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美國國會大廈、白宮,以及華盛頓特區的其他地標,都可以在 1975 年的蘇聯軍事地圖上看到,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秘密繪製地圖項目之一
從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蘇聯以七個不同比例繪製了世界地圖,這個系列的世界地圖,包括 1100 個區塊(每一塊的面積和美國面積較小的州差不多大),以及細節詳盡的城市地圖(甚至可以看到交通站點和各個建築物的輪廓)。參加製圖的工作人員不計其數,包括測量師、製圖師,可能還有間諜。最終,他們完成了幾十萬張地圖。這些地圖大多是保密資料,僅限軍方使用。在鐵幕之下,大多數人都無法獲得精確的地圖——相反可能獲得錯誤的地圖。政府甚至故意歪曲面向公眾出版的地圖,隨機變換地標使導航失效,並隱匿任何可能有利於敵人的細節信息,以防地圖落入敵手。目前,關於這一蘇聯秘密軍事項目的已知信息都出自 2017 年出版的《紅色地圖集》,其作者是來自英國的地圖愛好者約翰·戴維斯和來自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地理學家亞歷山大·肯特。1980 年蘇聯繪製的聖地牙哥地圖(上圖)中海軍訓練中心和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營的建築物(深綠色)比 1978 年美國地質勘探局繪製的同一區域地圖(頂部圖)要詳盡
戴維斯和肯特認為,蘇聯的地圖相當於最初的維基百科,記錄了所有蘇聯知道的地方。不同於美英兩國軍事和情報機構在冷戰期間繪製的地圖,蘇聯不側重於戰略利益的部分。蘇聯地圖確實包含了大量戰略信息,包括公路狀況和橋梁承載能力,但也記錄了一些看似無關的信息:某個區域房屋的建造材料,周圍森林中的樹木種類等。
紫紅色線條表示1983 年蘇聯地圖中顯示的德國的柏林圍牆
蘇聯人尤其注重基礎設施,如交通運輸網、電網和工廠——所有這些都在地圖上一一註明,並附有極其詳細的描述。蘇聯訓練海報利用軍事地圖上專用超清符號描繪了所代表的物體
關於蘇聯軍方是如何製作這些地圖的,人們知之甚少,蘇聯似乎利用了所有能獲得的資料。例如,他們可以獲得美國地質勘探局繪製的地形圖。但戴維斯表示,蘇聯並不僅僅是複製這些地圖。他花了十年的時間把同時期的蘇聯地圖和公開出版的地圖之間的細微差別做了記錄。蘇聯地圖通常包含一些美國或英國繪製的當代地圖上沒有的細節。蘇聯1980 年繪製的聖地牙哥地圖(第 87 頁)比美國地質勘探局 1979 年出版的聖地牙哥地圖更詳細地顯示了科羅納多島海軍航空站和其他軍事設施。蘇聯於 1962 年發射了第一顆偵察衛星,地圖增加的細節可能就來自衛星拍攝的圖像。但很難想像他們如何能在不被人發覺的情況下獲得其他細節信息。某份報告顯示,蘇聯利用駐瑞典的蘇聯大使館的外交官搜集詳細信息,以此來完善瑞典地圖,他們喜歡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地點附近野餐,與當地建築工人攀談。1982 年,蘇聯人曾在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海灘上與當地人聊天,據說套出了瑞典防禦雷區的有關信息——談話被潛伏在附近的瑞典反情報特工無意中聽到,然後這名蘇聯間諜被驅逐出境。對經歷過冷戰的人來說,看到自己周圍的景色出現在潛在敵人的地圖上,或熟悉的地標以陌生的西裡爾字母形式顯示,都令人不寒而慄。然而,蘇聯地圖有種莫名的吸引力。即使按現代標準來看,這些地圖的製作也相當精良。戴維斯說:「我對地圖製作人員的敬畏仍是油然而生的。」20 世紀 90 年代,在蘇聯解體後,這些地圖開始在市場上被公開售賣。各電信和石油公司是忠實客戶,它們購買了蘇聯繪製的中亞、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地區的地圖,因為這是當時最詳盡的版本。一些在偏遠地區工作的援助組織和科學家也用上了這些地圖。至於西方國家是如何獲得這些地圖的,這是一個敏感話題,從未被正式解密。本文節選自《透視世界》
這張 1938 年的蘇聯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地圖直接取自蘇聯地圖。日方添加注釋描述了航線和其他交通信息,包括橋梁類型的標註
除了其他國家的地形圖外,日軍還製作了詳細的航空圖、城市地圖等,顯示了在不同社區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左頁上圖)。這些地圖中包含了對許多特徵的詳細描述,可能具有重要戰略價值,例如適合船隻登陸的海岸線或武器製造工廠的位置。外邦圖所覆蓋的地區北至美國阿拉斯加和俄國西伯利亞,西至印度和馬達加斯加,南達澳大利亞。沒有人清楚具體的地圖數量,因為日本軍方對製圖步驟嚴格保密,並下令在二戰美軍逼近之時銷毀這些地圖。許多倖存下來的地圖顯然是日本製圖師的功勞,他們為了製圖鞠躬盡瘁,寧願看到它們被敵人收走,也不願服從命令摧毀自己的作品。外邦圖已經失去了戰略價值,但小林茂和謝美裕等研究人員仍然認為這些地圖是亞洲歷史的一個獨特記錄。謝美裕現在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歷史學家,正在尋找地圖中古代文明的線索;小林茂試圖利用這些地圖研究東南亞地區的森林砍伐和其他環境退化現象。這兩人都希望:這些為了軍事目的而製作的地圖能在和平年代用於知識研究,重獲新生。《透視世界》/ National Geographic出品
噹噹限時65折(原價198元)
更多內容:《創造出兩個美國的選舉》《二戰中炮彈轟炸下的倫敦》...
本文為友情合作推廣,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化縱橫」觀點立場,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