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入軌火箭添新成員:Who is Astra?

2021-12-30 航天界

美國創業公司Astra Space(阿斯特拉太空公司)的小火箭首次成功入軌,全球入軌運載俱樂部再添一名新成員。

序列號為LV0007的Rocket 3.3火箭北京時間今日14時16分從位於科迪亞克島的阿拉斯加太平洋航天港發射升空。9分鐘後,上面級進入近500公裡高的軌道,將美太空軍太空測試計劃(Space Test Program)下的一枚模擬有效載荷送入軌道。該載荷用於測量飛行過程中的箭上環境條件,並不與上面級分離。

▲Astra火箭首飛入軌(來源:Spacenews)

「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奮鬥,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迭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終取得成功。」Astra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克裡斯·坎普(Chris Kemp)說。這是Astra公司的第6次發射和第4次入軌嘗試。兩次亞軌道飛行,FAA認為失敗,但Astra自個兒宣布成功。而前三次入軌發射均以失敗告終。

▲Astra的火箭(來源:Wikipedia)

Astra公司成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其前身為Ventions公司。後者的創始人亞當·倫敦(Adam London)擁有MIT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學位,用12年時間經營這家員工很少的公司,一邊研發小型化火箭技術,一邊依靠NASA、Darpa合同和「奇奇怪怪的諮詢項目」生存。

亞當下定決心要建造自己「夢想中的火箭」,但他沒錢。直到克裡斯·肯普出現。克裡斯擔任過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首席信息官和NASA IT業務第一任首席技術官。在為NASA工作的5年中,他與谷歌和微軟合作,幫助其創建了谷歌數字月球和數字火星,還為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雲計算戰略,並創建了世界上最活躍的雲計算開源軟體項目之一OpenStack。離開NASA後,他成立了推動OpenStack開源服務的Nebula公司,後來被亞馬遜雲計算服務擊敗而倒閉。

▲兩位創始人(來源:Bloomberg)

2016年,在Ventions公司基礎上,兩人聯手成立了Astra,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陸續獲得黑石、空客、迪士尼前任CEO等各方投資。公司在前些年相當低調,曾被媒體稱為「隱形航天公司」,就連其官方網站也是2021年才發布。

微納衛星的興起催生了小運載市場。Astra的競爭對手火箭實驗室打造的小火箭叫電子號,上面級叫光子號。Astra的小火箭就叫「火箭」,是比電子號更迷你的兩級火箭,一級有5臺Delphin發動機,二級由單臺Aether發動機構建。傳統鋁合金打造的這一系統,能將75-204公斤的載荷送入軌道。兩位創始人說,他們希望Astra成為「聯邦快遞太空公司」,通過製造小型、廉價的火箭促進日常衛星部署,將每次發射的費用降到100萬美元,到2025年實現每日一發。

▲美國三款商業火箭比較

(數據來源:Bloomberg,2020)

去年,這家公司突然不太低調了。它宣布要上市了。2021年7月1日,與SPAC公司Holicity完成合併後的Astra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納斯達克第一家公開上市的航天公司,也被成為「歷史上最快證明軌道發射能力的私人公司」——雖然那會兒其火箭還沒能成功入軌。

▲多快好省的SPAC上市(來源:Twitter)

今天的發射對於Astra是裡程碑式的。同為小型運載火箭,競爭對手的電子號自2017年以來已經飛行了21次,成功18次。但Astra的市場工作很是了得。今年4月的採訪中,CEO克裡斯表示,50次發射已經售出。其客戶包括NASA以及運營著世界最大遙感小衛星星座的行星實驗室。隨著今天的首飛成功,這些訂單可以一一履行了。

Astra之志不僅在火箭。最近,該公司向FCC提交申請,要建設一個由13600顆衛星組成的網際網路星座。

文章參考:

1、Mike Wall,Astra reaches orbit for 1st time on test flight for US military,

https://www.space.com/astra-reaches-orbit-first-time-lv0007 

2、Jeff Foust,Astra’s 100-year plan: Q&A with CEO Chris Kemp,

https://spacenews.com/astras-100-year-plan-qa-with-ceo-chris-kemp/

3、Ashlee Vance ,A Small Rocket Maker Is Running A Different Kind of Space Race,

https://www.bloomberg.com/features/2020-astra-rocket/

Powered by愛太空

合作:liuling@spaced.com.cn

相關焦點

  • 小火箭也有大市場!一文了解美國首家上市火箭公司阿斯特拉Astra!附投資人PPT
    美國小火箭公司Astra阿斯特拉終於入軌了😂,該公司雖然今年7月打著首家納斯達克上市的火箭公司名號
  • 電子號火箭——小型運載領域再添新玩家
    儘管最終未能入軌,火箭實驗室公司(Rocket Lab,電子號火箭的研製公司)CEO彼得·貝克表示:「這仍是一次了不起的飛行試驗,儘管目前還不能確定什麼原因導致火箭最終未能入軌,但電子號火箭一子級飛行段、一二級分離、整流罩分離均表現很好,為加快項目進入商業運作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一周回眸 | 世界航天動態,「人民號」衛星網將再添10顆新成員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是一枚三手獵鷹9號火箭,發射後再次被成功回收。相信各位讀者對此類新聞早已司空見慣,但還是有些亮點跟大家說下:1. SpaceX打卡100次成功發射,其中63次進行了火箭回收,45次使用了復用火箭,包括2次六手火箭;2.這是SpaceX本月第三次發射星鏈衛星,距上一次僅隔六天,短短一個月,用三次發射將180顆星鏈衛星送上太空。
  • 3.5米新固體發動機,憑什麼全球最強悍!
    3.5米直徑新固推,額定推力500噸,是全球單位推力最大、最先進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 【航天科普】新探測器、新飛船、新火箭……你方唱罷我登場
    各種新探測器、新飛船、新火箭在經歷漫長的研發製造測試後,即將你方唱罷我登場。現在讓我們一起列數今年將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航天熱點。類似1986年「五星齊出」的「哈雷艦隊」一樣,2020年中國、美國、阿聯三國火星探測器不約而同奔向火星,並將於今年陸續抵達火星。其中阿聯的「希望」號僅是環繞探測器,其「剎車」入軌是最大的挑戰。
  • 一箭20星,亞洲新紀錄在中國誕生!
    此次發射任務圓滿成功,不僅標誌著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而且創造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此次長徵六號運載火箭首飛,搭載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研製的開拓一號、天拓三號等20顆微小衛星,主要用於開展航天新技術、新產品等空間試驗,對於促進我國微小衛星發展和新技術試驗驗證等具有重要意義。
  • 「翼龍」家族再添新成員,年內首飛!
    在1月24日舉行的「翼龍」無人機發展大會上,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高端察打一體「翼龍」系列無人機新型號——「翼龍」ⅠD正式發布,並將於2018年首飛
  • 小火箭 | 全球航空航天要聞 2019年1月
    全球航空航天要聞,一文掌握。本文是小火箭報告的電子版,因為有關國內航空航天的消息自有相應官媒報導,本文重點聚焦國外航空航天產業的重要事件及其分析。不過在埃普西隆運載火箭研發完成後,火箭的可靠性較高,而斜向發射時無法設置煙道,產生的附加摩擦、火箭發動機噴流和振動都容易對搭載於火箭上的衛星產生損害,因此發射埃普西隆火箭的時候,該發射架便改回豎直的了。
  • 為報答中國幫助,百億項目「送給」中國,親華路上又添新成員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實力等各方面的不斷發展,咱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是日漸水漲船高的,目前中國已經躋身進入了世界強國之列了,因此很多國家都願意跟中國合作,甚至在遇到了困難之後,也都喜歡向中國求助,有很多國家都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我國在幫助哥倫比亞解決了香蕉滯銷的問題之後,就收到了一個350億的大訂單,網友不僅表示:親華路上又添新成員
  • 鬥魚「超級火箭」上完天又回來了
    火箭發射該箭主要用於將來亞軌道可回收火箭和入軌級可回收火箭的先期技術探索,具有技術新穎實用、試驗成本低廉、可重複使用次數高、可快速迭代等特點。此外,對於比較特殊的載荷,如高空的氣象觀測,可回收火箭也大有可為:可回收火箭可在高空中進行推力控制,保證火箭短暫的懸停,這樣就能滿足實時氣象數據的監測。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不用羨慕馬斯克,中國的可回收火箭要來了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中國航天「十三五」期間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    成功在海上降落的獵鷹九號助推器  但是隨著SpeaceX的獵鷹九號運載火箭的橫空出世,馬斯克又給全球所有航天機構就降低太空發射任務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
  • 時隔24天,中國火箭發射失敗兩次,對我國航天的影響有多大?
    時隔24天,也就是本月9日,搭載著印尼帕拉帕-N1通信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也沒能成功入軌,星箭最終墜毀,成為我國今年的第二次火箭發射失利。那麼,這兩次發射失利會給我國航天帶來多大的影響呢?液氧火箭發動機。
  • 2021全球航天首次發射!「四手」獵鷹9號火箭將Turksat 5A衛星送入太空
    藉助特斯拉股票的持續上漲,SpaceX、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積累的個人淨資產已升至1850億美元,成為新任全球首富。在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後,馬斯克表示要馬上回去工作。Turksat 5A衛星由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承建,重約3400kg,入軌後將部署太陽能電池板,伸出帶有等離子電推力器的吊艙,採用電推進方式緩慢將Turksat 5A推入地球同步靜止軌道(GEO)。整個電推進轉移過程預計耗時4個月。與傳統的化學推進方式相比,電推進方式更省燃料,缺點是軌道轉移的時間比較長。
  • 長徵火箭從這裡崛起
    作為長徵火箭抓總研製單位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舉世矚目的崛起。半個多世紀來,我國已成功研製17種運載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和不同載荷的能力,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均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助力完成載人、探月、北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長徵火箭助推中國航天跨越了三個標誌性裡程碑。
  • 長徵火箭飛出新紀錄
    在300次發射中,長徵火箭共將506個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其中225個太空飛行器是在最近100次發射中成功入軌。此外,長徵六號甲、長徵七號甲、長徵八號3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在按計劃開展研製工作;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乙已進入試樣階段,將承擔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重型運載火箭長徵九號工程實施方案論證全面開展,預計該火箭將於2030年左右首飛。李洪表示,隨著新一代長徵火箭不斷發展,新老火箭將實現全面交替,我國運載火箭水平將再次實現跨越。
  • EIZO FlexScan EV系列又添兩位新成員
    最近,EIZO旗下定位於日常辦公應用,主打護眼節能的FlexScan EV系列又迎來了兩位新成員,她們分別是27英寸的EV2785以及24.1英寸的
  • 「萬歲軍」的新成員(八)
    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稱改變,它標誌以步兵為主的陸軍中增加了許多新成員,標誌著中國陸軍走向了現代化的軍兵種合成。  我在「萬歲軍」探尋野戰軍家族的新成員,好像在欣賞兵種奇觀,那五花八門的軍兵種和專業使我大開眼界,目不暇接:
  • 中國可重複使用飛行器穩步發展,計劃25年後1小時全球抵達
    包為民表示,我國計劃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龍樂豪此前撰文指出,縱觀重複使用航天運輸技術的國內外發展情況,並基於對各類技術發展的分析研判,提出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戰略發展思路:從部分重複使用到完全重複使用、從火箭動力到組合動力、從兩級入軌到單級入軌。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三連跳」!這次超過300米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成功實施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的第三次發射及回收試驗。   此次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0.2米,落地精度優於0.07米,滾轉誤差小於30度。RLV-T5型火箭主要用於未來亞軌道和入軌級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先期技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