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缺德武器「性病武器」 日本人自己都覺得羞恥

2021-03-05 蛇蠍女人

二戰雖然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但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當時有幾十個國家參戰,造成了上億人的傷亡,不少國家為了取得勝利,使用了違背人道的生化武器。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國家——日本,它可以稱得上生化武器的代言人了。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說一種史上最缺德的一種生化武器——「性病武器」。

馬博士的重大「發明」

其實馬博士很早就研究出了「性病武器」,當他第一次提出將「性病武器」用於戰爭時,並沒有被採納。一方面是日本人自己都覺得這個方法太缺德、太羞恥了,一方面當時日本處於戰爭優勢地位,根本不屑於通過「性病武器」來取得勝利。但隨後由於美國的大規模反擊,日軍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

這時馬博士再次提出使用「性病武器」的想法後,很快就被採納了,於是日軍緊急啟用了金馬計劃。

「金馬計劃」

金馬接受日本軍部的任務後,帶著助手晝夜工作,在實驗室裡培養病毒。同時該計劃嚴格保密,連日本軍方也只有少數人知情。除了普通的性病毒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雅思病」的熱帶型病毒。

1944年6月,金馬率領一支「特種作戰部隊」乘上一艘大型潛艇,趕往馬裡亞納群島給當地人嫁接病毒。島上人民的性格都比較粗獷,再加上天氣炎熱,島上人民穿的都很少,島上的美軍紀律也比較鬆散,美國大兵常常跟當地婦女偷情。金馬博士就是看中了這個機會,在島內通過使用「性病武器」,大大減弱了美軍戰鬥力。不少美軍打著寒顫說;「那種武器太可怕了。」

失敗告終

雖然日本方面成功散播了病毒,但太平洋島的戰事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日軍投降後,為了免受更多的審判結果,日軍科學家將生物戰技術和資料一併轉交給美國,之後美軍對此進行了嚴格的保密制度,於是「性病武器」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歷史會被塵封,但不會被掩蓋,更不會被扭曲,為你還原那些真實的歷史,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蝌蚪歷史 「 kdls86 」,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蝌蚪歷史

相關焦點

  • 日軍二戰最無恥的武器,以女人為載體,甚至連自己都覺得羞恥
    二戰爭期間,日本人將一些違背了人道主義的武器帶上了戰場,比如細菌戰的部隊。導致了戰爭的一度升級。
  • 日本發明了最沒人性的武器,用在女性身上,就連日本人都覺得羞恥
    日軍在突襲珍珠港之後,太平洋的各類小島都基本上是日本軍隊控制了,但是為了防止美國人的復仇反擊,所以決定使用日本最新的研究的生物病毒,在經過日本高層同意後
  • 二戰時,日軍研製了一種十分缺德的武器,連他們自己都感到很羞恥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細菌戰的記載,由於效果顯著,此後好幾個國家都在軍事作戰中使用細菌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他國戰場就使用了大量的細菌武器,除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外,一個日本醫學博士的名字屢屢出現在細菌戰的名單上。他就是日本軍方著名人體病毒學博士金馬,這位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追隨者在1942年提出了一個金馬計劃,對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士兵進行了殘酷的打擊。
  • 馬裡亞納大海戰,日軍用了一種缺德的武器,讓日軍自己都感到丟人
    最慘無人道的是日本人用健康人進行各種實驗,並且在不施麻醉的情況下對人類進行各種手術。僅在實驗中,就有一萬多人死亡。根據731部隊遺留下來的文件獲知,當時日本的這支細菌部隊已經獲得了作戰能力。曾經被用於華北戰場,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而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投入戰場的各種細菌,造成了我軍極大的傷亡和感染。日本全面開戰後,美國也成了敵人。
  • 古代日本忍者用的兩種絕命暗器,十分缺德,被擊中九死一生
    這種日本忍者用的吹矢源於亞馬遜流域印第安人用以狩獵的吹箭筒,在古代中國的民間武林也有類似暗器,叫做吹箭。吹箭是將細小竹箭藏於吹管之中,臨敵之際,用力在吹管一端一吹,竹箭即從管的另一端射出。撒菱,也是日本忍者使用的暗器之一,這種暗器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比較缺德的,其又稱十字釘,十分鋒利,有的含有劇毒,忍者在逃亡之時為躲避仇家追擊,將其灑在路上,人一旦踩中,輕則不能走路,重則雙腳報廢,所以說這種暗器十分歹毒。
  • 二戰時,日本侵略了整個亞洲,為何單獨放過了泰國?原因讓人羞恥
    此外,為了迎合泰國民族主義的興起,從而擺脫英法兩國控制實現所謂的「大泰國」夢想,鑾披汶政府於1940-1941這兩年間向印度支那的法國政府宣戰,結果只收復了在柬埔寨西部與北部及湄公河彼岸的寮國的前「泰人」領土。而就在泰國和法國因東部邊界問題發生軍事衝突的時候,日本便站出來充當了「和事佬」,並逐漸幹預泰國的外交政策,慢慢地將其緊緊栓在大東亞的戰車上。
  • 生物技術和生化武器 (下)
    美國作為冷戰結束後的唯一超級大國,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無所不用其及,生物武器就是其重要的軍事研究之一。美國政府及其許多機構,數十年來對生物戰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許多情況下特別關注種族特異性病原體。1959年,國會試圖取消這一先發制人權,卻被白宮成功阻止,生化武器支出從7500萬美元增加到將近3.5億美元。在1960年代初期,這可是一筆巨款。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在1960年代執行了150項絕密生物武器計劃,對不知情的公眾進行了生物武器試驗和現場測試,有時是在國外,但最常見的是針對美國公民。
  • 史上最無恥的日本「特種部隊」:有違人倫,起初日本人也嫌棄
    二戰時期,日本有一支臭名昭著的部隊,它通過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研製出千奇百怪的各種細菌以及病毒,通過細菌戰攻擊敵人,他就是日軍731部隊。
  • 明朝超時代的武器,現在看著也會覺得驚訝
    而明朝的軍事力量也在歷朝歷代中也絕不含糊(筆者覺得至少可以排到前三甲)。明朝,特別是明朝後期處於冷兵器時代向熱兵器時代的過度期,擁有大量的火器,其中又不乏精品。很多現代武器的雛形都可以在明朝找到。像火箭車、噴火槍、坦克、魚雷、手雷、地雷、機關槍等等,都可以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找到影子!
  • 諾門罕戰役中的日本731部隊,是怎樣用生化武器幹掉一千多號自己人的?
    生化武器是人類發明的最惡毒的武器之一,曾在一戰期間被大規模使用,殺傷效果顯著。但由於太過殘忍,戰後各國籤訂公約不再使用。唯獨日本人不買帳,在二戰期間大規模使用。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是日軍生化戰主力,指揮官石井四郎認為戰爭需要用最小代價去獲取最大勝利,而生化武器最為物美價廉,比飛機、軍艦、大炮成本小,效果大。
  • 美國軍事史上最佳近戰武器排名,第一居然是敵人的武器?
    在這種時候,最簡單的戰鬥方式可能才是最有優勢的。近期,國外有網站列出了一個美國軍事史上最佳的近戰武器排名。提前說好,這是一個不科學的排名,也是一個不完整不怎麼靠譜的排名。在回答中很多人都說了愛國,以及兩國人民都非常尊敬軍人。我國的建軍節、美國的軍人退伍節,而且在中美兩國都有軍人優先的權利。對軍人的肯定、勳章、褒獎都是精神上的獎勵,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上的獎勵都缺一不可。我國的這種劍沒有美國的這個這麼誇張,我國的是由龍泉全手工鍛造,非常漂亮。
  • 刺激戰場:史上最全武器解析!最後一個讓人驚訝!
    今天小編整理出來刺激戰場中最全的武器給大家科普科普可能有的雞友只是對自己熟練使用的武器很了解
  • 二戰後這個地方被遺忘,地上掉滿了武器,去過的人都變成了富豪
    歷史上最讓人恐怖的戰爭,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世界第二次戰爭。
  • 性病實驗、人馬猴血互換…「東方奧斯維辛」再添罪證
    △視頻:日本731部隊的前世今生  不道歉,何來反省誠意?無視歷史,必被真相「打臉」!  在整個侵華戰爭期間,日軍罪行累累。凍傷實驗、人馬猴血互換、性病實驗、細菌注入實驗、投擲細菌彈……近期侵華日軍731部隊舊址考古發掘1000多件新的罪證,再次印證日軍暴行。
  • 美國總統最致命的思想武器
    美國雖萌亂象,卻依然是世界頭號強國,而未來美國的總統,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深深影響著世界格局,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國。今天,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聊的就是一個與之切膚相關的話題:美國總統的思想武器。  有一則西方人家喻戶曉的「聖經故事」。
  • 被全世界罵了100多年,史上最「爛」的武器,紹沙機槍究竟是何物
    紹沙機槍的起源其實很多人忽視了紹沙機槍的創新性,當時的世界各國都普遍採用水冷降溫、彈鏈供彈、三腳架固定的馬克沁重機槍,這種武器在定點防禦的能力上非常出色;同時,塹壕的誕生與馬克沁機槍也有很大的關係,是它將一戰變成了一場「煉獄戰爭
  • 生化武器只感染黃種人嗎?
    最簡單的一個邏輯,美國華裔人口有500萬,那些親西方的國家裡有華人5000萬,而且這些人很多都是上流社會的名人,像駱家輝趙小蘭,在美國政壇混的風生水起,打高爾夫球的老虎伍茲,他也有華裔血統。要是真像所謂的學者們想的那樣,對華人用了啥基因武器,那這些人咋整,美國不要了?
  • 史上最慘烈的潛艇事故:武器粗製濫造,最先進核潛艇被自己炸沉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發生了悲劇,這是一艘最新型的949А奧斯卡Ⅱ級巡航飛彈核潛艇,由於潛艇缺乏保養等原因,一枚剛剛發射的以過氧化氫為燃料的65-76型650毫米熱動力重型魚雷在魚雷管裡爆炸,導致艇艏魚雷艙的其他6枚魚雷殉爆,炸飛了整個艇艏,剛下水5年俄羅斯最現代化核潛艇沉沒了
  • 史上最恐怖的731活體解剖實驗:日本人為什麼不認罪?
    這個人是著名作家遠藤周作。這是日本人的驕傲。 他聽說這件罪行後,覺得事件的深處,埋藏著日本人罪惡的秘密,決心把它挖出來。森村誠一在八十年代,採訪老兵時,開始得知731部隊的真相,可成書後竟無處發表,最後在日本共產黨的機關報《赤旗》上連載,才引起舉國轟動。可想而知,在戰後的環境下,遠藤周作的寫作過程有多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