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時從一處明代炮臺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 。
明軍用火炮轟擊攻城敵軍
開花彈是爆炸性炮彈的別稱,因其爆炸時彈片四射,猶如花朵綻放得名 。開花彈源於北宋火器「火球」(原字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渾圓,內盛 火藥,裹以數層厚紙,點燃 火藥引線「藥捻」後用拋石器投入敵陣,炸燒敵兵,南宋時改用鐵炮發射 。「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紙制的外殼無法形成彈片殺敵,只有炸和燒兩種功能 。2、內部的 火藥硝碳磺比例為60:22:18,與黑 火藥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減 。3、重量輕,材質薄,射程太近 。為了克服這些缺點,鐵殼的「火球」出現了,這即為開花彈 。開花彈具體的發明時間無法確認,推測應在發明了鐵殼的爆炸性火器「霹靂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後,大體在南宋後期 。
明花彈被廣泛使用於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
感謝這些數據讓我們知道當時那裡的火炮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口徑為85毫米的,另一種是口徑為110毫米的 。從這些數據我們還知道了東西方的開花彈有一個區別:西方的開花彈是在鑄鐵彈體上開一個口,以木製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內裝上緩燃 火藥來引爆;而明朝的開花彈則是「球體表面有一突出臺體,高約0.6到0.7釐米,直徑約3釐米,臺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釐米的圓型小孔」,估計是在小孔裡插上「藥捻」來引爆 。因此「信管」、「藥捻」都是現代炮彈引信的始祖,也證明了東西方是各自獨立研製出開花彈的 。
明朝時的紅夷大炮,最初為仿造荷蘭重型前膛炮,但中國也學習並發展了很多細節技術
遠程重炮 : 紅夷大炮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裡!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淪為禮炮的三眼銃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 火藥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 。可能對歷史熟悉的朋友能夠想到,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 。
當時明朝軍隊的火炮除了裝備開花彈,還裝備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和霰彈 。實心彈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殺傷人員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實心彈直接命中的話非死即殘,但 努爾哈赤並沒有肢體斷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實心彈打死的 。再看霰彈,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構成,射擊時可以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一裡, 努爾哈赤是不會將軍營設在離城牆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彈也可以排除 。如此一來,只有開花彈是殺死 努爾哈赤的「真兇」,開花彈是鐵殼,可以及遠,同時爆炸時威力大 。推測當時的情況是一枚開花彈落在 努爾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彈片和衝擊波擊成重傷,不治身亡 。
清朝所謂「以騎射得天下」,因此對火器技術很不重視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異彩的開花彈,到了鴉片戰爭時中國竟然無人知曉,連清朝當時的火器專家丁拱辰也不知開花彈為何物,以至於李鴻章向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訂購開花彈,曾國藩設立安慶軍械所重新引進西式開花彈 。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時從一處明代炮臺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