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圖像是利用氫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所產生的信號經重建而形成的,因此在MRI圖像中使用的是「信號」的概念,而不是CT圖像中使用的「密度」概念,在MRI圖像中描述病變均使用「異常信號灶」來表示。由於 MRI的成像原理與CT完全不同,因此它的圖像與CT圖像有不少不同之處:
1.多方位圖像:MRI圖像不僅有橫斷面圖像,還常有矢狀面、冠狀面圖像。
2.多參數圖像:MRI圖像有 T1 加權像(T1WI)、T2 加權像(T2WI)、質子密度加權像(PDWI)、彌散加權像(DWI)、水抑制像(FLAIR)、脂肪抑制像(STIR)、磁共振波譜分析像(MRS)、磁共振血管造影像(MRA)、磁共振尿路造影(MRU)、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等多種,同一組織在不同的加權圖像上,其信號表現是不同的。
3.多序列成像:MRI檢查需選擇適當的掃描序列,常用的有SE序列(自旋迴波序列)、GRE序列(梯度回波序列)、IR序列(反轉恢復序列)、FLAIR(水抑制序列)、STIR(脂肪抑制序列)等,同一組織在不同的掃描序列上,其信號表現是不同的。由於 MRI圖像的上述「三多」特點,導致同一個病人有各種不同的 MRI圖像,因此閱片時較CT要更仔細。但 MRI檢查與CT檢查一樣,也主要是平掃和增強掃描兩種方法,圖像也是黑白灰階圖像,閱片方式也基本相同。
第一步 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臨床資料,以明確每個病人 MRI閱片的目的和重點。包括 MRI設備的類型、磁場強度和掃描技術條件、使用的脈衝序列,是T1WI、T2WI還是PDWI,是橫斷位圖像、還是矢狀位、冠狀位圖像,是平掃還是增強掃描、掃描層厚、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等,這些信息對診斷很有幫助。1.一般先閱讀橫斷位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然後再矢狀位片(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最後再冠狀位片(自前向後或自後向前);也可先矢狀位片,再橫斷位片和冠狀位片。2.每種體位,先閱讀T1WI,再T2WI,然後再閱讀其他加權像(PDWI、FLAIR像、STIR像、DWI、MRA、MRCP、MRU 等);也可先T2WI,再T1WI,然後閱讀其他加權像。3.對每一幅圖像都要仔細觀察,注意觀察其中每一器官或結構是否正常,並盡力對每一影像給予合理解釋,然後通過思維而構
第四步 從形態、信號等多方面分析每一個器官和結構。形態方面主要觀察器官的大小、形態、輪廓變化;信號方面主要觀察器官的信號有無一致性(普遍性)或局限性增高或減低。對於局限性信號改變要注意病灶的位置、在不同加權圖像上的信號特點、病灶大小、數目、形態、輪廓、邊緣及相鄰結構的變化,對MRS圖像還要觀察病灶內化學成分的變化;另外還要觀察器官的位置有無改變。凡是病灶信號低於所在器官或結構的信號,稱之為低信號灶;若病灶信號高於所在器官或結構的信號,稱之為高信號灶;若病灶信號與所在器官或結構的信號相等或相近,稱之為等信號病灶;若病灶兼有高、低、等信號改變稱之為混雜信號灶。MRI增強掃描一般只做 T1WI,因此增強圖像只要與平掃的T1WI對照進行觀察,注意分析病變有無強化、強化的程度及強化形式,對於動態增強,要注意觀察不同時相(如動脈期、門脈期等)病變的強化特點,以利於定性診斷。如果增強掃描後,病灶信號仍同平掃時一樣,即沒有信號改變,稱為無強化,如果病灶信號增高了,稱之為有強化。強化的程度可以是輕微強化或明顯強化。強化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均勻強化、斑狀強化、環狀強化和不規則強化。均勻強化是指病灶信號呈均勻一致的增高;斑狀強化是指病灶呈斑點狀、斑片狀信號增高;環狀強化是指病變周邊出現線狀或帶狀高信號影;不規則強化則是病變強化形態不一,成為混雜信號灶。結合病人的臨床資料(包括病人的年齡、性別、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現病史、既往史、居住地、職業史等)和其他輔助檢查結果(如CT檢查、X線檢查、超聲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來源:CT、MRI診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