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美國媒體透露,已服役37年的「卡爾·文森」號核動力航母預計將搭載F-35C隱形戰機,於2021年開始在太平洋地區部署。此時,福特級的首艦「福特」號還在進行海試,據說到2024年才能形成戰鬥力。次艦「甘迺迪」號則剛剛下水。
根據「福特」號的情況判斷,很可能到本世紀30年代前它們都無法搭載F-35C戰機進行部署。
對此,軍事研究員蘭順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必須承認,如果福特級航母能夠搭載F-35C作為艦載機,無疑是強強聯合,能最大限度發揮福特級航母的戰鬥力。但這種設想顯然過於理想化。其首艦『福特』號航母非常先進,但在建造過程中,以及建造完成服役之後,卻發現了很多因技術不成熟導致的問題,這使得它服役剛滿一年,就返回船廠進行維修升級。現在又發現了與F-35C的兼容性問題。雖說『好馬配好鞍』,但現在『馬』不是那麼好,『鞍』又出了兼容性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短時間內解決不了的。」
福特號航母
據透露,美國海軍官員說,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號和2號艦「甘迺迪」號當初並沒有針對F-35C上艦來打造,必須等到部署後,再進行複雜的升級與維修,以結合航母與艦載機,而這可能需要耗時多年。
「因此,『福特』號航母在2024年首次部署還只搭載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作為艦載機只能是無奈之舉,算是一種應急方案。而F-35C只能委曲求全,搭載在『卡爾·文森』號航母上。」蘭順正說。
F-35C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固定翼艦載機,採用真正意義上的隱身設計,並在巡航速度、機動性、作戰半徑,以及載彈量之間求得最佳平衡,完全具有全天候攻擊陸、海、空目標的能力。
F-35C艦載機
記者了解到,F-35C是A、B、C三型戰機裡機身最長、重量最重、內油最多、航程最遠的一個,也是單價最為昂貴的一個,每架約1.6億美元,幾乎相當於一艘輕型護衛艦。F-35C的內油航程是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的兩倍。作為歷史上第一種投產服役的隱身艦載戰鬥機,F-35C 採用了大量、先進的雷達和紅外隱身技術,其前向雷達反射截面積僅為0.1平方米,比上一代艦載戰鬥機降低了兩個數量級。不過,由於其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過去從來沒有設計過艦載機,因此該艦載機最初的設計方案特別是著艦方案存在著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自2010年6月F-35C首飛以來,一路磕磕絆絆,甚至一度傳出美國國會有可能會砍掉F-35C型戰鬥機。
「卡爾·文森」號核動力航母是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1982年3月服役。今年2月28日進入船塢,進行維護修理和現代化改裝,以便應對下一次部署周期。當時的報導顯示,在下一輪部署周期中,「卡爾·文森」號航母有可能將成為首支在海外部署中攜帶F-35C艦載機的航母打擊大隊的核心,因此此次的維護和升級改裝都著眼於讓「卡爾·文森」號為未來的艦載機部隊做好準備。此前,該艦就承擔了部分F-35C戰機的測試和驗證定型活動。預計它將於2021年開始在太平洋地區部署。
「比起『福特』號來說,雖然『卡爾·文森』號沒有那麼先進,但勝在更加成熟。我認為,『卡爾·文森』號航母搭載F-35C進行部署是帶有試驗性質的。而且F-35C並不是專為福特級航母而設計的,當初設計之時就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他們想把最先進的艦載機搭載在最先進的航母上,但由於設計並不同步,導致兩者並不匹配。」蘭順正說。
蘭順正科普道:「一般來說,艦載機和航母在設計建造時,要針對兩者的兼容性做出設計改造。比如,艦載機機翼摺疊後的體積能否適合航母機庫,航母升降機的功率大小是否合適,艦載機著陸時飛行甲板能否承受,攔阻索強度是否合適,等等。打個比方,兩者在建造要考慮『最大公約數』。因此,如果F-35項目辦公室和美國海軍沒有很好溝通的話,出現問題就在所難免。」正如美國媒體所報導的那樣,美國海軍鎖定福特級航母的設計方案在先,而F-35項目辦公室是後來才敲定F-35C自身設計方案的。這導致在建造「福特」號的時候,並不了解F-35C設計的一些相關細節,比如F-35C戰機強大的發動機會產生多少熱量,通過無線線路可以傳輸多少數據,等等。
那麼,「福特」號航母未來想搭載F-35C需要做出哪些改造升級呢?
蘭順正說:「比如,電磁彈射系統是『福特』號此次維修升級的重點,此前出現很多問題。以至於美國總統川普放言要放棄電磁彈射,重新啟用蒸汽彈射系統。而F-35C是否能適應電磁彈射系統也有待於驗證。『福特』號的熱流折向板也需要適應F-35C更高的尾噴溫度,需要進一步強化。」
F-35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航空電子系統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是世界上第一款按照網絡中心戰要求設計製造的戰鬥機。
「這也是『福特』號在建造之初沒有考慮到的,需要進一步提高通信帶寬。」蘭順正說,「只有未來F-35C全面上艦後,美國海軍航空兵才算是真正進入了『隱身時代』。」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陳可軒
審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