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爾·夏隆於1928年至2014年,以色列將軍和政治家,十幾歲的時候,他加入了地下猶太復國主義軍事旅Haganah,並從1947年在沙龍平原獲得希伯來名字。在1948年和1956年的阿以戰爭中,他是一位出色的軍事領袖,被任命為少將1967年戰爭前的幾個月。在1973年的衝突中,以色列軍隊在他的指揮下佔領了埃及的3d軍隊。那年,沙龍從軍隊辭職,幫助建立了右翼利庫德黨,並在議會中獲得了席位。他曾擔任總理伊扎克· 拉賓(Yitzhak Rabin)的安全顧問(1975–77)和擔任農業部長(1977–81)。他在第二屆Begin政府中當選(1981年)國防部長,並在西岸設計了以色列定居點。
沙龍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首席建築師,並因允許黎巴嫩基督教徒進入西貝魯特的巴勒斯坦難民營而受到廣泛批評,並至少對他們隨後在薩布拉和沙蒂拉難民營的屠殺負間接責任。在國防部(1983)的領導下,他隨後擔任貿易和工業部長(1984–90)和建築和住房部長(1990–92);在後一個職位上,他致力於增加被佔領土上的猶太人定居點。沙龍於1996年成為班傑明· 內塔尼亞胡內閣的國家基礎設施部長,並於1998年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內塔尼亞胡(Natanyahu)失去總理職位給一個以色列(工黨)領導人埃胡德· 巴拉克(Ehud Barak)在1999年,沙龍(Sharon)接替內塔尼亞胡(Netanyahu)擔任利庫德集團(Likud)領導人。
2000年,沙龍在數百名士兵和警察的陪同下,參觀了位於巴勒斯坦東耶路撒冷的Al Aksa清真寺(聖殿山),這是穆斯林和猶太人的聖地,表面上表明以色列對其和其他國家擁有主權聖地。這次訪問在耶路撒冷和許多阿拉伯飛地引發了阿拉伯示威活動,導致了巴勒斯坦人的血腥暴動,以及一次不太直接的總理選舉,沙龍承諾在促進國內安全的同時努力實現可行的阿以和平,但遭到擊敗。巴拉克(2001)。沙龍成立了民族團結政府,但對巴勒斯坦人採取強硬路線。佔領區和以色列的暴力升級,沙龍於2002年下令重新佔領西岸城鎮,以防止對以色列人的襲擊。
2003年,他的政府接受了國際支持並恢復了與巴勒斯坦人的談判,直到8月暴力再次爆發。但是,由於安全問題,他於2005年從加薩走廊撤出了以色列定居者和部隊。此舉遭到利庫德許多人的反對,並迫使他與工黨組成聯盟(2005年)。撤職後,內塔尼亞胡未成功向沙龍提出挑戰,成為利庫德黨領導人,沙龍隨後成立了中間派人物前進黨。2006年的中風使沙龍陷入昏迷,直到死亡。埃胡德· 奧爾默特(Ehud Olmert)繼任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