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到了1940年,整個歐洲又捲入了戰火。隨著德軍節節勝利,義大利為了採摘勝利果實,按耐不住於6月10日正式參戰,向周邊發起了一系列擴張攻勢。
面對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咄咄逼人的進攻,英國地中海艦隊在「提斯洛角海戰」取得小勝之後,準備再狠狠教訓一次義大利人。坎寧安決定使用當年貝蒂的作戰計劃,只是把對象換成了義大利海軍的塔蘭託基地。
當時坎寧安手中堪用的航母只有一艘「光輝」號,他不得不從被炸傷的「鷹」號航母上調來5架「劍魚」式魚雷機,又從岸上基地調來1架「劍魚」,這才裝滿了「光輝」號。11月11日晚上(好日子啊!),22架「劍魚」、14架「大鷗」和4架「海上鬥士」戰鬥機從「光輝」號上起飛,分為兩個波次朝義大利塔蘭託海軍基地飛去。
雖然塔蘭託對英國人的空襲嚴陣以待,可由於義大利空軍戰鬥機遲遲未能出現,高射炮竭盡全力也沒能阻止英國飛機的肆虐。最終義大利海軍1艘戰列艦被擊沉、2艘戰列艦被重創、岸上油庫被摧毀,而英國人卻只損失了2架「劍魚」。殘餘的義大利艦隊不得不倉惶北撤,主動退出了地中海戰場。
英國「劍魚」機群
在空襲塔蘭託的行動中,英國人只出動了22架「劍魚」式魚雷機就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果,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劍魚」這種雙翼機最大平飛速度只有225公裡/小時,其性能在二戰初期就已遠遠落後於那個時代,別說碰到義大利空軍最先進的MC戰鬥機,哪怕是CR42雙翼戰鬥機(最大平飛速度441公裡/小時)都能把「劍魚」打成空中燃燒的火雞。可是直到英國人的第二攻擊波離開,義大利人都沒等來自己的空中支援。
義大利CR42戰鬥機機群
照大家的慣性思維,義大利早在1922年就籤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排名全世界前5強。1940年的義大利海軍擁有4艘戰列艦、7艘重巡、12艘輕巡、123艘驅逐艦、110潛艇,怎麼也算是地中海「一霸」,卻被規模比自己小的英國地中海艦隊頻頻吊打。造成這種局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義大利海軍存在嚴重的短腿——沒有海軍航空兵,不但沒有航空母艦,甚至連一個陸基飛行中隊都沒有。義大利海軍這種與時代脫節的原因還要從1922年說起。
義大利空軍的建立在一戰之前,歐洲的權力平衡掌握在英法德俄四國手裡,義大利在歐洲只是一個打醬油的邊緣角色。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在利誘下也加入了戰爭,哪想到卻損失慘重。雖然戰後以戰勝國的身份參與分贓,但同戰爭中的損失相比可以說是得不償失,導致經濟破產、社會動蕩。這種情況就為墨索裡尼「向羅馬進軍」創造了機會,在1922年成為義大利總理,開始了獨裁統治。
在墨索裡尼「向羅馬進軍」的隊伍中,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制空權》的作者杜黑。杜黑當時是義大利陸軍航空兵少將,他鼓吹的「空軍制勝論」簡單來說,就是以後單靠地面部隊進攻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一個國家必須得有獨立的空軍,而且空軍應該排在第一位,陸、海軍都得淪為空軍的支援。
早在1919年墨索裡尼組織黑衫軍時,他就嘗到了一個完全法西斯化軍事組織的甜頭,會在政治上獲得很多好處。在他眼中,陸軍和海軍早就存在,軍隊裡各種傳統勢力錯綜複雜,在政治上遠沒有自己親手組建的軍隊可靠。杜黑的理論馬上引起了墨索裡尼的共鳴,於是他在奪得政權之後,任命杜黑為義大利航空部部長,並在1923年成立了獨立的空軍,隨後陸海軍被要求停止一切航空活動。
作為墨索裡尼的「親兒子」,義大利空軍從誕生之日起就被徹底的法西斯化,成為官富子弟和投機分子平步青雲的階梯,他們紛紛參加空軍,混個一年半載就會得到提拔重用,就連墨索裡尼的兒子都進入空軍鍍過金。當這些出身於空軍的法西斯分子們成為權貴後,義大利空軍的話語權也跟著水漲船高,成為兩個互惠互利的群體。因此陸海空三軍在墨索裡尼那裡爭奪資源時,陸軍和海軍受到了很大的壓制,當時空軍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用轟炸機就可以決定未來戰爭的勝負,交戰雙方的陸軍和海軍無須動用一槍一彈。」
MC205戰鬥機
到二戰爆發前,義大利的航空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能生產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水上飛機等各種飛機,而且性能並不差。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MC205戰鬥機,該機的性能同德國Bf109相當,可以同英國的噴火戰鬥機相抗衡,在蘇德戰場更是創造了15:88的戰績。此外BR20轟炸機也算當時一流的中型轟炸機,出口到了很多國家,甚至包括日本。
海軍的態度義大利海軍並沒放棄對航空力量的追求,但在內部卻沒形成統一的意見,而是分成了兩派。一派是航母派,他們認為應該效仿英、美、日等國海軍,打造一支可以和空軍分庭抗衡的大型艦隊航空兵,1927年改造的水上飛機母艦「朱塞佩米拉利亞」號(可以搭載20架水上飛機),就是這一派大膽的嘗試。
另外一派是傳統大炮巨艦派,這派認為海軍核心力量還是戰列艦,沒必要浪費資源去建設海軍航空兵,真到需要的時候,去向空軍求(跪)援(舔),劃撥十幾二十個飛行中隊交給海軍調遣就足矣,畢竟散落在地中海的島嶼都可以建設成陸基海軍航空兵基地,完全可以為海軍提供有效的空中保護傘。
大炮巨艦派的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義大利是個狹長的半島國家,亞平寧半島像只腳伸進了地中海澡盆,還有西西里島、撒丁島兩個這一海域最大的島嶼護衛在半島周圍。在一戰前後,義大利又從愛琴海到亞得裡亞海得到了一系列島嶼,例如1911年意土戰爭佔領的多德卡尼斯群島和羅得島,1923年從希臘手中搶來了科孚島等等。假如將這些島嶼全部建上機場和設施,空軍就可以控制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區,把義大利打造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
海軍這種不統一的思想是義大利空軍喜聞樂見的,大炮巨艦派的理論更是與空軍的思想不謀而合,海軍根本不需要航母,甚至連陸基飛機都用不著,海軍能做的空軍只會做的更好。所以空軍就向墨索裡尼做出了信誓旦旦的保證:「空軍會在地中海上為海軍提供隨時隨地的空中掩護和支援,海軍只需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行」。
於是在空軍的左右下,義大利海軍加大了戰列艦的建設,除了對「加富爾」級、「多裡亞」級戰列艦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還新建了4「維內託」級戰列艦,耗盡了本來就不算多的資源。
永遠的痛
義大利空軍和海軍之間雖然存在隔閡,但是在戰爭期間並非老死不相往來,空軍也努力想做到隨時隨地提供空中支援,卻總是「死了孩子來了奶——遲來的愛」,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三條原罪:
第一,由於空軍和海軍之間的隔閡,雙方在戰前很少進行協同演練,導致戰時海軍提出的作戰方案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到實戰配合時卻出了問題,遠沒有計劃的那麼美好。
第二,兩大軍種之間並沒建立一個統一的指揮協調機構,不同的指揮系統使協同作戰往往成為一個笑話,最後就是各打各的、各自為戰。
第三,義大利空軍建設始終是基於杜黑的轟炸制勝論,執迷於戰略轟炸和獨立空戰,可以說從來沒有站在海軍的立場考慮過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直到戰爭進入高潮時,空軍才發現自己既沒有魚雷轟戰機,也沒有航空魚雷。
馬塔潘角海戰中的英國皇家海軍航母
於是乎,義大利海空軍之間的配合在塔蘭託被襲擊後並沒有得到任何改善。1941年3月28日爆發的馬塔潘角海戰中,義大利海軍艦隊又遭到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的羞辱,1艘戰列艦被重創,3艘重巡和2艘驅逐艦被擊沉,3000名官兵葬身海底。而前來支援的空軍居然29日才到達戰場,沒有海軍航空兵成為義大利海軍永遠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