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英偉達 RTX 30系列顯卡的發布,再加上快要到來的雙十一,不少小夥伴已經躍躍欲試的想要組裝一臺屬於自己的電腦,十柒特意準備了一次裝機教程分享給想要裝機的小夥伴。
首先則是需要確定想要裝機CPU的型號,其次根據所選CPU型號挑選適合的主板。
CPU+主板
Intel平臺的CPU是觸點式的,而AMD平臺則是針腳式的,且兩個平臺的主板不能通用。如果是小白首次裝機最好是選擇CPU主板套裝。這次裝機的主角則是我一直在用的Intel志強E3 1230 V2,我們去網上搜索得知E3 1230 V2為LGA1155接口的處理器,支持的主板有H61、P67、H67、Z68、B75、H77、Z77,其中最合適的則是B75與H77。主板我一開始選擇的是微星的一款B75型號,後來因為某些原因又改成了技嘉的Z77型號。
接下來則是將CPU安裝到主板上,Intel的CPU上面邊緣處都有兩個小缺口,將缺口對準主板上CPU插槽上的突起,放好稍微用手按壓以確保CPU接觸良好,放下扣蓋壓住槓桿卡入卡扣。OK到這裡裝機最重要的一步已經完成了。
接下來把內存插到主板內存插槽上(內存在買之前一定要確定主板的內存插槽是DDR3還是DDR4),之所以先插上內存則是擔心上了散熱器後擋到內存安裝。內存插上聽到咔噠一聲就證明裝好了。
散熱器
安裝CPU散熱風扇,風扇的選擇則是需要看所用的CPU型號,散熱器分為原裝散熱器、雙銅管散熱器、四通管散熱器、六銅管散熱器、八銅管散熱器、水冷散熱器,還有其他的就不一一羅列了,最好是購買前去查查自己所買的CPU用什麼散熱器合適,就比如我用的的是E3 V2功耗是69W所以散熱器用雙銅管的散熱器就沒有問題。
注意:Intel平臺的主板上是沒有散熱器支架的,AMD平臺的主板則是自帶有的。但是現在基本上買散熱器都會送Intel通用散熱支架的。CPU上塗好散熱矽脂裝上散熱器。
硬碟
現在最常見的的硬碟接口是SATA 2.0、SATA 3.0和M.2接口(我主板上是mSATA接口)
首先安裝M.2固態硬碟需要先在主板上找到相應的的位置(可以參考主板說明書查找),根據固態硬碟的長度找到固定螺絲的位置,將支撐圓柱先擰上,再將固態硬碟以傾斜45度角的位置插入M.2插槽,壓下擰上固定螺絲(最好是給固態裝上散熱片)。
普通固態硬碟跟機械硬碟則是用連接線,連接線連接到主板的SATA 接口,插上硬碟電源接口就可以了。
網卡
無線網卡通常分為USB接口網卡、有線網卡、PCI-E網卡三種(除了USB接口網卡,其他兩個需要安裝外置WiFi天線),有的主板上是帶有網卡接口的,這種的直接安裝到主板上連接到外置WiFi天線就行。主板沒有自帶網卡接口的需要使用PCI-E網卡(插槽位置請自行查閱主板說明書)
顯卡
需要先把顯卡槽對著機箱上的擋板拆掉,水平將顯卡插入顯卡PCI-E插槽,用螺絲把顯卡固定在機箱上,接上電源。
電源
電源分為三種模組電源、半模組電源、普通電源三種,電源認證標準有:白牌、銅牌、銀牌、金牌、鉑金、鈦金。普通裝機用除了白牌不用考慮銅牌及以上的普通電源就行,DIY愛好者首推全模組電源。根據自己電腦選擇合適的電源就行,我這臺電腦CPU功耗69W,GPU功耗120W,再加上其他的供電設備,電源選擇300W其實就夠了。
測試
將以上步驟完成後則是到了試機階段(建議如不嫌麻煩可裝到機箱上後試機),主板放到結緣的紙箱上,試機前一定不要去洗手(主板短路就有意思了),所有設備都安裝好後連接顯示器,插入啟動U盤,開機後立刻狂摁F12進入啟動菜單,選擇USB啟動安裝系統。
機箱
因為我主板用的是大板,接下來需要先調整機箱主板支撐柱的位置(如果是小板則請忽略),接下來依次放入電源,主板(CPU+主板+散熱器+內存都裝在一起了)固定好插上CPU供電電源線跟主板供電線,機箱上開關及USB與音頻接口插到主板上。
HD AUDIO是音頻接口插到主板標有AAFP SP或JAUD1插槽上,USB的插頭則是插到帶有UAB標識的插口上,POWER LED-/+(電源指示燈)對應主板上JFPI或PWR_LED插槽,HDD LED(硬碟指示燈)對應主板POWER LED-/+插槽的正下方裝,POWER SW(開機鍵)對應PWR SW插槽(POWER LED-/+插槽旁邊),RESET SW(重啟鍵)POWER SW(開機鍵)下方插槽。
裝上上顯卡並固定好,接上電源,連接上硬碟,整理線路,開機升級驅動,裝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