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模量E及剪切模量G,反映的是該材料中原子的本性以及原子之間的鍵合力。最簡單的反映材料彈性模量大小的參數是該材料熔點的高低。因為熔點高低與原子間的結合力直接相關。通常,熔點越高的材料,其彈性模量也會越高。
另外,彈性模量對溫度變化很敏感,溫度升高,彈性模量降低。因為溫度升高,原子間的距離也變大,原子間的結合力就減弱了。從而導致E或者G數值跟著變小。
通常,直覺認為金屬材料的剛性(抗變形能力)隨著熱處理(淬火後)硬度的提高而提高,但是,這種直覺是錯誤的,材料的彈性模量主要取決於基體材料的性質,取決於結合鍵的本性和原子間的結合力,而對材料的成分和組織不敏感。當基體金屬一定時,不能通過合金化,熱處理,冷變形等方法來改變彈性模量,所以說它是一個對組織不敏感的性能指標,這是彈性模量在性能上的主要特點(金屬的彈性模量是一個結構不敏感的性能指標。
改變材料的成分和組織會對材料的強度(如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有顯著影響,但對材料的剛度影響不大。從大的範圍說,材料的彈性模量首先決定於結合鍵。因此金屬材料的彈性模量與熱處理並沒有很明顯的關係,只與材料本身的特性有關。
共價鍵結合的材料彈性模量最高,所以象金剛石,SiC,Si3N4陶瓷材料和碳纖維的複合材料有很高的彈性模量。而主要依靠分子鍵結合的高分子,由於鍵力弱其彈性模量最低。金屬鍵有較強的鍵力,材料容易塑性變形,其彈性模量適中,但由於各種金屬原子結合力的不同,也會有很大的差別,例如鐵(鋼)的彈性模量為210GPa,是鋁(鋁合金)的三倍(EAl≈70GPa),而鎢的彈性模量又是鐵的兩倍(Ew≈70GPa)。
而高分子和陶瓷材料的彈性模量則對結構與組織很敏感,從而可以通過改變成分和改變生產工藝來提高彈性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