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是《任廷昌》,紀念一位英雄戰士。
1952年,朝鮮的中青年大多上了前線,農村很多地方只剩下婦孺老弱,勞動力缺乏。十二軍派出一些同志幫助朝鮮金化郡古直裡的農民插秧,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春耕時節。
突擊隊隊長任廷昌冒著被遠程炮火襲擊的危險,幫金大娘家搶種。5月1日中午,炮彈呼嘯而來,他急忙為同志們找地方隱蔽。剛剛安頓好戰友,夾著泥沙的彈片就擊中他的背部和腰部,當場犧牲。當年10月,古直裡人民特地向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送了一份特殊的禮品——米糕,所用的大米就是任廷昌犧牲之地上長出的。1953年3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批准,為任廷昌烈士追記一等功,授予「二級愛民模範」光榮稱號。
十二軍文工團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合唱《任廷昌》,由文工團三隊隊長楊青作曲。「……阿媽妮牽著金鳳悼念,哀唱:這秧苗長得肥又壯啊,我卻看不見春耕的孩子任廷昌……」旋律激昂而深情,朝鮮老鄉感動得熱淚盈眶。後來我從報紙上看到,朝鮮人民也創作了懷念任廷昌的歌:「我們親愛的任廷昌!如今已是秋收時光,這是你用血澆種的稻穀高粱,一顆顆長得又肥又壯,我們要把它留作種子,撒在全朝鮮的土地上,讓你的名字遍地流芳……」
另一首歌,就是由作家管樺作詞、作曲家張文綱譜曲的著名故事大合唱《飛虎山》。
飛虎山阻擊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三十八軍的一場著名戰役。《飛虎山》大合唱所講的就是這場阻擊戰中一個關於情誼的故事。志願軍在飛虎山上戰鬥了五天五夜,三天顆粒未進。一位朝鮮母親想為志願軍送飯,她把孩子暫放在無人的山洞,冒著風雪槍彈上山。母親送飯回來,孩子卻不見了蹤跡……幾經兜轉,母親在志願軍部隊找到安然入睡的孩子。原來,是一個志願軍戰士途經山洞,聽見啼哭,擔心孩子安危,將他抱上山來。
我在合唱中擔任唯一的女聲獨唱,扮演那位朝鮮母親。記得在前線排練時,隊長楊青指導我們一句句記譜,逐字學唱。這部接近於清唱劇的合唱,受到戰士們的熱烈歡迎。技巧簡潔,故事卻有感染力,講英勇精神,又講深厚情誼。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一次傳記文學的出版座談會上遇到詞作者管樺,時隔多年,唱起當年的深情旋律,依舊動人。後來,管樺專門送給我《飛虎山》的完整曲譜作為紀念。
1954年,我從朝鮮回國,後到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退休後返聘工作至1998年。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等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作為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我衷心感謝習近平總書記給予我們彌足珍貴的榮譽和關懷。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黨委書記、社長皮鈞同志專程送來國家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我非常感動、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