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M9刺刀有多熟悉?

2021-02-26 言武堂

中國在1998年開始為美國一家軍品貿易公司生產M9刺刀,所有產品銷往美國後由美國再銷售到使用M16步槍的其它非美國國家。

M9刺刀是一種多功能現代刺刀。它除了作為槍用刺刀和格鬥匕首外,還可以當野戰工具刀使用。M9刺刀就其系統結構來看,可劃分為刀柄,刀柄座,刀柄芯杆,橫擋護手,刀身,刀鞘,刀鞘鑲件,磨刀石,掛帶,腰帶掛扣等。其中深綠色的刀柄是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ST801尼龍材料製成,呈原柱形,表面刻有網紋和環形槽,握持手感好,訪滑,而且絕緣性能極佳。刀鞘也是用ST801尼龍材料製成,其強度也很高,正面附帶條形纖維布袋,可裝小件物品;背面貼有磨刀石,平時用纖維織帶覆蓋加以保護。刀鞘底部為鋼製鑲件,用內六角螺釘與刀鞘固定在一起,鑲件上有駐筍和剪切刃口,螺絲刀刃口位於最頂端,該鑲件即可作為改錐用,也可用作開瓶器。

M9刺刀刀身用不鏽鋼鍛壓製成,與刀柄芯杆通過螺紋連接。刀身表面呈淺灰色,刃口部位經局部熱處理,鋒利無比。刀背上的扁孔套在刀鞘上的駐筍上並與之緊密配合,能剪斷直徑0.25in(6.35mm)鐵皮箍或肋狀鋼絲網。刀背上的鋸齒和銼齒堅硬而鋒利,可鋸穿飛機殼體,能鋸斷2in(50.8mm)厚的松木板和直徑1in(25.4mm)的硬木棒。

M9刺刀作為槍用刺刀時,先將刺刀橫擋護手上的槍口環套進槍口消焰器,然後對準槍的刺刀座向後用力拉到位,刀柄座(刀柄尾部,與刀柄芯杆靠螺釘相連)開有兩個小卡槽,槽內有兩個靠彈簧加載的迴轉卡筍,卡在刺刀座的凹槽內,使刺刀與槍結合到位。卸刺刀時,用手指向內捏兩側卡筍的直紋處,使卡筍張開解脫,然後向槍口方向移動,取出刺刀。

M9刺刀是一把質量上乘的現代刺刀,功能較多,在野戰中遇到意外時它定會派上用場,使士兵化險為夷,保全性命。

M9刺刀是繼M7刺刀之後,美國為AR15,G3,FNC及其變形的等北約制式槍械所研製並裝配的新一代多功能刺刀。AR15原設計與之配套的M7刺刀由於缺乏創新和多功能性,滿足不了現代戰爭的需要,M9代替它是必然的。但從結構上看,M9並不是山姆大叔的創造,而是泊來之物,它的「刀+鞘=剪」結構的發明專利應不容置疑屬於蘇聯人,當紅軍戰士將卡拉什尼柯夫多用途刺刀上在1959年改進的AK47(即最早期的AKM)進行訓練的時候,美國大兵還在用著配M6刺刀的M14步槍。

越戰期間,美國人設計並定型裝備了M16(AR15軍方編號),可在刺刀上還是沒有什麼突破,直到阿富汗戰爭,AK74的突然出現,才是美國人猛醒,原來俄國人的小口徑步槍的發展速度不比北約軍事集團緩慢,而且在多用途刺刀的研製和裝配上,遠遠走在了美國的前面。直到1986年,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才組織了新式刺刀選型,經過六家國內外廠商的激烈競爭,最終美國菲羅比斯(Phrobis)公司的改進型獵用匕首榮登榜首,軍方定名為M9多用途刺刀系統(M9 Multi Purpose Bayonet System)。

M9從結構上可以說是AKM,AK74所配裝的卡拉什尼柯夫多用途刺刀的翻版,但是他在工藝,力學,人體工學和美學等眾多方面均超過蘇聯的同類產品,做到了獨樹一幟,成為了一代名刀。

1989年9月,Phrobis Ltd完成美陸軍M9式刺刀第一個合約,產量為315,600把。該批刺刀刀身標識為:M9 PHROBIS III U.S.A PAT PEND。有寬,窄字體區別。該合約刺刀由Phrobis Ltd授權BUCK公司代理加工生產(OEM),其特徵為:護手和刀鞘上面均有由Phrobis字母組合成的海豚標誌,刀鞘為雙肩結構,上面有附件袋和磨刀石,刀鞘和刀把為橄欖綠色,刀刃為灰色右側有鍛造的血槽,護手上開有啟瓶槽。

1989年9月Phrobis III公司完成美陸軍M9刺刀第一個合約後,改名為Phrobis Int'l,授權在西班牙Toledo市的Marto公司繼續生產其改進型M9A1刺刀,但遺憾的是該廠改進的M9A1刺刀未被美軍採用,此刀刀刃標識為:左面 M9 Phrobis Int'l U.S.A 右面 U.S.A PAT. NO. 4,821,356其中數字為該刀在美國的授權號碼,護手有海豚標誌和開瓶槽。

1991年年中BUCK公司向Phrobis Ltd購買了部分M9刺刀製造權,生產帶有本公司標識的M9刺刀商售於民間市場和出口。其特徵為:通身無海豚標誌,結構同Phrobis原型M9,分綠色和灰色兩種刀裝,刀刃分灰色和黑色兩種規格,刀身標識為BUCK188 USA。同年奧地利陸軍選用BUCK制M9刺刀配用於AUG步槍,刀身標識為:BUCK 188↑ USA。

1995年初,美陸軍核准Lancay繼續生產新改進設計之改良型M9刺刀,不再鍛造出刀身上面的血槽,護手不銑開瓶蓋槽,刀鞘改為單肩結構,去掉了附件袋和磨刀石>。同年Lancay更改其公司名為Lan-cay Inc。刀身標識為:M9 LAN-CAY USA。分別有棕色(用於一般部隊)、黑色(用於特種部隊用)、白色(雪地作戰用)、黃褐色(Tan,沙漠作戰用)、桔紅色(Orange,各軍種水下爆破部隊用)。該廠出品的M9刀身為425M不鏽鋼材質,熔錘鍛造後再經熱處理製成。是美國生產M9最硬的。

2000年:Ontario(安大略)公司開始加入美國M9刺刀生產行列,僅生產橄欖綠色和黑色兩種規格的M9刺刀。其刀身材料亦為425M不鏽鋼材質,經模具衡壓成形後,未熔錘鍛造即直接熱處理加工製成,品質極其耐用性相對LAN-CAY Lnc生產的M9較差一些。

美國Tapco公司曾向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下屬企業浙江先鋒機械廠訂製過一批M9軍刀,規格是仿製美國Phrobis最早期型原始型M9刺刀。後派生出三種型式:K1(大刀型)、K4(大劍型)、D80(Rambo型)。此批M9軍刀在返銷美國的同時也向亞洲地區多個國家出口以配裝AR15步槍或直接搭配中國制M16A1-CQ步槍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加工M9的同時,派生出95式多用途刺刀,用於裝配在國產95式5.8mm小口徑槍族上。此刀猛看很像M9 。

相關焦點

  • 美軍M7,M9,M10刺刀簡介
    AR15原設計與之配套的M7刺刀由於缺乏創新和多功能性,滿足不了現代戰爭的需要,M9代替它是必然的。但從結構上看,M9並不是山姆大叔的創造,而是泊來之物,它的「刀+鞘=剪」結構的發明專利應不容置疑屬於蘇聯人。直到阿富汗戰爭,AK74的突然出現才使美國人猛醒,原來俄國人的小口徑步槍的發展速度不比北約軍事集團緩慢,而且在多用途刺刀的研製和裝配上,遠遠走在了美國的前面。
  • 美海軍陸戰隊M9刺刀
    1986年,美國陸軍決定研製功能更加強大的新型軍用刺刀來全面替換功能單一的M7刺刀;軍方通過招標方式廣泛徵集新型刺刀的初型
  • 戰場上的近戰利器:美軍M9式多用途刺刀
    鑑於M7式兩用刺刀的糟糕表現以及當時蘇聯步槍刺刀的快速發展,美國陸軍決定開發出一種功能更加強大的新型多用途刺刀來代替M7兩用刺刀。最終該刺刀設計定型。1986年10月份,美國軍方與菲羅比斯公司籤訂了一份為期三年的長期軍事採購合同,此後大概生產了31萬5千6百把軍用M9多用途刺刀。
  • 手工製作一把M9 刺刀!
    M9式多用刺刀 英文:M9 Multi-purpose Bayonet,用於M16自動步槍,兼匕首和野戰工具,是當今最為複雜的多功能軍刀
  • 史上最硬的M9,美國海軍陸戰隊版M9刺刀
    我們先來看看窮酸的陸戰隊裝備背景,俗話說國會養的海軍是一等人,國防部養的空軍是二等人,後娘養陸軍是三等人,狗娘養的海軍陸戰隊是四等人或者乾脆不算人。從二戰時期的春田步槍,到海灣戰爭的M60坦克,美國海軍陸戰隊永遠是拿最次的裝備打最苦的戰爭,刺刀也是如此。
  • 我國的95式多功能刺刀與美式的M9軍刀相比,優勢更突出!
    那今天兵哥哥給大家講講這款與美國M9相似的中國刺刀,95式多用途刺刀吧!95式多用途刺刀是中國1992年研製的一款刺刀,經過了三年的研究設計,終於在1995年服役於部隊的槍枝上。它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從它的結構上看,它可以兩用,不僅可以安裝在步槍上,還可以單獨使用,與傳統的刺刀相比,它具有很強大的實用功能;第二,從它的功能上看,它又有很大範圍的作用,可以在刺、坎、剪、鋸、銼等方面使用,與單一的傳統刺刀相比較,又多了很多功能。
  • 揭秘美軍M9刺刀的誕生及服役履歷
    由於該刺刀只能作槍刺和匕首,功能較少,且刀頸部易鏽蝕,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差的刺刀之一,故在前蘇聯、英國等國軍隊採用多用途刺刀之後,美軍提出了裝備新刺刀的要求。1985年12月:美陸軍部正式提出對新刺刀的戰術技術要求。1986年初:五角大樓提出招標後,有3家美國公司和3家外國公司參加競爭。
  • M9軍用刺刀——戰場上的一代熱血名刀
    刀鞘底部為鋼製鑲件,用內六角螺釘與刀鞘固定在一起,鑲件上有駐筍和剪切刃口,螺絲刀刃口位於最頂端,該鑲件即可作為改錐用,也可用作開瓶器。資料圖:美軍M9多用途軍刀M9刺刀刀身用不鏽鋼鍛壓製成,與刀柄芯杆通過螺紋連接。刀身表面呈淺灰色,刃口部位經局部熱處理,鋒利無比。
  • 野外最忠實的朋友——性能強悍的美國M9刺刀
    美軍於1961年開始裝備M7式刺刀。由於該刀只能作槍刺和匕首,功能較少,且刀頸部易鏽蝕,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差的刺刀之一,故在前蘇聯、英國等國軍隊採用多用途刺刀之後,美軍提出了裝備新刺刀的要求。1985年12月美陸軍部正式提出對新刺刀的戰術技術要求。1986年初,五角大樓提出招標後,有3家美國公司和3家外國公司參加競爭。經過對6家公司55把刺刀的野戰試驗,美國弗羅比斯公司的獲勝中選,被命名為M9式多用刺刀。此後在本寧堡美國步兵學校進行的步槍突擊連刺刀突擊科目訓練中,又對M7式和M9式進行了廣泛的對比試驗。試驗結果,在損壞率等方面,M9有明顯的優越性。
  • 美軍近戰搏鬥的致命利器——M9刺刀
    在現代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火力武器,士兵們在近距離處於混亂狀態以下進行近身格鬥的機會是非常有限的,這也使近戰使用刺刀是罕見的。因此,刺刀在美國軍隊的角色比重已經逐漸下降。刀刃短小的M7刺刀,因為具有最低限度的致命刺殺性能的簡單型號而被採用。刺刀被公認為是在子彈已經耗盡以後可用的最後手段,或是在慶典禮儀的時候裝上槍上。
  • 美軍M9軍用刺刀:現代戰場上的一代名刀
    刀背較長一段有鋸齒,鋸齒堅利,角度合適,能鋸斷飛機殼體和50.8毫米厚的松木板。刀身前部有一長孔。該刺刀的刀柄為圓柱形,用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暗綠色ST801尼龍製造,表面有網狀花紋,握持手感好。刺刀的橫擋護手上有槍口環,刀柄尾部開一小卡槽。與槍的結合定位方法與M7式刺刀相同。 M9式刺刀的刀鞘也用ST801尼龍製作。刀鞘下端的鑲件上有駐筍和刃口。刃口角度設計合理,硬度高。
  • 美軍M9軍用刺刀:戰場上的一代熱血名刀
    資料圖:美軍M9多用途軍刀M9刺刀是一種多功能現代刺刀。它除了作為槍用刺刀和格鬥匕首外,還可以當野戰工具刀使用。M9刺刀作為槍用刺刀時,先將刺刀橫擋護手上的槍口環套進槍口消焰器,然後對準槍的刺刀座向後用力拉到位,刀柄座(刀柄尾部,與刀柄芯杆靠螺釘相連)開有兩個小卡槽,槽內有兩個靠彈簧加載的迴轉卡筍,卡在刺刀座的凹槽內,使刺刀與槍結合到位。卸刺刀時,用手指向內捏兩側卡筍的直紋處,使卡筍張開解脫,然後向槍口方向移動,取出刺刀。
  • 現代兵器譜:M9刺刀,一把被你們低估了的王者刀
    CSGO中的M9刺刀▲M9刺刀是CSGO玩家最津津樂道的一件冷兵器,但很可惜,被推上輿論浪尖並不是因為它的功能有多強大
  • 【重要資料】王者之刃——美軍M9刺刀罕見圖集
    XM9共生產了55柄原型刀參加競標,每一柄在刀身上標註有「A加數字」的記號用以區分。在原型刀中,Phrobis公司採用了兩種線剪設計方式,一種是後來M9刺刀那種刀鞘與刺刀配合方式,另一種是在刀鞘上設計了一個槓桿,直接使用刀鞘即可完成剪切工作。
  • 戰場上的一代熱血名刀——削鐵如泥的美軍M9軍用刺刀
    M9刺刀作為槍用刺刀時,先將刺刀橫擋護手上的槍口環套進槍口消焰器,然後對準槍的刺刀座向後用力拉到位,刀柄座(刀柄尾部,與刀柄芯杆靠螺釘相連)開有兩個小卡槽,槽內有兩個靠彈簧加載的迴轉卡筍,卡在刺刀座的凹槽內,使刺刀與槍結合到位。卸刺刀時,用手指向內捏兩側卡筍的直紋處,使卡筍張開解脫,然後向槍口方向移動,取出刺刀。
  • 美軍刺刀有啥好?從M7到M10,刺刀為何越來越短?
    直到1986年,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才組織了新式刺刀選型,經過六家國內外廠商的激烈競爭,最終美國菲羅比斯(Phrobis)公司的改進型獵用匕首榮登榜首,軍方定名為M9多用途刺刀系統(M9 Multi Purpose Bayonet System)。
  • 日軍的拼刺刀有多厲害?少林出身的八路軍被一刀震麻手掌!
    日軍的白刃戰有多強?抗戰司令員楊成武曾經說過,三個中國軍人,才能拼掉一個日本兵。日軍在白刃戰中的戰鬥力之所以強,有這麼幾個優勢。第一,裝備好。日軍的三八大蓋很長,裝上刺刀之後,可達1.8米!而我軍用的中正式步槍,只有1.68米,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在正面對刺的時候,往往是日軍的刀先到。
  • 已為美軍服役32年的世界經典軍刺—M9刺刀
    1986年初:五角大樓提出招標後,當時共計有6家製造廠(3家美國公司和3家外國公司)各自投入研製新改良的刺刀,各個廠家均提供55把刺刀呈送軍方進行檢驗與測試,之後由一家僅有10名員工,只具有研究而不具有生產能力的美國PHROBIS III(菲羅比斯)公司贏得合約。此後在本寧堡美國步兵學校進行的步槍突擊連刺刀突擊科目訓練中,又對M7式和M9式刺刀進行了廣泛的對比試驗。
  • 集萬千另類於一身的SA80多功能刺刀
    有據可考的最近一次是在2004年5月,英軍於伊拉克巴斯拉進行的一次白刃戰。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英軍對武裝分子進行了刺刀衝鋒,並大獲全勝。↑太陽報關於此戰例的報導,並指出這是英軍在馬島戰爭22年後進行的首次刺刀衝鋒今天咱們來介紹的刀具正是2004年英軍刺刀衝鋒所裝備的SA80多功能刺刀。
  • 刺刀真有傳說中這麼兇殘嗎?
    錐形刺刀此時軍隊的管理者便開始思索如何提高刺刀的殺傷力,於是開始使用各種比矛有更大殺傷力的武器作為刺刀。這種情況下,錐形刺刀便應運而生了。我們對三稜刺刀應該是最熟悉的,因為解放軍所用的中國56式刺刀就是三稜刺刀,與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鎗配合使用。動物模擬實驗表明:刃長32釐米的中國56式刺刀,可以將兩個成年男子對胸刺穿,其威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