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施壓,《中國時報》也要變「綠」?

2021-02-08 人民政協報文化傳媒

最近,一些臺灣媒體抹黑大陸出現升級版。從年初配合美國污衊大陸隱瞞疫情開始,一段時間內通過各種方式向世界傳遞黑材料,但看到大陸在短期內將疫情控制住後,他們又開始在島內編造其他有關大陸的所謂新聞。比如,三峽大壩厚度只有16.5公分;大陸人吃不起肉,靠捉田鼠吃補充蛋白質;大陸糧食緊缺,民眾都沒飯吃了;大陸城市沒有下水道,一下雨就淹城……抹黑大陸已經是一些臺灣媒體最樂此不疲的事。

其實,一些臺灣媒體抹黑大陸,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從「兩蔣」時代開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但那時的兩岸處在老死不相往來的隔絕階段,當時的臺灣當局出於意識形態鬥爭,利用威權控制了輿論和媒體,把大陸醜化成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然而,臺灣經歷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所謂民主化過程,臺當局解除了報禁黨禁,而且臺灣還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按說,動輒標榜東亞民主燈塔的臺灣,媒體應該恪守客觀、中立,遵循新聞核心價值——真實性。然而,幾十年來,臺灣媒體抹黑大陸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升級。

應該說,持「臺獨」立場的綠媒黑大陸,在臺灣而言,似乎是天經地義。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家傳統上把堅持「九二共識」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當成自己在國族認同的基本理念的「藍」媒,去年以來也開始了某種變化——報導方向和態度向「綠」營靠近。

長期關注兩岸關係,較早就投入推動兩岸交流,期盼兩岸能儘早和平統一的許先生(化名),今年4月突然發現一連多天,他訂閱了數年的《旺報》再沒有出現過。而不久,他在《中國時報》裡卻意外地看到標註了「旺報」報頭的「夾報」。

「很奇怪,從該報創刊開始,我一直都有訂閱,但從4月1日起,便再沒見過。」許先生曾任前臺灣當局「國策顧問」,是現在臺灣人口中的地地道道「本省人」。

許先生說,因為不是天天到辦公室,所以一開始幾天沒看到《旺報》,以為是被辦公室的其他人或者他的親屬拿走看了,便沒在意。因為這幾年兩岸關係緊張,而臺灣其他媒體又鮮有報導兩岸關係,因此,《旺報》成為他了解兩岸關係的主要窗口。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不久後,他偶然在翻閱《中國時報》時,在該報的眾多內頁裡,看到了夾在報裡,上面標註「旺報」的16個小開版。「原本的《旺報》每天40個左右的版面,該報曾經在兩岸發行,並成為促進兩岸交流的重要信息平臺,溝通兩岸的重要橋梁,在促進兩岸同胞感情交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怎麼突然淪落成《中國時報》的『夾報』了?」許先生說,據他了解,包括現在的民進黨當局的陸委會和其他部門都曾把《旺報》當成是他們獲得大陸訊息和向大陸傳信的重要方式。

類似許先生的「意外」,在臺灣還有很多人。其中一位親綠學者認為,儘管《旺報》在立場上有「親中(陸)」嫌疑,但作為「民主社會」,應該尊重媒體的立場和言論自由,而且在兩岸關係緊張的當下,臺灣需要一些能夠起到溝通兩岸的媒體存在,避免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兩岸誤解加深,導致雙方敵意升級和誤判。

其實,針對《旺報》遭遇突變,早在今年3月就有消息傳出——當時臺灣多家媒體報導稱,《旺報》將於3月底停刊。對此,時任旺旺集團首席顧問、現任旺旺中時總執行長林伯川出來公開回應說,這都是尚未證實的傳聞。但他當時也透露旺旺高層確實有對《旺報》未來發展開會討論,但當時尚未有任何決議。

林柏川當時表示,《旺報》的營運都依然如昔,接下來會否轉型尚未有定論。但他也表示,高層近期確實對於《旺報》接下來的定位有開會討論。

針對林柏川的回應,臺灣「風傳媒」當時報導稱,《旺報》將改為夾報,從4月1日實行,以製作專題為主,周一至周五出8塊版,夾在臺灣《中國時報》裡販售。

對此,林柏川表示,《旺報》改作《中國時報》的「夾報」,周一至周五出版的方案,的確是中時高層的決定。

據新華社在《旺報》創刊當日的報導,《旺報》創刊於2009年8月11日,由旺旺集團下屬中時媒體集團創辦,投資人是耕耘大陸多年的旺旺集團負責人蔡衍明,該報以報導大陸動態為主要內容,是臺灣第一份專門報導大陸新聞信息的報紙。

《旺報》以小型報8開版問世,平日發行5大張40版,周日則發行4大張32版。內容涵蓋大陸的財經要聞、政策解讀、趨勢觀察、理財投資、教育職場和藝文旅遊等,完整呈現大陸進步與變遷最新面貌。

為能掌握大陸第一手信息,《旺報》創刊後還與新華社、中新社以及人民政協報等大陸主要媒體開展合作。

對於《旺報》的突變,旺旺中時集團多位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是源於民進黨當局和蔡英文辦公室的施壓。

一位供職於《中國時報》、立場上親綠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前年臺灣地區縣市長換屆(也稱「九合一」)選舉結束,當時《中國時報》報系就開始出現轉向苗頭。而這個苗頭的標誌,是《中國時報》報系明確策劃了整個報系報紙電視等媒體的「無色覺醒」主題。

上述這位《中國時報》親綠人士說,所謂「無色覺醒」,在表面上看,就是倡導臺灣地區民眾不要相信藍綠政黨,要「全民」不分藍綠,全島覺醒,選舉不選政黨。「鼓勵民眾不要相信政黨,這等於要拋棄國民黨。試想,在臺灣社會,一個不容反駁的事實就是,臺灣只有藍綠,不分黑白,在這樣的社會,提倡不相信政黨,實際上是不相信誰?就是國民黨。原因很簡單,當時民進黨已經是執政黨,掌握整個臺灣政治和行政資源,處於弱勢的是國民黨;在民進黨全島大撒幣下,基本收買了各個系統和地方派系,顯然處在優勢地位,「在臺灣,選舉就是比錢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唯一還剩下輿論動員的國民黨卻遭遇了『無色覺醒』,結果只能是2020大選中國民黨遭拋棄。」

 「無色覺醒」可不可以代表旺旺中時集團《中國時報》報系的集體轉向?旺旺中時集團高層曾態度含糊。不過,旺旺中時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初,旺旺中時老闆蔡衍明曾與蔡英文秘密會面,會面後一段時間內看不出《中國時報》報系有什麼變化,但後來傳出臺灣當局可能利用旺旺中時集團旗下的臺灣中國電視公司、中天電視等電子類媒體經營權需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審核,也就是換發牌照。對於旺旺中時而言,旗下最賺錢媒體就是收視率最高的中天衛視,如果牌照被卡,自然將影響營收。加上中天衛視在去年臺灣2020選舉中力挺韓國瑜,被蔡英文和民進黨視為眼中釘,時刻要拔掉它。

正是這樣的背景,一位林姓高管進入蔡衍明團隊。而據一位了解林姓高管的《中國時報》內部人士透露,林和民進黨多位重量級人士關係親密,而旺旺中時集團延攬林加入,一是為了今年9月中天衛視牌照過關,二是與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媾和。

而林姓高管一上任,其職務只是顧問。一般而言,顧問是掛名。但事實上,林姓高管在集團內部權力高於副董事長、臺中原市長胡志強。可以代表蔡衍明下達各種命令。

據這位了解林姓高管的《中國時報》人士表示,林姓高管多次召開《旺報》高層會議,對該報施壓:在報導上,明確要求《旺報》可以批評民進黨當局,但不允許批評蔡英文;而在言論上,要求《旺報》更多刊登批評大陸的文章。也就是那時起,讀者很難再看到該報有批評蔡英文的報導,但對大陸批評卻加大。

由於《旺報》定位報導兩岸關係,其一貫立場堅定支持「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該報有一批資深編輯記者被民進黨當局看成是反對「臺獨」的「鐵桿」分子。因此,民進黨當局多次揚言關閉《旺報》。「林某最初方案是取消《旺報》,但擔心民意反彈,後來改提出了取消《旺報》獨立發行,在降低《旺報》權威性上下功夫。」

「不過,目前《旺報》雖然成為《中國時報》的『夾報』,卻不是最終結果,最終結果就是取消該報。鑑於《旺報》在兩岸的影響力,考慮到旺旺集團在大陸有生意,林姓高管日前又提出『夾報』的《旺報》從每天16個版面再減少到8個版,但明確減縮大陸新聞,尤其是減少報導大陸在經濟科技軍事領域取得的成就。」

「《中國時報》變了,不僅僅因為他們在《旺報》上的態度,更主要是報導方向和立場變了。」許先生表示,他非常注重報紙的言論,尤其是社論。他說,就在今年「5·20」蔡英文上任前夕,《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署名為「大陸自由學者胡勇」的文章,鼓吹和呼籲大陸接受蔡英文的「中華民國臺灣」,「我根本不信《中國時報》作為『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立場的堅持者,看不懂『中華民國臺灣』事實上是蔡英文搞『臺獨』政權的翻版。但既然知道這個『中華民國臺灣』已經改變了兩岸現狀,為什麼要刊登這樣的文章?還有,稍有頭腦的大陸學者都不會做出支持『兩國論』的事。」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中國時報》多篇評論和社論中指責大陸疫情問題,其口吻和蔡英文當局及美國川普口吻一致。

多位《中國時報》記者編輯還向本報記者透露,林姓高管已經通過報社報系高層傳話,要求力挺「九二共識」的記者編輯轉換思路,否則「不換腦袋就換人」。

對於《中國時報》為何出現變綠傾向,臺灣「中央社」一位前負責人坦言,一是利益誘惑,二是政治施壓。

這位臺灣「中央社」前負責人表示,臺灣民主化30多年,現在到了蔡英文時代,又回到了獨裁威權時代,媒體自由在臺灣已經是奢想,一些原先持中立的臺灣媒體,現在絕大多數變綠。這裡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由於臺灣經濟這些年一直不好,很多媒體生存出現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蔡英文當局一年拿出幾百億元用於收買媒體,那些即便原先有些風骨的媒體也在生存壓力下,為了五鬥米折腰,失去風骨。」

多位《中國時報》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國時報》正在轉綠的苗頭讓人憂心,如果未來臺灣輿論走向單一「臺獨化」,沒有一家能客觀中立地為兩岸講話的媒體,顯然不利於兩岸統一。政治打壓,是民進黨和蔡英文一貫手法,這一點在黨內鬥爭中曾表露無遺。而利益誘惑最近更是實錘。

7月29日國民黨舉行了一場記者會,揭露蔡英文執政4年來花百億搞「大內宣」自我美化。記者會上國民黨爆料民進黨當局將大筆預算投入到媒體宣傳中,4年間臺當局總計向媒體提供了約113億元(新臺幣)的標案,其中民進黨當局與地方政府提供的標案就達到了77%,超過3/4的標案都和黨宣直接或間接相關。

日本作家示警臺灣:類似法西斯的肅殺氛圍將窒息社會良知

據媒體報導,日本旅臺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近日以《臺灣正在自我透支》為題撰文指出,臺灣選民怕中國大陸,怕到非理性地步,因此,不管執政者的政績多糟、候選人多爛都沒關係。二分法的「排外種族主義」,導致「類似法西斯」的肅殺氛圍,將很可能窒息社會良知。今日美國已非昔日美國,看來臺灣將來要走上十分痛苦的路。昔日操作「芒果乾」(亡國感)情緒,可能接下來就快嘗到真貨的苦澀味了。

本田善彥2017年曾在香港《亞洲周刊》發表文章《臺灣終將自我解體?》,近日又在某月刊8月號發表了《臺灣正在自我透支》一文。

本田善彥分析,當今國際大環境和臺灣本身的條件,短期內臺灣經濟不會轉好,人民生活也不容易提升改進。但臺灣選民怕大陸,怕到非理性地步,因此臺灣未來的幾次選舉,不管執政者的政績多糟、候選人多爛都沒關係,分離主義者的選情會一路綠燈、暢行無阻,加上反對黨無能,民進黨連續大勝不無可能。

本田善彥指出,網軍酸民只能在島內出徵討伐異己,卻無能改變大環境,浮躁的群眾容易跟著風向起鬨,結果外在壓力只增不減,社會的失和與分裂更加激化。

本田善彥表示,今日美國已非昔日美國,臺灣如果執意要走這條路,將是一條十分痛苦的路,此路也許是條自我解體之不歸路。過去經常聽到民進黨掏空「中華民國」的說法,但當今的「中華民國臺灣」可能已進入透支的階段。

本田善彥還引用《荀子·疆國篇》中:「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等語句加以佐證——昔日操作「芒果乾」(亡國感)情緒,可能接下來就快嘗到真貨的苦澀味了。

相關焦點

  • 解放軍極限施壓,臺軍快支撐不住,美派偵察機出來分散壓力
    此方法被西方定義為"極限施壓",即向對手施加強大影響力,令其儘快做出決定。當然了,採用這種方式同時還能有其他目的,至少可以獲得三個效果。首先,在戰機規模和數量上,毫無疑問,我們是佔有巨大優勢的,所以要充分利用這種數量優勢,通過連續的高強度出擊,疲敝和消耗對手。
  • 【臺海新觀察】蔡當局鼓吹「非核家園」有何目的?
    7月31日,馬英九與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一起出席「以核養綠」公投記者會,呼籲臺灣民眾支持連署「以核養綠」公投。馬英九還聲稱,反核不再是世界趨勢,呼籲蔡當局勿把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訂死。 而美國能源部長裡克·佩裡也強調到:「我們要做的事之一,就是讓核電重新流行起來。」這就充分說明,美國在鼓勵使用新能源的同時,並沒有拋棄核電,而是要大力重振核電。
  • 八大訊息示警民進黨當局:風向變了!
    臺灣《中時新聞網》綜合外界觀察與解讀,整理出至少有5大訊息顯示「風向變了」,且大陸也有相關反應。種種原因蔡當局面臨極大壓力,不能掉以輕心。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  川普政府任內,多位官員曾透露有意與臺灣籤署貿易協議,臺灣開放「萊豬」更被視為「交換條件」,且自今年元旦起實施。但美國前貿易代表萊海澤在川普下臺前先「打臉」向外媒坦承,美國尚未與臺灣展開經貿談判。
  • 【解局】美國「變天」,臺海局勢怎麼變?
    張亞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民進黨官方說會「中立」,但如果從其外圍組織如島內談話節目和一些親綠媒體的報導來看,確實流露出希望川普勝選的傾向性,甚至一些政客、媒體曾對拜登有諸多嘲諷。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邵宗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美國大選結果基本明朗後,當媒體去問一些綠營政客時,很多人都是擺擺手,不太願意談。儘管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很早就給拜登發去祝賀,但在外界看來觀感不佳。
  • 島內資深人士:美國「變天」,臺海局勢怎麼變?
    「挺川普」的舉動在島內媒體上也隨處可見,美國大選開票前期,每當川普拿下一州,親綠媒體就會立即高調宣傳助威。甚至有民進黨「立委」戴「川普口罩」表態選邊站。張亞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民進黨官方說會「中立」,但如果從其外圍組織如島內談話節目和一些親綠媒體的報導來看,確實流露出希望川普勝選的傾向性,甚至一些政客、媒體曾對拜登有諸多嘲諷。
  • 美國施壓不管用 拉美"友邦"排隊與臺"斷交"?
    「斷交」並與中國大陸建交後,其中美洲鄰國宏都拉斯與臺「邦交」可能生變的傳聞就一直未斷。他意有所指地提到,「宏都拉斯告訴臺灣政府,最重要的是要讓宏都拉斯人民感受並看到與臺灣維持強健關係的真實好處」,因此雙方將持續朝這個方向合作。至於美國是否要求宏都拉斯不要與臺灣「斷交」,穆諾茲稱,他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宏都拉斯是一個主權國家,可以自己決定與誰交朋友、做夥伴。
  • 柯文哲批蔡當局兩岸手法:不只卡我 韓國瑜在高雄比我更慘
    圖片來源於臺媒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持續連番炮轟藍、綠,他昨天受訪時表示,臺灣走到現在這地步,「只有草包、
  • 要搞大動作|民進黨真瘋了!蔡當局「促轉會」為徹底「去蔣」
    去銅像,是依「促轉條例」中「公共場所的威權象徵應予移除」之規定,故臺灣防務部門身為行政機關,就該尊重法律,移除威權象徵;  至於或要動用500億(新臺幣,下同)資金對部分新臺幣改版一項,「促轉會代理主委
  • 聽說「世界大戰」要在臺灣爆發,綠媒驚呼「塊陶」!但還有人在作死!
    《聯合報》:《自由時報》網站上,網民Alex Cb Liu想出的應對之計是:武裝政變,友中保臺。多數網民希望大陸解放軍能夠做到「精分」,集中掃綠。有人寄希望於移民。當然,也有更簡便的辦法——辦一個「臺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2018年的臺海局勢,許多人都在擔憂可能變得更緊張、更危險。
  • 綠營指責《金門時報》「洗腦國軍」
    臺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簡稱「金防部」)因為訂閱了引用大陸媒體的《金門時報》,引發綠營的不滿,炮轟該報在島內搞「統戰」。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2日報導,鼓吹「臺獨」的「基進黨立委」陳柏惟日前在「立法院」質詢時稱,「金防部」位於「前線作戰」位置,卻訂閱《金門時報》,而該報的報導內容和圖片「簡直就是統戰的滲透破口」。
  • 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中俄軍事聯盟 東風17戰略值班
    文章稱,解放軍持續進行一系列演習,目的是對臺灣施壓。他同時還自我壯膽稱,要打下臺灣,不能只靠飛彈,真的要佔領還是靠紮實的空降以及兩棲登陸實力,目前大陸不具備這樣的實力,而且臺灣保護自己的能力與決心也不小。親綠的《自由時報》19日還報導稱,為應對大陸飛彈「威脅」,臺軍通過歷年「漢光」演習驗證應對,並將飛彈、雷達「機動化」,同時通過研製「雄風2E」飛彈、外購各式精準彈藥以強化戰力。
  • 美打「臺灣牌」,蔡當局切莫高興過頭!
    對於美國出臺此類法案,中國外交部8日做出回應,指責美方「對中國內政粗暴幹涉」,中方堅決反對,並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而蔡當局對美國出臺此類法案則得意表示,該法案通過代表「美國對臺灣各方面展現的支持」,蔡英文更是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發專文指出,臺灣需要美國夥伴關係,誓言打造自由的印太區域。美通過涉臺法案,全力遏制中國崛起意圖明顯。
  • 中華愛國同心會:要鬥就來鬥
    在臺灣島內,除了藍、綠兩大政黨、「深藍」力量新黨以及借「反服貿」躥起的政壇黑馬「時代力量」以外,還散布著大大小小的政治團體。
  • 圍堵中國,「五眼聯盟」要變「六眼」?
    中國雖然也是被監控和被搜集信息的目標國,不過由於當時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並不發達,國際交往和影響有限,綜合國力尚不凸顯,因此中國並非鎖定的重點。並且,這一時期「五眼聯盟」針對中國的情報獲取主要集中在軍事安全和政治領域,而非經濟和科技方面。然而,冷戰結束以後,隨著東亞地區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特別是新世紀中國的快速崛起,「五眼聯盟」開始將情報搜集和滲透的對象重點向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轉移。
  • 綠營施壓臺軍校改教材,要搞「去中國化」
    據臺媒報導,民進黨「立委」湯蕙禎12月3日再次施壓臺軍事院校,藉口教材陳舊,要求減少「仍存有的大中國思想」,增加所謂「臺灣意識」。不過,她謀求在臺軍院校搞「去中國化」,並沒有得到臺防務部門回應。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10月28日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指出,民進黨當局大搞「去中國化」,推行「臺獨」課綱,刻意歪曲中國歷史,妄圖割斷兩岸文化連結,並以此蒙蔽臺灣民眾,造成臺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淆和國家認同扭曲,需要高度警惕。我們注意到,臺灣的很多教師和家長強烈反對依據民進黨當局炮製的「新課綱」編寫的中學歷史教科書。
  • 綠營指責《金門時報》「洗腦國軍」,島內網民批評諷刺
    」(簡稱「金防部」)因為訂閱了引用大陸媒體的《金門時報》,引發綠營的不滿,炮轟該報在島內搞「統戰」。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2日報導,鼓吹「臺獨」的「基進黨立委」陳柏惟日前在「立法院」質詢時稱,「金防部」位於「前線作戰」位置,卻訂閱《金門時報》,而該報的報導內容和圖片「簡直就是統戰的滲透破口」。報導稱,陳柏惟舉例,《金門時報》9月8日的報導引用自中國臺灣網,而中國臺灣網是大陸國臺辦管理的新聞網站,去年被臺「國安局」列為「常見爭議信息來源」,其發文內容也被「國安單位」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