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晚10:30
CCTV-1《開講啦》
這位北航教授帥倒全場
炎炎夏日也要西裝革履
原因是什麼?等小萱為你揭秘
而且,這位教授不僅人長得帥
科研也做得特別帥
他是博導、長江學者、傑青基金獲得者
著名機器人研究專家
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
還有很多榮譽……
今天小萱帶你走近《開講啦》嘉賓
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王田苗教授
機器人技術探索有哪幾條路線?
中國特種機器人研究的重大突破了解一下?
智慧機器人研究與發展怎麼與具體場景結合?
機器人研究如何形成專利或產品造福人類?
一起聽王教授開講《偉大的智能時代》
這滿滿的「儀式感」是為什麼?
王教授說,衣著得體
是對每一位交流者應有的尊重
王教授認為
複合型人才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技能,二是情商
是不是既對王教授肅然起敬
又收穫了很多思考?
再多了解一下北航這位帥氣教授吧
王田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北京地區主席。曾任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國家十五863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國家十一五863先進位造技術領域首席專家。
近年研究方向:先進機器人理論與技術包括醫療外科機器人、仿生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發表論文近80篇,著作2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航空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
當央視記者走進王教授的實驗室時
以為自己走進了「快遞的中轉站」
像這樣——
身為中國機器人領域的專家,王教授的實驗室雖簡樸,但依然給大家帶來了不小的震撼:一間不算大的房間裡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從小型的無人駕駛車,仿生機器魚,到各種醫療機器人等等。這些都是王田苗教授帶領北航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有關老師與學生研製的成果。現在可能是某個放在實驗室角落的東西,在未來就有可能引起震驚世界的變革。
王教授走上研究機器人道路的契機是他少年時期所看的一部科幻電影,這部叫作《未來世界》的電影在他心中種下了對智能科技嚮往的種子。少年時期埋下的夢想在日後做項目的過程中逐漸生根發芽,他認為推動智慧機器人的研究需要緊密結合實際情景,才能有所突破。
2013年,年過五十的王教授自告奮勇地承擔了去南極科考的艱巨任務。克服了十多天穿越死亡西風帶時不停的嘔吐,挺過了多次十二級的暴風雪,忍受住了磁力線幹擾下的長時間失眠。這次科考,他和團隊設計了一個能夠適應南極環境的機器人,為未來實現機器人的無人值守奠定了基礎。
在探索機器人領域的這二十五年中,北航機械學院王田苗教授與文力副教授耐心地引導學生,扶持年輕人們在這條路做出許多有價值的研究:他們一同研製了像人類手指一樣靈巧的軟體機器人,在王教授現場展示的視頻中,這款機器人能夠輕柔地拿起雞蛋、海鮮、甚至是鑰匙鏈。他希望學生能夠讓學習和研究成果記錄在期刊、書籍上,讓後人有所參考借鑑,或是讓研究的技術方法刻在未來有價值的產品上,能夠造福人類。
在演講中,王田苗教授提到了使機器人進入工業和生活的兩個因素: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多交叉學科的進步。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了全球的36%;服務機器人中,像掃地機器人、科教機器人、航拍機器人這樣的細分領域,中國的銷量已達世界第一;而特種機器人,如探測月球的「玉兔」機器人,潛水機器人「蛟龍號」等也在世界特種機器人的研究歷程上描繪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教授認為,機器人研究需要工匠精神,不能急於求成,另一方面,他也鼓勵年輕人開展前沿學科的交叉研究,去探索未知的技術。
節目一開始
小撒就提到
國內著名的機器人專家曲道奎
曾在節目中給自己「下診斷」
「機器人應該去幹人幹不了的危險的事,而不一定要代替人的藝術。」那麼,機器人真的能夠替代人做這種高精度的工作嗎?王教授分享,讓機器人替代人類做繁重危險的工作是一種趨勢,他也設想了幾種解決方案,並表示達到理想的成果之前科學家們應該結合場景、不斷修改試錯,未來可期。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來源 | CCTV-1《開講啦》
編輯 | 王震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搜索「BUAA_1952」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