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五對負重輪」,身披裝甲不是坦克,那些奇葩的國產裝甲車

2021-03-02 大炮兵主義

"夭壽啦,對面的59下山啦!"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由於生產年限長,再加上改進型號眾多,"五對負重輪傳奇"可以說是深深烙印在了不少軍迷心中,甚至在軍迷群體中還誕生出了一個團體——數輪黨。只要車輛底盤有五對負重輪,那麼就會被歸納到"59改"的行列中。然而,一般情況總有特殊化,在解放軍的眾多"五對負重輪"當中,還真有那麼一些不務正業的車,放著正經坦克不做,而是擔當一些稀奇古怪的罕見車輛。下面,就讓我們去看看這些奇葩的"五對負重輪"吧。

(60式中型履帶式牽引車的藍本,蘇聯AT系列履帶式牽引車)

上個世紀60年代,解放軍炮兵基本擺脫了騾馬化,達到了摩託化的水平。雖然機動性有了質的飛躍,但在一些特殊地域,比如泥濘區域,輪式炮兵牽引車只能望"泥"興嘆。然而在戰時,能讓軍隊選擇地域地形的機會並不多,想要克服泥濘地域的限制,基本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大量裝備履帶式自行火炮,二是用履帶式牽引車替換輪式牽引車。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全軍換裝履帶式自行火炮顯然不現實,那麼只能從牽引車身上下功夫。在借鑑了蘇聯AT-C型履帶式牽引車的方案後,當時主管兵器工業的一機部五局,正式下達了研製914B牽引車的任務。設計定型後,該牽引車被正式命名為60式中型履帶式牽引車。

("五對負重輪"的60式中型履帶式牽引車)

60式中型履帶式牽引車最經典的外部特徵,莫過於它有"五對負重輪",按照"數輪黨"的理論:"一二三四五!恩,它一定是59改!"玩笑歸玩笑,作為中國第一代履帶式牽引車,其性能還是相對不錯的。在動力方面,其裝備了一臺功率為221千瓦的四衝程V型12缸水冷柴油機,空載時的單位功率達16.7千瓦/噸,這一指標不僅遠超59式中型坦克,也超過了後來的86式步兵戰車。強大的動力系統令60式中型履帶式牽引車擁有了強大的牽引能力,該車可用於牽引戰鬥全重為15噸以下的火炮或拖車,同時還能運輸5噸左右的彈藥和作戰物資,這些指標在當時來說都算是可圈可點的。在60式中型履帶式牽引車的基礎上,軍工人員還發展出60-1式中型履帶式牽引車、83式273毫米自行火箭炮等變形車輛,為陸軍機械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81系列火箭掃雷彈和其結構圖)

身為一代經典坦克,59式坦克擁有眾多的"親戚"與"小弟",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62式輕型坦克。作為59式坦克的輕量化版本,62式輕型坦克同樣採用了"五對負重輪"的行走裝置,因此,62式也算是"五對輪家族"的一份子。不過,今天我們的主角並非62式輕型坦克,而且它的一種罕見變形車——GSL110B型火箭掃雷車。上個世紀80年代,解放軍研製成功了81式火箭掃雷彈與掃雷車,並在實戰中獲得了比較不錯效果。不過,81式火箭掃雷車採用的是輪式底盤,越野能力和防護性均有待提高,而且該車只能攜帶10枚掃雷彈,威力有限。針對這些問題,軍方決定研製性能更強的火箭掃雷車。

(炮塔如同刺蝟般的GSL110B型火箭掃雷車)

相關科研部門領取任務後,結合實戰經驗,決定在62式輕型坦克底盤的基礎上,研發新型火箭掃雷車,這就是GSL110B型火箭掃雷車。與81式火箭掃雷車相比,GSL110B型火箭掃雷車的攜彈量,從10發增加到24發,威力大大增強。其單車掃雷面積大於 10000平方米,掃雷率大於95%,僅需2分鐘就能由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GSL110B型火箭掃雷車的最高時速為 55-60公裡,最大縱坡爬坡度為30°,最大橫坡爬坡度為20°,這些都比輪式車輛有了顯著提高。不過,隨著局部衝突的結束以及62式輕型坦克逐步退出現役,GSL110B型火箭掃雷車沒能進行大規模生產。

(參加珠海航展的QN-506新陸戰之王)

如果你認為上面兩款車輛不是正統的"五對負重輪",那麼下面這款變形車絕對是"59魔改"的嫡系。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中,有一款新型的火力支援車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它就是利用59式坦克底盤改裝而成的QN-506新陸戰之王。與已經公開的國外火力支援車相比,QN-506最大的特點就是飛彈多!該車可攜帶4枚QN-502C反坦克導(防空)彈、4枚能夠垂直發射的S570巡航飛彈以及20枚QN-201多用途飛彈。一輛車攜帶近30枚飛彈,除了多管火箭炮外,幾乎罕有坦克裝甲車輛能夠攜帶如此眾多的飛彈。除了飛彈外,QN-506新陸戰之王還攜帶有1門30毫米機關炮以及1挺7.62毫米機槍,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

(QN-506新陸戰之王所攜帶各種武器裝備)

雖然現在利用59式坦克底盤改裝步兵戰車、火力支援車的方案眾多,但火力能夠超越QN-506的還真沒有幾個。再加上59式坦克的底盤價格低廉、存世量巨大,給未來改裝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儘管QN-506的外觀以與59式中型坦克大相逕庭,可正應了那句老話:"遠看炮塔嚇死人,近數五對負重輪!"同樣的氣息、同樣的味道在QN-506新陸戰之王體現的是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五對負重輪,為何我國坦克不是7對負重輪?
    【彈藥】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彈藥存儲基地,打一次世界大戰也用不完       在中國的軍迷圈裡,一直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五對負重輪」,這句話實際上是為了調侃我國的59式主戰坦克的,作為我軍的一項優良傳統,59式主戰坦克並沒有像同期出現的那些主戰坦克一樣早早的退役,直到今天我軍仍有一些單位使用59式主戰坦克。
  • 五對負重輪
    今天的話題是五對負重輪,大概意思就是指有5對負重輪特徵的坦克,擁有此特徵之一的坦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T-54 T-55戰坦克家族,T
  • 這輛坦克全套西方設備,曾經是全世界最高端的五對負重輪
    大家都親切的給它起了一個的專屬綽號:五對負重輪。五對負重輪有很多種改進型,細分改進型號大概有三四十種之多。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利用引進的西方坦克技術,對T-54/59式坦克的改進型——69式坦克進行了一次更徹底的改進,那就是跨時代的79式主戰坦克。
  • 以色列Tiran T-4/5坦克,又是魔改五對負重輪,還實現了出口
    以色列當時打算將這些坦克利用起來,不過這些坦克與以色列現有的裝甲體系不匹配,直接使用只會加劇部隊的負擔,而且隨著作戰消耗,後續還將面臨缺少零部件、彈藥等問題。 這些改裝坦克在隨後的幾年裡使用較多,尤其是贖罪日戰爭中還與正版的「五對負重輪」交戰。
  • 美軍的"五對負重輪"將被換下,新款裝甲車AMPV卻是個英國貨
    中國有一直在改改改的"五對負重輪"59式主戰坦克,美國同樣也有裝備量巨大、仍在服役和改進的"五對負重輪"M113裝甲輸送車。
  • 有圖有真相:T-34坦克裝「黑豹」負重輪?蘇軍維修部隊神來之筆
    熟悉二戰武器裝備的朋友可能都知道,T-34中型坦克安裝過很多樣式的負重輪。這張照片中的T-34/76坦克就安裝了三種不同的負重輪,一、五為早期掛膠負重輪,四為中期12孔掛膠負重輪,二、三為10孔全鋼負重輪。
  • 你聽說過「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五對負重輪」嗎?
    「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五對負重輪」——這是一句眾多軍事愛好者用來對我國老功臣坦克
  • 中國陸軍還剩下多少「五對輪」的59坦克
    提起59式坦克,人們馬上就會想起「五對負重輪」這個詞,中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從蘇聯引進T-54A型中型坦克,1959年國產化為59式坦克,一直裝備到現在。前後長達60年時間。使得這種坦克成為中國裝甲兵的象徵。
  • 我們的裝甲車
    63式裝甲輸送車採用了無託帶輪布局,每側有4個直徑760毫米的單負重輪,還裝有兩個搖擺式液壓減震器。63式基本型的武器只有1挺7.62毫米機槍,很快就被威力更大的12.7毫米大口徑機槍所取代。該車族屬輕型裝甲車輛,具有水上浮渡能力。戰鬥全重從12.6t(YW531C裝甲輸送車)至16.5t(YW323 D32式122mm自行榴彈炮)。車體由高強度裝甲鋼板焊接而成。
  • 【周末長文】飛馳的輪式坦克:國產ZTL11輪式裝甲突擊車詳解
    ——國產ZTL11輪式裝甲突擊車詳解王笑夢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中,出現了多款以新型8×8輪式底盤發展而來的輪式裝甲車輛,包括輪式裝甲突擊車、通訊車、搶修車、搶救牽引車等,與重裝的履帶式坦克裝甲車輛共同承擔起了新時期裝甲突擊的重任,顯示了陸軍裝備建設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 新車不夠五對輪湊數?越南秀肌肉鬧出笑話,國產裝備再次嶄露頭角!
    與此同時,我們中國的鄰居之一越南卻也沒閒著,越南陸軍最新從俄羅斯採購的一批T90S主戰坦克日前公開亮相、炫耀武力,但不曾想越南陸軍打算秀一下新車的宣傳視頻卻被廣大網友發現了亮點,停在T90S身後的身影赫然正是我國軍迷相當之熟悉的「五對負重輪」。小編去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我國曾經援助給越南的老59坦克至今仍是主力,國產老將再一次在世人面前展露頭角!
  • 為何西方坦克都是7對輪,中國只有5或6對負重輪?
    負重輪,即承重輪,坦克履帶中間的輪子,主要用來承受坦克的重量和規正履帶。在中國軍迷口中,「5對負重輪」已經變成了中國59坦克系列的代名詞。而後來研製的96、99坦克變成了6對負重輪。中國最早的59式中型坦克,自重36噸左右,採用的是經典的「5對負重輪」,在南方作戰時很容易陷入泥中,為了能夠適應南方作戰,同時又因為技術的限制,中國只能根據59坦克研製出縮小版的62式輕型坦克,採用的同樣是5對負重輪,但被迫減小了裝甲防護,重量只有21噸。
  • 轉載 | 五對負重輪的的「始祖」:蘇聯T-54重型坦克
    T-44坦克是在早期T-34/85坦克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改進有扭杆懸掛、橫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形狀良好的車體。該坦克有4名乘員,取消了T-34/85坦克的機電員,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上,由駕駛員控制發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進型,但是炮塔底部沒有突出的頸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都使用過該坦克。
  • 二戰時期的輪式坦克,生存空間雖然狹小,卻也是戰功顯著
    之所以還擁有「坦克」之名,是因為在作用上它和坦克並無太大的區別,反而區別於傳統的輪式裝甲車,這也算是輪式坦克的區分方式了。但宏觀的來看,裝甲車和坦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而且源於人們的主觀習慣,那些像履帶、炮塔一類的特點並不是區分它們的主要方式。就像一戰最先出現的坦克,並沒有炮塔結構,也沒看有人叫它「突擊炮」呀。所以將二戰時那些並非以運兵為主的輪式戰鬥車輛看成坦克,也不是不可以。
  • 央視曝光國產城市戰輕坦:VT5有新造型,五大特點鑄就世界最強
    這兩種坦克外形尺寸近似,但在細節上存在差別。最大的外形區別是負重輪間距上面:兩種型號都採用6對負重輪布局,但第一種出現的「新輕坦」負重輪之間的間距相等,而第二種出現的「新輕坦」則採用了類似96式主戰坦克那種前面三個負重輪間距大,後面三個負重輪間距小的布局。這是兩種坦克車體最明顯的外形差別。
  • 細看:BA-64B裝甲偵察車 二戰蘇聯裝甲車的特例 堪稱歷史分水嶺
    坦克展廳進行了重新布置,將一輛BA-64B裝甲偵察車安放到中央走廊,這樣參觀者可以環繞這輛奇特的裝甲車,近距離觀看它的結構。由於兩側艙門處於打開狀態,因此可以清楚看到內部的設備。BA-64是蘇聯裝甲車設計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與BA-20相比,採用的多面傾斜裝甲結構為乘員提供了更好的保護。BA-64還擁有更高的功率重量比,並且將車輪設置在底盤的四個角,因此具有出色的機動性。
  • 從山寨M113到「阿勒泰」主戰坦克:土耳其自主研發的裝甲車輛
    其中,土耳其的三家公司FNSS、OTOKAR和BMC公司主要負責研製履帶式載具,其中包括了主戰坦克、輕型坦克、裝甲運兵車、步兵戰車等。ACV-15裝甲車。FNSS研製的ACV是一款13-15噸履帶式裝甲平臺,能夠與主戰坦克進行聯合作戰。這款平臺在設計時進行了模塊化設計,能夠集成不同的子系統,以執行不同的任務。
  • 坦克上面塗水泥?你見過300mm水泥裝甲嗎(非防磁層)
    ,於是各國開始在自己的坦克上安裝附加裝甲,最為常見的是德國的防彈裙板,不過並不是每輛坦克都能得到這種正規改裝的待遇,而且在防彈裙板出現之前,聰明的裝甲兵便在自己的坦克正面掛上了坦克履帶,這確實是個有效的方法,不過有的人並不滿足,然後有裝甲兵突發奇想我們就看到了下面這一種。
  • 國產「五對輪」坦克型號多,分不清?別急,快速入門的識別方法在這裡!
    >中國陸軍使用過的坦克,既有「六對輪」的,比如96式、99式;也有「五對輪」的,比59式、59-2、59-2A、69式以及79式,「六對輪」坦克型號不多,也是比較新型的產品,上鏡率高,很多人可以一眼看出差別,但「五對輪」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型號多一些,時間上也比較老,以致很多人分不清楚誰是誰,容易混淆。
  • 國產「五對輪」坦克型號多,分不清?別急,快速入門的識別方法在這裡
    中國陸軍使用過的坦克,既有「六對輪」的,比如96式、99式;也有「五對輪」的,比59式、59-2、59-2A、69式以及79式,「六對輪」坦克型號不多,也是比較新型的產品,上鏡率高,很多人可以一眼看出差別,但「五對輪」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型號多一些,時間上也比較老,以致很多人分不清楚誰是誰,容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