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中科院」(中山科學研究院)4月在九鵬基地密集試射各型自研的中程飛彈與火箭系統,其中於14、15日在九鵬、蘭嶼、綠島與花蓮海面實施的飛彈試射,最大彈道高度為「無限高」,據透露是「擎天計劃室」主導的射程1500千米的高空超聲速巡航飛彈「雲峰」。隨後,臺灣學者蘇紫雲發表評論稱「雲峰」飛彈「可直接攻擊大陸軍事基地」。該消息被大陸多家媒體轉載,引發廣泛關注,不過,這條新聞本身的準確性頗值得懷疑,本文將還原整個事件過程。
臺灣漁業署官網時常公布臺灣「海陸空軍」及「中科院」的軍事演習計劃,其中「中科院」的實彈射擊報告單裡會有詳盡的射擊日期、時間、地點和波及範圍等信息,以便漁船出海作業時能夠避開危險區域。
2020年4月9日,臺媒發文稱臺東當晚傳出巨大聲響,並且有民眾在海邊拍下火球(如圖1所示),海巡署證實是「中科院」的飛彈試射。
圖1 臺灣網友拍下的疑似飛彈試射照片
之後就有媒體翻出漁業署之前的射擊通報(即下圖2),根據最大彈道高度為「無限高」,猜測試射的飛彈可能是「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經媒體報導後,「中科院」在其官網發表相應說明:「有關媒體報導本院飛彈試射乙情,屬本院例行性研發測試。」
2020年3月25日,漁業署公布「中科院」4月份中上旬的實彈射擊報告單(如圖2所示),其計劃於4月9、10日及13、14日晚間19:40至20:45進行飛彈試射,其中最大彈道高度一欄為「無限高」。
圖2 臺灣漁業署公布的「中科院」4月中上旬實彈射擊報告單
4月22日,漁業署公布「中科院」在5月份中上旬的實彈射擊報告單(如圖3所示),在5月14、15日早間9:00到10:30的射擊計劃中,最大彈道高度又是為「無限高」,而且射擊範圍比4月9日的試射範圍更大。
圖3 臺灣漁業署公布的「中科院」5月中上旬實彈射擊報告單
4月24日,臺媒報導有人猜測5月份這次試射的是「雲峰」飛彈,但軍事專家認為可能性不大。《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鄭繼文表示,根據試射範圍及軌跡,他個人認為「雄風二E」巡航飛彈可能性較高,因為飛彈射程較遠,從九鵬基地發射後,先往東穿越蘭嶼外海,轉彎往北宜蘭方向再來回飛行,才能完整得到相關參數。
到了4月26日,聯合新聞網發文稱臺「中科院」於4月14日、15日實施了射高為「無限高」的飛彈試射,傳聞是「雲峰」巡航飛彈,可報導配圖卻是5月14、15日的射擊報告單(即上圖3),而且文中所寫的「九鵬、蘭嶼、綠島與花蓮海面」也是5月份的射擊範圍,而不是4月13、14日的射擊範圍。此舉不知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混淆,總之,在這個基礎上,臺媒開始推測經過這次試射,「雲峰」飛彈可望量產。
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也在接受採訪時發表評論稱,就軍事防禦角度來看,發展「雲峰」是有必要的,其目標不是殺傷敵人,而是剝奪敵人的作戰能力,據猜測「雲峰」射程可能達到1500千米,可直接攻擊大陸軍事基地,擾亂作戰節奏。
通過對時間線的梳理,可以看到臺灣是否已於4月份完成「雲峰」飛彈試射,此事尚有疑點。
雖然臺媒報導稱「雲峰」飛彈已於4月份完成試射,但是從日期來看,「中科院」發布的射高為「無限高」的試射計劃分別是4月13日、14日以及5月14日、15日,新聞中卻說「雲峰」於4月14日、15日試射,似乎是混淆了兩個月份的日期,而且配圖也是「中科院」5月份的實彈射擊報告單;另一方面,「中科院」4月份的試射計劃中射擊範圍較小,並不包括花蓮海域,5月份的試射計劃才涵蓋到新聞中所說的「九鵬、蘭嶼、綠島與花蓮海面」。種種跡象表明,「雲峰」飛彈4月份完成試射的說法似乎不準確。
臺「中科院」4月中上旬和5月中上旬的「射擊報告單」中最大彈道高度都為「無限高」,不過4月份的射擊範圍較小,5月份範圍較大。臺媒先是猜測4月9日試射的飛彈為射程較小的「天弓三」防空飛彈,有一定的依據;後有人猜測5月份試射的飛彈可能是「雲峰」,但被專家否定,專家認為5月份試射的飛彈更有可能是「雄風二E」巡航飛彈。
從「雲峰」的高空彈道和較遠射程來看,不排除5月14日、15日的試射計劃有可能是為其準備的,理由即是5月份計劃中為「無限高」的彈道高度和非常大的射擊區域範圍符合「雲峰」的特性。而「雄風二E」是貼地飛行的亞聲速巡航飛彈,似乎彈道高度不會定為「無限高」。
「天弓」系列飛彈是臺灣「中科院」研發的陸基近程防空飛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天弓三」型飛彈長度為5.3米,彈徑0.41米,發射重量為915千克,配備90千克的高爆戰鬥部,速度達到馬赫數7,射程為100千米,也有消息源稱其射程可達到200千米。2007年10月,「天弓三」飛彈首次亮相,2015年「天弓三」開始量產。
圖4 2011年臺北航展上展出的「天弓三」飛彈
「雄風二E」是「中科院」製造的地對地巡航飛彈,2001年第二季度開始研發,2009年末進入小批量試生產階段,據信已開始服役。「雄風二E」飛彈長度為6米,彈徑0.5米,重980千克,通常認為其戰鬥部質量為200千克或400到450千克,巡航速度為馬赫數0.85,低空飛行,射程為600千米,其推進系統包括可拋式固體燃料助推器和液體燃料渦噴發動機。目前「雄風二E」飛彈尚未有圖片曝光。
關於「雲峰」飛彈的報導和猜測由來已久,早在2012年,就有臺媒報導稱軍方已成功研發射程達1200千米的中程地對地飛彈,代號為「雲峰」,並將於2014年進行第一階段量產,未來不排除發展射程達2000千米的改型。但是一直以來,「雲峰」飛彈只存在於媒體的報導中,從未得到臺灣當局的證實。據信「雲峰」是高空超聲速巡航飛彈,採用固體燃料衝壓發動機,最大馬赫數為3,配備225千克的高爆戰鬥部。2016年中,有媒體討論「雲峰」飛彈項目是否已被取消;不過2018年4月,臺媒稱「中科院」準備將兩型飛彈投入量產,其中就包括「雲峰」;到了2019年8月,新聞中的「雲峰」飛彈最大射程達到2000千米,並且已開始量產,據稱臺灣當局正在製造第一批的20枚飛彈和10輛發射車;不過在2020年4月的報導中,「雲峰」飛彈仍是「可望量產」,其發展情況撲朔迷離。
4月26日聯合新聞網的文章以及隨後的臺媒分析評論等,大陸已有多家媒體轉載報導,均稱臺灣已於近日完成「雲峰」中程飛彈試射,並轉引蘇紫雲的評論指「雲峰」可直接攻擊大陸軍事基地,在網絡上引發了一些討論。但是細究之下,臺媒報導的信息準確性要打上一個問號,釐清事實之後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分析。面對臺灣近期密集試射飛彈的情況,我們當謹慎對待、理性分析,既不能對臺媒報導的信息全盤接收,也不可對臺灣的飛彈發展過於輕視,應對其飛彈試射情況持續關注。
作者:北京海鷹科技情報研究所 韓雨 葛悅濤
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為方便大家查閱往期【海鷹資訊】推送的文章,我們的「號內搜」功能升級啦!點擊主頁面「號內搜」,輸入要查詢的內容,就可以看到我們發布過的所有相關文章哦!歡迎來體驗!😋
海鷹資訊 hiwing_news
速遞新鮮軍事資訊
打造一流資訊平臺
長按左側二維碼,收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