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十虎將三野大將為什麼不服粟裕?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由華東野軍編成的,也稱「華野」,陳毅任三野總司令官,粟裕為副司令官。眾所周知,三野大將很多,但大部分軍官對粟裕不服,而且基本上和粟裕矛盾。這是為什麼?三野十虎將1、大將之首--大將粟裕2、傳奇勇將--許世友3、壯族大將--韋國清4、文武兼備--宋時輪5、鐵面將軍--王建安6、軍中的儒者--葉飛7、常勝將軍--中將聶鳳智8、拼命三郎——中將陶勇9、必勝將軍--王必成10、「皮有功,」——中將皮定均三野大將們為什麼不能戰勝粟裕呢?七月分兵後,粟裕代表華野向中央匯總了報告書。主要是說「戰略上過於樂觀」。譚震林不贊成,戰略上的問題說不大,主要是組織指揮和戰術上的問題。陳毅也承認了當時譚的意見。譚還特意給粟裕寫信。粟裕同志直率地指出,「軍事上總是粗心大意,遠見不足」「總是只看一兩步」「不能簡單樂觀地討論問題,所以不能明確問題」。粟裕聽了這個,有些情緒,單獨去中央電自動要求處分。部下看法:葉飛:「吳文文以前是我們手下的敗者,現在竟然敢隨著我們的屁股追!葉飛現在有暱稱,你知道嗎?陶勇去世了。被稱為西瓜。」王必成一直直來直往:「過去手下失敗者,現在追著我們東奔西走,到處躲藏。他真丟人!我認為造成這種事態的責任,粟裕同志、陳毅同志也有責任。」戰士的意見更大了。「反攻反攻,把山東弄丟了。手上拿著煎餅,咬著蔥。形勢很好,思想不通。有什麼意見的話,我就回華中。」粟裕連打了。4、雖然也討論了5個戰敗,但是沒有討論重要的問題。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所以接著在土山集又輸了。1947年9月陳粟率6縱10與縱1縱3合流,又與陳唐兵團4縱8合流。粟裕決定集中五個縱隊的絕對優勢兵力使山集消滅國民黨第十一師團,激戰三天後再次飲恨歸來。其實戰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兵力優勢不足。南臨終時是3-4個縱隊打一個師。兵力足夠。粟裕繼南麻輸給胡想後,再輸給胡璉,再也不把粟裕放在眼裡。淮海戰役竟然有勇氣,跳在粟裕的包圍圈裡,之後又成了金門,步登島、南日島多次全殲玉米浴部隊。渡江之戰之後,三野上下都很弱,非常厲害。當時的情緒是:「過河過河,沒有放槍,追擊,不堪一擊。」粟裕給葉飛下了一個命令。葉飛指揮常熟一帶的10個兵團,一天控制著上海的淞滬和寶山等地。常熟一帶的十個兵團離上海還有一百二十公裡。部隊行軍每天只走60-70公裡。葉飛憤怒地罵粟裕:「你TMD能指揮戰爭嗎?」粟裕的回答:「也許完全沒有戰爭。去上海是勝利的。」葉飛當時並沒有考慮戰爭的做法,粟裕他們是怎麼接收上海的。無視軍事準備,作戰的配置非常雜亂,戰前沒有決定各部隊的任務。這是因為粟裕等三野幹部輕率相信敵人準備起義,上海和北京一樣,完全不打也可以。三野在解放戰爭後期的金門、步登島等一系列戰敗的原因都輕敵,而輕視敵人的根子可以說是三野的軍事主官谷裕。因此,粟裕在部下眼裡威信不高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能力不足,所以經常戰敗。只是,現在對粟裕的宣傳過度了,無限地誇大了他的作用。而且他只說了戰爭的勝利,很少講他打的敗仗,在一些對軍史了解得一知半解的菜鳥心中就成了「常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