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海軍對「北極星」彈道飛彈核潛艇的研製成功以及「天獅星」型巡航飛彈的下馬,巡航飛彈潛艇的軍事價值逐漸降低。當裝備「北極星」飛彈的5 艘「喬治· 華盛頓」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陸續建成服役之後,美國海軍便停止了「大比目魚」號核潛艇的戰略巡邏任務。接著,美國海軍取消了「大比目魚」號核潛艇的戰略核潛艇序列。
「大比目魚」號尾部魚雷艙模型
1965年7月25日,美國海軍決定把「大比目魚」號巡航飛彈核潛艇改裝成攻擊型核潛艇。該艇的改裝工作由美國的珍珠港海軍造船廠承擔。經過改裝之後的「大比目魚」號核潛艇,其艏部的魚雷發射管由原來的2 具增加到4 具,推進裝置也進行了較大的改進。但是,「大比目魚」號核潛艇的巨大飛彈庫卻仍然保留了下來,其原因主要是當時美國海軍打算把「大比目魚」號和「海狼」號這2 艘核潛艇作為深海研究潛艇的母艇來使用。「大比目魚」號核潛艇作為巡航飛彈核潛艇時,其艇上人員編制為119 名(其中軍官11 名,艇員士兵為108 名)。該艇被改裝成攻擊型核潛艇時,艇上人員編制為97 名(其中軍官9 名,艇員士兵為88 名)。「大比目魚」號巡航飛彈核潛艇的造價為4500 萬美元。
按照美國海軍的最初制定的計劃是要建造4 艘核動力的「大比目魚」級巡航飛彈潛艇,「大比目魚」號核潛艇是該級的首制艇。其後計劃建造的3 艘巡航飛彈核潛艇實際上已經在「大比目魚」號巡航飛彈核潛艇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動,它們的水面輕載排水量減小為3500 噸,水下排水量減小為4000 噸,但是艇的總長度卻增加到109.7 米。這些後續艇上裝備了2 個飛彈庫,可以裝載4枚「天獅星」- Ⅱ型巡航飛彈,比「大比目魚」號巡航飛彈核潛艇的打擊威力提高了一倍。
搭載「天獅星」- Ⅱ型巡航飛彈的「大比目魚」級潛艇模型
由於美國海軍決定放棄「天獅星」- Ⅱ型巡航飛彈的計劃,所以「大比目魚」號核潛艇之後的3 艘後續艇在建造階段便被轉為「長尾鯊」級攻擊型核潛艇。
在20 世紀60 年代初期,美國總共擁有5 艘「天獅星」巡航飛彈潛艇,其中4 艘為常規動力,一艘為核動力。4 艘為常規動力的是經過改裝而成的「金槍魚」號 (SS 282) 和「 巴伯羅魚」號 (SS 317) 潛艇、戰後新建造的「 灰鯨」號( SS 574)、「 黑鱸」號( SS577)潛艇,核動力的則是「大比目魚」號核潛艇。從20 世紀50 年代末期至1964 年這一段期間,美國海軍曾經派遣了1 ~ 2 艘「天獅星」巡航飛彈潛艇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持續性的作戰巡邏活動,參加作戰巡邏活動的「天獅星」巡航飛彈潛艇隨時保證有4 枚以上的「天獅星」巡航飛彈瞄準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
兩種狀態下的「大比目魚」號模型,上為後期研究型潛艇狀態,下為前期巡航飛彈核潛艇狀態。
1964 年,美國海軍把裝備「北極星」彈道飛彈的核潛艇派往太平洋海區執行作戰巡邏任務,「天獅星」巡航飛彈潛艇的使命由此便宣告終結。於是,裝備「天獅星」巡航飛彈的5 艘潛艇被美國海軍改做其他用途。「金槍魚」號和「巴伯羅魚」號潛艇很快退出現役,「灰鯨」號和「黑鱸」號潛艇被改裝成輸送潛艇,而「大比目魚」號核潛艇則被改成供研究用的輔助性潛艇,並於1986 年4 月30 日正式退役。
從戰後美國海軍潛艇的發展來看,20 世紀50 年代「天獅星」巡航飛彈的研製是潛艇由戰術武器系統向戰略武器系統轉變的一個重要開端,它把飛彈與潛艇的結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大比目魚」號核潛艇作為「天獅星」巡航飛彈的發射平臺,為美國最終完成戰略飛彈核潛艇的研製起到了關鍵的承前啟後的過渡作用。
來源:雷曼軍事網
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