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專題(上)——克卜勒望遠鏡:從難產到新生

2021-02-08 中國宇航學會

2018年10月30日,美國宇航局(以下簡稱NASA)宣布,預計工作壽命為3.5年的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因燃料耗盡,在超期服役直至工作了9年7個月零23天後,徹底退役,停止了所有在軌科學探索活動。從此,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在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之後,帶著滿滿的收穫和無盡的好奇心,溫和地走入了那個良夜。 

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是人類首個專門設計用來在茫茫宇宙搜尋類地系外行星的空間探測器。其質量為1.0524噸,長4.7米,最大直徑2.7米。該望遠鏡是由鮑爾航天集團作為主承包商研製的,在2008年具備交付狀態。


鮑爾航天集團,是全球第88大軍火集團。美國陸軍的單兵50瓦和單兵100瓦戰術電源系統就是該集團研製的。F-35戰鬥機的共形天線,也是鮑爾航天的產品。貝爾公司大名鼎鼎的OH-58D奇奧瓦武裝偵察直升機的觀測/瞄準系統,也是出自鮑爾航天之手。而屢屢用超高清的對地觀測照片引起我們對現代太空技術的讚嘆的數字地球公司,實際上是由鮑爾航天、柯達(嗯,就是那個在我們童年時代成為相機和相紙代名詞的柯達)還有福克空間這三大集團強強聯合誕生的高科技企業。

▲克卜勒空間望遠鏡


不過,整個克卜勒項目的立項過程卻是很曲折的。這一切,小火箭覺得需要從博魯茨基這位工程師開始談起。


博魯茨基就是在阿波羅時代研究飛船防熱系統的工程師。阿波羅計劃完成,留下一代傳奇。迄今為止,人類留在月球上的物品足足有170噸之多,而人類從月球取回的月壤和月球巖石則有382千克。


而阿波羅計劃留給人類的寶貴瞬間,除了阿姆斯特朗踏上那個腳印的時刻之外,還有阿波羅17號的那次回眸。


這張照片如今成為了地球上一家叫做騰訊的企業的一款名為微信的應用程式的登陸畫面,似乎在呼喚著人類早日重返月球。 


從外太空拍攝的地球的照片,喚醒了很多人的夢想。這其中,就有博魯茨基。博魯茨基在阿波羅計劃中,表現出色,獲得了阿波羅任務成就獎。


隨後,在1970年,已經31歲的博魯茨基並未像大多數工程師那樣,憑藉年輕時代參與大工程的經歷而去混資歷,轉行政,而是一頭扎入了他熱愛的行星探索事業。既然地球這顆行星這麼美,那麼太陽系內甚至太陽系外的行星,是不是也非常漂亮呢? 


到1987年,博魯茨基已經48歲了。按理說,應該是著手準備為退休生活培養一些愛好,去辦理釣魚協會或者房車協會的會員卡的時候了,但是,他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冒出這樣一句話:「我們對太陽系外面的行星,簡直是一無所知!」 


這下子可不得了。他的一席話,引起了同事間的大範圍討論。討論的話題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到底有沒有大量的系外行星?或者說,類似太陽系的這種一組行星小兄弟圍繞一顆恆星轉動的系統,在宇宙中是否是常見的?第二,就算系外行星是存在的,甚至是大量存在的,那麼靠什麼方法來發現呢?博魯茨基沒有和大家多說,直接就提出了解決方案。他把這個方案的意向報給了NASA的預研部門。 


方案還是比較有趣的:用一個空間探測器,凝視數千顆恆星。如果其中有的恆星有它自己的行星系統的話,行星繞到恆星前面(類似金星凌日)的時候,恆星的一部分光就會被擋住,這樣恆星的亮度就會出現周期性地變暗。 


NASA一開始還是感興趣的。於是,博魯茨基得以有機會陳述他的技術基礎:他早些年研究過行星的閃電,擁有用光度計來判斷星球情況的工程經驗。 


但是,很多同行還是不能理解他的方案,並且認為,就算理論上可以,工程上也不可行。 


博魯茨基急了,說道:「我早在1967年就已經有閃電和光度計的相關工程經驗了,是可行的!」 


在眾人表示有些懵的時候,老爺子拿出了他的阿波羅獎章,並且講述了往事。在上世紀60年代,還沒有超高速的高清攝影設備。而博魯茨基是研究阿波羅飛船的防熱系統的工程師,他迫切地想知道在高超聲速飛行狀態下,飛船防熱大底的激波是什麼樣子的。 


當他申請經費,要求專門為研究飛船防熱系統的激波建造高超聲速風洞的時候,一個明確的拒絕回應立刻就回絕了他。原因比較簡單,當時美國根本沒有建設高超聲速風洞的技術條件(實際上,直到今天,真正掌握這門技術的國家也只有美國和中國)。 


怎麼辦?博魯茨基有辦法。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被人稱作炮彈工程師的原因。博魯茨基想到,戰列艦巨大的16英寸(406毫米)艦炮能夠在瞬間賦予1.225噸重的炮彈762米/秒(馬赫數2.2418)的速度,這巨大的出口動能能夠讓1噸多重的炮彈飛行38公裡遠。這是當時他能夠想到的除核武器之外,爆發力最強的試驗設備了。 


當時是20世紀60年代,距離二戰結束還沒有太久,有大量的二戰艦隻甚至還來不及拆解。博魯茨基通過他在海軍的關係,搞到了兩門巨大的艦炮。在他精通空氣動力學的好友的幫助下, 其中一門艦炮加裝了超聲速噴嘴,當發射藥被點燃,炮聲響起的時候,這門炮能夠以15倍聲速的速度瞬間拋出136千克的空氣。另一門艦炮則緊接著開炮,這門炮並不發射空氣,而是發射一枚特殊的炮彈。兩門炮是頭對著頭,炮口瞄著炮口的。第二門炮發射的炮彈的頭部,就是阿波羅飛船防熱大底的氣動外形。 


這枚炮彈以相對於地面3倍的聲 速撕裂迎面而來的快速氣流,這樣就構建了一個阿波羅飛船模型的18倍聲速空氣動力學實驗條件(炮彈3倍聲速 + 迎面氣流的15倍聲速)。 


博魯茨基在兩門大炮的炮口之間,布置了大量光度計。當阿波羅飛船模型快速飛過的時候,伴隨著巨響,會有一系列斜激波出現。這些斜激波會改變當地空氣的密度,從而使得其透光率發生變化。 


就是這樣,依靠光度計的測量數值,博魯茨基間接地了解了高超聲速飛行的斜激波的情況。

▲德爾塔2火箭送克卜勒望遠鏡升空


博魯茨基的光度計的方法,用於探測系外行星,理論上是可行的。 


當行星轉到恆星前面時,恆星的一部分光線就會被擋住,光度計就能夠測到一個光度變弱並再次恢復常值的現象。 


1992年,博魯茨基帶領團隊,興衝衝地正式向NASA提出了項目申請,想要用這種方法來搜尋系外行星。然而,等來的是拒絕。原因比較直接:NASA太缺錢了,為了保證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項目能夠存活下來,其他所有空間望遠鏡的項目都被取消了。 

▲克卜勒望遠鏡的傳感器    

▲克卜勒望遠鏡的傳感器陣列


奔向太空的NASA的預算比起努力稱霸全球的軍費預算來說,還是太少了。這個情況,其實至今也沒能得到改善。2019財年,NASA的總預算為199億美元,而美國軍費預算為7160億美元。軍費預算是NASA總預算的36倍! 


1990年4月24日,哈勃空間望遠鏡搭乘發現號太空梭進入太空。但是隨即就發現,鏡片出了點狀況。在1992年,正是太空梭項目和哈勃空間望遠鏡在軌維修項目的關鍵一年,博魯茨基團隊表示理解,願意為「哈勃」讓路。

後來,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光學系統得到了非常成功的糾正和升級,已經能夠以較為良好的狀態工作了。 


不過,哈勃空間望遠鏡是可見光望遠鏡,擅長直接對恆星發出的光進行觀測,而且其凝視觀測的範圍較小,對於本身不發光的系外行星和同時搜索大範圍天區的任務並不擅長。而這,正是博魯茨基的特長。


1994年,自上次被拒後,苦等了2年的博魯茨基認為,機會來了。他第二次向NASA提交了申請。他給項目命名:FRESIP。這是「和地球大小相 仿的星系內環行星概率探測」的縮寫。 


然後,再次遭拒。


事後,大家分析原因,一致認為是這個名稱太難記了,評審委員會的那些傢伙們可能連名字都想不起來,根本沒法提議來贊成。當然,很多人認為博魯茨基的想法過於科幻,也是部分原因。

名字,一定要有個好名字,這是博魯茨基團隊第二次被拒之後總結出來的經驗。於是,他們花了很大力氣,請到了炙手可熱的科學家、科普大師、科幻作家卡爾·薩根來給項目起名字。 

▲當行星轉到恆星前面時,恆星的一部分光線就會被擋住。光度計就能夠測到一個光度變弱並再次恢復常值的現象


作為行星聯合會創始人的卡爾·薩根對博魯茨基團隊非常支持。他一方面遊說NASA拿出一些經費來支持行星探測,另一方面,開始冥思苦想,為項目起個好名字,以便替代那個沒人能記住的FRESIP項目。 


卡爾·薩根想到了克卜勒這個名字。生於1571年的約翰-尼斯·克卜勒是德國皇家數學家,同時也是華倫斯坦將軍的首席顧問。克卜勒基於對天體運行的觀測和分析,得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在克卜勒的墓志銘上,銘刻著這樣的句子:原文:Mensus eram coelos, nunc terrae metior umbras Mens coelestis erat, corporis umbra iacet.(曾去量天高,今來測地深。吾魂歸上蒼,吾體眠此地。)


克卜勒對天體物理學和數學有著巨大的貢獻,同時他改進的天文望遠鏡也是與伽利略的那把望遠鏡可以相提並論的高性能天文觀測工具。 


好名字!這個名字,一方面預示了項目是和行星探測有關,一方面則是紀念克卜勒對行星運行理論和望遠鏡製造技術的貢獻。 


但是,在1996年年底,博魯茨基興衝衝地向NASA報上項目的時候,又被拒了。這一次,被拒的理由是:用於探測系外行星的CCD傳感器技術並不成熟。

從1987年提出構想,到1992年第一次提交申請被拒,再到1994年第 二次提交申請被拒,然後到1996年第三次提交申請被拒,轉眼就到了1997年,整整十年過去了。 


克卜勒項目有了響亮的名稱,卻還未迎來錦繡的前程。 


行星聯合會的創始人卡爾·薩根博士奮力向NASA推薦。他本人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在他巨大的影響力下,NASA鬆口了:如果博魯茨基團隊能夠在地球上造出一個能夠證明確實可以可靠工作的CCD傳感器系統的話,一切都有商量的餘地。機會難得!博魯茨基向卡爾·薩根博士表示了衷心地感謝,然後就一頭扎進了地面原理樣機的研製工作中。 


1998年初,博魯茨基團隊的原理樣機研製成功!他們建造了一個系統,能夠同時對6000顆恆星進行觀測,同時具備初步判斷該恆星是否有行星環繞的可能性。可惜的是,該系統位於地球表面,難免會受到地球大氣活動的影響。


1998年,博魯茨基團隊正式向NASA 遞交了第四次申請。然而,還是被拒了。原因:雖然原理樣機在地面上能夠勉強工作,但是在太空中如果受到各種幹擾,還能不能工作可就不知道了。

1998年,克卜勒項目團隊到了非常艱難的時候。整個團隊租住在利克天文臺山頂舊址的小破屋裡。這個帶有破洞的小圓頂,見證了人類在19世紀對天文學的痴迷,如今則正在見證人類天文學家在20世紀末的窘迫境地。 

▲克卜勒望遠鏡在廠房


山頂沒有淋浴條件,整個團隊要冒著被蛇咬和被美洲獅撲殺的危險,穿過密林小路去山腳的鎮子上找個可以洗澡的地方。到2000年,他們終於又證明了克卜勒系統對幹擾的強大抵抗能力。整個系統設計完備,13年來,他們始終在堅持。 


公元2000年1月,NASA給克卜勒團隊發來一份郵件:你們贏了,來宇航局領錢。


其實,美國宇航局的大大小小的部門,在這個時候,已經悄悄資助了100萬美元給克卜勒項目了。這些努力的堅持和悄悄支持,就像緩緩飄落的雪花,雖輕柔,但卻更能有沁潤靈魂的力量。

6億美元,在2002年到帳,克卜勒空間望遠鏡開始動工建造。2008年,克卜勒空間望遠鏡達到交付狀態,實際耗資6.92億美元(約47.69億元人民幣)。相較於1990 年的哈勃空間望遠鏡項目21億美元的造價(另有後來的8億美元在軌維護費用),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對於預算的控制是非常好的。 


完工後的克卜勒望遠鏡在位於佛羅裡達州泰特斯維爾的有效載荷處理中心的超潔淨室中,準備進行初步測試。


克卜勒空間望遠鏡計劃是美國宇航局正式立項的探索任務,是人類首個系外行星空間望遠鏡項目。它專門用於探測銀河系內的區域,努力去探尋太陽系之外、銀河系之內的可供人類居住的行星。 


2009年2月21日,工程師們將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放到了德爾塔-II運載火箭的載荷艙內。 


而對克卜勒項目有所了解的人知道,從1987年博魯茨基提出概念到此時,整整22年過去了! 


博魯茨基老爺子,已經年入古稀。不知道他當時是否回想起了自己在48歲的時候,在辦公室裡說出那句:人類 對太陽系外的行星簡直一無所知。 


這個情況,因為他長達22年的堅持,將會產生根本的改變。 


進入發射協調的時候,已經多次推遲發射的克卜勒項目,有些等不及了。2009年1月,美國空軍主動找到了克卜勒團隊,告訴他們了一個好消息:原定於2009年3月初發射的美國空軍GPS導航衛星(GPS IIR-M-7)準備推遲到月底,讓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先打。 


原本大伙兒是非常高興的。當然,後來團隊知道了真實原因後,就有些哭笑不得了。原來,美國空軍認為德爾塔-II型火箭7925構型的第三級,可能有一些可靠性方面的問題。為了穩妥起見,他們讓同樣使用7925構型的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先打,看看情況再說。


2009年3月7日,協調世界時03時49分57秒465毫秒,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從1987年到2009年,歷經22年,終於從設想迎來了發射升空的時刻。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將會為我們揭開一個終極問題的答案提供關鍵線索。


該文收錄於《太空探索》2019年01期

文/小火箭邢強

相關焦點

  • 發揮餘熱的行星獵人——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這架被稱作「克卜勒」的太空望遠鏡在辛勤工作近10年後安祥地漫步在繞日心軌道上,看著眼前這片無際的星空,就像「老人與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10月30日宣布,該機構的「行星獵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燃料已用盡,目前已「光榮退休」。在9年觀察任務期間,克卜勒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
  • 【科普】丨克卜勒望遠鏡「退休」,太空功臣,保重!
    退役後的克卜勒望遠鏡,將停留在繞太陽系軌道,周期性地經過地球,這臺太空望遠鏡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採集了大量數據,揭示出宇宙中可能隱藏著數十億顆行星——甚至可能比恆星的數量還多。科學家們通過對克卜勒望遠鏡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夜空中可見的恆星中,有20%到50%可能具有較小的行星,可能是與地球體積類似的巖石行星,並且很可能位於與母恆星距離適中的適居帶中。這意味著它們的表面上可能存在液態水,而液態水是我們已知組成生命的重要成分。
  • 答: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
    上期我們講到,10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正式退役。其實,早在2013年,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就遭遇重大故障,在經過數個月的努力後,NASA宣布放棄修復,克卜勒望遠鏡就此結束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主要任務,但仍用於科研工作;到了今年7月,其燃料就已即將耗盡,終於在10月末迎來正式退役。
  • 問: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
    問: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使用的是什麼方法?最近,就在10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正式退役。歷經9年的探索工作,克卜勒望遠鏡因燃料耗盡而無法繼續開展作業,它會在當前所在軌道停止工作。9年間,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其中許多行星可能孕育著生命。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光榮「退休」;「芭蕉葉」竟是最古老的動物丨科技早新聞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該機構的「行星獵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燃料已用盡,目前已光榮退休。在9年觀察任務期間,克卜勒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共確認了2681顆的行星。其中許多行星的大小被證明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之間。
  • 生活在外星球:克卜勒-186f
    發現類地行星克卜勒-186f近年來,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其他天文臺,已經發現超過1800顆太陽系外行星
  •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有多牛 為什麼發射一再難產?
    原定於2014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已經難產了若干次了,一拖再拖,最新的消息是2021年發射升空,這次能夠如願以償嗎?誰也不知道。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是NASA(美國航天局)、ESA(歐洲航天局)、CSA(加拿大航天局)聯合研發的紅外線觀測用太空望遠鏡。
  • 除了韋伯望遠鏡,未來4大巨型太空望遠鏡
    隨著最近發射的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於2018年4月18日(周三)發射,許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下一代太空望遠鏡上,這些望遠鏡將在未來幾年內進入太空。這不僅包括目前計劃於2020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還包括將於本世紀30年代部署的其他先進太空飛行器。
  • 小小望遠鏡,是一個國家光學工業的縮影
    作為第一個認識到望遠鏡可用於天文研究的人,伽利略對望遠鏡的改進主要是增強其放大功能。也正是他,讓天文學從此進入望遠鏡時代,並改變了整個世界。同一時期,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也開始研究望遠鏡,在《屈光學》裡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組成,但他並未投入實際製造中。到了1613年,沙伊納將克卜勒的構想付諸於現實。
  • 「軍用望遠鏡」之二
    相傳1608年,一位名叫漢斯·利伯希(HansLipperhey)的荷蘭眼鏡商人發明瞭望遠鏡並註冊了專利,筆者個人認為註冊專利倒是很像一位商人的行為,至於發明,當時的歐洲有很多國家都可以生產光學透鏡,眼睛製造商的工廠、店鋪裡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透鏡,將兩片透鏡疊加窺看,是或早或晚總會發生的事。就像很多的科學發明都源於一些偶然的發現一樣,望遠鏡究竟是誰發明的,可能不會有準確答案。
  • 鑑賞戰場千裡眼——軍用望遠鏡
    周恩來在蘇區一直使用的是一具8倍蔡司,彭德懷使用的是繳獲敵軍的6倍蔡司軍用望遠鏡。粟裕大將特別喜歡望遠鏡、指北針、地圖。毛澤東主席直到建國之後,到外地巡視一直使用戰爭年代所獲的美制6倍望遠鏡。我個人十幾年來通過購買、易物、拍賣以及朋友出國幫忙採購等方式,雖然收藏了一些中外各國的望遠鏡,仍感覺品種數量遠遠不夠。
  • ​最棒的聖誕禮:最強最貴最難產的太空望遠鏡,終於開啟發現之旅
    史上最強大、最昂貴、最難產的太空望遠鏡——JWST終於順利發射,一飛沖天,開啟前所未見的探索發現之旅。
  • 阿雷西博望遠鏡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阿雷西博都是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這個紀錄直到2016年,才被中國的天眼望遠鏡打破。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阿雷西博的樣子,是在大學一年級的專業課上。老師為我們新入門的天文系新生,介紹世界著名的重要天文臺和望遠鏡。阿雷西博的畫面在投影上一出現,我就覺得自己屏住了呼吸。實在是太大了!
  • 軍用望遠鏡與民用望遠鏡的區別
    很多想入手望遠鏡的朋友必定糾結不已,想買一款好的望遠鏡,價錢不便宜,必定會斟酌再三,聽說軍用望遠鏡好,但對於望遠鏡知識的極度缺乏,並不能分辨其好壞與真假,於是猶豫不決。其實根據使用環境、觀測對象不同,軍用的與民用的存在很多區別。 1、它們的光學系統各有不同。軍用望遠鏡大多帶有分劃板,分劃板可概略測量目標角度的方向角、高低角和距離。
  • NASA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完成發射前的最終功能測試
    測試團隊成功完成了兩項重要的工作:確認天文臺的內部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轉,以及飛行器與其配備的四臺科學儀器可以在空間中使用的同一網段上正常接收和發送數據信號。這些工作的完成使得韋伯在今年十月發射越來越近。隨後,由位於巴爾的摩的空間望遠鏡研究所的韋伯任務操作中心( Webb’s Mission Operations Center,簡稱 MOC )依次向四個科學儀器發出啟動、移動和操作的命令。在測試期間,該天文臺被視為在一百萬英裡外的軌道上運行。為此,飛行操作團隊將太空飛行器與深空網絡( Deep Space Network )連接起來。
  • 斯皮策空間望遠鏡下的「恆星工廠」-W51星雲
    雖然該區域的可見光被星際塵埃所阻擋,但通過紅外線,它在NASA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中現了「原形」。17年前的本周,NASA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於2003年8月25日發射升空。該太空飛行器已於2020年1月30日退役。
  • 什麼望遠鏡好?軍用望遠鏡和民用望遠鏡又有什麼區別?
    總有朋友在問軍用望遠鏡和民用望遠鏡的區別,什麼是軍用望遠鏡,軍用望遠鏡和民用望遠鏡並沒有截然分開的標準。通常我們所說的軍用望遠鏡限指手持式以觀察搜索為主要目的的列裝部隊或按列裝部隊的標隹生產的雙筒望遠鏡。 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軍用望遠鏡,它由正規軍工廠或者軍工廠延續廠家生產達到軍用標準的產品。因戰場,一般情況下軍用望遠鏡的設計必須考慮比民用望遠鏡更多的環境。
  • 探索哈勃望遠鏡!人類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
    >  01 哈勃空間望遠鏡
  • 地球上10大望遠鏡:它們如何測量
    地球上的十個巨大望遠鏡美國國家科學院一份期待已久的報告稱,下一代地面望遠鏡獲得了優先權。他們將加入許多現有的地面望遠鏡和較小的空間望遠鏡,它們已經凝視著超新星,星系和星空中其他遙遠的物體。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最大的地面天文工具之一是39英尺(12米)的無線電天線,到2012年將達到66根,構成ALMA的主要陣列。每個天線重達100噸以上,需要巨大的履帶車輛將其移動到3英裡高的智利Chajnantor平原。至少在新競爭者出現之前,這最終將有助於使ALMA成為有史以來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