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的破交戰士:二戰德國「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全解

2021-02-07 巔峰戰艦
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德國海軍稱「裝甲艦」Panzerschiff),二戰爆發後,分類重劃分為重巡洋艦。袖珍戰列艦不是德國官方分類,也未在已知資料見過這種「官方分類」(其實是德語 Panzerschiff 的英語翻譯 pocket battleship ,然而不是直譯,否則就應該叫 armored ship)是二戰前德國海軍在《凡爾賽條約》限制下建造的三艘艦船。

德國官方這種小型戰艦為「裝甲艦」。裝甲艦首次出現時,對當時的主要海軍國家造成了一些衝擊,它們看起來是完美的遠程海上襲擊艦,航速高過幾乎任何一艘比它們強大的戰列艦。實際上,它們並不象看起來那麼強大,由於只有兩座主炮炮塔,很難將其火力分散到二個以上的目標;另外,它們比當時的重巡洋艦稍大一點,但防護又好不了多少。

但因為德國沒有籤署華盛頓海軍條約,所以德意志級戰列艦又有著「袖珍戰列艦」的外號。德意志級戰列艦首艦「德意志」號於1929年2月5日在德國基爾的德意志船廠輔設龍骨,1931年5月19日下水,1931年6月25日服役,計劃建造5艘,實際建造了3艘。

誕生伊始1919年6月28日籤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明確規定德國不準擁有一艘其公海艦隊(High Seas Fleet)性能優良的無畏型戰列艦,僅被允許保留8艘老式的非無畏型戰列艦,這些艦隻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別無他用。

其替代艦必須在其下水時間之後20年才可動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160噸以內,其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毫米,這些限制是為了僅讓德國海軍成為一個斯堪的那維亞地區海軍的水平。

1923年,德國開始嘗試研究制定首批新型戰艦的設計方案,但是德國在第二年瀕臨經濟崩潰的情況下,上述研究工作暫停實施。當時新任德國海軍司令沃爾夫岡·岑克爾上將急於重啟上述流程,研究團隊於1925年提交了三份新的設計草案,一共涉及五種型號。

經討論,最佳的方案選擇是,裝甲巡洋艦的艦體的裝備戰列艦的主炮,新型軍艦的火力比當時的任何一艘裝備203.2毫米炮、只有輕裝甲防護的10000噸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都要強,高達26節的航速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因此能夠進行遠洋破交作戰 。1926年,在最後的設計方案獲得通過後,德國海軍決定建造5艘新型戰艦,也就是德意志級戰列艦。

在後續,5艘的造艦計劃縮到了3艘,也就是後來的「德意志」、「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和「舍爾海軍上將」。

戰鬥能力德意志級主炮口徑為279.2mm(另一說法為283mm),可發射0.3噸的炮彈,在40°仰角時最大射程達到36450米;另配有8門單管150mm低仰角副炮,對稱地布置在左、右兩舷的中部;德意志和舍爾海軍上將在完工時裝備有3門88mm高炮,但斯佩伯爵海軍上將則裝有3座雙聯共6門105mm高炮,分別布置在尾部兩舷及中間;另外該級艦還配有多座雙聯裝37mm和20mm近程高炮;在艦艉甲板上還裝有兩座4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

1938年,德意志級成為了德軍第一型裝有雷達的戰艦。該設備探測距離僅為15km,而且用於武器控制時不能精確地指示目標。

德意志級最初並未裝備水上偵察機,德意志號直到1935年才裝上一座彈射器和兩架雙翼的亨克爾(Heinkel)He-60水上飛機,之後即換裝了單翼的阿拉道(Arado)Ar-196水上飛機,Ar-196也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標準裝備。

這些配置在戰列艦的範圍裡實在是寒摻的可憐,但是作為一艘遠洋的破交艦則十分完美。也算是符合當時德國國情的一種迫不得已的做法。

艦型結構與防護能力裝甲艦是德國海軍充分發揮當時的技術優勢,結合德國海軍的戰術需求而精心設計建造的。設計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將排水量控制在條約範圍內,解決方法之一是採用柴油機,儘管實際上其對空間及重量的要求與同類裝備蒸汽輪機的艦隻並不佔優勢,但柴油機油耗低,續航力大;解決方法之二是廣泛使用焊接,艦體重量比鉚接要減輕15%,這是第一次焊接在艦體建造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其效果也相當不錯。

德意志級裝甲艦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型,但參考拉普拉塔河口的戰鬥,裝甲防護不能抵禦重巡洋艦的203.2mm炮彈,廣泛的內部隔艙最大程度的減輕了戰鬥損傷,其防護能力及火力都比條約型重巡洋艦強。斯佩伯爵海軍上將建成時的正常排水量為12294t、滿載排水量達到16460t;全長187.98m、艦寬21.71m、吃水5.79m;舷裝甲38mm~102mm,甲板裝甲19mm~57mm,炮塔裝甲127mm~139mm。

澎湃動力德意志級艦的推進裝置由8臺MAN柴油機驅動雙軸,每4臺機驅動一個傳動軸,轉速為250r/min。在巡航狀態下柴油機的振動小,高功率航行時的振動非常厲害,但服役後證明該級艦適航性能好,只是由於前部缺乏舷弧,逆浪航行時上浪嚴重。

德意志號在滿載排水量、輸出功率為54 000hp時的設計航速為26節,在輕裝試航狀態下,該艦以48390hp達到28節的航速。燃油貯備為3 500t,續航力高達10 000海裡/15節。

二戰前夕作為德國海軍最新銳的戰艦之一,德意志號參加了二戰前爆發的西班牙內戰,並且根據歐洲各國針對內戰籤署《不幹涉協議》,在劃定給德國的海域巡邏區域內具體位置大約在西班牙南部,東北部和巴利阿里群島水域執行攔截作戰雙方(其實只針對西班牙共和國的)運送軍火的船隻,並且暗地裡為德國運送給弗朗哥政權軍用物資的德意兩國商船提供掩護。

然而,這種近乎明目張胆的行為很快被西班牙共和國和蘇聯所察覺,並且正式地提出警告。而西班牙共和國也在1937年春,嚴正聲明不歡迎任何國家船隻停靠在巴利阿里群島。而納粹德國對這個警告置若旁聞,完全沒料到這警告究竟會影起多大的連鎖反應。

同年5月29日,德意志號計劃前往伊維薩島與補給艦會合而與補給艦未加密的無線電通信也成為了共和國空軍掌握其行蹤的原因,補充所需物資裝備和更替人員。下午18時40分,已經到達伊薩維島並下錨熄火的德意志號觀測到有「不明兩艘巡洋艦和八艘驅逐艦在六公裡外出現」,艦長為了保險起見立即命令升火起錨,所有人員10分鐘內立即就位。

但就在這個時候,兩架共和國空軍的SB-2轟炸機背對夕陽,從2000米高度向德意志號快速逼近。在所有船員做出反應之前迅速投彈。一枚航彈命中右舷第三門150毫米艦炮防盾頂蓋,導致航空汽油起火燃燒,並點燃了附近的He-60水上飛機;而另一枚航彈則貫穿了最上面的甲板和中甲板,直接在第94號肋骨和第145號肋骨之間爆炸,並且將附近餐廳等待就餐的水兵悉數炸死。若不是損管搶救及時,這枚航彈極有可能波及到爆炸點附近的副炮維護車間,引起殉爆。

爆炸後不久,之前通報的「不明艦隊」的驅逐艦們向正在起火燃燒的德意志號開始第一輪輪齊射,在此後的20分鐘又斷斷續續地展開越來越精準的齊射然而就是打不著,打院長既視感有木有,而德意志號也迅速開始還擊。萬幸的是,共和國的驅逐艦們始終沒有抵近施放魚雷,而是遠離正在燃燒的德意志號,並且在攻擊德意志號的同時還對伊維薩島展開射擊。最終,德意志號以31名水兵身亡,79名負傷的慘痛代價熄滅了火災,於31日抵達直布羅陀維修,6月16日返回威廉港,結束了這場痛苦的西班牙之旅。

然而第二天晚上,妹妹舍爾海軍上將號就奉希特勒之命對共和國控制的阿爾梅裡亞港展開炮擊,造成了19名平民死亡,55人受傷的慘劇。

其實德意志號執意逗留在共和國控制區附近水域本來就很逗逼的行為,因為在此之前的5月24號,義大利輔助巡洋艦巴勒塔號就遭到了共和國空軍SB-2的意外誤傷,造成了6人死亡,包括艦長在內大批人員受傷的慘痛後果。而5月26日德國雷擊艦信天翁號則也險些被命中。

儘管德意志號被空襲之後共和國強調是己方空軍將德意志號誤認為是佛朗哥海軍的加納利號巡洋艦,但依然很難讓人相信這只是場簡單的意外事件而已。畢竟共和國對於德意兩國置各列強籤署的各項中立條約於不顧,大力援助佛朗哥的黑幕早已是一清二楚。因此這一板斧遲早是要砍下來警告這兩個法西斯國家的。

而至於那一群突然出現的共和國艦隊,則有可能是在附近巡邏或者是接應蘇聯運輸船麥哲倫號的,攻擊德意志號本就不在他們計劃的範疇內。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目睹德意志號燃起熊熊大火之後,他們既不施放魚雷也不抵近射擊,而是選擇逃跑的原因了--畢竟德國說到底,還不是這場戰爭真正意義上的參戰國,對他們的攻擊無異於對國際法的挑戰。

二戰時期1939年8月24日,德意志號從威廉港出發,駛入大西洋,擊沉盟軍2艘商船,俘獲1艘商船。1939年11月15日改名為呂佐夫號(因為擔心以「德意志」為名的戰艦被擊沉,於是海軍元帥雷德爾決定將其更名為在日德蘭海戰中大放光彩的「呂佐夫」)。

1940年4月9日,呂佐夫號參加了德國入侵挪威的行動,呂佐夫號負責火力支援登陸奧斯陸的部隊,在與岸防部隊交火時,被3枚283mm炮彈擊中受傷。兩天後在返航途中被英國潛艇旗魚號用魚雷擊中,艦體後部嚴重受損,被拖到基爾進行改裝和維修。

1942年初改造完成後,呂佐夫號進駐挪威北海,以此攔截蘇聯等盟國運輸船。之後呂佐夫號與其他大型艦船留在海港以吸引英國的艦船。

1945年4月16號呂佐夫號在施韋因蒙德以南遭到英國空軍轟炸機投下的5.5噸炸彈的轟炸,儘管沒有命中,但還是由於炸彈近距離爆炸使得呂佐夫號坐沉在淺水區。在戰爭最後的幾個星期內,呂佐夫號被當做固定炮臺。隨著蘇軍的挺進,呂佐夫號於1945年5月4日自爆沉沒。

德意志級戰列艦結合了岸防戰列艦的武備和裝甲巡洋艦的尺度與防護力,在凡爾賽條約的制約下,它們的設計是在可能的最小尺度上集中最大的攻擊力量,它們將英軍海軍現代化的大型艦艇牽制在本土水域而使它們一度不能在更為需要的遠東地區發揮作用,而在它們轉入波羅的海支持陸軍作戰後,皇家海軍才騰出大型艦隻用於其它地區。

德意志級戰列艦雖然作為展示德國技術的平臺驗證了該國設計人員的創造性,但是它們作為作戰平臺的價值相當有限。其雖為最新的水面襲擊艦,但水面襲擊已經過時。


【遊戲官方資訊】


《巔峰戰艦》官網:dfzj.yingxiong.com

玩家貼吧:巔峰戰艦吧

官方微博公眾號:巔峰戰艦

官方QQ群:445038792 、552900332 、199289294


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大型官方海盜船——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德意志級戰列艦德國是一個傳統上的陸地國家,海岸線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英國正好在德國進入大西洋的必經道路上,偏偏英國又是一個海軍強國。英國是一個島國,在全球擁有大量的殖民地,全球霸權的維持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殖民地的輸血,原材料的進口、商品的傾銷都依賴於殖民地。
  • 二戰德國海軍不只是潛艇厲害,一艘袖珍戰列艦竟招致英國海軍傾巢出動!
    ▲ 德國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袖珍戰列艦▼「海軍上將施佩伯爵」 號 (下文簡稱「施佩」號)是「德意志」級戰艦的第三艘,該級戰艦是20世紀30年代間德國海軍與裁軍條約體系衝突糾葛的產物在德國人看來,這並不逾越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擁有戰列艦等大型艦艇的規定。但是實際上,這些「裝甲艦」的性能規格遠沒有字面意義上這般無公害。因為它們皆裝備了6門280mm口徑主炮,這不應該是一艘裝甲巡洋艦火炮的口徑。因此,眼看如此打擦邊球的「德意志」級服役,憂心忡忡的英法等國為它們定義了一個新名號:「袖珍戰列艦」。
  • 二戰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級戰列艦,德國製造的經典之作
    本級艦共建有兩艘,即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俾斯麥」(Bismarck)號以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總理、人稱「鐵血宰相」的奧託·馮·俾斯麥命名。「提爾皮茨」(Tirpitz)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人稱「德國海軍之父」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命名。
  • 以"斯佩伯爵"號為代表的德意志級裝甲艦 二戰表現活躍最終自沉大海
    )是德國海軍在1930年代設計建造的一款排水量一萬噸級裝甲艦。而且德意志級的航速達到了28節,很容易得就能擺脫戰列艦的追擊。裝甲艦設計時首要任務是近海防禦,而到了後來則變成了攻擊商船隊的利器。需要注意的是,裝甲艦的核心理念雖然與戰列巡洋艦的十分相像,但實際上兩者在運用方面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裝甲艦一般僅執行破交艦的任務,並不是用於傳統海戰的武器,而戰列巡洋艦的主要任務則是在海戰中打擊敵方的巡洋艦。
  •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德國二戰時期最高水平戰列艦,大西洋海戰歷史
    1941年5月18日,德軍高層,部署「 代號萊茵演習」的戰略軍事行動,其目的是,進入大西洋,襲擊盟軍運輸隊,保持地中海,海上軍事力量平衡,以打擊
  • 海軍文庫 | 千裡走單騎:「施佩伯爵」號袖珍戰列艦的大西洋遠徵
    由於英國對波蘭作出了安全承諾,德國的進攻行動極有可能導致英國的宣戰。為此,德國海軍決定提前將「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派往大西洋海域,以免戰爭正式爆發後英國海軍封鎖德國海域,使德國軍艦無法出擊。「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於8月21日離開了威廉港,在大西洋中部等待海軍總司令部的出擊命令。
  • 德國袖珍戰列艦的黑歷史:在西班牙被打得很慘
    西班牙內戰,佛朗哥一方有納粹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的支持1936年7月爆發的西班牙內戰給德國一次絕佳的練兵機會,德國不僅派出了一支近兩萬人的部隊參戰,出徵西班牙的德國海軍實力也是不差,其中還包括3艘「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 德軍袖珍戰列艦的誤會:並非艦隊決戰的妙計
    德國一戰戰敗後籤訂了《凡爾賽合約》,合約中限制德國海軍只能擁有6艘前無畏型戰艦,具體來說就是排水量不大於一萬噸,主炮口徑不大於280毫米。德國人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e)。德國人一共建造了三艘——「德意志」(後來改名為呂措)、「舍爾海軍上將」和「海軍上將施佩伯爵」,主炮口徑全部是280毫米,二戰前對外宣稱的排水量是一萬噸。
  • 昔日德國海軍司令,今日《巔峰戰艦》披掛上陣!
    ,而是總覺得應該已經出過了),畢竟,這位大爺,可是二戰中前期的德國海軍總司令啊啊啊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沉浸在一片和平的氛圍中,各國都在為戰後儘快恢復經濟而努力。雷德爾清醒地知道進入大西洋的出海口已被英國皇家海軍「死死地」盯著。於是,為了避免水面艦隻被堵在家門口,在德國進攻波蘭前,就將「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號和「德意志」號袖珍戰列艦派往大西洋,伺機而動。
  • 主力戰列艦僅強於德國重巡:二戰中的蘇聯海軍
    ,但是相比德國海軍的新式戰列艦和戰巡,又完全沒有戰鬥力優勢。1939年德國擁有3艘袖珍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2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後來還服役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基本都是新式戰艦,而當時蘇聯海軍的新式軍艦,大多是小型艦艇。蘇聯的戰列艦不僅有3艘,而且其中兩艘還是一戰時下水的,這三艘戰列艦就是著名的「甘古特」級戰列艦,最早的一艘「塞瓦斯託波爾」號與1914年服役,這不僅是蘇聯繼承自沙俄時代的軍艦,也是蘇聯海軍二戰的主力戰艦。
  • 大西洋屠狼記:德國無限制潛艇戰
    1939年,英國皇家海軍是規模最大的海上力量,海軍基地幾乎遍布全球。大戰之初,英國皇家海軍已擁有航空母艦,但戰列艦仍是艦隊組成的核心力量。 戰爭初期,強大的皇家海軍打算引出德國海軍的主力艦隊進行決戰,以一舉將它摧毀。而德國海軍並沒做好準備,其實力與英國相差懸殊。
  • 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二戰第一場海戰,德艦以一敵三,最後無奈自沉
    拘押在斯卡帕灣內的德國公海艦隊1928年,埃裡希·雷德爾成為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非常希望重振德國海軍,但《凡爾賽和約》的規定他又必須遵守,於是他提出了一種只具備80毫米裝甲,但航速超過26節,續航力更是可達12000海裡的小型遠洋戰列艦的替代艦方案,這份方案最後被採納,袖珍戰列艦就這樣誕生了,1931年5月19日,「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德國稱其為裝甲艦
  • 德國二戰海軍: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結局悲壯!
    沙恩霍斯特號的裝甲防護相當於一艘正規戰列艦,若非因為它裝備的是口徑較小的火炮,它將會被英軍在二戰就被劃分為戰列艦。而德國海軍則將它與格奈森瑙號分類為戰列艦(Schlachtschiffe)[8]。這兩艘船艦在當時被認為是德國設計最優良的船艦之一,擁有極快的航速(極速為31.5節),也常常被同時被提及,並被盟軍取了個「醜陋的姊妹」的綽號。
  • 帝國的殺手——「格拉夫·斯佩」號袖珍戰列艦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是二戰初期德國海軍最為活躍的海上襲擊艦,轉戰於印度洋和大西洋,擊沉多艘商船並屢次逃過英、法海軍艦隊的追擊
  • 曾叱吒風雲的袖珍戰列艦 最終命運竟是自毀
    德國海軍的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於當年9月開始在南大西洋及印度洋進行破交戰,攻擊盟國商船,吸引了大量盟軍軍艦。在此次海戰中,格拉夫·斯佩號在阿根廷及烏拉圭外海的拉普拉塔河河口海域遭遇3艘盟軍巡洋艦--皇家海軍的埃克塞特號、阿賈克斯號及紐西蘭海軍的阿基裡斯號的攔截。在隨後的戰鬥中,埃克塞特號遭到重創,其餘2艘輕巡洋艦均受到損傷。
  • 二戰時期不可一世的德國俾斯麥號戰艦是如何葬身海底的?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二戰時期徳國所建成的火力最強的一級戰列艦(同級姊妹艦還有提爾皮茨號),以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
  •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思索著如何進行下一場戰爭
    她們有時被稱作袖珍戰列艦,有時又被稱作裝甲巡洋艦和重巡洋艦。她們名為「德意志」號〔Deutschland,後來改名為「呂措」號(Lützow)〕、「海軍上將斯佩伯爵號」(Admiral Graf Spee)和「海軍上將舍爾」號(Admiral Scheer)。這些軍艦裝備了28 釐米口徑的火炮,具有相當不錯的裝甲防護。她們使用的是柴油發動機,因此最大航速只有26節,但作戰半徑特別大。
  • 二戰德國未完成的帝國海軍夢
    1-56000噸級戰艦6艘(「興登堡」級) 2-42000噸級戰艦2艘(「俾斯麥」級) 3-32000噸級巡洋戰艦2艘(「沙恩霍斯特」級改裝15寸主炮) 4-新型P級袖珍戰艦3艘,用以取代原先3艘「德意志」級袖珍戰艦 5-航空母艦2艘(「齊柏林」級) 6-重巡洋艦5艘(「希佩爾」級) 7-輕巡洋艦44艘 8-驅逐艦68艘 9-魚雷艇90艘 10-U艇249艘 在整個「Z計劃」中,「興登堡」級大型戰列艦是重中之重
  • 命運多舛的巨人,二戰最大的超級驅逐艦莫加多爾級
    45.25節的航速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蒸汽輪機艦船,而且這一記錄直到今日仍然沒有被打破,相比於璀璨的空想級,其後繼型號莫加多爾級驅逐艦顯然要暗淡不少,但作為二戰時期排水量最大的驅逐艦,莫加多爾級的設計也是很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