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法律之上是什麼?有沒有一種準則能夠超越種族、超越國界、超越人類的主觀局限、超越現實的流變,成為理性的永恆,成就真正的公平、正義,從而達到林肯所言,「能夠戰勝人性中最卑劣的本能」。
所有的法律人,終其一生,去體驗、實踐和追尋的法律價值和信仰到底是什麼?是形而下的功利和實用,還是形而上的公平和正義?
法治能否讓人類達至幸福的彼岸,實現人類的理想之國?而當實現之途,布滿荊棘,迂迴曲折,黑暗漫長,將會有何種法律的榮光照耀?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多時候,我們已經習慣於強權者、勝利者、壟斷者對於法律的注釋註解;麻木於各種形式之於法律的「玩弄」和投機,漸漸忘卻了對法律真正價值地追尋。但是當我們回首法治精神誕生之後的,那些偉大亦或陰暗時刻,似乎都能隱約窺見法律的力量;光明或者邪惡,成就或者埋葬。《巨人:弗裡德裡克·道格拉斯與阿伯拉罕·林肯平傳》和《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後果》兩本書,可以讓我們作如是觀。
阿伯拉罕·林肯在美國歷史上之所以偉大,不僅僅是因為他廢除了黑人奴隸制,正如華盛頓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領導並贏得了美國的獨立戰爭。他們最光輝的是以凡人的力量,完成了對人性的某種超越,從而成為不朽。林肯本不是一個堅定的廢奴主義者,「他在解放黑奴問題上是有著思想演變過程的」,雖然他一直「都是奴隸制的堅定反對者」,但是他也並不能因自己身為白人的種族優越感而「免俗」。不過所幸,他是一名律師,法律讓他有了「理性」。
除卻自由、平等這些抽象價值觀的影響,林肯廢除奴隸制是源於他對美國憲法精神的信仰和捍衛。在廢奴問題上的猶豫,其實也是林肯在美國憲法精神的理解和探求上曾有的迷茫和彷徨。為此,他曾有過退讓和妥協,有過圓滑和世故。和許多法律人一樣,林肯也試圖在自然法和實在法中找到一種平衡和兼顧。作為一名政治家,他更懂得「飛蛾撲火」的道理,更願意如愛德蒙·布爾克所言「一個國家的領袖,應該時時樂於順應時代的潮流」。只是當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譚尼(Taney),在1857年3月就德裡德·斯科特案作出判決之後,才讓林肯對於實在法的最後一絲幻想破滅,從而使之完成了在廢奴問題上最深刻的思想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是對法律精神的悖離,而是更高意義上的升華,即使是需要付出生命為代價,也要讓這個民族的傷口開始彌合,讓這個民族更加懂得守護法治的意義。「耶穌基督為整個世界而死,亞伯拉罕·林肯為他的國家而死。」個人的對「法治」的堅守,竟然可以帶來一個國家的福祉。那個時刻「白宮外面,黑人和白人沿賓州大道相聚在一起,大家在聽牧師宣讀《解放宣言》。黑人牧師享利·特納說:『男人高喊,女人昏厥,狗兒歡叫,白人和有色人種唱著歌兒,互相握手,這真是千秋萬世中的輝煌一刻。此生再也不會看到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了!』對於那一天的無數人來說,國家的理想,聖經中的預言都變成了現實。現實與未來,天堂與人間的界限似乎突然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一切將永存於美國人民的心中!
128年後,在佔世界1/6的蘇聯土地上,卻上演了另一個國家的撕裂和悲痛,不論它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它為之奮鬥的價值理想多麼高尚,但卻切切實實讓人民陷入了苦難。我們今天依然無法對這個代價做出蓋棺定論,只能把它交給未來。雷日科夫在《大國悲劇》中的一些觀點和敘述,可能不夠客觀,但有一個事實卻值得深思,那就是玩弄和肆意踐踏法律者必將「玩火自焚」。
雷日科夫在書中亦深刻檢討:「以美國憲法為例,眾所周知,它是1787年通過的,200年來對它所作的修改只有26處(這個數字截止1991年,實際上美國憲法至今有二十七個修正案——逆風飛楊注)。蘇維埃政權存在的70年中,先後通過了四部憲法:1918年、1924年、1936年和1977年。它們都有著相應的名稱:列寧憲法、史達林憲法、勃列日涅夫憲法。到了1988年,開始對史達林憲法進行大刀闊斧式的極其粗野的修改;修改涉及一半多條文,到了1990年,憲法已經又改過了兩次。1991年的憲法也有著類似的命運。而到了12月份,它竟然又被扔進了故紙堆。有一個並非不知名的人民代表,對這種對待國家根本大法的輕率態度好有一比,他說:我們對待憲法的態度,簡直就像對待街頭拉客的妓女。」
歷史是一面鏡子。戈巴契夫、葉爾欽之流對法律的揉弄和投機,雖然或許贏得了暫時的讚譽,卻無法經得住歲月恆久的考驗。實在法的功用價值,雖然可以滿足一時之需,但卻不能以損害法律的價值內涵為代價,否則便是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邪惡的力量將如遮天蔽日般的可怕。儘管,蘇聯解體迄今已近30年,但人們仍然對於這個「龐然大物」的轟然倒塌匪夷所思。或許當我們真正理解了法律的精神和價值,才能找到最終的答案。
《巨人:弗裡德裡克·道格拉斯與阿伯拉罕·林肯平傳》不是學院派的純學術著作,而是亦文亦史,通過傳主以及相關人物的言和行,為讀者描繪了美國曆一段崢嶸歲月裡兩位巨人生活、奮鬥、交往、受挫折、遭痛苦而始終勇往直前的豐富而生動的畫卷。
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不乏靠自我奮鬥而成就一番偉業的人。美國234年的歷史中,這一類人物中典型、傑出的代表無疑是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和奴隸出身而終成為作家、演說家和社會活動家的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本書通過對兩位巨人的比較與對照,讓讀者獲得了關於他們生涯和性格的一幅完整的圖畫,同時也讓大家了解了他們的家人、朋友、情人、精神導師、對手等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讀者還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他們的個人轉變以及這種轉變的局限。
作者:約翰·史託弗(JohnStauffer)耶魯大學博士(1999),哈佛大學英文系教授、美國文明史項目主任。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奴隸制與廢奴主義、美國南北戰爭、美國歷史與文學、不同種族間的關係、抗議文學、美國小說、自傳與傳記、視覺文化(特別是攝影)等。主要著作與編著有:《抗議先知:美國廢奴運動史之再思考》、《美國抗議文學》、《戰爭隕石:約翰·布朗的故事》、《我的奴役與我的自由》、《人的黑心腸:急進廢奴主義分子與種族轉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