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上,日本陸上自衛隊拉了一波仇恨:他們公然打出了「旭日」圖樣的陸上自衛隊隊旗,而這面旗子正是由日本帝國陸軍的軍旗演變而來的。日本陸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子,發動了甲午戰爭,策動了日韓合併,參加了八國聯軍,投身於日俄戰爭,搶佔青島,入侵西伯利亞,製造了濟南慘案和皇姑屯事件,並最終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有韓國媒體表示,日本自衛隊打著這樣的旗子出現在法國國慶閱兵式上,相當於是打著納粹旗幟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而反駁此觀點的人則稱,紅日圖樣是日本古已有之的民族標誌,旭日旗僅僅是舊日本軍隊的標誌,不是侵略戰爭的標誌,也不代表特定的政治傾向。
那麼,日本自衛隊所沿用的「旭日旗」到底代表了什麼?它能夠與納粹旗幟等同嗎?
旭日旗違反《日本國憲法》
旭日旗是從「日之丸」旗演化而來的,但它並非古已有之,也不是日本民族的代表。
在日本飛鳥時代的泛神信仰中,每個氏族都有各自的始祖神,而作為氏族聯盟的首領——倭王就崇奉太陽神(天照大神)。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是個男的)出使隋朝。聖德太子有仿效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改革倭國的野心。為了體現與中國的對等關係,小野妹子遞交的國書使用了「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無恙」的詞語,由此開啟了日本自稱「日出之國」的歷史。
女性的太陽神「天照」,一般被描繪成頭頂戴著日輪型頭飾的樣子。日本天皇家族將自己的譜系上溯到她的孫子瓊瓊杵尊
這一外交辭令在飛鳥時代末期正式成為了倭國的國號,也就是沿用至今的「日之本」,簡稱「日本」。太陽從此不再僅僅是倭王家族的象徵,也成為了日本民族的象徵。而太陽的標誌就是圓溜溜的「日之丸」。
然而,最早流行的「日之丸」卻並非是如今常見的白底紅太陽,而是紅底金太陽。天皇的旗號和朝廷頒發的「御錦旗」(朝廷的軍旗)就是如此。有一種說法是,源平合戰的時候執掌朝廷的平氏集團打紅旗,而源氏集團打白旗,源氏攻滅了平氏,建立了鎌倉幕府,「日之丸」就變成白底的了。
日本朝廷在倒幕戰爭中向倒幕軍頒發的御錦旗就是紅底金太陽
1854年開始,「日之丸」成為了江戶幕府規定的日本船籍旗,首次在現代國際法意義上有了對外代表日本的官方地位。隨後在幕府主持的現代化改革中,被作為實質上的國旗和軍旗使用。
旭日旗與「日之丸」的關係一眼可知,但在1870年以前,並沒有這種旗幟被官方使用的記錄。在這一年,推翻了幕府的明治政權做出了兩個決定,首先是沿用了幕府時期的日之丸旗作為國旗和船籍旗,其次是為了與交戰過的幕府軍劃清界限,陸軍軍旗要採取不同於「日之丸」的設計。
由此就產生了帶有十六條紅色放射光線的「旭日旗」。如今的陸上自衛隊採用的是由此演化而來的八道放射光線「旭日旗」。而日本海軍的軍艦則和民船一樣使用「日之丸」作為船籍旗,直到1889年,才改成沿用至今的「偏心旭日旗」。
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軍旗
由此可見,「旭日旗」是隨著日本現代國家軍事體系的建立而出現的。它沒有代表日本民族的象徵意義,代表的是日本的現代化軍事機器。
現行的《日本國憲法》要求日本不保持武裝和摒棄國家交戰權,否認國家武裝力量的合法性。如果說,日本陸上和海上自衛隊本身可以以「專守防衛」為由從法律上保持與《憲法》的融洽,那麼於1954年重新使用「旭日旗」則是明顯的「違憲」,因為旭日旗本身就是國家武裝力量的彰顯。使用它就意味著並不是摒棄了國家武裝力量,而是延續了國家武裝力量。
如今的日本陸上自衛隊隊旗
旭日旗象徵天皇制軍國主義
旭日旗象徵的不僅僅是一支軍隊,而且是一支奉行天皇制軍國主義的軍隊。
在二戰以前,天皇是日本的國家元首和軍隊的總司令,並且也是國家神道所崇奉的「現人神」。日本陸軍的軍旗頒發給聯隊(團)級單位,是由天皇親自頒發,因此也就成了宗教意義上的「聖物」,象徵他們是為「神」而戰的「皇軍」。
日本陸軍步兵聯隊軍旗的形制
日本陸軍把軍旗等於是天皇的分身,對它敬禮等於對天皇敬禮。在隊列儀式中,如果要求軍旗手向後轉,口令是兩次向右轉,因為軍旗不允許後退,所以也不能向後轉。而尤為著名的一點就是只有在軍旗「完全滅失」的情況下才會頒發新旗。
正式的軍旗除了旗面,還包括特製的旗杆,旗頂金屬制菊花徽和圍繞旗面的金色飾穗,這些東西往往比旗面堅挺得多。因此歷史悠久的軍旗往往旗面已經破破爛爛,這被認為是「身經百戰的榮耀」的體現。這種觀念帶來的一個副產品是為了能更顯「榮光」,有時聯隊軍官甚至會故意把軍旗「做舊」,手工添加些破損上去。
1933年時騎兵第16聯隊的軍旗,此時全面抗戰還沒爆發
對任何一支日本陸軍部隊來說,當然是寧可打著破破爛爛的舊軍旗,也不願意去領新軍旗。戰場上丟失軍旗是大罪,而為了防止軍旗被奪而銷毀(「奉燒」)軍旗,更是意味著部隊已經快要完蛋了。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1942年日軍170步兵聯隊指揮部乘坐的運輸船「波士頓丸」被美國潛艇擊沉,軍旗沉沒海中,僥倖生還的聯隊長渡邊嘉幸大受打擊,自殺未遂。
而170聯隊則在布幹維爾島上損失慘重之後,遭到撤編,有說法稱這與該聯隊丟失軍旗關係很大,因為一同作戰的其他聯隊也是一樣傷亡慘重,卻沒有被撤編的。
岡本喜八執導的喜劇片《獨立愚連隊西行》就講述了一隊日本兵試圖尋回被八路奪走的破布一樣的軍旗的故事
世界各國的軍隊都重視軍旗的象徵意義和榮譽價值,也都會保衛自己的軍旗和試圖奪取敵軍的軍旗。但像日本陸軍這樣把軍旗的地位抬高到如此離譜的程度,實數罕見。其內在原因就是「旭日旗」已經變成了天皇制軍國主義制度的象徵,隨著這種制度一起被神話了。
可能也正是因為陸軍軍旗的象徵意義如此之強,所以陸自不敢拿來直接用,還要經過一番修改。相比之下,日本海軍的「偏心旭日旗」雖然也作為軍旗有較高地位,但本身卻並未被神化:一艘軍艦上常常備著好幾面海軍旗,隨時可以更換以便海上識別,破了或者舊了就送去軍需部換新的。「偏心旭日旗」能夠被海上自衛隊沿用下來,或許也與此有關。
納粹旗與旭日旗
旭日旗可以與納粹旗等同嗎?肯定是不等同的。
日本陸海軍並未像納粹黨領導機構,秘密警察和黨衛軍那樣被判定為戰爭犯罪組織,旭日旗也就不會和屬於這些組織的標誌,諸如「卐」字,閃電型「SS」,「骷髏頭」等等享受到一樣的法律待遇。
一些國家限制屬於戰爭犯罪組織的旗幟和標誌出現。其後果就是在一些二戰題材電子遊戲中,納粹德國的國旗和軍旗都被和諧掉了。
歷史題材遊戲《鋼鐵雄心》裡面的納粹德國用的是魏瑪時期的國旗
納粹黨是1920年才啟用卐字標誌的,它的影響只有25年,所代表的歷史和意義相對純粹,因此要禁止該標誌就相當容易。然而旭日旗的歷史更長,經歷更多,不同國家對它的態度分歧更大。因此要想達成禁止旭日旗的國際共識,自然也就更困難。
對於大部分日本人來說,旭日旗是與日本近代歷史同步出現的,而在這段歷史中,日本雖然在最後幾年中走了錯路,做了錯事,但總的來說是取得了建設工業化現代化國家的成功。
而對中國來說,這面旗幟從一開始(甲午戰爭)就是侵略戰爭和屠殺的象徵,它在參加的每一場戰爭中都在扮演非正義的角色。
而對韓國來說,日本使用旭日旗的歷史就是日本吞併朝鮮半島的歷史,是對韓國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侮辱。而對韓國的左派而言,旭日旗還讓人聯想起與之同流合汙的國內反動派。韓國的左右兩翼各自有其牢固的社會基礎,政治上的分裂非常嚴重,所以才有韓國總統無一善終的說法,因為不管是哪派在下臺後都要遭到對方的清算。旭日旗問題因此更顯得尤其敏感。
在日本軍校就讀時期的韓國前總統樸正熙,正坐在一面旭日旗前面
然而對於不少西方國家來說,旭日旗跟他們關係可是一度相當親密,如果承認「日本建國以來一直進行侵略戰爭」,恐怕他們也要遭到池魚之殃。比方說吧,在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中,眾多的旭日旗裡面雜著其他七國。在日俄戰爭中,旭日旗的後面站著大英帝國的米字旗。第一次世界大戰據說更是「公理戰勝強權」的一大盛事,幹涉俄國革命也是協約國的一致行動。如果旭日旗是軍國主義象徵,那麼當時與之並肩作戰的其他軍隊,又是些什麼東西呢?
換言之,雖然旭日旗不僅是在二戰中象徵著邪惡和災難,它自從帝國主義時代一來就一直在幹這種事情。它並不僅僅象徵著日本法西斯主義對東亞各國的侵略和屠殺,也象徵著全世界帝國主義對全世界殖民地人民的侵略和屠殺。旭日旗的意義並不能等於納粹旗,而是要大於它,它完整記錄了一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優等生」因為對抗老大而被打回原形的歷史。
我們應該記得,作為「共治世界」的「列強」,他們都是一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