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嫦娥五號任務標誌我國具備地月往返能力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
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
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
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
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
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新華社記者胥曉璇編制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嫦娥五號任務實施中,我國與歐空局、阿根廷、納米比亞、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測控領域協同合作,邀請多國駐華使節和國際組織官員到文昌現場觀摩發射,一些國家領導人、航天機構和部分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很多國際同行和友人,都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賀和讚譽,期待進一步合作。
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在「十四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中國航天將實施的重大工程任務包括:
圍繞月球探測主題,基本規劃確定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規劃當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觀看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按照預定計劃,天問一號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此外,還規劃了3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以及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12月17日,在北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人們在歡迎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到出生地。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在載人航天領域,明年、後年計劃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在運載火箭方面,將充分利用長徵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無毒無汙染新型火箭序列,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
國際輿論高度關注中國探月任務
歐洲航天局當地時間16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歡迎回家,嫦娥五號」,對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地球表示祝賀。
《朝日新聞》稱,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成功採樣的國家。這也是自1976年蘇聯成功採樣之後,人類時隔44年再次在月球採樣。
法國洛林大學行星地質學家傑茜卡·弗拉奧表示,這項任務「對科學界的意義重大」,數十年來科學界一直期待更多的月球樣本,現在「月球再次受到更多關注」。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任軍川攝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的報導說,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中國航天項目抵達了一個新的裡程碑,成為時隔40多年來首個完成落月採樣並返回地球的國家。
「空間新聞網」報導說,嫦娥五號為進一步探索月球打開了大門。這次任務驗證了從月球起飛、月球軌道上無人交會對接等技術,未來中國計劃的探索火星、小行星計劃,以及2030年載人登月計劃鋪平了道路。
搭載抗疫音樂展現人類團結
除了帶回月球「土特產」,鮮為人知的是,嫦娥五號在發射、落月、返回的旅程中,還搭載了一首抗疫主題音樂《星光》。
據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許興利介紹,歌曲由十個國家的兒童演唱,共同禮讚世界各國的抗疫英雄,體現了團結戰勝困難的人類精神,傳遞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首歌名字叫《星光》,就像曙光一樣,與探月精神也緊密相連。」
《星光》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監製,中國外文局中國報導社解讀中國工作室、劃時代文化和騰訊發展研究辦公室共同製作。
雖然由中國音樂人創作,這首歌曲卻傳遞到了世界各地,溫暖著各國身處疫情的人們。截至目前,《星光》已在波蘭福庫斯電視臺、中阿衛視、伊朗國家電視臺、土耳其國家電視臺等數十家海外主流媒體廣泛播出。
歌曲《星光》邀請十國兒童演唱,讚頌世界各地在抗疫中作出努力和犧牲的抗疫英雄。資料圖片
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升降器成功與運行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星光》與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之外的月球土壤近距離「見面」。51年前,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時感慨,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嫦娥五號搭載以漢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韓語、烏爾都語、西班牙語、波斯語等九種語言演唱的《星光》,中國以獨特而浪漫的方式向世界傳遞著共贏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本期責編:孟祥麟、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