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將軍的技能機制再調整,本次調整不僅涉及到數值,最重要的是涉及到了底層的技能機制!技能數值好改,但技能機制的調整意味著角色上限、陣容搭配,甚至是對環境的適應性都很可能發生變化,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本期,我們將通過分析改版後的技能,探討雷電將軍的作用!
先說結論,雖然目前很多玩家並不看好雷電將軍,但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角色!
雷電將軍突破等級增加的屬性由V1的「雷元素傷害」調整為「元素充能效率」,90級時基礎生命值為12907點,普通攻擊的倍率和刻晴相差不多,對數據模擬感興趣的玩家可以直接用刻晴的普攻做數據模擬。雷電將軍的E技能為後臺脫手技能,召喚雷眼協同攻擊,雷眼持續25秒,技能冷卻10秒,這就意味著雷電將軍可以做到無限掛雷。
雷眼本身輸出倍率較低,9級時僅有71.4%的協同攻擊倍率,作為對比,同等級的雷主大招協同攻擊倍率為55.8%,奧茲的協同攻擊倍率為151%,雷眼的輸出倍率僅比雷主的大招略高,甚至不到奧茲的一半,且輸出頻率為0.9秒一次,跟不上宵宮的輸出頻率。
所以,從E技能設定上來看,雷電將軍可以打副C,但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後臺脫手副C,那麼雷電將軍到底是什麼定位,又到底發揮著什麼作用?
雷電將軍的E技能有一個特性:依據角色的大招能量提升角色的大招輸出,9級倍率為0.3%,按照80點能量計算就是24%。結合雷眼近乎無限的持續時間,等於說,雷電將軍能夠為全隊角色提升18%-24%的大招傷害加成,這才是E技能最核心的機制,請各位讀者記住這個特性!
雷電將軍的大招機制是比較複雜的,全隊角色開啟大招時,會按照0.2%的元素能量來提升願力層數,願力層數越高對雷神大招的提升幅度越高,原效果為「0.97%的傷害」,現在改為「提升7%/0.87%的攻擊力」。
(註:此處文案存在重大歧義,第1種理解是傷害加成,第2種理解是基礎攻擊倍率,第3種理解是7%針對無想一刀,0.87%針對附魔攻擊,還有第4種理解是7%為傷害加成,0.87%為攻擊力加成。)
雷神附魔後一套普攻時間約為2.3秒,算上後搖、網絡延遲、硬體卡頓、操作手法等客觀因素,實際附魔後能夠打出2-3套普攻,而這個普攻是享受「大招傷害加成」效果的,也就是說,「絕緣4件套」可以加成這7秒的附魔普攻!
我們無需知道究竟哪一種才是正確的理解,因為無論是哪一種理解,都足以證明雷神大招具備超強的爆發與持續輸出能力!
雷神的大招聯動天賦1和天賦2,解鎖天賦1後,附近的角色獲得元素微粒或者元素晶球時,可以獲得2層願力,這個設定就是為了讓大招為60能量的角色也能加入雷神的體系,本質上是為了提升雷電將軍的陣容寬容度!
天賦2按照雷神「元素充能效率-100%」的計算方式提升雷元素傷害加成,以及大招附魔後的回能效果。若按照200%的元素充能效率計算,則能夠提升40%的雷傷加成,大招後7秒內總共可以恢復20點能量。
雷電將軍主要輸出集中於開啟大招後的7秒內,但改版後的大招冷卻18秒,有11秒的輸出缺口,因此,這個角色就是一個「輔助+階段性爆發」的定位,在大多數常規陣容中,她只能做一個補刀型副C角色,就如同「副C流行秋」,但有兩種特殊情況除外!
一是以雷電將軍為核心的大招流,例如搭配「雷電將軍+北鬥/香菱+行秋+萬葉」,二是和其他階段性爆發主C搭配形成的雙C流,比如 「雷電將軍+魈+行秋」的組合(此處僅為舉例)。
很多人認為「加速大招回能」是一個無所謂的設定,雷電將軍的定位也很模糊,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要知道大招能量是角色的主要設定之一,雷神的回能等於是直接幹涉了遊戲底層的框架設定,再加上其帶來的24%的大招傷害加成,以及持續7秒的爆發輸出能力,這就是能夠直接提升全隊輸出能力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