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練兵
揭開了清軍編練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國近代軍制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小站練兵園,是天津市「近代中國看天津」項目之一。建設規模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除興建了城牆、講武堂、軍事博物館、新軍督練處外,還建設了袁世凱行轅、行營買賣街等。以小站練兵史實為基礎,以北洋歷史、天津近代文化、小站稻文化為脈絡,以歷史展示和情緒體驗為互動性的核心功能,兼具教育、休閒、購物、會議功能的故事主題型歷史文化旅遊區。旅遊區將具有遺址公園+主題公園+文化博物館的綜合特徵。
下圖是到達時拍下的小站練兵園立柱。高聳入雲天,頗有氣勢。
再往前走,兩側是裝潢與這兒的氣氛格外相配的酒樓飯店,早晨還沒開門,就當做取景地拍了幾張,可以看出這兒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各種配套設施比較完善,出門不用擔心附近沒有吃飯的地方,守著小站就有。景色不錯。
這些酒樓飯店再往前就到了小站正門了,但是還是要說一下兩邊的風景,在沒有進入小站之前就有許多景色可看,下圖就是小站城牆外的人行道,還有一圈細細小河,布置得好像護城河的感覺,天氣好的時候,在這兒散散步也是不錯的。
終於到了正門,之所以賣了這麼久的關子,就是為了這一刻,當我遠遠看到小站城牆大門時我的感覺就跟站在了故宮門前沒什麼兩樣,一樣恢弘莊嚴的氣勢,這裡曾經出過5位總統,9位總理,30位督軍,這裡是甲午戰爭之後袁世凱奉命督練新式陸軍的地方,這裡曾組建步、馬、炮、工、輜等兵種,有當時最先進的外國新式武器裝備,這裡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的事業基礎,同時也對近代歷史的發展影響巨大。懷揣著一種神聖朝拜的心情,我們進去參觀。
從正門進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講武堂,這兒就是這是當時袁世凱所創建的武備學堂,它是傳授西方重要文化知識的場所,當時在小站練兵時出現的5位總統、9位總理、30位督軍都是出自武備學堂,也就是現在的講武堂。
這是講武堂內部的擺設,這些課桌椅也許就是當年「北洋三傑」坐過的地方,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他們的名字在歷史上不會陌生,這些在北洋系統裡被稱為龍虎狗的三個人,龍是王士珍,因為他比較超出一些人的範圍之內,他比較超脫,神龍見首不見尾,但是智謀很高。段祺瑞就是虎,因為他的軍事知識比較豐富,馮國璋就稱為狗,這裡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形容他的職責是執行這麼樣的一個人。
從講武堂下來我們進了展覽廳,這兒是小站的歷史展覽館,裡面有小站從建起至今所有的歷史淵源以及從這裡走出的每一位名人的傳奇故事,當然,少不了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展覽館裡昏暗的色調讓我有一種穿越前世的奇妙感覺,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喜歡逛博物館之類多於戶外美景的原因了。
下面的兩幅圖就是新舊步兵裝備的對比,原先的軍隊作戰服裝以八旗劃分,這麼明亮的顏色和繁重的盔甲容易在敵人面前暴露,於是通過後來的改良形成了第二張圖的裝備,輕便合身,行動自如,水灰色也更容易隱蔽自己。裝備的改變是近代軍事歷史的重大轉折。
武器裝備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之前清兵作戰時用的都是長矛盾牌一類冷兵器,後來小站練兵引進了德國最新武器,由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小小的一支左輪手槍的射程遠遠高於長槍長矛的作戰能力,著名的克虜伯大炮的作戰威力更甚,這一改變使得國防力量大大提升,同樣是軍事改革的重要標誌。
整個展廳雖然綿長,但分別用不同色調和展示不同的主題分割開來,張弛有度,鬆緊適宜,讓人一點兒也不感覺枯燥乏味,既有短篇真人幻影劇,又有士兵真實下榻的場景還原,還有腳下透明的鋼化玻璃之下的小站全景地圖,一路走來妙趣橫生,回味無窮,至少我覺得一點兒也不比自然景觀差,增長知識了解歷史的同時,雙手真實的觸摸每一樣武器時的感覺,還有耳畔傳來的真實打殺聲,真實而深刻。
出來的時候日頭已接近正午時分,陽光強烈刺眼,正準備打道回府,突然看見不遠處一片迷彩。小夥伴眼尖,立刻說那是打真人CS的地方,見她兩眼放光,參觀時都沒這麼大興致,我只好跟了過去。
正在懷疑有誰會大中午的玩兒這個來,不遠處就走來一隊人,細看全是年輕小夥子,還真有玩兒來的。在這種地方建CS戰地也是一種別出心裁了吧。
臨走之前我們最後再回望了一眼小站的後門城牆,手指撫摸著城牆的方磚跟它告別,原本以為冰冷的方磚此時溫熱起來,假如袁世凱現在還活著,再度回望小站歷史風雲,是否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