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臺灣媒體抹黑大陸出現升級版。從年初配合美國污衊大陸隱瞞疫情開始,一段時間內通過各種方式向世界傳遞黑材料,但看到大陸在短期內將疫情控制住後,他們又開始在島內編造其他有關大陸的所謂新聞。比如,三峽大壩厚度只有16.5公分;大陸人吃不起肉,靠捉田鼠吃補充蛋白質;大陸糧食緊缺,民眾都沒飯吃了;大陸城市沒有下水道,一下雨就淹城……抹黑大陸已經是一些臺灣媒體最樂此不疲的事。
其實,一些臺灣媒體抹黑大陸,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從「兩蔣」時代開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但那時的兩岸處在老死不相往來的隔絕階段,當時的臺灣當局出於意識形態鬥爭,利用威權控制了輿論和媒體,把大陸醜化成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然而,臺灣經歷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所謂民主化過程,臺當局解除了報禁黨禁,而且臺灣還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按說,動輒標榜東亞民主燈塔的臺灣,媒體應該恪守客觀、中立,遵循新聞核心價值——真實性。然而,幾十年來,臺灣媒體抹黑大陸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升級。
應該說,持「臺獨」立場的綠媒黑大陸,在臺灣而言,似乎是天經地義。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家傳統上把堅持「九二共識」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當成自己在國族認同的基本理念的「藍」媒,去年以來也開始了某種變化——報導方向和態度向「綠」營靠近。
長期關注兩岸關係,較早就投入推動兩岸交流,期盼兩岸能儘早和平統一的許先生(化名),今年4月突然發現一連多天,他訂閱了數年的《旺報》再沒有出現過。而不久,他在《中國時報》裡卻意外地看到標註了「旺報」報頭的「夾報」。
「很奇怪,從該報創刊開始,我一直都有訂閱,但從4月1日起,便再沒見過。」許先生曾任前臺灣當局「國策顧問」,是現在臺灣人口中的地地道道「本省人」。
許先生說,因為不是天天到辦公室,所以一開始幾天沒看到《旺報》,以為是被辦公室的其他人或者他的親屬拿走看了,便沒在意。因為這幾年兩岸關係緊張,而臺灣其他媒體又鮮有報導兩岸關係,因此,《旺報》成為他了解兩岸關係的主要窗口。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不久後,他偶然在翻閱《中國時報》時,在該報的眾多內頁裡,看到了夾在報裡,上面標註「旺報」的16個小開版。「原本的《旺報》每天40個左右的版面,該報曾經在兩岸發行,並成為促進兩岸交流的重要信息平臺,溝通兩岸的重要橋梁,在促進兩岸同胞感情交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怎麼突然淪落成《中國時報》的『夾報』了?」許先生說,據他了解,包括現在的民進黨當局的陸委會和其他部門都曾把《旺報》當成是他們獲得大陸訊息和向大陸傳信的重要方式。
類似許先生的「意外」,在臺灣還有很多人。其中一位親綠學者認為,儘管《旺報》在立場上有「親中(陸)」嫌疑,但作為「民主社會」,應該尊重媒體的立場和言論自由,而且在兩岸關係緊張的當下,臺灣需要一些能夠起到溝通兩岸的媒體存在,避免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兩岸誤解加深,導致雙方敵意升級和誤判。
其實,針對《旺報》遭遇突變,早在今年3月就有消息傳出——當時臺灣多家媒體報導稱,《旺報》將於3月底停刊。對此,時任旺旺集團首席顧問、現任旺旺中時總執行長林伯川出來公開回應說,這都是尚未證實的傳聞。但他當時也透露旺旺高層確實有對《旺報》未來發展開會討論,但當時尚未有任何決議。
林柏川當時表示,《旺報》的營運都依然如昔,接下來會否轉型尚未有定論。但他也表示,高層近期確實對於《旺報》接下來的定位有開會討論。
針對林柏川的回應,臺灣「風傳媒」當時報導稱,《旺報》將改為夾報,從4月1日實行,以製作專題為主,周一至周五出8塊版,夾在臺灣《中國時報》裡販售。
對此,林柏川表示,《旺報》改作《中國時報》的「夾報」,周一至周五出版的方案,的確是中時高層的決定。
據新華社在《旺報》創刊當日的報導,《旺報》創刊於2009年8月11日,由旺旺集團下屬中時媒體集團創辦,投資人是耕耘大陸多年的旺旺集團負責人蔡衍明,該報以報導大陸動態為主要內容,是臺灣第一份專門報導大陸新聞信息的報紙。
《旺報》以小型報8開版問世,平日發行5大張40版,周日則發行4大張32版。內容涵蓋大陸的財經要聞、政策解讀、趨勢觀察、理財投資、教育職場和藝文旅遊等,完整呈現大陸進步與變遷最新面貌。
為能掌握大陸第一手信息,《旺報》創刊後還與新華社、中新社以及人民政協報等大陸主要媒體開展合作。
對於《旺報》的突變,旺旺中時集團多位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是源於民進黨當局和蔡英文辦公室的施壓。
一位供職於《中國時報》、立場上親綠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前年臺灣地區縣市長換屆(也稱「九合一」)選舉結束,當時《中國時報》報系就開始出現轉向苗頭。而這個苗頭的標誌,是《中國時報》報系明確策劃了整個報系報紙電視等媒體的「無色覺醒」主題。
上述這位《中國時報》親綠人士說,所謂「無色覺醒」,在表面上看,就是倡導臺灣地區民眾不要相信藍綠政黨,要「全民」不分藍綠,全島覺醒,選舉不選政黨。「鼓勵民眾不要相信政黨,這等於要拋棄國民黨。試想,在臺灣社會,一個不容反駁的事實就是,臺灣只有藍綠,不分黑白,在這樣的社會,提倡不相信政黨,實際上是不相信誰?就是國民黨。原因很簡單,當時民進黨已經是執政黨,掌握整個臺灣政治和行政資源,處於弱勢的是國民黨;在民進黨全島大撒幣下,基本收買了各個系統和地方派系,顯然處在優勢地位,「在臺灣,選舉就是比錢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唯一還剩下輿論動員的國民黨卻遭遇了『無色覺醒』,結果只能是2020大選中國民黨遭拋棄。」
「無色覺醒」可不可以代表旺旺中時集團《中國時報》報系的集體轉向?旺旺中時集團高層曾態度含糊。不過,旺旺中時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初,旺旺中時老闆蔡衍明曾與蔡英文秘密會面,會面後一段時間內看不出《中國時報》報系有什麼變化,但後來傳出臺灣當局可能利用旺旺中時集團旗下的臺灣中國電視公司、中天電視等電子類媒體經營權需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審核,也就是換發牌照。對於旺旺中時而言,旗下最賺錢媒體就是收視率最高的中天衛視,如果牌照被卡,自然將影響營收。加上中天衛視在去年臺灣2020選舉中力挺韓國瑜,被蔡英文和民進黨視為眼中釘,時刻要拔掉它。
正是這樣的背景,一位林姓高管進入蔡衍明團隊。而據一位了解林姓高管的《中國時報》內部人士透露,林和民進黨多位重量級人士關係親密,而旺旺中時集團延攬林加入,一是為了今年9月中天衛視牌照過關,二是與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媾和。
而林姓高管一上任,其職務只是顧問。一般而言,顧問是掛名。但事實上,林姓高管在集團內部權力高於副董事長、臺中原市長胡志強。可以代表蔡衍明下達各種命令。
據這位了解林姓高管的《中國時報》人士表示,林姓高管多次召開《旺報》高層會議,對該報施壓:在報導上,明確要求《旺報》可以批評民進黨當局,但不允許批評蔡英文;而在言論上,要求《旺報》更多刊登批評大陸的文章。也就是那時起,讀者很難再看到該報有批評蔡英文的報導,但對大陸批評卻加大。
由於《旺報》定位報導兩岸關係,其一貫立場堅定支持「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該報有一批資深編輯記者被民進黨當局看成是反對「臺獨」的「鐵桿」分子。因此,民進黨當局多次揚言關閉《旺報》。「林某最初方案是取消《旺報》,但擔心民意反彈,後來改提出了取消《旺報》獨立發行,在降低《旺報》權威性上下功夫。」
「不過,目前《旺報》雖然成為《中國時報》的『夾報』,卻不是最終結果,最終結果就是取消該報。鑑於《旺報》在兩岸的影響力,考慮到旺旺集團在大陸有生意,林姓高管日前又提出『夾報』的《旺報》從每天16個版面再減少到8個版,但明確減縮大陸新聞,尤其是減少報導大陸在經濟科技軍事領域取得的成就。」
「《中國時報》變了,不僅僅因為他們在《旺報》上的態度,更主要是報導方向和立場變了。」許先生表示,他非常注重報紙的言論,尤其是社論。他說,就在今年「5·20」蔡英文上任前夕,《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署名為「大陸自由學者胡勇」的文章,鼓吹和呼籲大陸接受蔡英文的「中華民國臺灣」,「我根本不信《中國時報》作為『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立場的堅持者,看不懂『中華民國臺灣』事實上是蔡英文搞『臺獨』政權的翻版。但既然知道這個『中華民國臺灣』已經改變了兩岸現狀,為什麼要刊登這樣的文章?還有,稍有頭腦的大陸學者都不會做出支持『兩國論』的事。」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中國時報》多篇評論和社論中指責大陸疫情問題,其口吻和蔡英文當局及美國川普口吻一致。
多位《中國時報》記者編輯還向本報記者透露,林姓高管已經通過報社報系高層傳話,要求力挺「九二共識」的記者編輯轉換思路,否則「不換腦袋就換人」。
對於《中國時報》為何出現變綠傾向,臺灣「中央社」一位前負責人坦言,一是利益誘惑,二是政治施壓。
這位臺灣「中央社」前負責人表示,臺灣民主化30多年,現在到了蔡英文時代,又回到了獨裁威權時代,媒體自由在臺灣已經是奢想,一些原先持中立的臺灣媒體,現在絕大多數變綠。這裡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由於臺灣經濟這些年一直不好,很多媒體生存出現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蔡英文當局一年拿出幾百億元用於收買媒體,那些即便原先有些風骨的媒體也在生存壓力下,為了五鬥米折腰,失去風骨。」
多位《中國時報》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國時報》正在轉綠的苗頭讓人憂心,如果未來臺灣輿論走向單一「臺獨化」,沒有一家能客觀中立地為兩岸講話的媒體,顯然不利於兩岸統一。政治打壓,是民進黨和蔡英文一貫手法,這一點在黨內鬥爭中曾表露無遺。而利益誘惑最近更是實錘。
7月29日國民黨舉行了一場記者會,揭露蔡英文執政4年來花百億搞「大內宣」自我美化。記者會上國民黨爆料民進黨當局將大筆預算投入到媒體宣傳中,4年間臺當局總計向媒體提供了約113億元(新臺幣)的標案,其中民進黨當局與地方政府提供的標案就達到了77%,超過3/4的標案都和黨宣直接或間接相關。
日本作家示警臺灣:類似法西斯的肅殺氛圍將窒息社會良知
據媒體報導,日本旅臺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近日以《臺灣正在自我透支》為題撰文指出,臺灣選民怕中國大陸,怕到非理性地步,因此,不管執政者的政績多糟、候選人多爛都沒關係。二分法的「排外種族主義」,導致「類似法西斯」的肅殺氛圍,將很可能窒息社會良知。今日美國已非昔日美國,看來臺灣將來要走上十分痛苦的路。昔日操作「芒果乾」(亡國感)情緒,可能接下來就快嘗到真貨的苦澀味了。
本田善彥2017年曾在香港《亞洲周刊》發表文章《臺灣終將自我解體?》,近日又在某月刊8月號發表了《臺灣正在自我透支》一文。
本田善彥分析,當今國際大環境和臺灣本身的條件,短期內臺灣經濟不會轉好,人民生活也不容易提升改進。但臺灣選民怕大陸,怕到非理性地步,因此臺灣未來的幾次選舉,不管執政者的政績多糟、候選人多爛都沒關係,分離主義者的選情會一路綠燈、暢行無阻,加上反對黨無能,民進黨連續大勝不無可能。
本田善彥指出,網軍酸民只能在島內出徵討伐異己,卻無能改變大環境,浮躁的群眾容易跟著風向起鬨,結果外在壓力只增不減,社會的失和與分裂更加激化。
本田善彥表示,今日美國已非昔日美國,臺灣如果執意要走這條路,將是一條十分痛苦的路,此路也許是條自我解體之不歸路。過去經常聽到民進黨掏空「中華民國」的說法,但當今的「中華民國臺灣」可能已進入透支的階段。
本田善彥還引用《荀子·疆國篇》中:「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等語句加以佐證——昔日操作「芒果乾」(亡國感)情緒,可能接下來就快嘗到真貨的苦澀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