、薩斯科·戈維裡洛夫小提琴家(Saschko Gawriloff)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首席赫爾曼·克雷伯斯(Herman Krebbers)學習。
  • 二胡指法技巧訓練方法
    二胡指法技巧訓練:指法訓練  一.左手掌心向上,從食指開始按順序做單指彎曲動作,一個手指彎曲時其他三個手指保持平直狀態,無名指和小指做此動作時,開始都會有聯動動作,切記此時千萬不要用右手扳住無名指或小指,而是順其自然地進行彎曲運動,逐漸加大彎曲程度,從而最終達到獨立靈活地彎曲。
  • 手指支撐能力的訓練方法
    指型要在觸鍵中基本穩定住。這是手指(掌關節)本身獨立觸鍵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手指沒有穩固的型狀,就不能集中力點觸下琴鍵,掌關節的動力,就要散失大半。許多老師主張先練習非連奏,目的就是先訓練出手指支撐力。  手指支撐力,要求手指三個關節承受重力時的穩定。其中,最薄弱的,有是手指第一關節,遇有「重壓」,不能保持自然狀態的穩定。
  • 訓練手指力量的基本方法
    手指的能力和技術是鋼琴技術中最根本、最基礎的技術,也是最常用和多用的技術,而手指力量的大小又是手指能力和技術的一個核心因素。因此,我們要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在學生力量發展的最佳階段加強對手指力量的訓練,從而提高手指的能力,為鋼琴演奏打好基礎,達到提高青少年學生鋼琴演奏水平的目的。
  • 圖解|太極拳的接手訓練與應用
    因為武術套路的訓練,大部分著重於雙方接手之後的打法,用法,而訓練接手時的技術卻較少。所有的格鬥技術,都可以簡單分解為接手——近身——發力三階段。近身是發力的前提,不近身無以發力:接手又是近身的前提,好的接手有利於近身和發力。
  • 印度人吃飯為什麼不用左手?印度人:左手太髒
    在印度旅遊的時候,如果細心觀察一下在印度街頭吃路邊攤的路人,會發現他們在吃東西的時候,確實都避免使用左手直接接觸食物。如果是坐在店裡吃東西的話,有的印度人甚至會將左手背在身後,哪怕只用一隻右手吃東西特別困難,也不會用到左手。
  • 在一片右手的世界中,他們堅持為左手服務
    尤其在有了電腦之後,連基本的上網硬體需求——滑鼠鍵盤都很難解決,很多左撇子被迫「從右」,其實是因為「左手商品」實在太少了。不過,這種狀況正在被顯著改善,我們找到了三個在淘寶專營左撇子商品的商家聊了聊,他們有的已經困於找不到商品,有的還在堅持。
  • 認知與知覺障礙訓練技術
    3.學會注意障礙的訓練技術、記憶障礙的訓練技術、知覺障礙的訓練技術。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腦外傷及痴呆患者的臨床常見症狀,是導致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認知功能障礙的出現能夠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工作及休閒活動等嚴重受限。
  • 博人傳:佐助為什麼不去接上左手?揭開封印,隱藏殺手鐧會出現?
    在這場戰鬥當中,鳴人失去了右手,佐助則失去了左手!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鳴人利用柱間的細胞,成功接上了斷掉的手臂,反倒是佐助,卻一直保持著斷臂。那麼,宇智波佐助為什麼不去接上左手呢?單臂的佐助其實這一切與佐助的經歷有關,他不去接上左手的原因,有三點!
  • @所有人 (直升機)基本原理
    如果嚮往天空自由,那這可是最好的選擇,這非凡的結晶飛行是怎麼工作的,我要向製造者和飛行員那裡問個究竟,飛機要降落了,坐落德克薩斯州沃斯堡的貝爾直升機公司,是了解精湛技術的最佳的地方「這就是直升機基本原理」。模擬體驗,貝爾訓練學校飛行,高級飛行教官馬蒂賴特,要教我們一些飛行常識。
  • 神秘·忍術訓練
    靈活的腳功、力量和速度都是基本的,不論運用踢打、棍棒格鬥或刃器技術,其格鬥的方式應是一系列流動而簡潔的運動,不是有體系的、精心製作的和複雜的技術運動。由於忍術和武術相差甚遠,對於訓練的結果沒有一個評價的標準和等級的結構(日本的柔道都有一定的等級制度),要達到象柔道十段的境界所需的時間是沒有固定期的,一切均取決於學員的理解和信心,以及對忍術技藝的掌握。
  • 二胡的各種指法技術運用和練習
    今天我們歸納一下二胡的指法技術。
  • 左手菜刀,右手剪刀?——軍訓時在教室裡get了這種操作
    ▼「人工呼吸的訣竅是:左手菜刀右手剪刀!像這樣——左手作菜刀狀按住額頭,右手作剪刀狀輕抬下顎。」
  • 左手軍官,右手士官.
    左手軍官,右手軍士,隨著我軍軍事制度體系的變革,軍官與軍士責權不一,導致存在的工資薪金趨向平等,再加上逐月制度新的退役機制出現,軍官與軍士的退役安置,在逐月上會不會對等,很多人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今天,兵策君站在一個觀察者的角度上來,談幾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