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楠木
編者按:一直以來,關於歐洲軍事史研究中,都有「步兵革命」和「火藥革命」兩個相關概念。其主要指歐洲人在文藝復興之後,到17世紀中葉兩百年的時間裡所實現的軍事飛躍,開啟了之後數百年間的軍事霸權。本文就以其核心,梳理下歐洲人的軍事、特別是步兵領域的進化過程。從羅馬時代中晚期開始,歐洲步兵的地位日益下降,騎兵的地位則日益上升,當歐洲社會演進到封建時代後,各國的財力和物力分散到了各級大小領主手中。各國中央羸弱的財力再也無法像希臘羅馬時代一樣,組織起精銳的常備步兵。隨著封採邑騎士階層的形成,以及高橋馬鞍和馬鐙的發明,騎兵主宰了歐洲戰場。各國的騎兵都高度依賴貴族老爺們提供,而步兵基本是臨時拉來的農夫,毫無組織、紀律和訓練,守城,打順風仗,搶戰利品還行,指望像亞歷山大時代那樣玩砧錘戰術,主動進攻基本毫無可能。
▲中世紀巔峰的聖殿騎士
步兵方陣復興
中世紀晚期步兵開始復興,這個起點就是現在的瑞士。瑞士位於阿爾卑斯山區,艱苦的自然環境,使得山民吃苦耐勞,性格堅毅而且擅於團結合作。13世紀晚期開始,在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戰爭中,歷經戰爭洗禮的,瑞士步兵方陣正式成形。
▲瑞士步兵最初的形象,擅長使用瑞士戟,除了前排,只裝備少量鎧甲
此時的瑞士方陣以5-6米的長矛充當主武器,長矛兵在方陣中佔到2/3以上,還有少量的長戟兵,行軍時充當尖兵,戰時保護側翼,混戰時充當突擊隊,少量的弩手和火槍手充當遠程打擊力量,引入鼓點。瑞士實行公民兵制,全民皆兵,所有成年男性公民戰時都是士兵,一個邦的士兵組成一個軍團,單個連隊的士兵基本是同一個村的人,彼此非常熟悉,平常會進行大量的協同訓練,在伯爾尼甚至有專門的學校教授如何使用長矛。訓練有素的瑞士步兵方陣,能踏著鼓點,小跑跨越障礙,發起兇猛而迅速的攻擊,以致造就了這樣一種說法:瑞士人能夠在敵人開第二炮前,衝到敵人的炮兵陣地。
▲一場典型方陣步兵間的戰鬥,兩個方陣已發生了推矛現象,雙方前鋒拼命捅黑刀,後面拼命往前推,誰都不敢鬆勁,一旦輸了就是一場血腥屠殺。
真正讓瑞士人聲名大震的是1469-1477年勃艮第戰爭的三次重大戰役,一度迫使法王認栽的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同瑞士人連戰三場,三戰皆北,最後一場南錫戰役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經過此次戰爭,瑞士聲震歐洲,被認為是最好的步兵,紛紛僱傭瑞士人左釗,很多國家仿效組建自己的步兵隊伍,不過瑞士人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直到西班牙人的出現。
▲勃艮第公爵以自己的性命成就了瑞士人的大名,但他的軍隊並不是菜雞,特別是他擁有當時最好的炮兵
交學費
1492年格拉納達陷落,西班牙人剛完成持續了700多年的收復失地運動。1494年義大利戰爭爆發,法國人勢如破竹几乎佔領了整個義大利半島。
▲義大利戰爭原本是各邦國內鬥,鬥爭雙方都引狼入室,結果一場內戰,演變成一場域外強權的爭霸戰,義大利被反覆蹂躪了60餘年
垂涎於富庶的義大利,同時也懼怕獨佔義大利的法國威脅到自己,西班牙與義大利各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結成威尼斯同盟對法開戰。1495年名將貢薩洛·德·科爾多瓦率軍5千抵達西西里。歷經長期戰爭的西班牙王權空前強大,普通民眾被動員起來,練就了一支包括步兵在內的精銳常備軍,因為長期在多山的伊比利亞半島同和靈活機敏的摩爾人作戰,西班牙軍隊以輕裝部隊為主,步兵中有三分之一的長矛手,三分之一的劍盾兵,剩下的三分之一使用十字弓,混有火器,還有使用標槍的輕騎兵,具有典型的摩爾戰術風格。
▲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人武備精良,但長期菜雞互啄,視戰爭如兒戲,等遇到玩真的外國幹涉軍就被打得滿頭包
同年7月28,西班牙軍(約600名騎兵、1500名劍盾兵,以及3500長矛兵)和6000餘名那不勒斯盟軍在那不勒斯的塞米納拉和3000法軍遭遇。
▲塞米納拉之戰,法軍(藍色箭頭)和西班牙那不勒斯盟軍進軍路線。因為怕被威尼斯同盟截斷歸路,法王查理八世已經率領主力返回法國。
兩軍相遇後,因為眾寡懸殊,法軍中僅有的800名瑞士傭兵一反常態,排開一個縱深僅3人的橫隊,兩翼是800名敕令騎兵和400名輕騎兵,隨主動發起進攻。此時發生了一個烏龍事件,迎擊法軍騎兵的西班牙輕騎兵,扔了一陣標槍,即撤回本陣,這是西班牙人和摩爾人交戰的常用戰術。
▲法國敕令騎兵,不論裝備,紀律和戰鬥力都是當時歐陸最強
但那不勒斯軍中主力的6000卡拉布裡亞志願軍,以為己方的騎兵戰敗潰退了,面對前方洶湧而來的瑞士長矛兵,竟然拋下友軍,一鬨而散。倒黴的西班牙人不得不頂上去,精銳的西班牙劍盾兵根本不是兇猛的瑞士人對手,騎兵也被敕令騎兵打得滿地找牙。貢薩洛不得不親自下場收攏殘兵保持嚴密隊形邊打邊撤。而法軍方面因為主將一直在抱病指揮,加上要佔領戰場(當時獲勝方的傳統),沒有追擊,盟軍得以逃出生天。
▲戰鬥中,打急眼的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德二世衝到一線企圖阻止己方的潰軍,結果服飾鮮麗被法軍集中攻擊,險些當場喪命,幸得部下拼死搏殺才撿得一條性命。
瑞士長矛兵和敕令騎兵高昂的戰鬥意志和強大的戰鬥力,給被痛打一頓的貢薩洛留下了深刻印象,吸取戰敗的教訓,並根據當時戰爭形勢和技術條件的變化,經過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的批准,貢薩洛開始對麾下的軍隊進行大膽改革,他將部隊編成20支部隊,稱為縱隊。每個縱隊有 1000至1250人,這些人又編為5 個連,由縱隊司令或上校負責指揮。在後來的20年裡,西班牙人逐步採用了一種稱為步兵團的編隊體制,最初,每個步兵團由數量不等的幾個縱隊組成,最後標準化為3 個縱隊。這樣每個步兵團總兵力為3000多人。當步兵團成了西班牙軍隊的標準編隊時,劍盾兵和戟兵便消失了。代之以長矛兵和火繩槍手組成的步兵團或稱「西班牙方陣」。
▲戰鬥中的西班牙方陣
編制的問題解決後,開始著手改變部隊的裝備,首先吸取瑞士長矛方陣的優點,以長矛方陣為主體,用來抵擋騎兵的衝擊並負責白刃戰;其次弓弩全部換成火繩槍,破甲能力得到大幅加強,火繩槍手佔到部隊的1/3,長矛方陣則負責保護火繩槍手;再次,仍然保留一定的數量精銳劍盾兵,像瑞士方陣的長戟兵一樣當散兵和關鍵時刻的機動突擊力量使用,後來劍盾兵這種訓練不易的精兵被裁撤,以騎兵取代。
▲早期西班牙方陣的三大主力:劍盾兵,火槍手,長矛兵,此時劍盾兵還是精銳中的精銳,火槍手使用的是火繩鉤槍而不是後期的重型火繩槍,應對騎兵衝擊的能力不強,非常依賴戰場工事。
獠牙初顯
西班牙軍完成改制後,就開始了刻苦訓練,而西班牙也和法國達成了和議雙方瓜分了那不勒斯,兩國處於暫時的和平中。到1501年初,兩國因為分贓不均重啟戰端。在1502年末到1503年初的相當長時間裡,貢薩洛因為手頭兵力並不足,一直採取騷擾戰術破壞法軍的補給線,任憑法軍如何叫罵一直躲在巴雷塔地區堅守不出,1503年4月收到援軍後率軍主動佔領切裡尼奧拉,一直求戰不得的法軍大喜過望,收攏軍隊向西班牙軍靠攏。
▲上為防禦騎兵狀態的方陣,下為進攻狀態的方陣
此戰法軍有約9000人,其中敕令騎兵650人,輕騎兵1100人,瑞士傭兵3500人,仿照瑞士人訓練的本國步兵約3500人,還有40門大炮在後面趕來。西班牙方面,有重騎兵700人,輕騎兵800人,火繩槍手1000人,長矛手2000人,另有約1000名劍盾兵和20門火炮。因為人數少擔心打不過,貢薩洛提前佔領了高地並布置了戰場,他將火炮布置在山坡高處,因此射界良好,射程也增加了,又挖掘了兩道壕溝和胸牆,並布置了拒馬。法軍抵達戰場後,遭到居高臨下的火炮的持續轟擊,不得不強行發起攻擊,重騎兵的兩次進攻,都被障礙和火繩槍、火炮的密集火力擊退。
▲藉助工事的掩護,破甲能力強大的火繩槍兵痛毆法國重騎兵
同時發起衝鋒的瑞士傭兵,與西班牙軍展開血戰,戰到中午時分,以替換5任指揮官的代價終於拿下了第一道防線。此時法軍傷亡已達到驚人的20%,被打懵的法軍統帥下令撤退,殺紅眼的瑞士指揮官對著傳令兵怒吼「上帝保佑,我們要把這些放火的西班牙人做成烤串」,隨即頂著密集火力對西班牙的第二道防線發起強攻,但破碎的地形和障礙物,迫使瑞士人的大方陣分成小隊。西班牙的劍盾兵在火槍手的掩護下趁勢發起猛烈反攻,騎兵也從背後殺了過來,一番血戰後,瑞士軍隊仍然以相對完整的隊形撤退了,精疲力盡的西班牙人只派了少量騎兵追擊。此戰貢薩洛痛打老師,自身傷亡僅100餘人,法軍傷亡4000多人,主帥內穆爾公爵路易·達馬熱也在騎兵衝鋒中中彈身亡。
▲貢薩洛在戰後找到了法軍統帥內穆爾公爵的遺體,真正的軍人都是追求榮譽而不是鮮血,所以都一臉凝重。
戰後貢薩洛對西班牙方陣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昂貴又難以訓練的劍盾兵被徹底淘汰,火繩槍手和長矛兵的比例上調到2:1以增強火力,因為厚重的鎧甲在火器面前都顯得十分雞肋,西班牙方陣中配屬的騎兵,幾乎全部全部改成了輕騎兵。
▲最終形態的西班牙大方陣,長矛手為主體,四周都有火槍手環繞,四角都有火槍手組成的小方陣。
經過在義大利戰場的數次血戰,西班牙步兵一舉揚名。貢薩洛成功迫使法國放棄了那不勒斯,獲得了巨大的威望,引起了國王費迪南的猜忌,1504年他的堅定支持者伊莎貝拉女王去世,3年後國王將他召回西班牙並解除兵權,雖然獲得了「偉大統帥」等眾多稱號和榮譽,卻被迫退役,1515年13月1日這位戰神因為義大利戰爭期間感染的瘧疾死于格拉納達的家中。
▲貢薩洛·德·科爾多瓦
切裡尼奧拉之戰後,西班牙步兵方陣鮮有敗績,此後一百餘年間都是歐洲最強步兵的代名詞,西班牙也憑此走上了歐洲霸主之路,不過這條路註定是充滿挑戰的。第一個不服氣的就是瑞士人,瑞士步兵稱霸歐洲戰場的幾百年不是沒有挑戰者,模仿他們的也不知凡幾,但瑞士人基本都會讓對方知道,爸爸永遠是爸爸。所以在西班牙人手裡吃了癟以後,瑞士人非常不服氣,認為都是法國老闆指揮的鍋,一定要找回場子。
徒弟痛打老師
1522年,法國老闆帶著瑞士打工人又跟西班牙人在被義大利打起來了,4月27日雙方在米蘭附近的比克卡地區遭遇。狡猾的西班牙人又一次提前卡住交通要道,先佔據了有利地形,並構築了工事,工事後方布置了大量的火繩槍手。
▲比克卡之戰西班牙軍完美的利用了地形和工事。
法軍統帥打算先部署火炮摧毀西班牙人的工事,但已經數月沒有拿到工資,好戰而盲目自信的瑞士人拒絕遵命,把火炮拋在身後急不可耐的發起了進攻。結果瑞士人先是遭到了火繩槍的密集攢射,又被一道長約550米的防禦牆擋住,更坑爹的是,事先沒發現牆前還有一條下沉的路,牆高加上下沉的路面的深度,超過了瑞士人長矛的長度。爬不上去,繞不過來,從進攻開始,挨了30分鐘槍斃的瑞士人,在戰死22名隊長後,拋下3000具屍體,倉皇撤退。以往瑞士都是以高超的戰技和敢於冒著大傷亡,奪取勝利的頑強鬥志聞名,此戰後瑞士傭兵橫行歐洲戰場的時代一去不返,只是以高度的忠誠,充當教皇和法王充門面的漂亮花瓶。
▲杜伊勒裡宮樓梯前的戰鬥,瑞士衛隊為法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重騎兵的末日
瑞士人不願意跟西班牙方陣硬懟,但法國人要奪取義大利卻不能不硬拼,1525年2月法西兩個老冤家在北義大利帕維亞再次爆發了一場大戰。從1524年10月底,法軍開始圍攻神聖羅馬帝國軍的帕維亞城,期間一度強攻入城被趕了出來。1月底援軍到來,但不敢主動攻擊,法軍自恃實力強大,修建工事將援軍擋在一邊,繼續圍困城池。雙方隔著工事互相炮擊了3個星期,到2月守軍堅守數月,情況已非常困難,全靠融化教堂的金銀器發軍餉維持士氣,隨時可能投降。援軍的日子也不好過,主力的僱傭兵已數月沒拿到軍餉,隨時都有可能譁變或開小差了。法軍在野外熬了幾個月,軍中疫病橫行,2月17日又有6000瑞士傭兵因本國邊境爭端,回國了。
▲帕維亞之戰兩軍行動圖,北邊的米拉貝拉莊園是法軍總部,莊園中密布灌木叢和樹籬,戰鬥時都成了了火槍手的完美掩體。
援軍果斷抓住這個時機,在23日晚間借著夜幕掩護,在法軍大營北側的圍牆,打開一個缺口,除了炮兵,其他18000人一擁而入,迅速排開陣型,城中也按照約定的暗號,對外突擊。反應過來的法軍,立即命令炮兵截擊後續部隊,眼看招架不住,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親自率領敕令騎兵發起反擊,掩護其他部隊集結。不愧是當時最好的重騎兵,神羅騎兵被迅速擊潰,但進一步的行動被神羅步兵的長矛手擋住,陷入混戰當中。此時法軍中的瑞士和德意志傭兵也趕了過來,神羅軍中3000火槍手兇猛火力給瑞士人造成了重大傷亡,想起之前在西班牙火槍手面前的慘痛教訓,短暫交鋒後,瑞士人果斷撤退了。法軍德意志傭兵倒是比較盡職,跟神羅軍中的德意志傭兵展開了血戰,直到全軍覆沒。失去步兵掩護的法軍重騎兵,被敵軍長矛手阻擋限制住活動範圍,西班牙火槍手以散兵隊形,藉助灌木叢和樹木的掩護,靠近法軍近距離開火,精良的鎧甲也擋不住火槍的子彈,最終法軍全軍覆沒,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被生擒。
▲帕維亞之戰法軍的步兵被突襲後,很快就被擊潰,四散奔逃
帕維亞之戰西班牙方陣正式成熟,長矛手和火槍手的結合不用藉助工事,在開闊地就能擊敗騎兵,同時也宣告騎士的時代正式結束。再高貴,再武藝絕倫的騎士也擋不住顆小小的子彈,就在一年前傳奇騎士巴亞爾就被一個無名小卒的火槍擊殺,此公20年前曾獨佔橋梁擊退200名西班牙追兵,順利掩護大部隊的撤退。
▲傳奇騎士巴亞爾的成名戰——加裡利亞諾橋獨戰200名西班牙人,尤裡烏斯二世聞名都想招攬至麾下。
法軍不甘戰敗,和西班牙一直斷斷續續打到1559年才作罷,西班牙借著義大利戰爭的勝利崛起為一個真正的帝國,西班牙方陣作為帝國的利刃東徵西討,一時間所向無敵。歐陸各國也紛紛參照先進經驗組建自己的西班牙式步兵方陣,步兵繼續主宰戰場,騎兵成為輔助力量。在遙遠的東歐,騎兵仍然稱霸戰場,傳說中波蘭的翼騎兵據說騎兵強大的戰鬥力,良好的訓練和精良的裝備(特別是傳說中用掏空的蘋果木製作的長於步兵長矛的騎槍),能夠直接擊垮步兵長矛方陣,實際上參考翼騎兵對敵步兵方陣最成功的的一戰——基爾霍姆之戰,也不敢直接衝陣,而是先誘使敵騎兵進攻,靠己方的步兵火槍手擊退,然後翼騎兵發起反擊徹底擊潰敵軍騎兵,慌不擇路的潰兵衝到了己方的步兵方陣中,翼騎兵尾隨其後,敵軍步兵被波蘭人的步兵牽制住,根本無法做出反應,就這樣被翼騎兵驅趕潰兵逐個擊破。
▲基爾霍姆之戰,波蘭人面對2.5倍的敵軍,僅以300人的輕微傷亡大破敵軍,此戰的勝利,主要是靠各兵種間的精妙配合。
新的騎兵戰術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歐洲騎兵對西班牙步兵方陣這麼一個噴吐火舌的鋼鐵刺蝟,都想不出來好的應對方法。16世紀20年代簧輪手槍誕生了,這種昂貴的槍械配合裝備板甲重騎兵,誕生了一種新的兵種——手槍騎兵。
▲戰鬥中的手槍騎兵
隨之催生出一種針對步兵方陣的新戰術——半迴旋戰術。手槍騎兵採用如下圖的隊行進,就可以連續不斷的向步兵潑灑子彈。只是這個戰術明顯太過理想化,一方面手槍的火力太小,騎兵需要貼到很近的距離,步兵方陣伴隨的火槍手的火力明顯打得更遠,火力更猛。另一方面,即便步兵方陣被連續不斷的子彈打得抬不起頭,但是手槍騎兵要小心的控制距離以免撞到長矛叢中,就必須放慢速度,如果這時敵軍騎兵從步兵方陣的側後方迂迴衝過來,事情就大條了。1610年的克魯希諾戰役中,佔絕對優勢的沙俄瑞典聯軍就是這樣被波蘭騎兵的反衝鋒擊敗的。
▲手槍騎兵施行半迂迴戰術的方式
不過不久後的法國宗教戰爭中,新教徒們找到了手槍騎兵的正確打開方式,攜帶多支手槍的騎兵,高速靠近敵軍騎兵後齊射打亂其隊形,然後直接拔劍衝鋒,剩下的手槍在近距離的混戰中使用,憑著這一招新教軍打得天主教軍的騎兵滿地找牙,直接把騎槍騎兵這個兵種淘汰掉了。
▲1597年的蒂倫豪特戰役中,拿騷的莫裡斯率領手槍騎兵以近距離手槍齊射及拔劍衝鋒擊敗了西班牙騎兵,並成功擊潰了西班牙的步兵。
步兵之花凋落法蘭西
在查理五世時期,尼德蘭開始歸屬西班牙,彼時的尼德蘭工工商業十分發達,每年貢獻了西班牙國庫一半的收入。西班牙憑藉著新大陸和尼德蘭兩隻下金蛋的母雞,加上無敵的西班牙大方陣一時間風頭無兩。但是強大橫暴的專制王權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尼德蘭瘋狂的燒烤新教異端,逼反了尼德蘭人,血腥的戰爭時斷時續,持續了八十年之久。西班牙在鎮壓尼德蘭人造反的戰爭中練就了一支百戰精兵——佛蘭德斯軍團。
▲1625年6月曆經大半年的圍攻,驍勇善戰的佛蘭德斯軍團攻陷布雷達,國王腓力四世得意洋洋的宣稱:「爸爸我單挑整個歐洲,都奈何我不得,滅哈哈……」」
然而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是如此的不得人心,尼德蘭人屢戰屢敗,一直不願屈服。更要命的是在這漫長的戰爭中,老冤家法國人介入進來了,為了擊垮法國,西班牙人打算來次黑虎掏心,讓佛蘭德斯軍團直接從尼德蘭進攻巴黎。1643年5月,佛蘭德斯軍團在中途圍攻羅克魯瓦要塞,18日由孔代親王率領的法軍趕來,19日天亮時雙方展開決戰。戰鬥開始後,西班牙人一連幾次擊退了法國人的進攻,遭受了不小的傷亡,還一口氣奪走了法國人僅有的12門大炮中的7門。但孔代還是成功的重新聚攏他的騎兵,並抓住西班牙左翼騎兵分兵之機,將其一舉擊潰。同時放出預備隊配合中央的步兵擊潰西班牙右翼騎兵,奪回了大炮。
▲法軍的統帥孔代親王。
失去騎兵掩護的班牙步兵方陣,動彈不得,只能擺開防禦隊形,同時頂著法軍步騎兵的猛烈攻擊,挨炮彈,最終步兵之花——佛蘭德斯軍團西凋落在法蘭西。法國人以慘重的傷亡贏得了這次戰役,但西班牙大方陣的威名不再,法國人找到了破解的方法。西班牙人在12年後已放棄了大方陣採用更加機動靈活,火力更為強大的莫裡斯方陣。
▲羅克魯瓦戰場上,西班牙大方陣的最後時刻
結語
從瑞士方陣到西班牙大方陣興衰,這期間都是因為社會形態和技術的進步在推動這軍事戰術的革新,只有瑞士這種能施行全民皆兵的鬆散的平民社會,才能率先復活古典的步兵方陣戰術,兇悍的瑞士人用長矛將驕橫的騎士老爺們一個個挑下馬。德意志傭兵即便從武器,到戰術都是像素級模仿,但始終學不來瑞士人這樣的頑強的鬥志和兇猛的戰鬥力。
▲德意志傭兵不乏驍猛之輩,上圖中舉旗的這位士兵1V5開無雙,已經擊殺一人,擊倒一人。相比中古時代,此時個人的驍勇對團體作戰影響甚微。
經過失地收復運動後,長期的戰爭將整個國家動員起來,堅忍善戰的西班牙人,將瑞士方陣完美的學習過來,並將火力強大的槍炮融合進去,整合成一個全新的戰術體系。瑞士方陣不能及時的吸收新技術,成了成就西班牙大方陣威名的墊腳石。周遭被西班牙痛打的國家,並不是不知道西班牙大方陣的厲害,也不是不想學習,但這些國家一時間無法將本國那些匍匐在貴族老爺腳下的平民動員起來,也就無法鍛鍊出這樣的精兵。美洲的黃金,尼德蘭的稅賦和西班牙大方陣,為西班牙人贏得了16世紀的黃金時代,直到更先進的戰術,更為強大的火力將之擊碎。更強火力的火器的誕生又催生了新的戰術,戰爭總是這樣演變,用最適合的組織方式,根據最新的技術進步採用最合適的戰術來最大限度的發揮火力,才能最大可能的獲得勝利。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楠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