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略格局,可以作如下四個方向來描述:
一、中國的戰略依託在北
中俄「兩強」聯合遏制「一超」,既符合中俄戰略利益,也符合維護世界和平的全球共同利益,不僅是中國和俄羅斯彼此的戰略依託,也是全球和平發展的戰略依託。
據官媒報導,經兩國元首批准,12月15日,中俄兩國籤署《關於延長2009年10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相互通報發射彈道飛彈和航天運載火箭的協定〉有效期的議定書》。兩國防長為此當天舉行視頻會議,強調兩軍願在此基礎上加強務實合作,進一步充實雙邊關係內涵。
這一重要協議的籤署,在我看來是對中俄兩國戰略上互相依託最好詮釋。
二、中國真正的戰略壓力在東南
之所以說中國的戰略壓力在東南,有兩個原因:
一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發力點主要在南海和臺海。在南海,美國已逐漸失去了戰略支撐,東協諸國沒人願意與美國合作打壓中國,但美國在南海赤膊上陣,軍事上耀武揚威的狀態還會持續,如此持續必然給我方帶來戰略軍事壓力。同時,美國不斷推進落地的印太戰略會輻射到南海和臺海,這也必然會構成對中國非常大的戰略壓力。
二是最可能出現重大危機事件的地方在臺海。由於臺灣蔡英文當局積極謀求「臺獨」,這與美國打壓、遏制中國的戰略形成共振,雙方媾和進程在加速。在這種背景下,中美因臺灣問題撕破臉的可能性在不斷提升,解放軍武統臺灣的概率也在增加,所以對中國來說最大的X因素在臺海。
世界霸權國家美國對中國的強力打壓、對中國來說最是問題的「臺灣」問題同時爆發且耦合共振,當然就構成了我國最大的戰略壓力。
三、中國需要西南「穩」,東面「穩中有進」
西南方向,自2017年中印邊境對峙以來,已經爆發了兩次衝突。之所以爆發衝突,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兩點:一是在中國實力越來越強大的背景下,印度的戰略焦慮越來越嚴重;二是印度想「挾美制華」,想借挑釁中國來獲得美國的戰略支持。
但是,中印之間隔著青藏高原,中國擁有對印的絕對的地理優勢,擁有絕對的實力優勢,故印度並非中國的心腹大患。恰恰相反,穩住印度,大力推進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對中國發展是意義和戰略平衡的意義是重大的。在面對印度挑釁我方可控局面的背景下,西南應劃好紅線,爾後用「穩」字訣。所謂劃好紅線用「穩」字訣,意思是印度越過紅線就教訓,不越紅線就保持戰略平衡與牽制。
東面方向,主要是朝鮮半島的安全和對日韓的經濟關係。半島在中國家門口,美國最大的希望是該地區不穩定,如此至少可以抑制中國東三省的經濟發展。對中國來說,不但需要半島地緣穩定,更需要積極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因為只要中日韓自貿區建設起來,東亞的市場規模和GDP都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再加上東協的近3萬億美元,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和市場空間會明顯高於美國,這一點戰略意義是非常重大的。而且,一旦中日韓自貿區建立起來,那麼再考慮到已經籤署的RCEP和CPTPP,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不但已經下降,未來全球經濟影響力還會進一步持續下降。相比美國,中國則相反,不但在亞洲影響力會進一步提升,全球的影響力也將有更大提升。更為重要的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力量不但會被對衝,遏制中國的手段也會越來越少,可以說是越來越無處下手。基於上述,中國在西南要求穩,在東方則要「穩中有進」,中國積極響應加入CPTPP,也是這一戰略思想的體現。中國北面之所以說是戰略依託而非戰略突破方向,原因在於俄羅斯雖然地域廣大,但人口太少,而且僅有俄一國,再向北就是北冰洋了,故無法作為戰略突破方向。戰略突破,務必是地緣戰略拓展空間大、經濟發展空間大的方向,能具備這兩個特點的只有兩個方向:西方和南方。
由中國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直接通西歐,這一路不但國家多,歐盟的市場空間也大,經濟發達程度也高,而在中歐之間的地區,經濟發展潛力也非常大。這一方向上,全球主要國家多在於此。由中國向南主要是東協國家,然後出馬六甲是印度洋,既可以到中亞、非洲,也可以到歐洲,所以我們的「一帶一路」中的「一路」就是指南向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就是沿著南海到印度洋,再到中亞、非洲和歐洲。
由此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中國需要在西面和南面大力突破了,從這兩個方向突破,既是外交的突破、地緣的突破,更是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的突破。而且,在這兩個方向,中國都有地緣戰略優勢。向西是陸地,美國作為域外國家,想幹擾難度很大,而且成本和代價都非常高。向南雖是海洋,但南海不但距離中國更近,中國在南海也有島礁基地,中國與東協國家的關係也比美國更加緊密,所以美國想幹擾難度同樣大,這就決定了中國向南一樣有明顯的戰略優勢。如此格局,中國基於自身不斷發展的實力,不斷強化與俄羅斯的彼此戰略依託關係,不斷穩住西南,在東面穩中有進,在南面和西面不斷尋求突破,在東南美國巨大施壓的地方與美國較量,中國只要幹好自己的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中國與美國不同,美國每年需要耗費7000多億美元巨資在全球維繫其海上霸權,但獲得的經濟效益卻處於邊際遞減趨勢中。中國則不同,1700多億美元的軍費主要是本土防禦和近海防禦,但中國經濟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是長尾遞增效應。而且,美國雖有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但這些是部署在全球範圍內,在亞太地區的局部力量對比上,中國則明顯處於優勢地位。以現在的地緣格局,中國在全球不追求霸權,不追求脫離於經濟利益之外的地緣利益,這決定了中國現階段在全球範圍內不需要像美國那樣投入巨量軍費來維繫霸權。基於這樣的邏輯,美國若要與中國攤牌一戰,只能在中國附近。美國如果在中國附近與中國攤牌開戰,後勤補給必然跟不上,軍事裝備雖比中國強一些,但局部數量對比又差不少,中美又是互相戰略核威懾關係,這些都決定了美國要和中國攤牌,至少要押上其全球霸權和所有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能戰勝中國嗎?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為中國傾舉國之力在中國近海與美國較量,美國缺乏天時、地利和人和,也缺乏和中國在中國附近打持久戰的能力,是必敗之局。所以,無論是在臺海還是南海,中國都有足夠的能力和底氣與美國攤牌。中國並不希望中美撕破臉,因為那樣雙方都會付出巨大代價,中國並不想無緣無故付出這樣的代價,中國的重心依然在發展經濟。但是,若美國逼得中國退無可退,逼得中國無法再繼續和平發展,中國則必然有足夠的能力和底氣與美國徹底攤牌。1950年都能打贏抗美援朝戰爭,21世紀20年代的中國當然更有這個能力和底氣。與美國自身市場空間到了天花板不同,中國經濟自身還至少有四大市場紅利可以吃:
一是城鎮化紅利。中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雖然達到了60%,但實際完全在城市安家的城鎮化率水平大約只有50%左右,這兩個數據距離發達國家普遍75%至90%以上的城鎮化率,還有很遠的距離,這決定了中國的內需增長空間是客觀長期存在的,至少還會持續20年以上。
二是勞動生產率紅利。我國雖然是全球第一大製造業國家,但中國人均GDP剛過1萬美元,勞動生產率還處於較低水平,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資產證券化等都能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社會分工也還有很大的優化與細化空間,這決定了我們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美國人均GDP6.6萬美元,我們才人均1萬美元,以中國的市場規模與空間,假以時日中國當然可以人均GDP趕上美國,從1萬美元到6.6萬美元,這個空間之大可想而知。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中國具備了相應的人口基礎、教育基礎、科技基礎、工業基礎等,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不受制於任何國家,美國在晶片領域卡中國的脖子卡不了多久。
三是擴大消費紅利。中國擴大消費紅利為什麼那麼強大?有三個原因:
一是中國客觀存在的城鎮化需求,二是中國的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三是中國高達45%的儲蓄率。這三點決定了,中國不但有高儲蓄率決定的當下消費潛能,還有城鎮化潛力和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潛力,這決定了中國消費潛力是可持續的並在不斷發展的。因此,中國擴大消費紅利的潛力非常之大,中國未來的市場空間將至少是美國的5倍。
四是創新升級紅利。對中國來說,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模式創新都是紅利。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已經有了類似5G這樣的全球領先式的突破,也有系列其他處於較為領先的突破,還有一些落後的領域存在突破的巨大空間,這決定了科技創新能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紅利。產業升級方面也是如此,中國在研發方面的升級,會帶來產業的升級和工藝的升級,這些都會提高我們的勞動生產率。同時,我們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也決定了模式創新空間巨大。創新升級的紅利在美歐發展空間已經沒那麼大了,他們已經是發達國家,屬於後工業時代,所以創新升級空間就不像中國那麼巨大。中國有這樣的四大紅利,根本不怕美國對中國搞封鎖,何況美國現在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封鎖中國,美國雖然天天喊著要搞「脫鉤」,但現實卻很打臉,中美貿易額在2020年又增長了!美國的所謂「脫鉤」,不過是一些非現實利益領域,那種東西並不能達到目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就像貿易戰之初我們國家定下的總基調:要打,奉陪到底!要談,大門敞開!中國,是有足夠能力和底氣的!面對叫板,你要怎樣,咱就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