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對過往戰爭的研究,人類永遠走不出戰爭的陰霾

2021-02-06 新京報書評周刊

自二次大戰以降,雖然世界範圍內的戰爭已然不多,但是人類似乎一直未能走出戰爭的陰霾。

如果說過去的一百多年中,人類歷經了包括殖民地獨立、全球化經濟、性別革命在內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變革,那麼人類在戰爭方面也開始面向全新的形勢和訴求。

奇怪的是,戰爭雖然一直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生相伴,但社會科學乃至在現代學術定型之前的社會思想著作中,戰爭卻一直更像是學者哲人在思考嚴肅問題時的配角;除了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等少數討論戰爭本體的著作外,大部分政治學、社會學、國際關係學鮮有把戰爭作為主體來進行研究、思考。

撰文 | 伯樵

學者們在討論戰爭時,往往更多的是在探討外交、經濟、意識形態乃至抽象和平的同時,將戰爭作為附帶的現象、結果來進行論述。到了二十世紀,關於戰爭的討論逐漸被現代學術的框架所框定,如薩繆爾·亨廷頓的《軍人與國家》、芝加哥大學的莫裡斯·簡諾維茨的《職業軍人》,以及蘭德爾·柯林斯的《暴力》等書都討論到了戰爭,但其面向都是政治學、職業社會學和微觀社會學的,學術傳統中關於戰爭的討論散見各處,但對戰爭問題的學術脈絡做出明確梳理的著作卻完全缺席社會科學界對於戰爭本質(而非包括戰略、戰術這樣的本體)的思考已然缺位許久。

《戰爭與社會思想》
作者:漢斯·約阿斯  沃爾夫岡·克內布爾
譯者:張志超
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5月

霍布斯以後的社會理論家對戰爭與和平進行了大量闡述,本書是第一部對相關研究作出全方位、批判性歷史解讀的著作。

漢斯·約阿斯(Hans Joas,1948-),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恩斯特·特勒爾奇宗教社會學講席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與社會學系教授,國際社會學會前副會長,歐洲科學院院士,哈貝馬斯之後德國社會學界新一代領軍人物。    

沃爾夫岡·克內布爾(Wolfgang Knöbl,1963-),德國漢堡社會研究院院長,曾長期擔任哥廷根大學社會學教授。他與約阿斯還合著有《社會理論二十講》。

 

「獨立」的戰爭思考可能嗎?

  

所以漢斯·約阿斯和沃爾夫岡·克內布爾合著的《戰爭與社會思想:霍布斯以降》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事實上,約阿斯和克內布爾早在2002年就合作了《社會理論二十講》一書,其口語化的語言風格、深厚的歐洲理論學養,使得這本書深入淺出、結構完備。而《戰爭與社會思想》算是兩人第二次聯手,雖然在行文風格上極為理論化(典型的德國式學術語彙),但在內容架構上還是以課堂講義為主,所涉的思想家數量眾多、觀點眾說紛紜,卻被非常有條理地組織在一起。

  

《戰爭與社會思想》中譯本書名翻譯與英譯本譯名一樣,都更加突出從「社會思想」層面對戰爭所進行的學術梳理;而原德文書名中「對戰爭的抑制」(Kriegsverdrängung)這一層意思卻隱而不見,事實上,這一點可能是全書的前提。一方面,之所以數百年來學者們都很少對戰爭做出非常全面和獨立的研究,很可能是源自一種弗洛伊德式的排斥: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抗拒使得學者們不願直面這一課題。另一方面,戰爭不是一種獨立的暴力行為,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的爆發必然有政治、經濟、社會矛盾、意識形態等多種現實淵源,在這一意義上,除非戰爭本體研究者,沒有人可以拋離掉戰爭的現實語境來討論戰爭。

  

在這個意義上,兩位作者不得不面臨一個兩難困境:如果割裂地考察戰爭在社會思想史中的地位,那麼研究將無比乾枯和片面;但如果如「劍橋學派」那樣將思想史置於誕生不同思想的歷史語境中去考察,不僅全書內容會變得無比臃腫、充斥著大量說明性的背景知識,而且其論述也將與那些「涉及戰爭」的學說殊無二致。

  

約阿斯和克內布爾在此做了非常決絕的取捨,他們放棄了將戰爭還原到思想史中這一浩大工程,也沒有極為乾澀地「就戰爭論戰爭」,而是將不同思想家戰爭學說中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剝離出來:戰爭是主題,但是其餘的政治、經濟因素也並未就此退居到極端次要的地位,既不喧賓奪主,同時也舉足輕重。這種處理方式更注重戰爭在「思想觀念」層面的互動,在體例和架構上也更為簡潔清晰。所以,我們看到兩位作者是如何從霍布斯的國家概念開始,一路庖丁解牛般將自由主義、功利主義,乃至功能主義、保守主義以及歐共體等繁雜的、有時相互論爭激烈、有時卻毫不相關的思想議題,通過「戰爭」一條線索舉重若輕地貫穿起來。

  

從霍布斯開始

  

關於戰爭的史書層出不窮,但關於戰爭本質及思想史理念的探討卻頗為混沌。《戰爭與社會思想》大刀闊斧、截斷眾流,將霍布斯視為戰爭社會理論的起點。在思想史層面上,霍布斯的出現告別了古典哲學,其「自然狀態」和契約理論不僅為現代意義的國家概念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對國家社會秩序的運作方式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但同時在約阿斯看來,霍布斯某種意義上解決了社會內部的矛盾,但卻反而導致了社會外部間(簡言之,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尖銳衝突。由此開始,以霍布斯論點為基礎的現實主義強權政治,為發動國家間戰爭找到了理論依據。

  

約阿斯和克內布爾以霍布斯為開端展開全書的立意非常有趣。事實上,與霍布斯同時代的格勞秀斯已經開始討論國家、戰爭層面的問題,但是霍布斯可能是第一個完全將戰爭行為放置到現代國家的理論框架內去討論的思想家,在他之前,戰爭可能是部落的戰爭、是城邦間的戰爭,是不同宗教信仰者間的戰爭;但在霍布斯之後,戰爭在理念上成為了國家間的暴力行為——哪怕是我們所說的內戰,或是冷戰,也同樣是以國家為單位而進行的討論。

  

霍布斯不僅成為了之後戰爭社會思想的起點,同時也確定了之後類似思想的理論輪廓,無論是孟德斯鳩、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式戰爭論,還是康德的永久和平論,乃至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的卡爾·施密特、雷蒙·阿隆、查爾斯·蒂利,都將國家作為理論前提來討論戰爭對國家政治、國際局勢乃至社會變遷。約阿斯和克內布爾一針見血地抓住了戰爭作為國家行為的主線,哪怕本書總共討論了近百位舉足輕重的社會理論家、思想家的學說觀點,卻在結構上仍能做到散而不亂、泛而不濫。

  

除去霍布斯,《戰爭與社會理論》一舉討論了從十五世紀以來近百位學者思想家對戰爭的思考。其中重點深究的學者共二十餘人,時間跨度長達上下五百年,地域上更是橫跨歐美(當然以歐洲為主),很多學者在中國聲名不顯,甚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著名學者麥可·曼也承認有個別思想家連他都聞所未聞。對於讀者來說,這確實也是一份難得的歐美「國家戰爭」思想史的全景圖,尤其是那些並未被主流學界所熟知學者的學說,更像是未被徹底開發和挖掘的思想礦脈。

延伸閱讀

《和平與戰爭:國際關係理論》
作者:雷蒙·阿隆
譯者:朱孔彥
版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年9月

阿隆在書中提出了有別於一般國際關係理論的綜合性概念框架,深入考察了地緣政治、經濟制度等各種物質和社會因素影響對外政策的多種方式。

  

戰爭真的從思想史中消失了?

雖然約阿斯與克內布爾想將戰爭從社會思想的叢林中挖掘、凸顯出來,但整本著作仍然無法擺脫非戰爭因素對戰爭的聯繫、交叉、擠壓乃至反詰。《戰爭與社會思想》多多少少都陷入這種矛盾之中,既想要凸顯戰爭在社會思想史上的意義,同時又必須將之放回到政治社會語境和其他被討論得爛熟的思想史概念中再次探討,有時不得不承認,兩位作者想讓「戰爭」獨立凸顯的努力還是被淹沒在了主流學術大潮中。

  

對於戰爭來說,如果我們迴避國際關係、政治學、經濟因素和意識形態的話,貌似只能像孫武和克勞塞維茨那樣強調戰爭的本體——如何進攻、如何防守、如何做戰爭準備……而哪怕孫武和克氏也並沒有將戰爭看成獨立的存在——《孫子兵法》中所強調的「廟算」和「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及克氏對戰爭與政治、戰略做出的思考,都體現了他們絕非簡單的「戰術(戰爭技術)大師」,而是非常有遠見和深度的思想者,這似乎也證明了,戰爭是社會發展、政治角力之後的因變量,而非自變量。

  

在《戰爭與社會思想》一書中提到的很多社會學家,如塞繆爾·芬納、布萊恩·唐寧、麥可·曼、查爾斯·蒂利、西達·斯考切波,也都沒有忽視戰爭在政治歷史進程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對戰爭的探討有著更多的現實基礎、歷史語境和事實支撐,而戰爭在他們那裡也不是單一的考察對象,而是歷史變革的眾多變量之一。這就使得戰爭走出了乾巴巴的理論辨析和思想實驗,而成為了國家政治社會中更為鮮活和複雜的組成部分。這也使得本書的前半部分,因為更為重視概念辨析、理論梳理更為精彩,且富有條理;而後半部分將紛繁的現代社會科學對戰爭所進行的探討,因其力求全面且糾結於將戰爭從複雜的現實語境中予以抽離,所以略顯蕪雜。

  

但瑕不掩瑜,雖然《戰爭與社會思想》面臨種種無可調和的學科困境,不過兩位學者對戰爭思想史進行了集高屋建瓴與精耕細作於一體的爬梳,讓我們得以系統了解社會思想界對於戰爭問題的思想進程,既看到理論間對話的火花四濺,也看到各個學科對戰爭問題進行思考的「片面深刻」。戰爭這塊研究領域原本錯綜複雜,學科之間交叉牴牾,歷史學家和思想家們欲言又止,社會學則顧左右而言他——這些都是學術界「對戰爭的抑制」——而約阿斯和克內布爾的研究,無疑釐清了這塊本來暗流洶湧、卻不為人所注意的學術議題。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伯樵;編輯:李佳鈺 阿東。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相關焦點

  • 研究闡釋 ③ | 軍人的眼睛應永遠盯著戰爭
    研戰知戰方能勝戰,軍人的眼睛應永遠盯著戰爭。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歷史上也沒有兩場完全相同的戰爭。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如同一條變色龍,每一次戰爭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千變萬化,各不相同。當前,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變,智能化戰爭初見端倪。在研究戰爭上掉隊一時會產生「時差」,落後一個時期就會形成「代差」。面對新的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每一名軍人都應以甘當小學生的態度和自我革命的精神,加強新時代軍事學習,集中精力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把自己搞透、把對手搞透、把戰場搞透,真正成為戰爭的明白人。
  • 品讀世紀孤獨 撥開心靈陰霾
    可後來他被吉普賽人從外界帶來象徵人類文明的種種科學技術所吸引,以獻身精神如痴如醉地投入到科學實驗中,雖然探尋到一些科學真理,但同時也陷入崇尚經濟利益、暴力、徵服等欲望中。至始,他的子孫們發展出了始祖種種欲望:放縱、崇尚暴力與權利、創造、反抗等等。《百年孤獨》開啟了我對魔幻現實主義文體認識之窗,通過書中主人公傳奇的人生經歷,把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的殘忍和民眾的盲從愚昧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 軍人的眼睛應永遠盯著戰爭 ​
    軍人的眼睛應永遠盯著戰爭
  • 深入研究戰爭、研究對手才能制勝未來
    深入研究戰爭、研究對手才能制勝未來■井延坡新年伊始,全國各地普遍遭寒流侵襲,氣溫「斷崖式」下降,多地錄得歷史新低。然而,統帥開訓動員令出,三軍景從風雷動,從軍委機關到基層一線,從海島密林到大漠雪原,無懼嚴寒爬冰臥雪,開訓即聞硝煙味,2021年度軍事訓練拉開大幕,火熱展開。
  • 後冷戰時代——人類戰爭的過去與未來
    原始時代,人類為了滿足最低生存的需要發明出各種武器。現代社會,人類為了滿足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欲望經歷各種戰爭。後冷戰時代並沒有終結。戰爭促進了武器的發展,武器不斷發展也帶來了更加慘烈的戰爭。發生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17世紀,96%的作戰活動在一天內結束。18世紀,該比率為93%。
  • 後人類戰爭,將是什麼樣態
    兩位一正一反講的道理是相通的,即理解不了科技,就理解不了時代,理解不了時代,就理解不了戰爭。對於生物交叉技術與人工智慧重構的未來軍事圖景,將從根本上引發有關戰場、戰法及倫理等系列思考。然而,在未來的後人類時代,由於生物交叉技術、人工智慧的充分發展,傳統的自然空間、技術空間、認知空間將得以貫通,戰場將進一步趨於技術化、疊加化及複雜化。近年來,有關外軍加快邁向聯合全域作戰(JADO)並大力推動生物交叉技術與人工智慧在混合戰中的應用,就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未來戰爭的相關變化趨勢。
  • 【新作評介】No.10 難民與內戰研究:戰爭研究系列之三
    那位趴倒在土耳其海灘上的小男孩不僅僅使全世界落淚,更是用自己的生命敲開了曾經緊閉的歐洲邊界,為無數和他一樣在還在戰亂和流離中受難的人們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眾所周知,導致當前這一人間慘劇的直接原因來自於還在進行中的敘利亞內戰。戰端一開,生靈塗炭,戰爭摧毀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製造了大量難民,而流離的難民則將戰爭的混亂散播到其他地區。
  • 就像刺刀永遠不會背叛你,冷兵器在現代戰爭中究竟有什麼價值?
    1854年克裡米亞戰爭中,大量裝備米涅步槍的英軍戰場死傷僅不到5000人,而仍舊採用老式滑膛槍的法軍付出了陣亡3萬人的代價 時至今日,世界已經完全進入了現代戰爭,熱兵器才是王道是這個時代不容置疑的真理,科學技術果然是第一生產力,在不斷的研究下催生出一大批前人難以想像的武器,生化兵器、分子級武器、核武器等等,這些武器的威力自然不用多說
  • 就像刺刀永遠不會背叛你, 冷兵器在現代戰爭中究竟有什麼價值?
    ,在不斷的研究下催生出一大批前人難以想像的武器,生化兵器、分子級武器、核武器等等,這些武器的威力自然不用多說,如果戰爭真的來襲,這些動輒就能毀滅地球的武器毋庸置疑會成為主力。比如帶有血槽的軍刺,很多人並不了解著這設計的意義所在,其實這種設計的好處很多。首先節省材料,減輕刀身重量,不要因為每把刺刀很小就忽視掉,量變引起質變,當數量基數足夠時,這個數字同樣驚人。其二,增加刀刃強度,為什麼在刀上掏出條血槽反而能增加刀刃強度?大家試一下同樣直徑的鐵棍和厚鐵管哪個更能承重就知道了。
  • 畫不出戰爭的「悲傷」
    戰爭是一臺散發著刺鼻血腥味的巨型絞肉機,被摧毀的城市可以重建,但絞碎的靈魂和生命已經是永遠的悲劇。無論是為了具體的利益,還是為某些崇高的目標,啟動戰爭都是具有毀滅性的選擇。邱吉爾與希特勒且看兩位國家元首筆下的作品作為二戰時的死敵,英國首相邱吉爾和德國納粹元首希特勒儘管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上表現出不同,但他們兩位至少找到了一個共同點:都是畫家。
  • 飛毛腿:戰爭之殤
    戰爭,永遠是一個兩難的命題。戰爭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理念,你永遠無法通過戰爭消滅它。再次醒來時,亨特發覺自己的外表和體內都發生了變化。在與飛毛腿的交談中,亨特終於知道,天謀會在研究頭領戰士,這是一種人機互動技術,他們把飛毛腿的大腦當做處理器,榨取其意識,並將人類改造為能變形的頭領戰士,亨特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天謀會已經組建了一支龐大的頭領戰士軍隊,他們都在共享和利用飛毛腿的頭腦,去獵殺其他汽車人。
  • 一場人類和外星人的秘密戰爭-道西戰爭
    他的頸部被鋼線緊緊纏上,身上呈現多處瘀傷,明顯地死者在死前曾經受過不人道的折磨。但整件事情最令人震驚的地方是,警方竟然對傳媒說死者是自殺!當警方的「解釋」釋出後,立即在公眾掀起軒然大波,紛紛討論這宗神秘的案件。基本上,沒有太多人真的相信警方的說法,認為事情一定另有內情。究竟是什麼原因逼使警方向公罛隱瞞真相?黑手黨?政治醜聞?
  • 車諾比的戰爭
    這時盛行風氣流從黑海升起,經由被車諾比陰霾籠罩的烏克蘭,吹過波羅的海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洶湧襲向歐洲的更多國家。大禍臨頭。而政府甚至還在準備五月節慶典:慶祝國際勞動節,慶祝春天的到來(輻射地周圍的民眾不會知道,這裡的春天也許永遠不會來了)因而車諾比爆炸的消息最後只成為《真理報》三版的一個小標題——在這樣的氣氛下,在報紙頭條上刊登事故反應堆的消息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 《單身戰爭》:永恆命題的時代性追問,「戰爭」才是終結單身的正確方式
    《單身戰爭》呈現出濃烈的時代性,豐富且個性化的樣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找尋另外一半,而節目本身也在極力試圖回歸到人類社會交往的原始本質中去追索永恆性的命題
  • 未來戰爭形態發展研究
    其中作戰模式是戰爭形態的直接表現形式,新型裝備是物質載體,顛覆性技術是基石。針對這三部分,研究了三種廣受重視的作戰模式,分析了一些新型裝備和其研究現狀,介紹了一些可能對未來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顛覆性技術,對更好地抓住未來戰爭形態發展機遇有一定借鑑意義。
  • 木頭改變了戰爭也改變了人類!
    植物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種類之,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成為了人類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東西,代表著人類文明與其他生物最大區別的:使用火。如果沒有木頭,一切都是無稽之談。即使到了如今,木頭也都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物品之一,今天我們就聊一聊戰爭中木頭的重要性。
  • 覺醒在和平年代,戰爭之前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說到底只有兩件事情。戰爭與和平,即愛與恨。人類從誕生就開始互相殺戮,立體的書寫著人類的歷史。        人類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戰爭與和平》,作者託爾斯泰評判的就是整個人類歷史。可想戰爭是殘酷的現實, 不過有的戰爭,確是意味著和平,這在人類的戰爭中屢見不鮮。        戰爭一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死亡、恐懼、絕望等等。
  • 點子牛:歐美皆走合作社之路,中國不走農民必被殖民
    秦國成功崛起了,但他自己被奴隸主給車裂了不算,還被先富者罵了數千年,因為,他們害怕再出一個商鞅。美國奴隸主也不例外,林肯好說歹說法律說,人家奴隸主誓死不放棄,最後實在是沒辦法,靠戰爭打敗了富得流油的奴隸主,這才進入資本主義的,他和商鞅一個下場,被昔日的先富者暗殺了,但是美國人民愛這個轉折美國的偉大總統,有了林肯紀念館。
  • 海豚魚雷、自爆軍犬、貓咪竊聽器,人類的戰爭坑了多少動物和自己?
    從20世紀60年代起,當時的蘇聯和美國海軍便在進行著這類探索研究。冷戰時期,海洋哺乳動物也是美蘇軍備競賽的一部分。從實戰來看,這些與人類語言不相通的「動物特工」立下了不小的功勞。這種被譽為「第二靈長」的智慧海洋哺乳動物還具有許多水下作戰的優勢,比如十分發達的聽覺系統,能區分出很寬聲波譜段上的各種聲音,而且在弱光環境下也有很好的視覺。最初吸引美國軍事科學家的是海豚高超的遊泳技術,他們藉此想要了解如何設計新型流線型魚雷,以在冷戰最激烈的時候襲擊蘇聯潛艇。後來美軍發現了海豚的軍事潛能,便放棄了仿生學研究。
  • H106|沒有戰爭的文化(上)
    克勞塞維茨所了解的戰爭和他親身參加過的戰爭是法國大革命的戰爭,他所尋找的促成和引發戰爭的「政治動機」至少在戰爭開始時總是存在的。歐洲的君主制國家有理由擔心法國大革命會威脅到君主制,戰爭看起來明顯的是「政治的繼續」。還必須認識到,作為歷史學家的克勞塞維茨沒有任何參照來指引他注意文化因素在人類事務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