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寒潮,最可怕的殺傷性武器

2021-02-12 首席財經智庫

來源 | 硬核讀書會(hardcorereadingclub)

 

多地氣溫創下新低,北方的酷寒,南方也未能倖免。有學者說這和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有關,有學者堅持這是正常的氣溫波動。在極為特殊的2020年,航空起降率驟降75%,生產減慢,碳排放量驟減——這些都可能是這輪猛烈降溫背後的原因。人類從來都是脆弱的,這一次降溫,也讓我們重新去回望歷史上那些改變了人類進程的氣候變化。在被稱為「殺傷性武器」氣候面前,人類不斷地求生並且徵服。工業社會的迅猛發展,讓我們忘記了自己屬於地球生態的一員。我們討論氣候變化問題並非「白左」,而是在「長歷史」的維度去認識氣候對人類文明的作用。

✎編輯 | 程遲

你是不是覺得今年冬天格外冷?如果你這麼想,那沒有錯。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近日確認,入冬以來,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0.6度,是2013年以來第二冷的冬天。

雖然這很可能只是正常的氣候波動,但也有一種觀點猜測這與去年的疫情有關:世界航空業起降班次大幅下跌了75%。「世界碳項目」初步估計,在封鎖最嚴厲的時期,全球碳排放量可能減少了17%,這多多少少對溫室效應有所影響。

全國降溫幅度預報圖。圖/中國氣象局官網

不要小看這點波動,據估計,自1800年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也就只上升了0.8度。氣候變動是自然界最活躍、最變化無常的一個要素,並牽動動物、植物、河流、湖泊、降雨、乾濕等諸多因素都出現相應變化,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糧食供應問題,歷史地理學者藍勇曾指出,氣溫下降1度,糧食將減產10%。

如今人們普遍相信,恐龍的滅絕是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但這並不是因為它引發的爆炸,而是大量煙塵遮蔽天空之後帶來類似「核冬天」的效應,使地球從相當溫暖的白堊紀急劇變冷,據推測在數百至數千年間,海洋溫度下降了4-8度。生態環境劇變,植物大量死亡,恐龍賴以為生的食物急劇匱乏,這才由此滅絕的。

如果遇到那種規模的氣候災變,人類的命運可能也未必比恐龍好到哪裡去,就算不至於滅絕,元氣大傷恐怕是難免的。

正因此,一位英國氣候學家曾令人印象深刻地評論說:「我毫不猶豫地把(氣候變化)看作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人類也只是「寄生」在地球薄薄的一層地表之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生存環境的制約(在「靠天吃飯」的古代更是如此),也因此,氣候波動一再對歷史的走向、社會的變遷施加了難以為人察覺的深遠影響。

人類歷史背後的「無形之手」

 

氣候一直是歷史的主角之一。如果不是數萬年前冰川時代海平面降低,原始人在當時也沒辦法通過大陸橋進入到美洲大陸和澳大利亞。

當然,對人類歷史影響更大的,是11000年前第四紀冰期的結束,地球再次變得溫暖宜人,食物更為豐富,這使人口增長成為可能,並進而發展出最早的農業文明——考古學家布萊恩·費根在《世界史前史》中說,「人類從來都是機會主義的」,可以說人類文明的起源,就在於最初抓住了冰期結束之後的那段溫暖溼潤的好時機。


《世界史前史》
[美] 布賴恩·費根 著

氣候冷暖乾濕的變化,並不只是影響食物多少、能養活多少人而已,它也會對人類的社會組織施加壓力,促使其變革。

法國地理學家白呂納曾說:「一地的位置、地形、地質構造和氣候都可以解釋一個民族的歷史。」和辻哲郎在《風土》中認為,熱帶的氣候下,物產豐富,「人們只要投身於自然的懷抱即可怡然自得地生存下去」,但在乾旱的沙漠地帶,「逆來順受便意味著死」,所以往往催生出戰鬥般的生活模式,「人與世界的統一關係始終是一種對抗性的、戰鬥性的關係」。

在像印度這樣的地方,氣候變化極富戲劇性,某一年的季風可能帶來大量雨水,下一年卻極少,這種極端的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性,使得當地農民根本無法提前做出判斷,這勢必會助長一種聽天由命的宿命論哲學。

相比起來,在氣候相對穩定、有規律的溫帶,人們就比較容易把握自然規律。


因此,黑格爾曾說:「不冷不熱的北溫帶是人類歷史的中心舞臺。」

黑格爾畫像。

當然,在氣候變化大、資源不穩定的地方,人類也能生存,但為了適應這種生存條件,人類的社會組織也要發生相應變化。

歷史人類學者王明珂曾指出,全世界遊牧文化流行的地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農業資源(水分、溫度)不足,不定期的乾旱與突如其來的風雪,資源很不穩定,為此,社會群體必須配合以卓越的移動性來躲避災害,並隨時分裂為更小的群體,化整為零,力圖生存下去。

在中國所處的東亞季風區域內,東南季風的強弱直接影響內陸地帶降水量,其劇烈波動便不斷造成農牧地理帶的進退變化——因為農業在降雨量低於400毫米的地帶難以穩定紮根。

這個過渡地帶極為敏感,中國歷史上的農牧文明衝突的許多悲歡、興衰,「都與氣候的冷暖、乾濕波動過程相對應」。為了守衛這一脆弱的軍事邊陲,中國人最終建造起萬裡長城,這甚至影響了中國人的自我認同。

這可以一直追溯到四千年前中國文明形成的初期。根據古氣象學的研究,在公元前2000-前1000年間,全球都經歷了一個逐漸乾旱的時期。

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在《華夏邊緣》一書中,結合考古發現後認為,這個難以察覺的氣候波動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推動作用,促使華北地區人類族群關係發生巨大轉變,北方人群為了適應乾旱的氣候而逐漸轉向全面遊牧化,不斷趨於移動化、武裝化,而南方的農業定居人群也強力保護自身的農業資源,於是最終促成了「華夏」認同的形成及強化。


《華夏邊緣》

王明珂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7

正如中國歷史反覆表明的,不同族群都難免有自己適宜生存的生態邊界:農業文明在長城以北很難維持,而遊牧人群一旦越過長城之後,也常常會被同化。尤其在古代,一旦某個族群適應了特定氣候條件下的生態,要改變起來是極難的。

這個結論乍看似乎不可思議,但其實不無道理。事實上,即便到了近代,有著更強大科技力量武裝的歐洲列強,他們在全球擴張時也還是會受到限制:歐洲白人之所以在北美洲、阿根廷這些地方殖民成功,而在非洲卻遭遇失敗,公認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前者的氣候條件、土壤、生態環境跟他們的老家更為接近,而非洲、印度這些熱帶地方卻是「白人的墳場」。

 

氣候助推中國王朝盛衰

 

當然,也有學者反對「氣候決定論」,認為這低估了人的因素。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用氣候曲線圖來解釋遊牧民族擴張規律,但蒙元史學者蕭啟慶卻幽默地說,如果這能成立的話,那麼歷史學就該成為氣象科學的一支了。

但確切地說,儘管我們所理解的「歷史」通常都是「人類的歷史」,但人類卻是在深受氣候影響的「舞臺」上「演出」的。也因此,有學者戲稱氣候是「一切帝國中的頭號帝國」,因為它不動聲色地主宰著所有帝國的命運。

中國能發展出全世界最龐大的農業文明,就離不開東亞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相當有利於農業文明,能支撐起巨大的農業社區。

然而,正如竺可楨指出的,東亞季風帶的雨量多寡變遷,遠過於歐洲——歐洲各地雨量平均變率為12.5%,而南京為28%,在黃河流域更為劇烈,因此中國歷代旱澇頻仍。

為了應對這樣頻繁的大幅波動,抵禦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較弱的古人,很自然地就會意識到,必須團結起來才能生存下去,這本身就召喚早熟的政治治理能力。

黃河一直是中國古代人面臨的難題,圖為歷史上的黃河改道。圖/維基百科

現代研究發現,約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間,黃河流域的氣候發生突變,季風雨帶北撤,致使雨水增多,由此導致的植被覆蓋率降低又會引起土壤抗侵蝕力減弱,增加水沙含量,從而增加黃河決溢的可能性。

這個時間點恰好與中國古史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吻合,這場洪水促使中國先民自我組織起來,在與洪水的長期抗爭中提升治水技術、強化社會組織,大禹治水的成功也可能得益於隨後氣候的好轉,這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建立。

大禹治水  圖/維基百科

當氣候發生變化時,就會對不同群體的生活造成擾動,引發族群遷移,或召喚新的社會組織變革來應對一連串的挑戰。

秦漢時期的中國仍比今天溫暖,海平面約高出2米,但因為乾燥,從漢代起,沙塵暴發生的範圍開始向東擴展,到元明清時期更是遍及幾乎整個華北;與這種氣候冷暖乾濕變化同步的,則是農業開發活動也隨之轉移,曾經被中原士人視為「暑溼」、「癉熱」的江南地區逐漸得到開發。

在最近的五千年裡,中國氣候波動的總趨勢是:溫暖期一個比一個短,暖溼度一個比一個低。對中國這樣的農業文明來說,影響無疑是相當大的,很可能是頻繁王朝盛衰背後的推手。

中國亞熱帶北界是1230年之後才穩定下來的,張丕遠在《中國歷史氣候變化》中據此斷言:「1230年以前,朝代更替速度快、群雄並起、多國割據狀態的多發與氣候情景的無序性,1230年以後各朝代統治穩固時期相對延長、割據狀態的減少與氣候系統的相對有序,顯然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互對應。」


《中國歷史氣候變化》

張丕遠 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較寒冷時期,這為南下遊牧民族「五胡亂華」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而隋唐時期氣候轉暖,農業大發展,大一統重現,中國社會再次進入繁榮時期。

但這個溫暖期並未維持多久,從中唐就短暫變冷,而長安所在的關中又是中國少有的氣候高敏感地區,旱災、蝗災等各類災害由此頻繁爆發,到唐末遷都,長安的輝煌至此再也無法重現。

北宋在溫暖期繁盛一時之後,到末期又遭遇全球性變冷,北半球迎來小冰期。公元1111年,文獻上首次記載太湖全部結冰,且冰堅實到足以通車;1102年春、1114年春,竟然連越南都罕見地兩次記錄到「瑞雪降」。

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也記載,1115年「這年冬季霜雪交加,氣候如此嚴寒,以至於生活在當時的人沒有人記得有過比這更寒冷的冬季」——正是在這一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這個興起於苦寒地帶的帝國在十年內先是滅遼,後又滅亡了北宋王朝。

金朝創立者完顏阿骨打畫像。

實際上,蒙古帝國的興起也得益於當時的氣候寒冷。1232年蒙古滅金前夕,農曆五月的天氣仍然「大寒如冬」,這導致農業大幅減產,且寒冷天氣有利於肺鼠疫傳播,對定居文明造成嚴重打擊。

然而,對蒙古人來說這卻不是個問題,秋冬不僅空閒,而且馬壯,正是用兵的最佳季節。研究內陸亞洲史的學者丹尼斯·塞諾就發現,「按照蒙古人的習慣,他們喜歡在寒冷的季節發動戰爭,他們不在意嚴酷的氣候,冰凍的河流也不是他們行軍的障礙。」

蒙古帝國疆域。圖/維基百科

美國歷史學者歐陽泰(Tonio Andrad)相信,明朝的瓦解至少部分可歸結為氣候變遷帶來的一場全球危機。

17世紀中葉,世界各地同時發生許多國家崩潰的個案,數目之多,空前絕後。當時氣溫也「只是」下降了1-2度而已,但「光是這樣就足以撼動世界各地的社會」了。在明代晚期的中國,這是1370年以來氣溫最低、也最乾旱的時期,1640年甚至是華北在此前五百年間最乾旱的一年。

由此帶來的社會動蕩,最終造成全國人口減少5千萬之巨,所受災害之慘重,在全球首屈一指。

 

「天變」面前,如何選擇?

 

這樣說來,可能給人一種感覺:好像人類只能被動地應對氣候災變帶來的挑戰。

的確,布羅代爾曾說過:「多少世紀以來,人類一直是氣候、植物、動物種類、農作物以及整個慢慢建立起來的生態平衡的囚徒。」

但確切地說,雖然人們的應對受限於整個環境的制約,但不同文化、不同社會都有著自己的因應之道,並不僅僅只是被氣候所決定的提線木偶。

在東亞季風帶,長城南北的人群都面臨類似的氣候變動,只是能建立定居農業的文明畢竟有積累、變動也沒那麼極端,這使得中原族群最終採取的方式不是分散化規避風險,而是抱團共度時艱。

土耳其和西班牙都是半島,緯度相當,都有著令人望而生畏的地形類型,也同樣有著出人意外的多變而嚴酷的氣候,但它們最終的歷史道路卻迥然不同。

與土耳其在同一維度的西班牙,有不同的歷史道路。圖 / Google maps

可以說,越是到晚近的時代,氣候就越顯得像是對人類社會造成衝擊的外部因素,具體如何應對,完全可以有種種不一的做法——就像世界各國對新冠疫情也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

1815年4月10日,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坦博拉火山爆發,這是人類有文獻記載以來最大、最致命的一次噴發,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籠罩整個印尼群島長達三天,造成11萬當地人死亡,之後更引發全球氣候突變,即便遠在歐洲和北美,1816年也成為「沒有夏天的一年」。

現代氣候學家在利用歷史氣候資料和樹木年輪等各種方法後,得出大體一致的結論:這次突變具有全球一致性,造成北半球普遍降溫,突變後約15年氣候不穩定,一直到1830年氣候才處於較穩定的冷溼狀態,最冷期為1870-1880年,其冬季溫度較20世紀低約20攝氏度。


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坦博拉火山。圖/維基百科

對當時正在走下坡路的清王朝來說,這是一大打擊。本來,在1690年代初(康熙中期)之後,氣溫逐漸變暖,特別是1740-1790年間(乾隆時期)是一個溫暖期,年均溫比現在高約0.6 ℃,這對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相當有利,「康乾盛世」的出現並非偶然。

但1815年後明顯降溫,這不僅是變冷變溼,還因降雨過多,到1823年經濟中心江南出現大水,1823-1834年間的氣候劇變沉重打擊了糧食生產、棉紡織等經濟支柱產業,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加速了清朝的衰亡。

然而在歐洲,這次氣候突變卻並未造成多大衝擊。歐美人當然也感受到了降溫,但工業革命並未受影響,不僅如此,1815年正是拿破崙戰爭結束的一年,在此之後直至1914年,歐洲幾乎享受了長達一百年的繁榮富強。

雖然歐洲也面臨糧食減產,但卻可以通過海外貿易調集糧食輸入,整個社會所受影響並不大。可以說,當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對中國而言是處在最為不利的力量對比時期。

19世紀初期英國的碼頭。

為什麼雙方的命運如此不同?其間的原因之一當然在於,農業生產可能是受氣候影響最明顯的一項經濟活動。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清王朝受這次氣候災變的打擊要比英國這樣的工業文明沉重得多了。

但另一個因素在於:隨著此前累積起來的生態壓力,中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比英國人要脆弱得多。特別是當時的北方,水旱災害變得比以前更為頻繁,由於社會本身已接近環境所能承載的能力,短期的氣候變化這才變成了一種關係到存亡的重要因素。

如今,地球人口已逼近80億,生態環境越發脆弱,我們的處境或許更接近兩百年前的中國人。《洪水、饑饉與帝王:厄爾尼諾與文明興衰》一書中說:「無論人口過多、全球變暖、或是氣候迅速變遷,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以摧毀我們的文明;但加起來就可以。」這正是為什麼氣候災變如此備受世人矚目。不過,這一次中國已經做好了準備。

[1][美]格溫·戴爾《氣候戰爭:即將到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馮斌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104頁[2]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頁[3]藍勇《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頁[4]提摩許·加頓·艾什《自由世界:美國、歐洲和西方世界的未來》,東方出版社,2009年,第166頁[5][美]布賴恩·費根《世界史前史》,楊寧等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第149頁[6]轉引自烏日陶克套胡《蒙古族遊牧經濟及其變遷》,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3頁[7]和辻哲郎《風土》,陳力衛,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20、第22-23、第41頁[8]詹尼·索弗裡《甘地與印度》,三聯書店,2006年,第6頁[9]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0頁[10]肖瑞玲《明清內蒙古西部地區開發與土地沙化》,中華書局,2006年,第10頁[11]王明珂前引書,第180-181頁。李峰也有類似的結論:「據草原文化考古學研究的成果,遊牧的草原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開始有擴散現象:第一,由於以畜牧為主的牧群人口增加;第二,由於牧人們知道了騎馬;第三,草原上氣候變得乾燥,生計困難。」見氏著《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徐峰、湯惠生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9頁[12][法]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肖昶等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2頁[13]移民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德國人能保持傳統,也是因為當地幾乎是南德的精確翻版,「他們實際上藉助了一種非常幸運的巧合:賓夕法尼亞州與他們的故鄉驚人地相似。這種相似不僅在於地貌外形,氣候與土壤條件也極為相似。」見阿蘭·鄧蒂斯編《世界民俗學》,陳建憲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第510頁[14]轉引自鍾焓《歷史學研究的人類學化及其存在的問題——評王明珂遊牧者的抉擇》,載達力扎布編《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三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56頁。又馬丁·劉易士等著《大陸的神話:元地理學批判》也指出,認為中亞遊牧者受氣候影響,定期襲擊歐亞文明的理論在戰後不再受人追捧。見該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9頁[15][英]以賽亞·伯林《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馮克利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第180頁[16]竺可楨《竺可楨文錄》,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287頁[17]吳文祥、葛全勝:《夏朝前夕洪水發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第四紀研究》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18]孫慶偉《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三聯書店,2018年,第93頁[19]張光直《商文明》,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7、第381頁。在7000年前,黃河中下遊地區長有竹子,一如現在的長江中下遊;而當時的長江中下遊則接近亞熱帶南部氣候,平均雨量比今天多800毫米,相當於今海南島的氣候。參見吳安其《漢藏語同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5頁[20]王子今《秦漢時期的生態環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1、第295頁[21]前引《明清內蒙古西部地區開發與土地沙化》,第18頁[22]張丕遠主編《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278頁[23]現代南京一帶年雪日數的平均值僅8.4天,太元二十一年(396)十二月雨雪23日已大大超過了現代的極值。見《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第156頁。公元481年在今南京一帶還出現冬天下雪長達80多天的記錄;493年北魏舊都平城六月下雪,而現在大同平均在陽曆4月上旬就已斷雪。參見胡阿祥《中國名號與中古地理探索》,三聯書店,2013年,第141-144頁[25]張丕遠前引書,第305頁:「中唐短暫變冷,在許多方面也許是理解中國歷史的關鍵。」[26]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編,《歷史環境與文明演進:2004年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92頁[27]唐曉峰等《歷史地理學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7頁[28]《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三李紀,吳士連著,陳荊和編校,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學文獻刊行委員會發行,昭和59年(1984),第254、第257頁[29]曹樹基、李玉尚《鼠疫:戰爭與和平:中國的環境與社會變遷(1230-1960年)》,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第80頁[30][美]丹尼斯·塞諾《丹尼斯·塞諾內亞研究文選》,北京大學歷史系民族史教研室,中華書局,2006年,第269頁[31][美]歐陽泰《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陳信宏譯,時報文化,2012年,第77頁。這一觀點被稱為「17世紀危機說」,1620-1690年間,確實在歐亞的許多地方,尤其在日本、中國、東南亞、中亞和奧斯曼帝國發生了氣候、人口、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危機。參見[德]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劉北成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4頁[32][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論歷史》,劉北成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4頁[33][英]杜德內《土耳其地理》,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7頁[34][德]於二跟·奧斯特哈默《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強朝暉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381頁[35]李玉尚《海有豐歉:黃渤海的魚類與環境變遷(1368-1958)》,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56頁、第266頁[36]馬立博《南方「向來無雪」:帝制後期中國南方的氣候與收成(1650-1850年)》,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0年,第587頁。又參見王利華主編《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第121頁[37]李伯重《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第41-42頁[38]劉錦添、郭秋雲《氣候因素對臺灣農業生產的影響:1921年至1991年》,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00年,第634頁[39][美]布賴恩·費根《洪水、饑饉與帝王:厄爾尼諾與文明興衰》,董更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4頁全文到此為止,如果喜歡,請點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美國稱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而發射飛彈,當年說好的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呢?
    報導稱,這是川普就任總統以來美國對敘利亞政府發動的直接攻擊,也是最引人關注的軍事行動,以回應敘利亞本周發生的化學武器襲擊事件。這是美國首次直接對阿薩德政府採取軍事行動。空襲現場視頻據英國路透社報導,敘利亞霍姆斯省長稱,美國對敘利亞的襲擊造成了5人死亡和7人受傷。
  • 英國200學者「向中國輸送軍事技術,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查,英國還有啥值得偷?
    英國《泰晤士報》8日報導:英國各大學校約200名學者被英國政府機構調查,原因竟是他們涉嫌「幫助中國政府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 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陸軍所有部隊都有卻不甚了解的任務
    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行動的定義是「美國政府為保證美國武裝力量、同盟、夥伴和利益不被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行動者攻擊或威脅而採取的行動」。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行動包括據止核生化武器、放射性武器、巡航飛彈、彈道飛彈以及其他簡易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傳統部隊看來這些任務是國家領導人的責任,然而實際上我們在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 外交部:「民主」早已成為美國幹涉別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把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結合起來,把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貫通起來,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環節、各方面都體現人民意願、聽到人民聲音,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 未來戰爭的可怕型態,「殺人自動武器」橫行天下
    TB-2不是一款最先進的無人機,和中美等大國的頂尖無人機相比還是有差距。而土耳其TB-2無人機之所以在戰爭中如此強大,如入無人之境,想打哪打哪,最主要的原因是亞美尼亞完全崩潰的防空體系。換一個稍微有點防空能力的國家,亞塞拜然這類無人機早就被消滅了。然而這場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戰爭,卻因為大規模的使用無人機,受到了聯合國的高度關注。
  • 什麼是鈷彈,一枚鈷彈真的能夠毀滅地球嗎,它的威力有多可怕?
    在之前的節目中我們曾講過原子彈與氫彈的威力,它們統稱核武器,是通過裂變和聚變來釋放巨大能量,從而達到大規模的破壞性作用。而今天所說的鈷彈也是核武器的一種,但它比原子彈與氫彈更加可怕,可怕到僅僅一顆就能夠摧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因此鈷彈被譽為末日武器我們知道自核武器被發明製造出來之後,核大國一直想提升核武器的殺傷力,所以他們就對核武器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其中以殺傷有生目標為主要目的的被稱為三相彈,也俗稱「髒彈」,髒彈是一種大範圍傳播放射性物質的武器。
  • 世界十大最可怕武器 雲爆彈破壞性極高瞬間致人死亡
    戰爭是暴力血腥的代名詞,支持它的正是武器,有著極高的殺傷力和破壞性,那麼你知道世界十大最可怕武器嗎? 世界十大最可怕武器 1.
  • 【線上科普】《人類第一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石弩》
    石弩(mangonel)是一種中世紀時期的攻城武器,用於拋射炮彈攻擊城牆。Mangonel這個詞語的本來意思頗具爭議,可能是指一種重力拋石機的名稱。有人認為投石機是一種中世紀形式的onager(羅馬時期的弩炮),但這種說法缺少證據。相比於重力拋石機(trebuchet),石弩的準確性更差一些,但是其彈道更低,彈速更快,更適合破壞城牆而不是把炮彈扔過城牆。
  • 美國教授: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南方都能用核電技術供暖了
    曾就有美國教授稱: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南方都能用核電技術供暖了,近些日子一股大寒潮使得中國的南方地區很多地方都急劇降溫,對於沒有供暖氣的南方地區實在是煎熬,但是一個「核電供暖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過最可怕的武器是什麼?
    人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找到了新的武器和殺戮方式,在短短四年內造成數百萬人傷亡。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可怕的武器有哪些呢?
  • 宋朝弓弩的威力有多可怕?
    棍棒、石塊是人類最早可以依賴的武器,但這些武器的攻擊範圍有限,為了延伸攻擊距離,人們就用石、骨和木質製造成了可以進行遠距離攻擊的複合工具——弓箭。很多時候,人類甚至把弓箭作為一種神器來膜拜。比如說,后羿射九曜,就是人類到弓箭威力的敬畏和歌頌。
  • 世界出現過的5個被懷疑可能毀滅世界的可怕實驗!
    今天,傑瑞整理了,世界出現過的5個被懷疑可能毀滅世界的可怕實驗。1、地球鑽洞實驗雖然美國的努力在1966年因缺乏資金受到了阻礙,但蘇聯在1970年至1994年依然繼續著實驗,他們在科拉半島上的鑽探緩慢地挖出了世界上最深的洞,嘗試包括從一根主柱上分出的幾個超深的洞來進行挖掘,其中最深的被稱為SG-3,僅有23釐米寬。最終,他們在地球上切入了12公裡的深度,這個洞要比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的11公裡還更深。
  • 盤點世界十大「粗暴」槍械,威力殺傷性極為強大
    1、國產:02式14.5mm重機槍它是模仿前蘇聯KPV型14.5mm重機槍而成,採用14.5x114mm重機槍彈藥,威力遠比美制M2重機槍大,而且可以擊穿大部分現役裝甲車輛,比如一些老舊,沒有外掛裝甲的步兵戰車,02式重機槍也不在話下。
  • 全國羽絨服預警地圖發布 升級為寒潮天氣的浙江即將冷嗖嗖
    預計未來幾天將有23個左右的省會級城市最低氣溫陸續創下半年以來新低,比上次寒潮更冷,連華南北部可能也將加入羽絨服行列。升級為寒潮了 強降溫和大風要來 浙江省氣象臺發布寒潮警報劇透了好幾天的冷空氣又升級了。
  • 世界上恐怖武器之一:凝固汽油彈
    這種恐怖的武器就是美軍的凝固汽油彈。人類在戰爭中使用燃燒物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1500年前的拜佔庭帝國時代,就出現了最古老的燃燒物——希臘火,當時受到過希臘火傷害的對手就記述:「每當敵人用希臘火攻擊我們,我們就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救救。」1500年前的希臘火就如此令人驚恐,那麼20世紀的凝固汽油彈就更加恐怖了,凝固汽油彈在20世紀誕生,這是一種非常恐怖的武器。
  • 分析:說明寒潮特別強
    從地面天氣圖上看,可以找到這種「刀切雲」的成因——中央氣象臺上午8點的地面天氣圖上顯示,我國中東部寒潮已經全面南下,冷鋒已經抵達南海北部和琉球群島一線,這樣來看,這冷鋒的位置恰好和這綿延千裡的「刀切雲」吻合。這不是巧合,衛星雲圖上這清晰的「刀切雲 」其實就是鋒線,也就是冷鋒的實際邊緣。這兩天,隨著冷高壓推進我國,大量嚴寒氣團飛速南下,到今天冷氣團的前端已經推進到了海上。
  • 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最瘋狂的武器---HAARP
    利用高頻電磁波束對極地地球環境進行大規模試驗,將對地球大氣的對流層、同溫層、中間層和電離層發生直接作用,地球大氣的中間層和電離層將受到高頻電磁波束的強大影響,使電離層被加熱,離子體被人為地製造出來,並和地球的對流層相互作用。為了控制颱風和暴風雨,美國空軍甚至設想過向大氣層發射在海拔70km的大氣中間層上運行的衛星。這種衛星能夠發射105MW的微波,摧毀颱風或使其風力逐漸減弱。
  • 概率已增加到80%,2021年寒冬和寒潮要來襲?
    今年9月,全球氣候開始有再次反轉的跡象,開始向冷轉化,如果拉尼娜現象重來了,那麼2021年寒冬寒潮會來襲嗎?根據2021年8月整個月的監測數據顯示,ENSO開始變得不再「中性」了,而是在向拉尼娜現象發展,Niño-3.4指數顯示,8月熱帶太平洋海水溫度低於平均值0.44℃,這已經很異常了,如果海水溫度繼續下降一點點,那麼拉尼娜現象就確定重來了,今年有可能迎來寒冬和寒潮。
  • 令人防不勝防的生物武器究竟有多可怕?
    生物武器(biological weapon)是以生物戰劑殺傷有生力量和毀壞農作物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又稱細菌武器。裝有生物戰劑的武器,包括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飛彈和航空布灑器、氣溶膠發生器等。生物武器能夠製造大量人、畜發病或死亡,也可以大規模毀傷農作物,從而削弱敵方戰鬥力,破壞其戰爭潛力。生物武器與核武器、化學武器並稱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
  • 八卦號:美國將基因技術列入大規模殺傷武器之列,國防部巨資找對策!
    一、難有共識的爭論有一系列問題,本來無需有任何爭議的,但現實中,在國內就是有爭議,那就是關於基因是否可以用來研製武器、是否正在研製武器、是否已經被作為武器使用等問題,人們的爭論很大,據我看,短期內沒有取得共識的可能。基因是什麼?神術?魔法?類似的事情司空見慣,在真相徹底暴露之前,有的會被冠以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