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秒生產一個口罩,為什麼我們依舊買不到?

2021-02-28 南風窗

新冠病毒以強大的傳染性和致命力使全世界進入某種戰時狀態。

專家稱,咳嗽、打噴嚏,乃至說話產生的飛沫是新冠的傳播途徑,致使往日裡毫不起眼的口罩,一時間成了戰時堅硬的裝備。沒有它,如同戰場「裸奔」。

一罩難求。有關口罩「缺貨、無貨、預售」的字眼充斥大街小巷。那些買不到口罩的人,為抵禦病毒入侵,在無奈之下發揮出驚人的「民間智慧」,頂著水桶、泡麵盒、柚子皮甚至胸罩棉搶了人們的眼球。

而一罩難求的另一面,是令人興奮的數據——中國生產了全球約50%的口罩,生產速度僅0.5秒/只,每日最大產能2000多萬隻,年產則達50億隻。

0.5秒生產一隻口罩,這個速度堪比音速。但是事實是,消耗更快,有人稱接近光速。

在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這話沒錯。前不久一批發往重慶的口罩被大理「截胡」上了熱搜,它不僅荒唐,也是眼下口罩緊缺的一個截面。

口罩成了必需品甚至奢侈品,原因遠比一個人口基數龐大來得複雜。

疫情籠罩,全國各地的口罩生產廠火力全開,一場與病毒的時間賽跑拉開序幕。

蘇陽是河南省一家口罩廠廠長,疫情爆發後,工廠接到了大量的訂單,蘇陽召回了70%的員工。工人高強度作業,機器高強度運轉,工廠滿負荷運轉,每天生產4萬隻口罩。

訂單仍然源源不斷,但工廠產能不能提升。比如需要人手,蘇陽在微信裡發出了招聘啟事。但「不好招,疫情影響下,很多工人來不了」,他向《南風窗》記者坦言。

讓蘇陽等待的,還有原材料。關鍵原材料,比如製成熔噴布的聚丙烯等,在疫情發生前是按需採購和生產。如果沒有訂單,原材料的供應商不會留餘量。

再比如口罩上捏緊鼻子的那個小小的鋼圈,以及掛勾耳朵的繩子,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也曾對媒體表示,它們都不是口罩廠自己生產,得靠上遊的生產廠給它配套。

換句話說,像蘇陽開設的口罩廠,其實只是偌大的口罩生產鏈中的一環。要完成一隻口罩的生產,還需上下遊企業聯合作業。

由於春節假期的影響,產業鏈上的企業尚未全部恢復。像蘇陽的口罩廠一樣,截至2月10日,據全國22個省份的最新數據顯示,口罩企業復工率超過76%,它們中大多數口罩企業也都處於在儲備下生產,原材料供應則陷入了不足的境地。

工廠的忙碌、人手的不足、原材料的緊缺,是如今口罩生產行業面臨的真實困難,但僅僅是口罩供應不足的前奏。

口罩供應不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等到口罩「組裝」完畢後,還不能立即打包送往各個銷售地。在那之前,需要走一個解析消毒的流程。

什麼是解析消毒?簡單來說,如果不走這個流程,口罩上會有環氧乙烷殘留,不但刺激呼吸道,還有致癌物。而這個流程所需的時間一般是7天到14天。這也是為什麼工信部曾表示,大年初一生產的那批次口罩直到2月8日才開始銷售。

這就意味著,一隻口罩從產能到供應,從物流到配給、零售,完成每一個環節都要一定的時間投入。而這,恰恰被大眾忽略了。

進一步講,要銷售,要供給充分,得靠物流支撐。而物流可以支撐的前提則是交通運輸渠道的相對暢通。但眾所周知,疫情爆發之初,多地「硬核」封道、停運以求自保,口罩即便加班加點生產出來了,也運不出去。

口罩生產廠的產能有限,短時間內即使採取滿負荷的狀態,仍不能彌補巨大的需求。買不到口罩對應的另一個問題是,在供給仍不足的時候,如何分配?

分配是一門學問,是社會的經濟資源配置過程。其中勞動產品的分配,反映的是人們社會生產關係的一個方面。這種分配是價值的分配,體現出社會價值觀。

現實的成例是湖北和武漢紅十字會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像紅十字會這樣「專業」的機構都在分配這點事兒上一再敗走麥城,從這個角度講,物資生產容易,分配才具有挑戰性。

現實的情形是,一邊是「囤積熱」,一邊是「口罩荒」。這無疑是疫情期間政府迫切需要合理平衡的問題。 

放在過去,沒有病毒侵擾的時候,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在市場機制裡,價格反映物資的稀缺程度。需求端,價高者得,讓更有需要的人獲得。生產端,價格影響利潤,以此指揮生產。

但在特殊時期,比如疫情肆虐的當下,市場機制暫時失靈了。它的矛盾在於,如果口罩是價高者得,而不是用於最有利於減少疫情傳播的人,比如醫生、病人,那麼,每個個體「囤貨」的恐慌行為,從整體上看,是在相互傷害。

合理解決口罩的分配,目前我們看到了兩個措施。

一是,限購。不少城市採取了預約、搖號的方式,讓每人一周能買到兩個口罩,以抑制囤積口罩,以及避免人們在藥店聚集出現交叉感染的可能。

需要看到的是,這個措施在本質上沒有提高分配效率,也沒有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因在於,限購是針對大眾的,其結果是並沒有把口罩分配給最需要的人。比如,有的人每天都需要出門上班,有的人可以在家線上辦公,他們對口罩的需求是有差異的。限購、定量,看似絕對公平,實則對比如必須外出這類需求強的人來說,就是不公平的。

這反而可能加劇恐慌程度,激發人們的囤貨欲望。某藥房工作人員告訴《南風窗》記者,有顧客在深夜時去敲開藥房的門,掏出現金,試圖讓藥房為他預留幾包口罩。

二是,低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價格上漲,會釋放出短缺的信號,會刺激恐慌性需求。因此,懲治惡意漲價的商家、打擊發國難財的行為,是必要的。

然而,強制價格與市場的自我調節天生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是,上遊渠道的價格已然抬高,甚至高得離譜的時候,對於經銷商而言,「賣價飆升,也是無奈之舉」。

疫情期間,一位線下經銷商向《南風窗》記者透露,他眼睜睜看到口罩的價格一步步上升。從疫情之前的3.5元/10個的進價,到2月初漲為了25元/10個,再過幾天就是40元/10個了。

令經銷商更無奈的是,如果把包括運費增加等因素加起來,即使他按所謂成本價賣出去,按理說這樣的價格基本沒有利潤可言,但是他也擔心被舉報。

現在,他乾脆不進口罩了。

針對限價和限購的問題,一位公共衛生專家就提出,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告知公眾——這些措施都只是暫時性的。

當春節後復工、擴大供應量後,口罩供應將逐步跟上,便可正常購買了。換句話說,只要口罩的產能供給足夠充分,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那麼,能不能儘快調動更多人手加入「口罩生產大軍」呢?

首先,要看看中國有多少家口罩生產企業。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3日,中國經營範圍含「口罩」「呼吸防護」的企業共有1.66萬家。顯然,這1.66萬家企業中很多只是和口罩相關的上下遊企業,不可否認是,這其中還有一些是註冊信息未更新的空殼公司。

其次,從地域分布來看,持有醫療器械註冊證的醫用口罩生產企業分布最密集的省份分別為河南、江西、江蘇、湖北、廣東、山東,這6個省總共佔比逾7成。而行業排名前三的中國本土口罩企業,擁有的市場份額不到25%,都不算大,其他很多都是產量參差不齊的中小企業。

如此一來,可以看到,中國口罩企業呈現出兩個特點:以中小企業為主,並且地域分散。

對任何產業來說,它小且散,問題就是資源調配和動員能力必然受到削弱。無論是從上面往下面,還是從政府往市場的這兩個傳導過程中,信息傳達的精度和行政驅動的力度都會雙雙出現損耗。在面臨疫情這樣突發事件之時,產業鏈重啟的速度和維持生產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那麼,為什麼我國口罩行業小且散呢?追溯原因,其實是一個「特殊市場」自然演化的結果。

2003年非典的到來,推動了口罩行業發展的第一次大爆發。在那之前,我國的口罩企業寥寥無幾。但非典過去後不久,口罩需求下降,當時一大批盲目擴產的企業被迫關閉。

直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爆發,口罩的需求再次猛增,又有一大批工廠投資擴建新的口罩產線。但產能過剩和淘汰的故事,在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後,又一次上演。

一路走來,口罩這個行業一直飽受利潤微薄、產能過剩的折磨。單純生產口罩的企業存活率不高,大多數企業被迫轉產,或者只是把口罩當做邊緣性產品來生產。除特殊情況外,大部分企業堅信,守護好「大客戶」,即是最現實,最經濟的生存法則。

要說「大客戶」是誰,則是口罩採購量最大的公立醫療機構。換句話說,口罩行業幾乎是一個並非完全競爭的2B市場,而不是競爭更加自由的2C市場。

在我國,公立醫療機構是屬地治理,醫用衛生材料的採購是一個碎片化的市場,而且碎片化程度還比較嚴重。

「碎片化」主要源於三個因素。

一、地方保護主義,以及可能存在的尋租現象對採購的制約。

二、產品競爭非質量競爭。比如醫用口罩,其技術指標的要求本身並不高,無論採購哪個企業的產品,質量區分度不大,因此,如果有競爭,也非質量競爭,多在關係競爭上。

三、產品附加值低,而其物流成本佔總成本反而較高。單就運輸這一點而言,受地域的限制也在必然。

把這些「人為」和「非人為」的因素疊加在一起,我國的口罩企業遍地開花也是一種「必然」。

戲劇性的是,口罩生產企業這種高度分散之中最為集中的地區,恰恰在這次疫情來源之地湖北。在被稱為「無紡布之鄉」的湖北省仙桃市,能生產全國近50%的口罩和防護服。按理,它當然是湖北省口罩的主要生產和供給地。

但繼1月23日武漢封城後不到一天,仙桃等多座湖北城市也陸續宣布封城。在封城的情況下,可以想見,這個「口罩之都」仙桃的口罩企業,即使提前復工,產業鏈的運轉也是艱難的。

現在,口罩的面世速度,就是生命,就是人心。

但真正影響口罩面世的,不單單是行政力量對口罩的配置和動員能力的高效執行力,也不單單是最根本的原材料、員工、物流跟上,至關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高密度大城市數量全球第一、衛生防疫形勢極其嚴峻的國家,我們還必須培育強大的市場力量,儘快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擁有強大豐富的產業龍頭集群。

只有龍頭企業的觸角深入每一個產業鏈環節,每一寸市場領土,每一個醫療單位的末端,深諳需求和供應的匹配,以及情況的瞬息萬變。它們基於市場化的動員能力更強,也更持久。

令人高興的是,在全民進入抗疫戰爭以來,有一些企業開始加入口罩生產大軍,汽車廠、服裝廠、紙尿褲廠等實體企業開始「跨界」生產口罩,網際網路公司開始採購海內外口罩等醫療物資。

在等待大批量口罩面世的時候,整合以口罩為代表的醫療衛生材料的市場,17年前的非典是一個提醒,17年後的新冠還是一個提醒。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蘇陽為化名)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何子維

排版 | 阿麗菜

圖片 | 新華社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在美華人求助:我們需要中國的口罩
    病毒是人傳人的,不是一個國家閉關自守,就能夠平安渡過。比如說,我居住的城市羅徹斯特,是個12萬人口的小城市。截至3月28日,都有37個確診病例了。可笑的是,在那個時候,美國主流媒體還在教育公眾,要勤洗手、不用戴口罩,那哪是正確的?我居住的地方,出門戴口罩的人,我想都不到5%。具體到大街上,基本只有一兩個人是戴口罩的,還都是華人,都是亞洲人。
  • 芬蘭口罩風雲
    全NESA的人都知道,必須要立即補買一批口罩,名義上是補充已經消耗掉的存貨,實際上是得趕緊把發到醫院的過期口罩換下來。國際口罩市場一天一個價,高級別醫用口罩價格漲了十五倍。洛內瑪安撫芬蘭媒體:幾百萬口罩已經在路上了。4月7日,周二,洛內瑪興奮地發推:口罩到了芬蘭!周三,NESA的實驗室,也就是技術檢測部門VTT說,這批口罩不達標。
  • 飛機竟然也戴口罩–––防霧霾口罩擋得住霧霾,擋得住病毒嗎?
    很多人擔心飛機是一個密閉場所,若飛機上有病毒感染人員,隨著飛行時間的增加病毒的密度也隨之增高。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下面讓我們一探究竟!維基百科上說達到HEPA標準的過濾網必須能夠去除99.97%的大於或等於0.3 µm的顆粒。此定義僅提及0.3微米及以上的顆粒。
  • 醫用口罩?病毒應該怎麼防?
    我們羅列了一些關於傳染病防護的口罩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戰勝無知和謠傳,真正保護自己,保護家人,闔家團圓平安過年。1.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現的大環境下我們有必要戴口罩嗎?答:綜合多方報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已經明確會通過飛沫——空氣傳播,具備較強的傳染性。目前此病已經列為按照甲類傳染病處理的乙類疾病了,所以戴口罩是絕對有必要的基本個人防範。
  • 在俄羅斯,買不到醫用酒精,竟然是因為這個……
    (之前有媒體報導說是「沐浴液」,經本作者查證,俄語原文說的是「洗澡用的濃縮的酊劑」,類似於精油,增香用的)他們為什麼會喝精油呢?!(震驚臉)原來,這些人以為自己買的是「山楂牌」的「酒精飲料」。不過,事實上,黑心商人買來精油,然後把精油裝在酒瓶子裡,當做酒精飲料拿去賣。
  • 川普參觀口罩生產廠不戴口罩,美媒:當天稍早他才說會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博雅琪】參觀口罩生產工廠,川普還是不戴口罩。
  • 【人物專訪】為北卡華人捐獻口罩的愛心大使 - 陸健博士
    1月23日武漢封城後,在南京市政府的鼓勵下,加上預防學科的背景對傳染病的敏感度,陸健馬上意識到對口罩的需求量會猛增。而他本來就一直在醫療行業,有醫療器械的生產許可證,還有10萬級的潔淨生產車間,完全具備生產口罩所有條件,於是馬上訂了兩條全自動口罩生產線和一條半自動口罩生產線,2月下旬就開始全力生產口罩了。但是,剛上馬的口罩生產線,質量能保證嗎?
  • 日本市長:之前捐的4500口罩能不能還我?中國:還5萬個!十倍奉還!
    無錫回贈日本豐川5萬隻口罩之前中國疫情爆發的時候,豐川市支援了友好城市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4500個口罩和防護服。但是現在愛知縣的疫情越來越嚴重,市長竹本幸夫表示正在跟無錫方面溝通。我們有難時你們幫助我們,等你們撐不下去時我們會十倍回報給你們。
  • 中國買不到先進技術的原因
    他們當中全部都是受到瓦森納協定限制的,這樣中芯國際就買不到最先進的製造設備、這個名單上面的公司基本上都受到瓦森納協議限制,中芯國際買不到最先進的製造設備,和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的合作就是曲線救國的一種方式。IMEC先從ASML應用材料買設備,用完5年後符合瓦森納協議要求就可以轉賣給中芯國際,這就是中芯國際落後的根本原因,買不到設備。
  • 申洲用抗菌面料自製口罩,每天數萬隻
    申洲用抗菌面料自製口罩,每天數萬隻》內外層布料分別拉平、由機器裁剪成型、平車縫合、再鎖邊縫上耳帶……今天上午,在申洲針織有限公司打樣車間內,伴隨縫紉機的響聲,一個又一個「口罩」出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緊缺,藥房、超市裡口罩脫銷。不僅市民買不到口罩,一線醫院急求口罩的消息也頻頻傳出。作為寧波員工數量最多的企業,申洲同樣面臨著口罩短缺的困擾。「全公司上下近4萬名員工,靠節前在越南、柬埔寨搶購的口罩庫存,現在每人日均一個也撐不了兩三天了。」馬建榮說。
  • 日本人原本就是世界最愛戴口罩的
    戴了口罩較安心(東京都練馬區,劉黎兒攝影)      日本這次因為政治或經濟原因導致連國民對新冠病毒的警覺不足,很晚才開始防疫,而想要戴口罩時,口罩在一月、二月時都被掃光了,到處都買不到,雖然日本政府也有努力想增產,不過對全民都戴口罩的絕對需要量有些錯覺,也沒理解日本至今每年8成的44億個(2018年)口罩是從中國、臺灣等進口的
  • 下一個十年,我們依舊把酒言歡,更有多肉為伴!
    我在奈何橋邊笑看了一年又一年花開花落,等待了一世又一世百轉輪迴,終於等到今生,化作一個凡間女子,在那個姍姍來遲的冬天,讓我遇見了你。你輕撫衣袖從天際款款走來,似一陣清風轉瞬即逝,我霓裳輕舞至紅塵緩緩相迎,似百花齊放風情萬種。而後,悟出了"曾經滄海難為誰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含義。今生短短幾十年,前世多少香火緣。
  • 魔幻的2020年,5分鐘重走一遍!
    5月29日晚,當抗議者聚集在華盛頓市中心時,川普一度被特勤局的特工帶入白宮地堡,停留了不到一個小時。據說,川普和他的家人當時對抗議活動感到不安,但總統是唯一被帶進地堡的人。全國各地生產的口罩幾乎皆被管控了,普通人很難通過電商平臺/線下藥店買到口罩,但朋友圈裡「貨」卻越來越多了,這到底是為何呢?好不容易從朋友圈買的口罩卻一直不發貨,這又是為什麼呢?
  • 去年年初「口罩荒」,熔噴布「一布難求」,杭州這家企業不到兩周就研發出可替代材料!| 尋找「杭州小巨人」
    >  什麼是專精特新「小巨人」?在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名單裡,杭州有32家企業上榜,7家在高新區(濱江)。昨天起,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發現杭州大作戰# 之尋找「杭州小巨人」第一站走進高新區(濱江),陸續和這7位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過招。
  • 加拿大的口罩和飛機
    美國為什麼缺口罩我就不說了,反正有人比我急,比如麻州的州長Baker。麻州的州長是哈佛畢業的,且家族樹大根深。他在麻州一個很大的醫療機構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當CEO,後來還當過新英格蘭地區最大的醫療機構Harvard Pilgrim Health Care的CEO。
  • 吳銘:從口罩漲價問題看戰爭動員潛力與經濟體制
    不過,有些商家一邊打著「馳援武漢」的旗號,一邊將口罩漲價,和當年的王康年一樣。原本100元的口罩一下子漲到400元甚至更高。我們管這種行為叫做「發國難財」,越是國難,這些商家越是漲價、越是「發財」。我們常說,戰爭,是打錢的,就是打物資的。「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其實,戰爭不光是打物資的,也是打經濟體制優勢的。甚至經濟體制,更具決定意義。
  • 法國投降,德國搶口罩……歐洲正在重演歷史
    對於中國專家的善意提醒也當成耳邊風,提醒他們戴個口罩,如同上緊箍咒一般,一副「戴口罩、毋寧死」的樣子。義大利現在是啥情況就不用說了,83萬隻口罩被截,義大利人哪裡受得了!多部門一番奔波,德國人表示:都是誤會,馬上放行。然後,影視作品中最常見的一幕出現了:那批口罩找不到了……
  • 光速為什麼是299782458米/秒?而不是300000000米/秒?答案很奇妙
    所以我們依舊以「檔案米」原器作為一米的最終定義,能做到的改進僅僅是在19世紀末將米原器的材料更新成了鉑銥合金,目的是使其更為穩定。可以說,到頭來「一米」的定義其實是以一種武斷的方式定下來並得到承認的一個高精度數值。那麼,現在來說說「為什麼光速離300,000,000米/秒這麼近,可就是要逼死強迫症」
  • 不要臉:口罩不給大陸人民就罷了,能不能給臺灣民眾多分點?
    聯想到此前信誓旦旦的口罩出口禁令,民進黨當局對美媚態真令人不齒。臺灣的口罩到底夠不夠用?這始終是個謎。在1月份島內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出現後,臺經濟主管部門說口罩充足,有4500萬個存量。然而,蘇貞昌卻馬上祭出口罩出口禁令,後來還要求延續至4月底,違令者將被「法辦」。按照民進黨當局官宣,臺灣3月起「日產千萬個」,本月中便躋身「全球第二大口罩產地」。
  • 如何選擇適合的口罩?正確的佩戴方法是怎樣的?
    在不同級別安全實驗室,也應該根絕各級別來選擇各自的防護設備:防護口罩、防護手套、防護服與防護鞋。這些都是我們作為檢驗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都要穿戴的裝備,雖然沒有特警部隊人員的裝備威武,但是幾件小小的裝備卻是我們防護病原微生物以及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傳播的重要武器。那麼我們今天將來討論「口罩」這個話題。關於口罩,你知多少?如何佩戴?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