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任天佑:實現強國強軍的高遠戰略謀劃

2021-02-23 學習大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時代和戰略高度,圍繞實現中國夢的戰略目標,深刻洞察當今世界之大變局和新軍事革命發展大勢,科學把握當今中國發展歷史方位和安全環境新變化,深刻揭示新形勢下我國強國強軍規律,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今年「八一」前夕,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再次就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發表重要講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改革強軍戰略思想,對於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對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洞察大國崛起規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運籌

當今中國正處在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實現國家和平發展,必須從更大視野來思考如何建設強大軍隊。習近平同志洞察大國崛起規律,以宏闊的戰略視野看待國防和軍隊改革,緊緊圍繞強國強軍運籌全局、謀篇布局,確立了強軍興軍新的時代坐標。

以軍隊強大求得國家強盛,是近代世界大國崛起的基本規律;以改革成功求得軍隊強大,是當代世界軍事發展的普遍規律;以改革強軍為我國和平發展提供戰略支撐,是當今中國發展的重要規律。15世紀以來,先後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稱雄一時,而其背後都有一個普遍規律:強國必強軍,強軍必改革。西班牙抓住開闢新航路的歷史機遇組建「無敵艦隊」,確立了海上霸權。英國從16世紀後期到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在海軍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其稱霸海洋300年的大英帝國基礎。法國拿破崙執政時期,對軍隊進行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改革編制體制和兵役制度,其軍隊一度橫掃歐洲大陸。普魯士在法軍佔領下臥薪嘗膽進行軍事改革,終於反敗為勝,實現德意志統一;19世紀中後期繼續推進軍事改革,到一戰前成了歐洲軍事強國。18世紀初,俄羅斯彼得大帝為打通俄國出海口,進行了多年軍事改革,最終確立了俄羅斯的強國地位。二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霸主,但為了保持其絕對優勢地位,仍然持續推進軍事改革和軍事轉型,保持了新軍事變革領頭羊地位。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強大軍事實力是國家由大向強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是破解國家崛起「安全困境」的保底手段,而軍事改革往往是新興國家軍隊實現「彎道超車」的爆發點或力量轉折點。

當今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中國發展壯大成為推動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深刻調整最重要的動因之一。我國作為超大規模國家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被一些國家視作不確定因素和挑戰,並且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一些西方國家不願意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阻滯我國發展的圖謀一刻也未停止,對我國的戒備和防範心理越來越重,明裡暗裡聯手對我進行牽制和遏制。尤其是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加快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第三次抵消戰略」,強化在亞太軍事存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軍事力量始終是保底手段。在目前的情勢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必然對軍事力量保底手段的運用提出更高要求。

基於對大國崛起規律的深刻洞察和中國由大向強躍升的戰略要求,習近平同志站在強國強軍高度籌劃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首先,堅持把強軍放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來運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國防和軍隊建設要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習近平同志著眼實現中國夢,提出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強調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從而確立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戰略制高點和根本著眼點。其次,堅持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放到治國理政大格局、國家改革大棋盤中來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這個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這個戰略布局的重要支撐,必須圍繞這個戰略布局來謀劃、來推進,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上升為黨的意志和國家行為。再次,創造性地把改革升華為強軍的核心內涵,把改革強軍提升為國家和軍隊發展帶有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的時代課題。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構建能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打下更為紮實的基礎。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站在強國強軍高度狠抓改革強軍的雄才大略和深謀遠慮,在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把握新軍事革命大勢、深度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戰略選擇

一個國家對軍事改革規律的不同認識和把握,影響其形成不同的戰略判斷和戰略抉擇,決定其走上迥然不同的道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並在軍事領域廣泛運用,直接引發了軍事領域的技術革命,促使人們從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來研究和把握其影響,由此開始了從技術發展向軍事改革的演進,開啟了各主要國家你追我趕、搶佔潮頭的軍事改革浪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各主要國家都加快了軍事改革步伐,改革力度之大、組織體制調整涉及面之廣,為二戰結束後所罕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戰略新興技術特別是顛覆性技術持續突破、新式武器陸續問世,新型作戰力量成為軍事能力跨越式發展的增長極,成為軍事強國競爭的新寵兒。各主要國家都在通過改革,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尤其是太空、網絡和新概念作戰力量建設。目前,網絡作戰、太空作戰、無人作戰、智能作戰、混合戰爭、全維戰爭等新概念、新技術手段快速發展,新作戰樣式漸露端倪,新的戰爭形態蘊藏其中。

新軍事革命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改革強軍的時代。新軍事革命主要有四大因素:一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先進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二是軍事理論尤其是作戰理論創新;三是以創新軍事理論為指導的體制結構改革,即軍事體系重塑;四是官兵素質大幅提升。這四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推動軍事革命的合力。其中,主要和關鍵環節是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只有通過這樣的改革,才能實現軍事領域的整體飛躍,佔領未來戰爭制勝的戰略制高點。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軍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潮流,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在技術武器裝備發展、軍事理論創新、組織體制變革、領導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許多重大成就。但總的看,仍然存在「兩個差距還很大」問題,即我軍現代化水平與國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與世界先進軍事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應當看到,新軍事革命既是挑戰更是機遇。美國蘭德公司的格倫·巴肯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軍隊來說,軍事變革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它們有可能使其在軍隊發展中『跳過幾個階段』。這也是變革的本質所在。」也就是說,對那些原本落後的軍隊來說,只要抓住機遇,既把握規律機理,又立足自身實際,就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強軍制勝的目標。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基於對新軍事革命大勢和當今中國變革強軍規律的深刻把握,習近平同志深刻揭示、科學判定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時代要求、主客觀條件和屬性定位。首先,深刻揭示了新軍事革命的本質就是爭奪戰略主動權。世界軍事革命風起雲湧,各主要國家紛紛調整安全戰略、軍事戰略,調整軍隊組織形態。在這場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大潮中,誰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誰就會錯失寶貴機遇,陷於戰略被動。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流擊水,勇進者勝。其次,明確指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面臨難得的機會窗口。新軍事革命為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主客觀條件十分有利。我們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抓住機遇、奮發有為,不僅要趕上潮流、趕上時代,還要力爭走在時代前列。我們必須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再次,創造性地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定位為一場整體性、革命性變革。新一輪改革要以強軍目標為引領,以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為根本要求,圍繞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軍隊組織形態進行重塑,努力建構基於打贏信息化戰爭甚至更新戰爭形態的全新軍事力量體系。這就決定了改革推進力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影響範圍之廣前所未有,既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攻堅戰,又是決定中國軍隊未來的關鍵戰。這一重大戰略抉擇,在黨的軍事指導上具有獨創性貢獻,將引領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的歷史跨越。


破解我軍深層次矛盾問題、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戰略舉措

我軍傳統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對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發揮了歷史性作用。但這些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主要是在傳統機械化戰爭條件下形成發展起來的,是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和積累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越來越不適應國防和軍隊建設要求。這些年來,我們在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調整改革上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但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比較突出的是:領導管理體制不夠科學,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不夠健全,力量結構不夠合理,政策制度相對滯後。這些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從根本上制約了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同時,由於在權力制約和監督方面,我們的制度設計和制度落實還存在一些問題,給權力「任性」、權力「出籠」留下了不少漏洞。如果不通過改革從制度上根本解決問題,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問題就有可能死灰復燃,久而久之軍隊就有變質變色的危險。

人民軍隊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新史。我軍從成立到今天,在黨的領導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始終充滿蓬勃朝氣,就在於著眼時代發展和使命任務要求,立足國情軍情,與時俱進地推進改革創新;就在於通過破解矛盾問題實現軍隊建設質量的不斷躍升。紅軍初創時期,通過「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創造性確立了黨對軍隊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開啟了人民軍隊建設嶄新徵程。新中國成立後,適應使命任務和軍隊發展要求,我軍歷經幾次調整改革,實現了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這是我軍建設發展史上的一次歷史性躍升。上世紀80年代中期,適應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要求,順應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變化,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實施百萬大裁軍,開闢了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事之當革,若畏懼而不為,則失時為害。」面對新的時代條件和使命任務,必須通過整體性、革命性變革,對長期以來形成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加以革命性解決,對傳統思維定勢、利益格局進行全面性衝破,對沉痾積弊、陳規陋習予以根本性革除,重塑體制機制,再造功能結構,才能使我軍開拓創新、再鑄輝煌。

基於對我軍現實問題和改革要求的深刻認識,習近平同志在科學把握改革強軍在國家和軍隊全局中的戰略定位、科學判定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屬性定位基礎上,圍繞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觀點,大大深化了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比如,通過一系列體制設計和制度安排,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進一步固化並加以完善,深化了對堅持黨指揮槍規律的認識;建立了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使作戰指揮和部隊建設管理職能相對分離,深化了對領導管理和聯合作戰指揮規律的認識;抓住治權這個關鍵,構建嚴密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深化了對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規律的認識;打造精銳作戰力量,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深化了對軍隊規模結構和部隊編成規律的認識;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培育戰鬥力新的增長點,深化了對新質戰鬥力生成規律的認識;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深化了對軍事人力資源開發管理使用規律的認識;打破軍地二元分離結構,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深化了對軍民融合發展規律的認識;等等。在此基礎上,提出和確立了改革的總體指導、目標任務、突破重點、戰略舉措、科學方法、組織實施等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形成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全新頂層設計,明確了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所有這些,繪就了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宏偉藍圖,為推進整體性、革命性軍事變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現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已經全面展開。只要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同志改革強軍戰略思想,堅定信心、凝聚意志,勇於擔當、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打贏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由大向強的中國軍隊一定能夠贏得更加輝煌的未來。(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

點擊下列標題,查看精彩內容

習近平為何10次強調"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歷年"七一"前習近平都強調的話題是什麼

習近平給醫治文藝"病"開了什麼藥方?

人民日報特刊:黨史上的歷次集中教育

中央發話,部委官員辦公室這樣配置!

面對換屆,幹部當涵養好哪幾種心態?

學習:「老機關」談「機關八忌」

整理領導講話錄音「十五字訣」

如何輕鬆寫好工作報告中的各級標題

充電:什麼樣的溝通方式讓人舒服

相關焦點

  • 強軍!強軍!
    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七集——《強軍之路(上)》23日晚8時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本集系統闡釋了習近平改革強軍戰略思想,深入解讀我軍這一輪整體性、革命性變革的時代背景、戰略考量和重大舉措,生動展示我軍改革重塑的全景畫卷、巨大成就和嶄新風貌。
  •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紅嶺學子踐行強軍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既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堅強後盾,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我們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把更多優質兵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人民軍隊的鋼鐵洪流中去,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更有活力的新生力量。
  • 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主播 | 王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作出戰略擘畫,為人民軍隊在富國和強軍,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富國是強軍的物質基礎,沒有雄厚的國家實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便無從談起;強軍是富國的堅強柱石,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國家發展的安全環境就難以保障。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富國和強軍,確保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適應,軍事能力同國家戰略需求相適應。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
  • 【關注】怎麼看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
    >為推動全軍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特別是改革強軍戰略思想,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引導官兵讀懂吃透改革、堅定信心決心,凝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意志力量,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組織編寫了通俗理論讀物——《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2016》。
  • 戰略支援部隊究竟要做什麼?
    「戰略支援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習近平主席強調,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有利於優化軍事力量結構、提高綜合保障能力。戰略支援部隊要堅持體系融合、軍民融合,努力在關鍵領域實現跨越發展,高標準高起點推進新型作戰力量加速發展、一體發展,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戰略支援部隊。  這究竟是支什麼樣的部隊?亮點在哪裡?
  • 培育職業道德 奉獻強國強軍
    培育職業道德 奉獻強國強軍 ——訪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尚偉 ■本報記者 徐文耀 張 萱 苗盼桃 ●培育職業道德既是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水平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必要手段和有效保證
  • 專家視點 | 胡波:中國的深海戰略與海洋強國建設
    此外,隨著海洋政治議程的日益多元均衡,海洋強國的內涵也正在發生變化,作為海洋大國,必須同時兼顧海洋控制、海洋發展與海洋治理三大議題,唯海權論、唯發展論、唯責任論都既不現實,也不可行。因此,中國要成為真正的海洋強國,就必須進行範式、科技和制度三大創新,而深海恰恰是中國在國際海洋政治中推動創新、成就新型海洋強國的關鍵領域或舞臺。範式創新。
  • 吹響強軍新號角:何以強軍,以何治軍 | 偉大變革
    十九大報告鮮明確立了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格外受人矚目。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國家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必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衛和平是軍隊之責。
  • 《論持久戰》指導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
    《論持久戰》闡述了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戰略戰術原則。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總的戰略方針是持久戰,為了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原則,我們必須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
  • 國防大學教授王洪福:實現海洋強國戰略需要青年一代
    · 王洪福  國防大學戰略管理教研室原主任,空軍大校,戰略管理碩士生導師,國家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畢業於中國的國防大學、巴基斯坦國防學院,曾任中國駐寮國、辛巴威軍事教官組組長,獲寮國國家三級功勳勳章。報告開始,王洪福教授說:「一零一中的意思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戰略支援部隊:邁向新質戰鬥力
    圍繞實現軍民融合,戰略支援部隊領導提出,要從規劃、機制、資源、項目、運用和人才等方面持續推動深度融合。新年一開局,部隊謀劃建設的多項戰略工程中,已出現不少軍工企業、科研院所專家的身影。在戰略支援部隊領導的構想中,機關「主智庫」、部隊「群智庫」和軍地各有關方面專家組成的「雲智庫」,都要為我所用、聚力強軍。
  • 強軍勁評丨由大向強的中國,需要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今年以來,習主席在軍隊重要場合鮮明提出,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這是對黨在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的進一步深化,擘畫了改革強軍的宏偉藍圖,彰顯了我們黨強軍興軍的堅定自信,必將極大地匯聚起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磅礴力量。
  • 又逢甲午論改革—— 坐不住 慢不得 等不起
    今又甲午,殷鑑不遠——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今又甲午,知恥後勇——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須改革。甲午戰爭之前,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並不甘願任人宰割,也曾發憤圖強,開啟了一場以「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然而,歷史以戰爭的激烈方式,對清政府的「改革成果」做出了評判。
  • 為什麼要再讀《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的發表,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為抗戰勝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論持久戰》發表80周年後,中美貿易戰又起,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遏制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到了「新的危險的時候」。遏制中國的崛起,事關美國的重大國家利益。對中國的這個戰略,美國不會輕易改變。中美的這場貿易爭端,必將是一場「持久的戰爭」。
  • 改革未有窮期,強軍正在路上!
    習近平: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戰略舉措,必將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載入人民軍隊史冊
  • 攜手新時代 聚力強軍夢——首屆中國軍事網絡媒體高峰論壇網絡倡議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習近平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軍事網絡媒體要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把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宣傳習近平強軍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為民族復興高擎思想火炬,為強軍興軍立起精神旗幟。聚焦強軍目標,做建設一流軍隊的堅定支持者。
  • 【軍事戰略】中國的軍事戰略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軍隊適應國家安全環境新變化,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貫徹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