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將頭盔上的槍尖,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古人的智慧真不可小覷

2021-02-13 一段段文字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歷史發展恆久不變的兩大主題。古代戰爭由於受到科技發展水平所限制,與現代戰爭有很大不同,戰爭方式長期以冷兵器近身肉搏為主,以刀槍劍戟弓箭等武器,近距離範圍內殺傷敵方有生力量。

為了減少傷亡率,在戰鬥中保護自己免受敵方武器傷害,盔甲就成為古代軍隊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裝備。盔甲在古代的重要性,甚至於要超過兵器。《宋刑統》規定,「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裡,甲三領及弩五張絞」。民間私藏兵器者,判處勞役一年半,私藏一套盔甲則會受到流放2000裡的重罰,私藏三套盔甲就會被處死。

雖然盔甲在古代如此重要,但由於年代久遠,現代人除了部分專業人士,一般人對古代盔甲的了解大都非常膚淺模糊。比如古代武將的頭盔上,經常會有一根尖利的槍尖,有的槍尖上有紅纓,有的沒有紅纓。

這根槍尖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有一種說法稱這是古代「避雷針」,用來「避雷」的。這當然是笑談。古代的雷雨天氣和雷暴等災害性天氣,並不比現代多,古人自然也沒必要在頭上安裝一個「移動避雷針」。

古代頭盔上之所以安裝的槍尖,學名叫「盔槍」,具有很多種實際用途,不然古人也絕不會費時費力特意在頭盔上安裝它。筆者綜合搜集一下各方面信息,這根槍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防護作用。古代頭盔大都由銅鐵等金屬製成,對箭矢、刀砍、槍刺等銳器傷害,能夠起到較好的防護作用。但對於古代兵器中的鈍器,如錘、棍棒、鐵蒺藜骨朵的防護作用則較差。試想如果用沉重的鐵錘或者大棍,當頭一擊,即使戴著頭盔也會受到衝擊力的嚴重傷害。

但頭盔上有了「盔槍」,明顯能增加對鈍器的防禦力。大錘或棍棒在下擊過程中,會受到「盔槍」的阻礙和格擋,導致擊打方向和受力點偏移,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對將士的頭部起到防護作用。

第二是在某些特定時刻充當臨時武器作用。古代將士在戰場上搏擊時,往往會遇到兵器損壞丟失的現象,導致被迫赤手空拳進行肉搏。在這時,就可摘下頭盔作為臨時武器,以「盔槍」刺殺對方,也可以握住「盔槍」當手柄,用頭盔砸擊對方。

《三國演義》中,太史慈大戰孫策時,「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兜鍪就是頭盔,頭盔在此時就扮演了臨時兵器的角色,羅貫中的這段描寫還是非常寫實的。

另外也有人提出,古代頭盔上的「盔槍」,有的是可以拆卸的,因此某種意義上具有備用兵器的作用。古代將士手中的長矛或者長槍,萬一因矛頭折斷損壞,可以把「盔槍」卸下來安裝到槍柄上繼續戰鬥。

第三點則是可以充當炊具支架。古代將士行軍打仗,戎馬倥傯,後勤保證經常會出現問題,如果火頭軍沒有及時跟上,沒有炊具,戰士們常常會把金屬製成的頭盔充當臨時鐵鍋,燒水或者做飯。有了「盔槍」,可以隨時隨地作為支架刺入地面,在頭盔下面才會有空間點火做飯,而不必費時費力再去尋找石頭當支架。

第四點則是具有裝飾作用。頭盔上豎立一根高聳的「盔槍」,明顯可以增加將士的視覺高度,觀感更為高大魁梧,從而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一根小小的「盔槍」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功能,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可小覷。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文章推薦

諸葛亮去世前,為何執意要除掉魏延?

三英戰呂布時,如果劉備不拖後腿,關羽張飛能贏嗎?

曹操兵敗宛城時,郭嘉為何見死不救?

相關焦點

  • 古代將軍頭盔為何都有槍尖?到底有啥用?古人的聰明讓現代人嘆服
    了解過古代戰役的人們一定對將士們身上穿的鎧甲感到十分好奇,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古代將士頭盔上的一個小物件。
  • 古代的實戰長矛,到底用什麼材料當矛杆?
    甚至有可能更古老的人類就已經會用矛。比如至今可以投擲的矛,仍然是非洲原始部落和澳大利亞土著最基本的武器。而澳洲土著被認為早在5萬年前就已經離開了非洲。矛的好處是在人類學會用金屬以前就可以製造,比如用磨尖的動物骨頭或者尖銳的黑曜石當矛頭。最簡單的可以直接把一根木棒或者竹杆削尖也可以當矛。矛的威力主要體現在比較輕便而穿透力相當強大,還可以投擲殺傷十幾米往外的動物。
  • 兵器之王長槍,槍身為何用脆弱的木頭製作?古人智慧博大精深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不養生非人生,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兵器之王長槍,槍身為何用脆弱的木頭製作?古人智慧博大精深。經常看到小說裡面精通武藝的高人,有很多鍾兵器都會使用。大家都知道蜀國的關公使用的是一把大關刀,還有小李飛刀,每一個高手都有自己特有的兵器。
  • "鬼頭獅面"的日本古代盔甲 戰場上有用嗎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日本人事先在甲冑上塗上了猛獸的尿液。可惜日本列島根本沒有老虎豹子。看過日本古人畫的老虎嗎?頭小而扁,身細而長,與其說虎,不如說像只兇惡的大貓。之所以這麼奇怪,原因很簡單,他們沒見過真虎。 2、具足的護胸板能擋子彈嗎?人類的歷史就是戰爭的歷史,戰爭的歷史就是武器發展的歷史。最好的防禦是進攻。
  • 古代的鑄劍師,為何用"活人祭劍"?專家:並不是迷信
    因此,打造好的兵器是古代工匠們一直在想辦法鑽研的事情。在古代時,有很多芳名流傳很久的神兵利器,這些兵器凝聚了古人在鑄造兵器上的智慧,比如大家常聽說的名劍"幹將莫邪"。究其原因,是因為古代的科學技術並不發達,古人們非常的迷信,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靈性,而用金屬打造的武器也是如此。那如何讓寶劍獲得靈性呢?因為古人十分熱愛祭祀,特別是在軍隊出徵之前一定要大規模的舉辦祭天活動,通過祭祀上天祈盼在戰爭中一帆風順的獲得勝利。
  • 古代戰場上,武將為何不敢騎白馬?原因只有6個字
    金戈鐵馬的古代戰場上,戰馬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作戰裝備。
  • 古人打仗前,為何會拿劍放到糞池泡一泡?看完佩服古人智慧
    古人們為了能夠將弓箭的殺傷力給增強,研究了眾多的辦法,比如說會在弓箭上面纏上一些可以燃到布條,這樣不僅可以傷害到對方,同時還能夠使對方受到火傷,也能夠將弓箭的威力給增加。除了有點火這種辦法以外,還會在弓箭上面塗上「金汁」,那麼這是什麼東西呢?是古人們會將弓箭放到糞池中泡一泡,然後再會拿出來使用,聽起來特別的噁心,古人們為何會這樣做。
  • 圖看日本歷史上千奇百怪的頭盔,真是匪夷所思
    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頭盔可以有效地減少己方傷亡,從而增強其戰鬥力,以致奪取最終的勝利。
  • 說說古代弓箭的真正殺傷力
    比如歷史上往往更愛記載挽弓的等效力量,比某某大將能挽強弓二百石。我們不妨通過一些例子,看看戰場上弓箭殺傷力到底如何。古人也有辦法,在箭頭上塗毒!《水滸傳》第一百一十四回,金槍手徐寧、井木犴郝思文二人與方臘軍遭遇,徐寧脖子上中了一枝藥箭,不幸毒發而亡。歷史上,堅守疏勒城的漢代名將耿恭就曾用毒箭狠狠教訓了匈奴人。當然,實際作戰中,有個問題,那就是有鎧甲與頭盔的存在。所以歷史上留下了不少腦門中箭而不死的情況。畢竟顱骨是比較結實的,如果頭盔發揮作用。
  • 古代武器重量有多重?青龍偃月刀重108斤,關羽如何運用?
    只要前方有一個龐大的身影在,士兵們如同打了雞血一樣,嗷嗷嗷的衝鋒,一般來說除非有同樣等級的武將阻攔,這支部隊就是萬人敵。身先士卒,這就是武將和儒將的區別,那個更讓人尊敬,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長官武藝高強像個男人一樣更受喜歡。一個武將有兩寶,戰馬與兵器。坐騎沒什麼可說的,後者引發了廣泛爭議。今天的人有個特點,看不起古人,自以為自己科技有多麼高明,就一切完敗古代。
  • 《真三國無雙7》武將操作武器使用技巧小貼士
    《真三國無雙7》遊戲中有許多技巧等待玩家挖掘,當然也有一些平時大家注意不到的小細節,今天小編帶來「仙情難忘」分享的《真三國無雙7》武將操作武器使用技巧與小細節
  • 中國古代軍隊吃什麼?鍋盔真是秦軍的軍糧嗎?不!那是唐朝的發明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古人在戰爭中尤其重視糧食的及時充分補給。如今的軍隊單兵口糧已經是工業化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儲存、攜帶、食用都非常方便,而且營養均衡,能夠為士兵提供充足的能量。那麼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又是以什麼充做軍糧的呢?
  • 【揭秘】比盜墓筆記更真實的中國古代陵墓機關術
    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鈎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蹺板呈條狀,長寬根據墓道具體情況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頂部懸掛三層,各層互不相依,索鏈通過石上孔洞收縮進出。
  • 古人的智慧,中國國代的攻城機械!
    唐朝的繁榮不僅體現在社會經濟上,更體現在軍隊的裝備上,尤其是攻城裝備,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提高了作戰的有效性。
  • 兵器譜|別聽說評書的瞎說,鞭鐧與戰錘其實中國古代武將更喜歡前者?
    筆者之前讀二十四史的時候,一度對武將的具體戰例很感興趣,於是專門讀了歷朝歷代的武將列傳,結果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 古代打仗總是進攻城池,為何不直接繞過去?專家:傻子才那樣幹
    《孫子兵法》云:「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戰爭的最高境界,並非武力戰勝,而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取勝,很少能達到這種境界。
  • 古人的「消暑神器」
    「涼屋」在唐朝長安城中,就有各種先進的「空調房」,那些富商大戶,都會修建一種屋子,叫做「涼屋」。含涼殿室內和殿宇四周有水力轉動的風扇,四簷裝有引水的管子把水引上屋簷,而那不停轉動的風扇則把水激成水霧吹進殿內,這樣滿室清涼,專供皇帝納涼避暑。大明宮含涼殿一項大規模避暑建築體系。在結構設計上,儘可能地阻隔了陽光直射入室,從而保持了室內的陰涼。
  • 中國古代冷兵器介紹大全
    在中國古代,中國的冷兵器可謂是品種繁多,眼花繚亂,雖有中國18般武器之說,但是真箇數起來,中國的武器遠遠多於18種,不管是從常規武器,特殊武器,
  • 林彪愛不釋手的《武經七書》,到底是什麼來頭?
    《司馬法》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古代重要兵書之一。它是一部綜合古今的混合型兵書,具有深厚的歷史澱積層,集中反映了商周、春秋、戰國前期各種軍事觀念、作戰特點與軍事制度,受到歷代兵家和史學家的重視。《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
  • 古代兵器中的「18般」,其實只是一個煙霧彈
    在中國古代,中國的冷兵器可謂是品種繁多,眼花繚亂,雖有中國18般武器之說,但是真箇數起來,中國的武器遠遠多於18種,不管是從常規武器,特殊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