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2021-02-13 雙井看視界

淺談《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文/「陳陽林

公元1192至1867年是日本幕府推行武士階級掌權時期。當時的日本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閉關鎖國政策比中國還嚴重,因而日本對世界的了解知之甚少。自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國門被撬開,西方列強很快便把目光轉向日本,要求日本開埠通商。美國率艦隊分別在1853年和1854年抵達日本要求開國。1854年,美國遠東艦隊司令佩裡,率領13艘戰艦衝入江戶灣,將炮口對準幕府將軍宮殿--江戶城。日本幕府統治者被迫於1854年3月在神奈川籤訂《日美親善條約》,相繼又與英國、法國、俄國、荷蘭籤訂了類似條約,日本閉關鎖國時代宣告結束。

1851年一艘來自中國的商船,在日本長崎港被日本海關工作人員查出了違禁貨物全數沒收。這個日子當時看起來不重要,可是從歷史中回顧,卻是十分了不得,因為那批被查禁的貨物中,就有三部《海國圖志》,第二年,中國商船又被書販帶來一部還是被禁出售。

當然,這本書起初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獵奇」只是在貴族圈裡悄悄流傳,後來日本精英階層嗅到了該書的治國理政精髓後火熱傳遍。各階層日本人更是奔走相告,人人都要先睹為快。凡有點關係門路的,都是不惜千金託關係走門路,就為能借來看幾眼。因此《海國圖志》手抄本便很快在民間悄悄流傳。

直到三年以後日本開國的1854年,又一艘中國商船造訪長崎港,運來《海國圖志》15部,除去官府徵用7部,市場出售8部,此後年年都有《海國圖志》向日本輸入。到了1859年因供不應求,價格從180目漲至436匁一部。(目和匁是用來計量金銀重量的,是日本江戶時期的貨幣單位,1匁=3.759克。)

當時日本幕府的態度徹底有別於清朝廷,由於閉關鎖國嚴重缺乏對世界的認識,痛感了解世界知識的貧乏。中國的鴉片戰爭失敗又是前車之鑑,同時《海國圖志》包含著魏源對鴉片戰爭失敗經驗教訓的總結和相應的御夷之策,這對於面臨西方列強武力威脅的日本,是急需了解的內容。

由於日本是在美國兩次武力脅迫下開國的,因此當時日本最迫切希望了解的國家就是美國。故《海國圖志〉中的美國部分就成了日本人翻刻最多的內容。僅1854年1年內,關於美國部分的《海國圖志>選本就有8種之多。一為《海國圖志.墨利加洲部》8卷6冊,中山傳右衛門刊印;另有3種為廣瀨達刊印《亞米利加總記》1卷1冊,《續亞米利加總記》兩卷兩冊,《亞米利加總記後編》3卷兩冊;正木篤刊印兩種《美理哥總記和解》1卷1冊,《美理哥總記和解>上、中、下3冊;還有署名為皇國隱士所刊印的兩種《西洋新愚志》4卷兩冊和《新國圖志通解》4冊配有插圖。

除了美國之外,日本當時急欲了解的國家還有英國和俄國,因此在1854年又出現了《海國圖志)中有關英、俄兩國內容的節選本。

到了1855年和1856年,相繼又有7種《海國圖志》選本面世。除關於俄國、普魯士、法國、英國和印度等國的內容外,又有關於《西洋技藝》的選本,服部靜遠的《海國圖志訓譯》上、下兩冊,主要包括《西洋技藝》部分的炮臺、武器、火藥和水雷等內容。

在關於印度的《海國圖志印度國部附夷情備採》3卷3冊中,還收錄了《夷情備採》部分,有《華事夷言》、《貿易通志》和《滑達爾各國律例》的內容。之後的五十年裡,先後再版十次,堪稱十九世紀歷史上日本的暢銷書。

《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廣泛傳播,對於促進日本了解世界以及後來的明治維新,都具有相當的積極作用:首先,《海國圖志》使處於封閉狀態的日本得以迅速了解世界大勢,對國際尤其是歐美國家的了解。在《海國圖志》出現之前,日本對歐美地區的了解僅限於直接貿易的西班牙、英國、荷蘭、和讓日本打開國門的美國等國家,甚至在專業的地理學家渡邊華山嘴裡都會說出:「北美洲只有英國的亞美利加領地」 這種話。在這些基礎上,日本做出的國際形勢預測和國防準備都有著數量級的偏差。《海國圖志》出現後,日本才獲得了對世界各國地理位置和當前制度的了解,從而制定基於正確的世界局勢的政策。

其二,魏源在《海國圖志》中關於鴉片戰爭經驗教訓的總結,給日本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海國圖志》出現前,受限於幕府的政策,閉關鎖國始終是日本的傳統國策,儘管被迫有限的開國,但沒有影響到整個日本上層統治階級的思想。在傳統的儒學家打壓之下,「洋學」處於一個被鄙視、被無視的地位。《海國圖志》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魏源強調的「以守致勝」 「以守為戰」戰術,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儒學家的觀念,才使得這本書得以被接受了傳統的儒學教育的上層武士們快速接受。而在接受了這一觀點的基礎上,《海國圖志》闡述的論點也就正好相符。被美國軍艦開國後,日本思想家們已經認識到了需要變革,但他們並不知道要怎麼變革,尤其是那些實務派,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具體的思想改造和武器研發的方向,而《海國圖志》讓日本的思想家認識到海軍建設的重要性,沒有海軍,就無法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獲勝。

第三,《海國圖志》對日本所產生的最大影響是明治維新所起的啟蒙作用。《海國圖志》的出現,讓日本初步了解了真實的世界局勢,雖然《海國圖志》內容有限,但足以讓整個日本的上層統治階級建立起一個直觀的模型,而不是之前的僅憑猜測的模式。更主要的是,對其他國家國體和革命歷程的介紹,打破了日本「唯我日本三千年來傳承不朽」的高傲,讓他們認知到一個腐朽的制度存續再久也沒有意義這一事實。這是打破了日本幕府制度至上概念的致命一擊。

魏源認識到了清朝制度的落後之處「所慮不在外夷,而在內民」,但作為一名儒生不能直言而只是體現在文字上,這直接導致《海國圖志》內大量討論師夷、制夷、攻夷的文字內容存在先天的自我矛盾。這一矛盾被著名的革命家、未來明治維新的倡導者吉田松陰發現,他指出:「清之所宜為慮,不在外夷,而在內民,《海國圖志》何以默深於此不及一言也?」 。

隨後在1857年,日本幕府首席老中阿部正弘病死,新老中井伊直粥作為保守派,讓幕府的改革全面倒退,這讓吉田松陰認知到了一個「所慮不在外夷,而在內民」 的政府有多麼可怕。吉田松陰醒悟:「清魏默深籌海篇,議守,議戰,議款,鑿鑿中窺,使清盡用之,固足以制英寇而馭魯拂矣。然吾獨疑,此書之刻,在道光二十七年,曾未三四年,廣西民變,擾及八省禍延十年,遂致北京殆不守,其所底小未可知也。則清之所宜為慮,不在外夷,而在內民也」。清朝如此,日本也如此,體制決定了國家的變革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果。必須倒幕,必須維新,日後維新派的思想根基就在這一刻誕生了。

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社會開始有了更高的要求,《海國圖志》對於日本的作用和意義開始才不象開國之初那樣大了,日本基本上沒有根據自己的選擇和形式需要,選取其中部分內容進行譯解《海國圖志》的翻刻本了,僅在1869年有一個鶴嶺道人的《海國圖志國地總論》。

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可以說是這本書作者的啟蒙者。痛心大清戰敗的林則徐,在發配充軍的前夜,曾約魏源長談,更將自己未曾編纂完成的《四洲志》等資料盡數託付。魏源正是因為這般痛定思痛,寫下來《海國圖志》。只可惜當時這樣的人確實是少,更多的則是那些守舊的大儒們,對於這本書他們甚至還惡毒攻擊,縱然是左宗棠這樣當時支持這本書的人,也只能無奈的說:《海國圖志》寫了二十年,中國根本沒變樣。明明如此有用的一本書,清朝廷卻認為是「垃圾」,因為那些沒用的「自傲」讓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夷狄」的讚美,有者甚至建議燒掉它。這一本書,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指導思想,卻因為當時的腐敗沒落等,沒有受到重視,卻不成想流落海外,成了日本的一個救星。《海國圖志》日本人驚為天書而認真學習,通過此書了解西方的長處,它被奉為加強海防的經典著作。為不久後開展的明治維新作出了貢獻,造就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正是這本書,激勵了一代日本人為他們國家奮鬥的決心,更為他們找到了一條奮鬥的道路。正如而當代日本作家井上靖自己覺得:日本能夠成為近代亞洲唯一一個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要歸功於這件法寶。

《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和地理最詳實的專著,這本以知夷、師夷、振興軍備為核心理論的《海國圖志》,介紹了幾十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技。書名中「海國」的涵義是海外之國。這本書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並於1842年寫成50卷的《海國圖志》,其序言:「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而這個「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影響了一代,甚至是許多代人。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魏源言論也不下十次。

當然,沒有一個國家僅只是因為一本地理書而強大,我們除看到西方國家軍事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譬如經濟,譬如政治,譬如文化。但在日本人這一邊,初始階段確實接受了魏源的觀點。1841年當鴉片戰爭開打之際,日本幕府便有官員寫信,說清朝的失敗,「雖屬外國之事,亦即我國之鑑」。魏源的《海國圖志》恰恰適應了這種需要,因此在傳入日本之後,甚至很多日本的學館私塾,都把《海國圖志》選作課本進行教學。當時的薩摩藩藩主為了增加對英國的了解,購《海國圖志》備用。後不久薩英之戰爆發,《海國圖志》便成了薩摩藩的必讀之書。木戶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這些日本近代名人,大家都知道。而他們的老師吉田松陰,正是《海國圖志》的讀者,他教授給學生的東西,正是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說的改造版。所以,魏源確實是啟發日本走出第一步的歷史人物。可以說《海國圖志》使中華民族失去一次國家振興堀起的機會,也間接成為幫助日本明治維新富國強兵的鑰匙。

作 者 簡 介:雙井鋪,實名「陳陽林」。男,自由職業。中國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聯盟成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魏源研究會研究員,邵陽市民協會員,隆回縣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縣作家協會會員。分別在人民日報,國際日報,中國經濟日報,人民網論壇等多家權威媒體發表過作品。家鄉坐落在湖南隆回縣城東雙井鋪,筆名由此而來。

相關焦點

  • 【真實甲午】《海國圖志》叫醒服務:日本起床 中國仍睡
    《海國圖志》出版後魏源對它寄託了極大的希望。同時,《海國圖志》對西方蠻夷的「讚美」之詞令他們不能接受,有人主張要將書付之一炬。  老百姓有句話「牆內開花牆外香」。這正好形容《海國圖志》的命運。這部書在國內沒有銷路,但在我們的東鄰日本卻受到了熱捧。當時的日本和中國一樣也受到了列強的侵略。國難當頭,日本的有識之士苦苦探尋著解救國家的良方。《海國圖志》的出現,為日本維新變革人士擦亮了眼睛。
  • 《海國圖志》一個中國扔掉的絕世寶物,造就了日本的崛起!
    (網絡圖片)早在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前,日本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就堅定認為日本一定會贏,因為撿到了一件來自中國的絕世法寶,而當代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同樣也持這觀點,〝日本能夠成為近代亞洲唯一一個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首先要歸功於這件法寶。〞這個傳說中的寶貝,正是中國清代思想家魏源寫就的一本奇書《海國圖志》,但一本書會有多大的殺傷力?
  • 《海國圖志》:19世紀全球治國寶典
    於1842年寫成50卷的《海國圖志》。作者為什麼要編撰此書呢?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的序中,講得非常清楚:「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歷經十一年完成《海國圖志》 。但《海國圖志》在當時的中國反應冷清,清朝大臣們還說要把這書完全查禁燒掉。
  • 一本中國禁書,卻是日本迅速崛起的法寶,日本:感謝你們的無知
    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心中堅定地認為日本一定會打贏中國,因為日本撿到了中國有眼無珠的絕世法寶。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也這樣認為,日本能夠迅速崛起,這件法寶佔了首功。而這件就是法寶就是《海國圖志》。一本書能有多大的威力?日本人無不感嘆:那是相當的巨大!《海國圖志》流傳到日本是機緣巧合。因當時日本和中國是通商的,《海國圖志》是作為禁物被收繳了。
  • 雷頤:一本中國禁書,為何成為日本強國的秘籍?
    一本被中國禁止的書對日本影響至大至深、起到震撼作用的,則是魏源受林則徐之託編撰的《海國圖志》。但最初,他卻是贊同、主張「鎖國攘夷」,正是在認真閱讀《海國圖志》後,才一轉而變為堅決的開國論者。他不僅主張使用、仿製西方武器,還主張學習其政治制度。由於日本是被美國打開大門,所以《海國圖志》中的「美國篇」引起日本思想家的格外重視。橋本左內是幕末著名志士,《海國圖志》解禁後,他認真閱讀並向他人推薦,對美國和英國部分尤其用心。
  • 一件被大清朝扔掉的寶物,日本得到後卻用它稱霸亞洲
    這個傳說中的寶貝,正是中國清代思想家魏源寫就的一本奇書:《海國圖志》。區區一本書,會有多大的殺傷力?日本人的回憶是:相當巨大。日本人與《海國圖志》的緣分,起自1851年長崎港的深夜。看看日本的歷史大事,就知道此言不虛: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一群日本精英們賣力奮鬥,他們的角色行業身份不同,但從橫井小楠到伊藤博文,有一點卻相同:《海國圖志》的鐵桿粉。這本書在日本的火熱程度,現代人看幾部日劇就能熟悉:在各種反映日本近代生活和大事件的日本電視劇中,捧著一本《海國圖志》縱論古今,是電視劇中時常出現的橋段,也是那時日本人的流行風尚。
  • 日本帝國的崛起與大清帝國的衰落 —「魏源和佐久間象山」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將早年收集的資料交給魏源,囑託他編纂成《海國圖志》,以喚醒國魂,了解世界。自此,《海國圖志》編撰便貫穿了魏源的餘生,這部書不但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中日的國運。此時的象山,已經跳出了藩的格局,開始從「天下」角度考慮日本未來。為捍衛日本獨立,1842年他向幕府上書,提出著名的《海防八策》,用以鞏固海防。後來,象山讀了魏源的《聖武記》,以及《海國圖志》,十分認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 黑船事件:打開日本開放之門,從此中日道不同
    不過福澤諭吉的形象在中國人看來可能就不那麼美好了,他的文章《脫亞論》提倡日本應該放棄中國文化的影響,轉而學習西方文明,他甚至呼籲日本應該和東亞鄰國絕交,以免列強把日本看成和其他鄰國一樣不開化的民族。他認為日本現在已經從茅草房變成了石頭房,而中國還是茅草房,日本如果不幫助中國也變成石頭房,一旦中國失火也會殃及日本。
  • 陰陽天機譜 | 決戰已至,海國對抗全指南!
    首先,我們需要先擊敗海國派遣的三大海妖(喂!這不是石距,蜃氣樓和地震鯰嘛,你們濃眉大眼的怎麼也叛變了!!)3.擊敗海妖后,我們繼續向京都進發,擊敗蟹姬、久次良和七人岬,全部擊敗後可以攻打在京都中心的海鳴。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哲學/思想) 第三講:淺談媽祖在近世日本的神道化
    我們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希望通過此次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朋友們從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三講:淺談媽祖在近世日本的神道化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 吳偉明
  • 淺談阿芒·馬特拉的國際傳播觀 ——以《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為例
    另外,馬特拉認為二戰後的國際關係變動也折射出傳播的力量和權力。二戰後,冷戰開始,美國和蘇聯開始了意識形態之爭。馬特拉提到了三條戰線。國際傳播/宣傳、太空競賽和技術戰線。宣傳:在宣傳這條戰線上尤其要注意下國際傳播的興起。國際傳播在冷戰中被看做是一種戰鬥性話語。宣傳的戰場就是國際傳播渠道。而在這個戰場上貢獻才智和策略都是一些社會科學界。
  •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西方國家為何反而同情日本?
    豪斯很熟悉西方媒體的運作方式,在他有計劃的包裝下,西方媒體對中國與日本分別代表著野蠻與文明的認識,形成了一種潮流與共識。比如紐約《先驅報》說,日本在朝鮮的作為將有利於整個世界,日本一旦失敗,將令朝鮮重回中國野蠻的統治。這是當時世界最典型的看法。亞特蘭大《先進報》說,美國公眾毫無疑問地同情日本,認為日本代表著亞洲的光榮與進步。
  • 豪斯霍弗、馬漢對日本地緣擴張的歷史影響
    他的「大空間」(Grossraum)、「生存鬥爭」(Daseinsringen)、「優勢民族」(Herrenvolk)等思想對日本軍事和工業領袖影響深遠,日本吸收了德國地緣政治學說的很多理念。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就是日本學習德國的結果。[]它影響了包括小牧實繁、飯本信之、小川琢治等日本地緣學者,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一系列重大對外戰略的理論依據或政策註腳。
  • 書訊︱藍武、蔣盛楠《〈白山司志〉點校與研究》出版
    既全景式展示《白山司志》之規整文本,又鮮活呈現白山司域土司政治之完整圖式;既利古籍流播,又便讀者稽閱。可資研治中國土司制度及古籍整理與研究者參用。《白山司志》,清王言紀修,朱錦纂。道光十年(1830)蔣氏存遠堂刻本。嘉慶五年(1800)始修,歷11個月書成,未梓。延至道光八年(1828)王言紀續修增補嘉道間事跡後,終於道光十年(1830)鋟版。
  • 日本為何不恨打開國門的美國「入侵者」?
    因為在北太平洋捕鯨的美國船隻經常遇難,希望能獲得日本的救助。第二,希望日本給美國的遠洋船提供一個補給煤炭、水和糧食的港口。另外還有很多新奇的禮物,包括新式望遠鏡、照像機和半自動步槍,此外還有一套摩爾斯碼電報機和一套帶有100米長的鋼軌的蒸汽機車模型。日本推說要請示天皇陛下,要找日本的各藩勢力一起商量,讓美國明年春天的時候再來。
  • 宗教的起源和傳播
    宗教的起源和傳播過程是極其複雜的。我僅以伊斯蘭教為例,簡單談談我對宗教起源和傳播的特殊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