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派去阿富汗的士兵中,至少有十多人用殘忍的方式殺害平民。此事經澳媒體曝光後,引起世界輿論的口誅筆伐。澳大利亞,一個人口只有兩千多萬的國家,而且本可以憑藉遙遠的地理位置,遠離世界紛爭。
但澳大利亞從獨立開始就沒少摻和世界上的歷次戰爭。▲1943年,澳大利亞士兵展示了他們在紐幾內亞凱阿皮特俘獲的日本國旗澳大利亞常常同另外一個大洋洲國家相提並論。這就是紐西蘭。兩國不僅在全球所處的地理位置上很接近,都在太平洋的西南側,而且都是英國的前殖民地,就連國旗都非常相似。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現行澳大利亞聯邦憲法第六條的定義中,除了現在真正屬於澳大利亞的這幾個州(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西澳、南澳及北領地),
還將紐西蘭作為澳大利亞聯邦的一個州與其他州並列!然而就是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國,為何沒能合併為一國?在大洋洲的這倆國家背後,美國又有哪些操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曾於20世紀初組成「澳大拉西亞」參加奧運會,這是當時澳大拉西亞參加奧運會的旗幟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兩地方遠離人類文明的中心(歐亞大陸),因此一直是荒涼之地,說是世界盡頭,一點也不為過。兩個地方被納入近代文明體系的過程,也十分相似,猶如孿生兄弟的降生一樣。澳大利亞是於1606年被荷蘭國航海家揚孫發現的,人們把1606年之前的澳大利亞定義為史前時代。紐西蘭則是在1642年被荷蘭國航海家塔斯曼發現。和當時的澳大利亞原住民一樣,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也沒有文字(現在毛利人文字是後來歐洲人用拉丁字母新創的),因而1642年也可以定義為紐西蘭進入文明世界的元年。文明世界的兩個新生兒——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獲得了類似於孿生兄弟一樣的兩個名字。
澳大利亞最初被命名為「新荷蘭」;紐西蘭的乳名就是「紐西蘭」。西蘭省和荷蘭省則是荷蘭國(準確說是尼德蘭國,荷蘭國一說本來就是以省代國的用法)當時最重要的兩個航海大省。▲十七世紀的地圖,澳大利亞當時還被標註為新荷蘭(NewHolland)雖然都被荷蘭人發現,但真正紮根在這裡的則是後來的英國人。把澳、新兩地納入英國人版圖的,則是同一個人——英國人庫克船長。1769年和1770年,庫克船長先後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登陸。庫克船長的到訪,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宣稱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屬於英國。於是,澳、新這倆兄弟就有了共同的主子——英國。1788年,
英國殖民者將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的殖民地統一划歸為「新南威爾斯」。▲1786年英國版的《新荷蘭總圖》,包括新南威爾斯州、植物園灣以及毗鄰的國家和新發現的土地然而,分化也從此刻開始。1825年,塔斯馬尼亞島首先脫離新南威爾斯,成為與新南威爾斯平起平坐的殖民地,都直接隸屬於英國。1841年7月,紐西蘭也步人後塵,宣布脫離新南威爾斯。這意味著紐西蘭總督此前是向新南威爾斯總督負責,後來則對英國國王負責。紐西蘭為什麼不再是澳洲的一部分?對此,奧克蘭大學紐西蘭歷史學高級講師Felicity Barnes博士稱,這背後有著一系列複雜的原因,究竟是哪個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數十年來學界也爭論不休。
「一些學者認為,當時的紐西蘭總理Richard Seddon(外號King Dick)更希望成為一個國家的領袖而非一個州,」他說,「也許King Dick擔心丟掉自己的統治權。」
▲當時的紐西蘭總理Richard Seddon
Barnes博士稱,事實上,紐西蘭的歷任總理都對加入澳大利亞聯邦沒有任何積極性,這說明Seddon的個人好惡並不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有的總理擔心(一旦加入澳聯邦)紐西蘭會失去影響力,僅僅成為澳大利亞的7個州之一,比塔斯馬尼亞稍大一點,影響力不及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兩州。」他說,與此如此不如獨善其身。
但無論如何,Seddon的個人決定,對於紐西蘭如今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而存在,起到了關鍵作用。
紐西蘭未加入澳大利亞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毛利人會像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一樣,遭受慘無人道的屠戮和迫害。
不深入了解澳新兩國,很容易忽略他們之間一個重大區別:民族構成。
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時至今日也是紐西蘭非常重要的一個族群。紐西蘭毛利人現在雖然只佔總人口的15%,但足以構成一股強大政治力量。▲庫克船長航行時船員所繪的毛利人圖,現存大英博物館就是在紐西蘭從新南威爾斯獨立出來的前一年,也就是1840年,英國殖民當局與紐西蘭土著人籤訂了《懷唐伊條約》。這一條約就是紐西蘭的「建國文獻」,因為它確定了紐西蘭主權的來源。▲1840年由英國王室和各毛利酋長籤署《懷唐伊條約》這份條約主要精神就是,紐西蘭土著毛利人將此地的主權出讓給英國殖民者;作為補償,英國許諾毛利人可得到英當局的保護,並可享有「英國國民所享有的一切權利和特權」。起碼看起來,這是一份「君子之約」的投誠協議、和解協議。▲1863年《倫敦新聞畫報》上的畫,描繪了在紐西蘭霍克灣舉行的英國定居者和毛利人的會議然而,澳大利亞對待原住民則完全是另一番態度。殖民當局與土著關係劍拔弩張,英國殖民當局
大肆屠殺消滅澳土著人。僅僅當時一起白人屠殺土著人的「弗雷澤慘案」,一次就殺了近兩千人(這在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是很大的數字)。殖民者還用卑劣手段,以土著人殺土著人。總之,就是要種族滅絕,使澳大利亞成為白人的天下。澳大利亞這種唯白人獨尊的基本國策一直延續著。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後,實施了臭名昭著的
「白澳政策」,就是要嚴防華人入住澳洲,也要堅決扼殺土著人群體死灰復燃式的增加。因此,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時候,邀請紐西蘭加入聯邦,被紐西蘭拒絕。
如果加入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毛利人擔心自己的權利會得不到保障。當然,紐西蘭拒絕加入澳大利亞聯邦也不是那麼堅決。在1901年之前,紐西蘭派出過代表參與討論制定澳大利亞聯邦憲法。也正是此時,澳大利亞聯邦憲法起草時候,寫明了澳大利亞聯邦包括紐西蘭,
這一條款此後一直沒有修改,保留了當時邀請紐西蘭加入聯邦時的樣子。不過最後兩國還是談崩了,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種族問題是關鍵以外,還有距離問題。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相隔
塔斯曼海的紐西蘭其實距離澳大利亞很遠(墨爾本到惠靈頓的距離相當於瀋陽到海口的距離)。畢竟,澳、新兩國都是地處世界邊緣的兩個國家,軍事和外交上的合作是少不了的。
這就好比《倚天屠龍記》裡面,金毛獅王謝遜和張翠山夫婦,都被困在了遠離中原的北極冰火島,也就不得不組成聯盟。武俠小說中,謝遜等人到處惹禍;現實中,澳、新兩國也不甘寂寞,漂洋過海去參戰。一戰時,兩國組成的澳新軍團,在老主人英國的麾下打了不少仗。至今,定於4月25日的「澳新軍團日」,還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同的公共假日。二戰前,澳、新兩國軍事和外交上全依仗老主人英國。19世紀80年代紐西蘭總督
傑維斯曾俯首帖耳向大英帝國宣誓,二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轉變:英國實力衰敗、美國躋身超級大國、蘇聯式革命浪潮在東南亞孕育激蕩。東南亞如果要變紅,直接可能鉗制著澳、新兩國。二戰中,遠在東北亞的日本都給了南太平洋地區很大的威脅,日本再來一次怎麼辦?這些焦慮都讓兩國坐立不安。
於是,澳新兩國改變策略,投靠美國。起初美國是不願意的,但1950年開始的韓戰,讓美國發現自己必須鞏固在西太平洋的戰線,因而接納了澳、新兩國當自己的新盟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三國籤訂軍事同盟協定,是在1951年9月1日的舊金山籤訂的。僅僅幾天後,《美日媾和條約》(翻譯地中性一點就是《舊金山對日和約》)同樣在舊金山籤訂。也就是說,1951年9月,美國密集部署了他在西太平洋的棋子。澳新兩國同在美國陣營,似乎軍事上更加緊密了。然而,這也是澳新兩國分歧暴露的開端。美國給澳新兩國安排軍事任務的時候,澳大利亞往往欣然接受,而
紐西蘭則多次暗中抵制。1983年,美國打算試射一種新的洲際飛彈,恰好,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
塔斯曼海適合這麼遠的射程。美國人找到澳、新兩國說:你們來幫我建立試射設施。澳大利亞則是滿心歡迎,總理弗雷澤立即表示可以在雪梨附近建設飛彈設備。而
紐西蘭則一口回絕。▲1985年,美國驅逐艦布坎南號在雪梨附近海域,上圖遠方就是澳大利亞標誌性建築雪梨歌劇院1984年底,美國以軍事演習為由,要求美軍艦布坎南號進入紐西蘭港口。
布坎南號驅逐艦雖然是常規動力驅逐艦,但設計製造時候預留了核能力。紐西蘭堅持「無核化」政策,拒絕了美軍艦入港口的要求。紐西蘭與澳大利亞親美、從美的外交軍事態度形成
鮮明反差。也正是這之後,紐西蘭直接退出了1951年籤署的《澳新美同盟條約》。近些年,澳、新兩國在處理內政上也頗多分歧。在西方政治坐標軸上,澳大利亞相對於紐西蘭來講,屬於比較保守的
右派(不要胡亂聯繫中國歷史上「右」的含義,與之無關啊),簡單講就是和美國的川普粉絲共同語言很多,追求降低福利也降低稅收,維護大財團利益,主張減少工人和工會的權益。而
紐西蘭則偏「左」。「左」在西方政治中的含義是:政客們熱衷大談「平等」,增加稅收當然也增加福利,對著各種少數群體大喊「我們是一家人」,
左派人士一出場,五彩繽紛,有白有黑有棕,有彎有直有環保主義者。不要忽視西方政黨政治中「左」和「右」巨大的矛盾衝突。別忘了去年北歐小女孩對著歐美右派政黨憤怒的喊出那一句「你們豈敢?」在對待內政上基本態度的分歧,也讓澳、新兩國不存在任何可能重新組合成一個國家。
轉自「讀懂本星球」, 略有刪改,ID:PNXQ69,作者:慄子糕 有煩惱事找阿金~
尋人啟事找阿金~
諸事八卦吐槽找阿金~
天維菌沒空時候找阿金~
論壇有問題也是找阿金~
不滿投訴也得找阿金~~
快來阿金的碗裡來~胖子阿金是你的跟屁蟲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