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故技重施?

2021-02-06 星火智庫


「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


這是58年前的10月14日,印度國防部長對著媒體叫囂的一句話。而在此前2天,尼赫魯還公開下令:要動用軍事力量對付中國,把中國軍隊從印度領土(實際是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



面對印度人如此囂張的氣焰和咄咄逼人的行動,最終中國忍無可忍對這個「鄰居」出了重手:10月20日打響自衛反擊作戰,僅用了1個月時間擊敗印軍。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在西段,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


58年後的今天,在中印邊境地帶,印度又想故技重施:一邊企圖在邊境地區蠶食、侵佔,一邊對華示強且做著各種長期對峙的準備。


如今,我們該不該對印度再下一次重手呢?



10月15日,印度突然對中國發出措辭強硬的聲明。


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於10月13日指出,印度在邊境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軍事部署是中印雙方緊張關係的根本原因。



隨後,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斯裡瓦斯塔瓦(Anurag Srivastava)15日表示,拉達克、查謨和克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的中央管理地區「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稱中國不應就印度的內部事務發表評論。


有分析說,這是印度向中國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印度可能不會總是在中國談論起內部事務時保持克制,


為什麼印度會突然強硬起來?


一個比較重要的跡象是,10月13日,中、印兩國外交部及軍方人員共同參加的「第七輪軍長級會談」結束了。在這次會談後,參與會談的印度第14軍團司令辛格中將不再參與後續會談,其位置將由梅農中將接任。



而梅農曾擔任印度首個山地師的第一任師長,在中印邊境軍隊中也曾長期任職。據印度媒體透露,在對華政策上,梅農持強硬態度。因此,印度軍方的這一調整或許意味著未來「拉達克」地區的局勢可能會更加緊張。


正因為有印度軍方談判代表的變化,這場充滿「建設與積極性」的會談除了讓雙方「增進了對彼此立場的相互理解」、「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的常見措辭之外,並無特別成果。中、印雙方發布的新聞稿中沒有「脫離接觸」(disengagement)等曾寫入雙方共識的字樣。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跡象是,在印度方面態度忽然變得強硬之前,美國政府剛剛任命一名高級官員擔任「西藏事務特別協調員」。作為「四方安全對話」的一部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美印日澳四國外長會議上暗示,美國可能會加強對中國的強硬態度。


而且,美國副國務卿比根在12日的一次印、美閉門會議上,抱怨印度在對華問題上「過于謹慎」、「總是揣測北京態度」。其潛在的意思是,「有美國在背後撐著印度,印度可以放心大膽地對華展示強硬」。



或許是來自美國的聲援,讓新德裡的立場有所轉變。印度媒體披露,稱印度將批准與美國籤署《基礎交換與合作協議》(BECA)。由於印美此前籤署了《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LEMOA)和《通信兼容和安全協議》(COMCASA),這實際上讓印度因此成為「美國的準軍事盟友」。


顯然,新德裡方面產生了一種借與「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建立關係而對華施壓的思路。比如,印度知名智庫「德裡政策集團」在題為《馴服復仇之龍》的報告中,建議印度要在美日澳印四國機制,扮演「領導角色」。


但是,刀哥怎麼都覺得,印度的這種想法是危險的!



為什麼中方批評印度在邊境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軍事部署,是中印雙方緊張關係的根本原因?


因為隨著「拉達克」一線在9月下旬後氣候轉冷,道路逐漸封凍、積雪,印度不僅不撤回軍隊,反而在邊境地區加速修建戰略道路和橋梁,這不是刺激對峙的氛圍是什麼?而且印度明顯在做長期對峙的準備。


總體來說,印度一邊進行會談,一邊加緊備戰。



關於會談,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說,印度堅持應將所謂「拉達克地區」恢復到4月時的狀況,並要求中國方從東部的所有摩擦點撤軍,以解決對峙問題。但是,印度一些無理要求顯然無法得到滿足。


隨著邊境對峙進入第六個月,此前調上前線的至少8萬印軍仍未下撤,絲毫沒有減少在高海拔地區部署軍隊的跡象。


印軍已經向中印西部邊境前沿部署了裝甲車輛、重型武器以及一定數目的人員。可以感受到,新德裡正在做「戰鬥準備」。


一方面,印度在解決後勤補給等力不從心的問題。


物資運輸、營地設施、水源、高原併發症,是當前印度軍隊在邊境高原部署面臨的四大難題。印度方面過去還沒有在這個季節在高原邊境地帶維持近8萬人的部署,所以對新德裡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要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花大量的資金。所以,有印度媒體說,今冬印軍在邊境地區的部署,對於印度陸軍來說將是一件很昂貴的事情。



為了保證數萬名新增部隊的部署,需要建設龐大的基礎設施,而之前印軍在高原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也比較簡單。這將帶來一筆經常性的開支,導致軍隊的支出成倍增加,在疫情如此嚴重、經濟遭到重創之下,印度此舉已經遭到國內民眾的指責。 


為了保證冬季部署,印度軍隊還不得不急匆匆地以高價格,從歐洲供應商那裡進口服裝、帳篷等高海拔物資,此外,軍隊還需要為各種卡車和車輛、主戰坦克等提供專門的燃料、彈藥以及擁有供暖的車庫和維修中心等。


另一方面,印度正抓緊在邊境地區高原山地開鑿戰略公路,建設橋梁。


自中印在邊境地區發生衝突以來,印度加緊在中印邊境建設路橋等基礎設施。最近,印度正式開通位於邊境地區的44座橋梁,以滿足軍方的運輸和後勤需求。其中30座橋梁位於中印邊境地區。



這44座橋梁載重能力均達到了70噸,可專門用於承載印度軍隊裝備的最重主戰坦克 「阿瓊」MK-I。相比之下,印軍在中印邊境爭端期間向列城東部地區部署的T-90S Bhishma主戰坦克,重量僅為45噸左右,可以輕鬆通過這些橋梁。


顯然,這些橋梁均位於具戰略意義的地區,能助印軍確保士兵及武器的快速機動。而且,印度總理莫迪之前對印度邊境基礎設施修建部門作出要求,必須保證在今年12月到明年1月這段時間裡,這些橋梁道路能夠正常通行軍方車輛。


此外,一些重要的軍事裝備和工程相關設備還需要由印度空軍的C-17和C-130J運輸機運送,這些運輸機的運營成本也非常高。



如果印度真的打算在高原邊境地區耗下去,解放軍絕對有能力奉陪到底。


看看網絡上曬出的中國邊防部隊在高寒地區部署的新設施,以及新裝備,已經甩了印度那種帳篷+棉大衣水平好幾條街。


我軍在高原極寒地區的新設施和個人保暖服裝。


但是,對峙畢竟意味著有可能擦槍走火引發戰端,我們並不希望看到在兩個人口在10億以上的大國、另個鄰居之間爆發軍事衝突。


1962年時就是如此。


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後,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裡和西段3.2萬平方公裡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後,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


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我們本著和平解決的原則,以及對印度這個鄰邦儘量維持友好的立場希望能夠妥善解決矛盾衝突。


但是,尼赫魯卻公然拋棄中印友好的旗幟,把中國政府謀求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努力和克制忍讓視為軟弱可欺,進而得寸進尺,對中國步步進逼。從1961年開始,尤其是從 1962年4月起,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境內先後設立了43個軍事據點。



當時印度還宣揚:在東段已將中國軍隊「趕回兩英裡」,在西段全線向前推進。得意忘形地歡呼,尼赫魯取得了「拿破崙式的大膽的規劃所取得的獨一無二的勝利。」在這種背景下,印度盲目自信,以為憑藉自己的武力就能奪佔更多的領土。


結果,中國領導人覺得有必要來一記「重拳」,讓印度清醒一下。於是,在1962年10月20日開始實施自衛反擊作戰。在一個月時間裡,讓當時非常自大的印軍遭遇慘敗,不論是在東段還是西段,解放軍都大獲全勝。


但是,因為不想與印度結下「世仇」,中國軍隊隨後主動後撤,中國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還了繳獲的大批裝備,釋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



58年之後,現在的印度政府與當年在兩個方面有相似之處。


一是由於國內新冠疫情嚴重、經濟狀況直線下降,導致國內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和怨氣大幅上升,反對黨的各種批評和指責非常猛烈,所以印度政府想通過在領土問題上的「進取」來緩解自己面臨的壓力。


二是與當年一樣,印度政府覺得自己身後有大國的支持,無論是政治外交上的,還是軍事力量上的。而中國看似正受到西方大國的打壓和遏制,大國正慫恿一些國家孤立中國。這讓印度政府覺得有機可乘。


可以說1962年的教訓對印度是深刻的,當然不少印度人也將那一次被擊敗視為恥辱。而今天中國需不需要在下一次重手,讓印度清醒一下?其實這個答案,完全看印度自己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烏克蘭準備出售圖95,美國故伎重施,馬達西奇事件將重演
    氣急敗壞的美國直接故技重施,要求烏克蘭拒絕與東方合作。在美國看來,與馬達西奇相比,圖-95將更加危險。若是讓圖-95落到東方手中,對美國來說無疑將非常不利。對此不少網友表示,看來這一次,馬達西奇收購事件的情形將再次上演。馬達西奇作為世界知名的發動機生產商,卻由於西方的打壓陷入了困境。為了緩解資金問題,馬達西奇與我國就收購一事進行了多次探討。
  • 美國故技重施「送大禮」,一周三次遊行人數超兩萬!大國霸氣出手!
    在這背後顯然有美方的指使,畢竟也只有美方才有這樣的「閒情逸緻」來這麼幹,畢竟美俄之間的爭端一直都在,並且俄方也是美方十分忌憚的國家之一,特別是普京執政期間,更是讓美方對俄更加的看重,畢竟普京也算是一個傳奇領導人,而在他執政20周年美方故技重施送上這份
  • 關鍵時刻,以色列背信棄義,如今還公然對印度武器裝備無限供應
    以色列也是如此,上個世紀以色列曾與中國合作研發並向我們出售「費爾康」預警機,然而其最後也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不僅將這筆價值70億的軍火訂單強制取消,還將這批預警機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印度。要知道,當初中國和以色列關係十分融洽,以色列也一度將中國視為了兄弟國家,所以雙方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採購費爾康預警機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