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彬 陶短房
「布吉納法索」在非洲話中是「正人君子」之意,這個名字有點拗口的西非國家對於中國人而言相當陌生。上周,一架阿航班機從布吉納法索起飛不久後墜毀。墜機事件使這個「默默無聞」的非洲國家一下變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環球時報》記者曾走訪這一接近撒哈拉沙漠的「君子國度」,對當地的特色民風印象深刻。
君子之國,「沒啥可偷」
在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布吉納法索恐怕是最晚誕生國名的國家之一。該國1960年才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現在的國名是一個組合詞,「布基納」在當地摩西族語中意為「正人君子」,「法索」在班巴拉族語言裡則是「國家」之意。
說布吉納法索是「君子之國」並不為過。該國首都瓦加杜古的許多人家,晚上連鎖門的習慣都沒有。一些當地人或黎巴嫩人的商戶,晚上打烊會隨手把鑰匙交給露宿門口的搬運工保管,無需擔心出什麼問題。在西非,布吉納法索的男人是出了名好使的勞動力。幾乎每個西非大商埠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布吉納法索勞工。他們白天當店員,晚上露宿店門口,既方便攬活,又幫忙看店。
在全球最不發達國家排名中,「君子之國」布吉納法索榜上有名。有人開玩笑地說,首都瓦加杜古的「夜不閉戶」與沒啥可偷有關。或許正因為良好的治安氛圍,西非許多重要的機構都設在瓦加杜古。這座城市有個名聲響亮的「聯合國廣場」。西非經濟共同體這個號稱「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成功區域性組織」的總部大樓,就矗立在廣場一側。儘管是窮國,布吉納法索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卻一直穩定在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3%到5%之間。而中國直到2013年才做到「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
濃重的法國痕跡
布吉納法索「壯男」的能幹使其名聲在外,而支撐起本國經濟的根本——農業和零售業的卻是當地婦女。一些布吉納法索家庭實行一夫多妻,丈夫在外打工,家裡農活和小買賣由妻子們承包。當然,孩子們地位平等,不因他們母親的排序不同而不同。《環球時報》記者曾在貝寧結識一名布吉納法索朋友。每到收穫季節,他的兩個妻子就會帶上玉米來看他。因為租不起房,夫妻三人晚上在老闆住宅門前露宿,卻也自得其樂。照他們的說法,這種生活「對布基納人來說再平常不過」。
早在殖民時代,法國人就看中布吉納法索人的吃苦耐勞,將他們大量用於西非各大基建工地。可惜這些項目大多建在其他國家,布吉納法索人自己沒得到什麼好處。唯一和本國沾邊的,是法國人1903年動工修建的「西非通海鐵路」。記者在瓦加杜古還見過這條「爺爺級」單軌鐵路。如今這條鐵路早已年久失修,貨運和客運的理論時速分別不到50公裡和40公裡,成為被人詬病的「紙面鐵路」。
非洲影都讓當地人驕傲
儘管布吉納法索是非洲較早擁有電視臺的國家,但至今除周末外,每天的電視節目只播6小時,且頻道只有一個。《環球時報》記者認識的幾戶人家都沒錢安裝衛星電視。於是許多人便將看電影當成最重要的消遣方式。瓦加杜古的電影院生意十分火暴。一般的電影票每張不到10元人民幣。事實上,該國民眾一直以本地電影業為傲,首都瓦加杜古更有「非洲影都」的名號。瓦加杜古大學教師賽蒂尼告訴記者,1972年,該國第一部故事片《賤民之血》曾在法語電影圈引起轟動。此後,該國相繼推出《和解之路》、《上帝的禮物》、《抉擇》、《卡扎諾瓦》等許多叫好叫座的電影。非洲電影製片中心、非洲電影學院、非洲影業發行公司、泛非電影工作者聯盟等機構也相繼在當地「安家落戶」。瓦加杜古大學電影系還被譽為「黑非洲最高電影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