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毛瑟手槍問世,確立了自動手槍結構原理

2021-02-19 武器視界

1873年,柯爾特11.44mm後裝式單動左輪手槍被美國陸軍正式採用。同年,史密斯-韋森研製出新型斯柯菲德11.43mm左輪手槍。

1909年,美國陸軍又正式採用柯爾特11.43mm重型左輪手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使用了韋伯利11.6mm左輪手槍,俄國使用了納甘M1895式7.62mm左輪手槍,義大利使用了M1889式10.35mm左輪手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英國還繼續使用韋伯利11.6mm左輪手槍以及美國的9mm左輪手槍。

由於左輪手槍對瞎火彈處理十分簡便,安全可靠,所以至今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仍有使用。 1889年毛瑟手槍問世,確立了自動手槍結構原理。

1893年,德國製造了第一支實用的博爾夏特7.63mm自動手槍。德國人盧格對該槍又進行了改進,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盧格手槍。

盧格9mm手槍,從1908年起裝備德國軍隊達30年之久。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自動手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結構新穎、性能優良的自動手槍。

美國的柯爾特M1911式及M1911A1式11.43mm手槍,比利時的白朗寧9mm大威力手槍。

蘇聯的託卡列夫TT33式7.62mm手槍,德國的華爾特7.65mm手槍,義大利的伯萊塔M1934式9mm手槍,奧地利的施泰爾9mm手槍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也研製了一些新型手槍,差不多都是自動手槍(自動裝填手槍)。

這些手槍主要有:捷克的M1975式手槍,法國的MAB PA15式手槍,德國的HKP9式手槍,義大利的伯萊塔M1951式手槍。

70年代後,又出現了一些新手槍,如義大利的伯萊塔92F 9mm手槍,奧地利的格洛克17~23系列手槍,蘇聯的5.45mm小口徑手槍等。

相關焦點

  • 源於毛瑟手槍彈的託卡列夫手槍彈
    根據這樣的要求,1927年託卡列夫設計了一種7.62mm口徑的衝鋒鎗樣槍,發射7.62x38mmR納甘轉輪手槍彈,但納甘轉輪手槍彈威力較小,又是凸緣彈,不適合用在自動武器上,所以該樣槍沒有通過。在20年代的蘇聯,紅軍裝備較多的手槍彈除了納甘轉輪手槍彈外,還有7.65x17mmSR白朗寧手槍彈(.32ACP手槍彈)和7.63x25mm毛瑟手槍彈(沙俄和蘇聯都進口過相當數量的毛瑟C96手槍),如果僅考慮在手槍上使用,7.65mm白朗寧手槍彈性能不錯,但用在衝鋒鎗上顯然威力不足,倒是7.63x25mm毛瑟手槍彈初速、動能、威力都很理想,因此託卡列夫將眼光轉移到7.63x25mm毛瑟手槍彈上,新型手槍的研製也以
  • 中國抗戰經典名槍:毛瑟手槍
    毛瑟在1896年推出半自動手槍毛瑟c96手槍,作為一代名槍一直是傳奇般的存在。
  • 毛瑟軍用手槍
    毛瑟手槍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 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也有盒子炮, 也稱駁殼槍。
  • 自動手槍究竟怎麼「自動」的?
    自動手槍是指用彈匣供彈,能夠自動裝填槍彈,有空倉掛機裝置的手槍,部分型號可以全自動射擊。自動手槍一般每分鐘可發射24~40發子彈。由於採用彈匣供彈,最多可裝20發子彈,彈匣多在槍把中。另外手槍有空匣待機裝置,提醒使用者更換彈匣。自動手槍的設計原理是:射擊中在火藥氣體的作用下,可實現再次裝彈入膛的手槍。
  • 服役近半個世紀的一把德國老槍:魯格手槍
    1908年德國陸軍開始使用毛瑟公司製造的魯格手槍,所以這種手槍被人們稱為魯格08手槍。
  • 難忘的盒子炮德國毛瑟手槍
    ↑ 請點擊上方「收藏戰爭」關注我們輕武器經典系列記憶中的盒子炮說起德國毛瑟槍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但要是說出它另外一個名字盒子炮,我想你不會不知道,作為輕武器中出鏡率最高的手槍經典輕武器系列毛瑟手槍一般是指毛瑟公司在1896年生產的毛瑟手槍,國內一般稱為盒子炮,該槍使用7.63X25MM的毛瑟手槍專用子彈,採用後座原理,供彈方式為彈匣,在槍管內部共有6道右旋線,該槍是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空倉掛彈
  • 從「笛哨」到自動,手槍這750年發展簡史
    年。較為成熟且在商業上成功的第一把自動裝填手槍則是戰地一玩家都比較熟悉的博查特C93,而參與C93設計的喬治·魯格後來又設計了同樣是肘節閉鎖,槍管後坐的魯格手槍。另一方面,白朗寧大師開創了自動裝填手槍的另一條科技樹——套筒式手槍,而套筒式手槍至今還是手槍最通用的特徵。
  • 魯格P08手槍的出生手札
    19世紀末那會兒出現了無煙火藥,而這種膛內燃燒的比較乾淨的新發射藥解決了傳統黑火藥燃燒後膛內不乾淨的問題,這讓火藥動力去推動槍機後坐,實現自動裝填成了可能。那麼人類這種奇特的生物在自相殘殺方面特別有天賦,既然自動裝填能讓單兵火力數倍的猛於之前,那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的,諸如馬克沁、毛瑟,白朗寧,伯查特等我們耳熟能詳的輕武器大佬們就紛紛開始拿出自己的自動裝填作品。
  • 【槍】手槍篇 毛瑟M1912軍用手槍
    基於毛瑟「掃帚把」(因其握把像掃帚把而得名)手槍生產的型號很多,但M1912(C/12)為軍用型號,它使用最廣泛,除保險外在各型號中較為典型
  • 經歷過戰火洗禮脫穎而出的五支手槍
    德國槍械師費德勒兄弟於1893年工作閒暇時設計,生產專利由毛瑟兵工廠1895年12月11日申請獲得,1897年初正式定型為M1896式手槍,又稱C96,隨後大量投入生產。全槍長311mm,槍管長140mm,全槍質量1.25kg,子彈為7.63x25mm毛瑟手槍彈。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槍彈初速度達到了425米/秒,有效射程200米,簡直相當於當時普通步槍的射程。
  • 手槍中的衝鋒鎗! 4大著名衝鋒手槍,第2抗日戰爭大量使用
    斯捷奇金APS:斯捷奇金APS自動手槍在1953-54年間大量裝備給蘇聯軍隊的炮兵、坦克/裝甲輸送車的車組、步兵中的RPG-7射手、前線軍官等軍事人員,成為世界上唯一被列為制式軍用裝備的衝鋒手槍。APS手槍採用簡單的自由後坐式工作原理,結構類似馬卡洛夫手槍,全鋼結構,外露式擊錘,雙動板機,復進簧套在槍管外,雙排雙進彈匣。2.
  • 託卡列夫TT手槍是仿FN M1903手槍的嗎?
    白朗寧FN M1903手槍和託卡列夫TT手槍,兩者輪廓的確很像,但前者是自由槍機原理,後者是管退式+槍管偏移閉鎖原理,而且FN M1903為內置擊錘,TT手槍是外露擊錘。TT手槍的確參考了白朗寧的設計,但參考的原型並不是自由槍機原理的FN M1903手槍,而是管退式+槍管偏移閉鎖的柯爾特M1911手槍,TT的結構可以看做是簡化的柯爾特M1911。
  • 「大紅9」毛瑟手槍欣賞
    駁殼槍是對毛瑟C96手槍的俗稱。
  • 驍勇善戰的純種「黑貝」——德國毛瑟M1932 7.63mm衝鋒手槍
    德國毛瑟M1932 7.63mm衝鋒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於1932年定型生產的M1896系列自動手槍的最後一種產品,該槍的工廠內部編號為「712」號。我國對其稱謂多樣,例如「二十響駁殼槍」、「盒子炮」、「自來得二十響木殼」、「快慢機」等等。
  • 微型手槍如何擁有全尺寸槍管?當然是結構特殊了:XR9袖珍自動手槍
    這似乎是一個「魚與熊掌是否可以兼得」的古老命題,然而這一命題終於被解決了——新近一家叫作博貝格工程公司的美國廠商就設計出一種結構新穎的手槍,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這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XR9大威力袖珍自動手槍。該槍從設計伊始到目前的量產經歷了多次改進,不同時期的XR9在外形上有所區別,但其內部結構大致相同。
  • 【朵顔吾衛兵器圖鑑】——毛瑟C96手槍和盧格P08手槍
    C96手槍和盧格P-08手槍。盧格手槍(Luger)全稱為Parabellum-Pistole(帕拉貝魯姆手槍),由奧地利人格奧爾格·盧格於1898年設計,由德國武器及彈藥兵工廠(Deu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DWM)生產。該槍最初於1900年裝備瑞士陸軍,而後於1908年得德國陸軍採用,命名為P08手槍(Pistole Modell 1908)。
  • 毛瑟手槍威力大:為何德軍卻非常討厭,並放棄了它
    毛瑟手槍威力大:為何德軍卻非常討厭,並放棄了它毛瑟軍用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1896年開始生產,在國內,它的名號非常多,如匣子槍、大肚匣子、大鏡面、快慢機、自來得等等,熟知度比較高的是「駁殼槍」、「盒子炮」這兩個名字。
  • 【槍】鮮為人知的巴西毛瑟手槍改進型 看著好像衝鋒鎗
    01.左圖為本文將會介紹的幾種毛瑟手槍,右圖則為這是標準的毛瑟M1932型,德軍自用型號稱為M712。
  • 世界上第一款軍用自動手槍,俗稱「盒子炮」,但有一個設計弊端
    事實上,從功能定位來看,毛瑟M1896式手槍可以說是世界上真正意義的第一款軍用自動手槍。這款槍的德國原版以7.63毫米為主要口徑,槍長288毫米,重1.24千克,槍口初速達到425米/秒,有效射程在50-150米之間,還可以自由切換單發和連發模式。由於最初費德勒兄弟為這款槍設計的槍套是木盒形狀,因此它得到了「盒子炮」的俗稱。
  • 輕鬆了解白朗寧手槍原理
    接下來主要介紹比利時製造的白朗寧手槍。比利時FN國營兵工廠製造的白朗寧手槍種類較多,其中有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袖珍手槍,口徑有6.35mm、7.65 mm和9mm,手槍的自動方式主要有自由槍機式和槍管短後坐式。比利時白朗寧M1900 7.65mm手槍,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的手槍,並獲得專利,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的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