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軍營磨盤山

2021-02-18 微視淮安

   各位新老戰友,我叫談天,現在江蘇省淮安電視臺工作。1983年10月份,從一代偉人開國總理周恩來故鄉——江蘇淮安入伍  。在179師臨汾旅服役13個年頭,在安徽滁州磨盤山先後生活、工作5年,對磨盤山也別有一番情感!2015年11月13日,應戰友之約,3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老戰友齊聚磨盤山,舊地重遊,共敘戰友之情。15日回到家鄉後,心潮澎湃,磨盤山的情感在我心底悄然生長、拔節,磨盤山那些人和事讓我難已忘卻,在這樣的情感下,回來後,寫出了自己在磨盤山的一些感受。希望這篇《難忘軍營磨盤山》拙文,能引起諸位戰友對磨盤山的共鳴。

  人的一生中要認識許多事物,看到許多景色。有的如過眼雲煙,看過就遺忘了;有的會被深深印入腦海,就像電影鏡頭定格在記憶中。磨盤山有我軍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總能喚起我記憶深處最難忘的那一件件熾烈燃燒的往事……

    18歲,是人生的花季。1983年的金秋十月,我們這群熱血男兒,帶著綠色的夢想,帶著父母的囑託,告別了故鄉,踏進了綠色的軍營。我清楚地記得,接兵的是一位來自浙江溫州的幹部,他叫詹亞宏,到部隊後才知道他是535團駐磨盤山老虎窪五連的一個排長。初次來我家家訪時,他穿著一雙破舊的解放鞋,連軍裝的袖口也磨得發亮。他告訴我,當兵不是去享福,而是要去吃苦,吃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苦,當時我並沒有把他的話當作一回事,到部隊不久這種感覺很快被印證了。在磨盤山,新兵訓練開始前,教官說往後你們新兵訓練都要打地鋪。我記得有一個從大城市上海入伍的新兵聽後竟當眾大聲地哭了起來。

    磨盤山新兵連的日子就是沒完沒了的訓練。最苦的就要數隊列訓練,什麼「頭要正,頸要直,甩臂高度衣扣線之間,小臂力平,步速每分鐘116到122步……」別看這說起來容易,教員做起示範來輕鬆自如,可輪到自己做時,總是不標準,一個動作從分解到連環要反覆練習。比方說,練軍姿,凡當過兵的人都知道,一個小時紋絲不動地站立,連黃蜂叮到臉上都不許動一下,真是要命。對於新兵來說,收到家信那是最快樂的事。第一次收到家信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記得83年的那個寒冬,通訊員拿著一疊信走過來,我們新兵一見便蜂擁而上,拿到信的新兵們個個像讀情書似的,有的在默念著,有的抽泣著,還有的竟放聲大哭。那次我雖然沒有收到家信,但因受他們感染,也偷偷地掉了眼淚。 

  軍營處處有歌聲,凡當過兵的人都有親身感受。清楚地記得,32年前我走進軍營磨盤山,學唱的第一支歌就是《光榮的臨汾旅》和《戰友》之歌。 在新兵連,無論是飯前,還是開會或重大的集會,都會響徹高昂激越的軍歌。唱歌的新兵們那粗獷豪放的嗓音和激昂的旋律,令人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從這支歌開始,軍歌一直伴隨著我在軍營度過每一天。

    在唱軍歌的場景中,最壯觀、最激動、最有趣的就要數「拉歌」了。幾百個甚至上千個軍人集合起來,隨著指揮員一聲響亮的口令,軍人們「唰」地整齊坐下,這時「拉歌」開始了。指揮員用軍人特有的手勢指揮起一個連、一個營甚至一個團的軍人開始唱軍歌。雖然你這時很難分出這些歌是哪支隊伍唱的,但是你能感受到那是一支交響樂,一股青春的熱血在流淌。「唱得好不好」「好!」「唱得妙不妙?」「妙!」「再來一個要不要?」「要!」接下來便是一片有節奏的譁譁的掌聲,那掌聲像一陣陣熱浪,激起了每一個軍人的熱情。他們都繃足了勁,拉開了嗓門,從心底吼出每一首歌。每一個人都好像在拼命,要壓倒對方。沒有經歷軍人生活的人是很難看到這種拉歌時的情景。

  親愛的戰友們,現在每當你聽到軍歌,或親口唱起來,你是否能深切的體會到那軍歌的神韻,你是否能從這些雄壯激越的軍歌中更深切地體會到軍人那執著、那堅定的精神。

   三個月的磨盤山新兵連生活,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風雨交加的崎嶇山路上,野營拉練中大個子班長邵繼田把我的衝鋒鎗拿過去扛在他的肩上;忘不了第一次夜晚站崗和實彈射擊時的膽怯緊張的情景;忘不了自己生病時,山東東明戰友連國善從炊事班端來一碗熱乎乎的麵條;忘不了大雨如注的夜晚,中隊指導員徐為紅查鋪見我在被窩裡想家流淚而撫摸著我的頭;更忘不了在訓練場的山坡上,區隊長駱平把我在《人民前線》報上發表的文章讀給全區隊戰友聽……所有這些在磨盤山新兵連的點點滴滴往事,將永遠定格在我記憶的最深處。

    新兵連生活很快結束了,我回到了師部南京白水橋。從高炮營三連一名炮兵班長到師司令部軍務科打字員又度過了整整8個年頭。或許我和磨盤山有很深的情結吧,因為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原因,1991年7月份,轉為士官的我再次回到磨盤山教導大隊。

    磨盤山教導大隊擔負每年對全師所屬基層連隊業務骨幹的培訓職責,培訓時間兩三個月左右,一年大部分時間屬於自己支配,於是回家的次數多了,再也沒有當初探家時歸心似箭的激情。「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這是磨盤山封閉和貧窮落後的寫照,白天還好,戰友、同事之間在一起談天說地,與當地百姓侃大山,可是到了晚上沉靜的大山讓人感到孤獨寂寞。我的宿舍在山坡上,那是過去教導隊停放解放汽車的車庫,兩扇縫隙較大的大門直對著毫無遮擋的大山,碰到大風、雨雪天,任憑寒風和雨雪侵襲,我只能靠一床軍被和軍大衣去抵禦。記得有一天夜裡,電閃雷鳴,因為雨下得太急,房頂多處漏水,睡夢中的我被雨水滴到臉上驚醒,無助的我只好把被子和軍大衣放在一小塊唯一不滴雨的地方,而我無法入睡,那一夜雷聲、雨聲、伴隨著我的淚水熬到天明。

     5年的磨盤山軍旅生活,我有了許許多多的傷心和傷心一樣多的男子漢的勞累與辛苦。然而,我無法不去選擇屬於我的季節,天空中的雲雨轟轟隆隆,世上的路坑坑窪窪,在磨盤山,每當我回想起自己考軍校因超齡打著背包返回連隊,而躲到無人的角落哭得天昏地暗;想起失去心愛的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默默地流過淚;想起自己為了一篇小稿件能登報,踩爛了新聞幹事和編輯部的門檻,倍感寫作艱難……我也曾發過誓:要麼在這條路上前進,要麼在這條路上淹沒。

    作家巴爾扎克說過:「在各種孤獨者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面對著孤獨寂寞的磨盤山軍營,面對著轉業後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我選擇了不退卻,在自己喜愛的新聞寫作道路上勇往直前。在磨盤山,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多,於是到書店買書籍,訂新聞雜誌,鑽研新聞業務知識;官兵們摸爬滾打的訓練場、駐地的岱山林場、老虎窪、小洪山靶場、大柳、池河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我採訪的腳印,《依依惜別情》、《比一比陳大隊長》、《為了軍民和睦相處》、《山中那靜靜的樹林》、《軍民聯歡賽歌舞》、《身居林區十一載 不取林區一寸木》、《想家的日子》、《當兵無悔》等先後有100多篇文章被人民前線報、安徽日報、滁州日報刊用,受到了全師通令嘉獎和表彰,也成了駐地滁州日報小有名氣的特約記者。從此以後,白天讀書看報、忙採訪,夜間整理文字寫稿件,再也感覺不到大山的孤寂和生活的空虛。令我驚喜的是1997年轉業回地方後,因為有此特長,工商、報社、衛生等部門競相調閱我的檔案。後來我選擇了工商部門,5年後調到區委宣傳部專抓全區新聞工作,2013年又調至區廣電臺擔任了領導職務。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內心會感到欣慰,總會感謝在磨盤山的那5年軍旅生活,因為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它讓我選擇了面對,它更讓我選擇了勇敢堅定地走自己人生之路的信心和決心。

    磨盤山5年,山上的那些事、那些人猶如昨天,至今還讓我難以忘懷。

    山上有一個小郵局,負責磨盤山駐軍和當地村民信件包裹的發放。主人是個脾氣倔犟的石老頭,從八十年代初就帶著全家在這裡工作,因為石老頭相貌和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是他那三個美麗漂亮的女兒,讓駐地官兵和村民無人不知。發行報紙只是短短的上午個把小時,其它便無事了,精明的石老頭也很能吃苦,佔著部隊的營房養雞種菜,中午常常是獨自飲酒,午休後嘴上哼著小曲,手上拿著趕羊的長鞭到後山放牧羊群,日子過得富足而灑脫。郵局那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因為那裡很多報紙是我了解外面世界和學習的窗口。每天我都要把各種報紙翻個遍,不久便惹怒石老頭,他不準我再到他的郵局翻看報紙。於是我買了一條滁縣生產的「醉翁亭」香菸悄悄送給他,每次探親回家都給他帶點家鄉土特產,以後任憑我把所有的報紙翻個遍他也不發脾氣,不坑聲,報社郵寄過來的稿費他還鎖在抽屜裡等我來取。這次他作為戰友聚會的特繳嘉賓,長長銀白的鬍鬚,臉上坑窪的碧塘,我一眼便認出了他。他告訴我得知我們要來,好歹也有20多年沒見面了,雖已七旬還親自駕車與我們共敘舊情,和他聊到高興處,提起那時在磨盤山看報紙往事時,他拍拍我的肩膀,臉上微微一笑:「那是過去的事啦!留在咱們的記憶裡,就不要再提啦!可對」。

    岱山林場離我們駐地很近,1991年8月份,我從當地村民口中得知,村民李秀明家中的兒子在魯西南的一座軍營裡當個班長,當年在一次新兵手榴彈實彈投擲中,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飛來的彈片,保護了新兵,從此就再也沒有站起來。」記得當年我去採訪時,李秀明向我敘說兒子時,不時地在抽搐,說到傷心處,兩串淚水從他近於乾涸的眼眶中流出。李秀明告訴我,兒子犧牲後,那一年他的一頭黑髮突然全部變白。那晚我眼含熱淚,深情地寫下了《山中那靜靜的樹林》採訪文章,很快被《安徽日報》、《滁州日報》予以刊登,讓我沒有料到的是,駐地領導看到報紙後帶來了撫恤金,救濟款登門看望李秀明,岱山林場還無償的為他家翻修房屋。更讓我感動的是,那一年,不知道他是怎麼知道我要探家了,特意走了十幾裡的山路,給我送來了十多斤他在親自在山上長的板粟。24年後的今天,當我獨自駕車再一次去林場去看望他時,年已70歲的李秀明一眼便認出了我,還叫出了我的名字。他緊緊握住我的手哽咽著說:「我真怕你今後再也不到這山林來了。」此時此刻,兩行熱淚衝破了我緊閉著的眼帘。

    磨盤山的老百姓生活很簡單,就是上山、下山。田地、牲口、板粟、花生、西瓜都在山上面,所有生活的希望都在山上面;那個年代,山裡人一生中多半時間都呆在山上,很難走出遠門。老百姓說話,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心裡想講什麼,便一古腦兒地全部傾吐出來,只怕連心肺也捨得給人看。他們的心,如同山裡的小溪水,清澈得一眼就望見水底,一臉的憨實、一腔的真情、滿懷的淳樸、令人久久回味……

    2015年11月13日,當我再次來到生活戰鬥過的磨盤山軍營,感慨萬千:曾經住過的房屋已倒塌,殘留的牆根清晰可見,站在那被滿地垃圾包圍的房前,我悠然點上一支煙,回憶著山中往事,與磨盤山對話,訴說對當年1800多個日日夜夜的感慨;山上的郵局、軍人服務社原址還在,只是無人居住早已破舊不堪,教導大隊的院子還是老樣子,只不過炊事班的門窗換成了塑鋼,唯一通往外界公路墊高了足足一米,公路變得寬闊、平坦了,全無山路的感覺,常去的大柳鎮變大、變美了。曾經幫助我修繕漏雨房屋的邵老頭、開小店的老劉、打過麻將的老楊,常打籃球的張國兵、採訪過的大柳鎮民政助理操基業也都相繼離開了人世。我的老鄰居王梅香50多年前帶著兩個孩子從湖南逃荒到磨盤山,嫁給了當地村民韓國華,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這次見到他們,夫妻倆都喜上眉梢,含辛茹苦撫養的6個孩子己全部成家立業,老夫妻倆不僅在山上種菜養羊,還蓋了新房,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磨盤山的那些人、那些事總是在我冗長沉鬱的情感時空裡揮之不去,每次戰友聚會談到磨盤山,都讓我為之牽掛和動容。磨盤山是我心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無論春夏秋冬,冰霜雨雪,大山依然保持著蔥蘢的色彩,煥發著生命的氣息。 

    日月律動,光陰流傳,從磨盤山到家鄉一座小城定居已32個年頭了,無論時代怎樣變換,都無法讓我忘卻踏上人生第一站的磨盤山,磨盤山情結已牢牢地鎖定我的心靈深處,不論我走多遠,軍營磨盤山始終是我不變的記憶,不渝的牽掛。 


        撰稿:談  天

配音:盧星宇

編輯、配樂:陸向前

相關焦點

  • 新兵日記|我最難忘的二三事
    下隊第一天,最難忘的是老兵給我端來的熱水,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原本忐忑的心情,慢慢平靜下來,隨之而來的是感動。(馬朋超)跑步一直是我的弱項,原本都有些害怕,最難忘的是上次測試,在排長班長的鼓勵下,我成功突破了自己,比起新兵連有了很大的進步。
  • 難忘兵生活
    雖然這只是輛很不起眼、極為普通的悶罐軍列,通風、採光和照明都不好,行駛噪音特別大,但對當時的我來說還是那麼的新鮮和好奇,第一次出省遠行,第一次乘坐火車,第一次與那麼多認識的、不認識的同伴奔向同一目標,第一次將個人的人生理想與努力前行相結合,腳踏實地,懷揣夢想,渴望飛翔。
  • 女兵日記:軍營,我們來啦!
    下面大家一起翻一翻《女兵日記》,看看女兵入營以來都記錄來哪些難忘的點滴!《女兵日記》:軍營,我們來啦!終於越過萬水千山來到了我夢寐以求的軍營,雖然到達營區時天色已晚,可是貼心的炊事班為我們準備了美味的「迎客面」,班長說:「吃了迎客面,就是我們大家庭的一員。」讓我頓時覺得有家一般的溫暖。
  • 回憶錄——難忘的軍營生活
    我不這樣認為,軍營是一所軍人大學校,學到了知識,練就了好身體。四、新兵下連隊   1992年4月底新兵下連隊,把20個新兵分到老兵班。我和老鄉吳宏保被分到二班。這就要開始專業科目的訓練,防化兵待遇方面排在第三,在陸軍裡待遇方面排在第一的是特種兵,排第二的是陸軍航空兵,排在第三的是防化兵,我們是防化兵細分出來的一種噴火兵。
  • 「愛在軍營 助力強軍」——楊根思部隊集體婚禮圓滿落幕
    為積極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給訓練任務繁重、無法舉辦婚禮的官兵提供一個難忘的婚禮,營造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軍營氛圍,北大街道楊根思雙擁社區聯合楊根思部隊於10月14日舉行首屆「愛在軍營 助力強軍」集體軍婚。早上5點,化妝間裡就開始緊鑼密鼓的忙碌著,這裡,有二十對身份「特殊」的新人將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場難忘的婚禮即將拉開序幕。
  • 集體生日暖兵心,這種幸福唯軍營獨有 ——武警雲南總隊保山支隊開展「十項暖心活動」側記
    也許有人會想,兵哥哥身在紀律嚴、訓練苦,直線加方塊的軍營,應該沒機會過生日吧。或者就算過生日,也一定特無聊吧?如果這麼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今天就請跟隨筆者的鏡頭走進武警保山支隊的集體「生日趴」。看看兵哥哥是怎麼過生日的。大家同唱生日歌,同戴壽星帽,共同吹滅蠟燭,一起許下一個美好的願望。歡聲笑語,幸福洋溢,流露著感動,呈現出連隊溫暖如家,官兵團結友愛、和諧融洽的美好景象。
  • 終身難忘戰友情
    作者題記:翻閱當年的老照片,懷念當年的老戰友,回憶軍營往事,歷歷在目。讓我記憶很深的一件事,吃雞腸子,使我永遠難忘。在我的思想中,雞腸子是沒人吃的,可是他會做會吃。有一年他家屬來部隊探親,買來了一隻雞,他親手宰殺,收拾得乾乾淨淨,然後把雞腸子也一一翻過來,洗乾淨食用,捨不得丟掉。我問他「這也能吃嗎?」他回答我:「炒熟了比肉還好吃!」中午他讓我過去吃飯,我有生第一次吃了雞腸子,果真如此,真香好吃!從那以後,我也記住了,雞腸子同樣能吃。
  • 淚別軍營!敬上最後一個軍禮
    三尺哨位上留下了這群熱血男兒最難忘的軍旅記憶向你最後敬個軍禮親愛的戰友請接哨! 接過禮賓槍的武警戰士代表禮賓分隊在交接時莊嚴承諾 04老兵退伍前打300個饢送戰友 近日,武警新疆總隊某機動支隊炊事員阿布力克木即將告別軍營他決定用自己的手藝打300個饢給離隊的戰友阿布力克木說「當兵兩年
  • 武警台州支隊迎退伍季:老兵憶軍營熱血歲月
    27日,武警浙江總隊台州支隊老兵們紛紛回憶用熱血和青春在部隊建功立業的時光,難忘於用實際行動和錚錚誓言保衛國家和人民的歲月。他直言,「我愛軍營大家庭,我想為部隊再留下點值得紀念的東西,再出一期板報,在一筆一划中,承載我對這個『家』的無限眷戀。」「這應該是我軍旅生涯中最後一次幫廚了。」退伍戰士楊群每次看著戰友狼吞虎咽自己做的飯菜,就特有成就感。「想想這兩年來一起走過的風風雨雨,真捨不得他們。」於是,楊群選擇最後再做一次幫廚。
  • 軍營「光影魔術師」是怎樣練成的?
    有這樣一群士兵他們在綠色軍營找尋五彩斑斕他們從平凡生活定格精彩瞬間他們向基層官兵打開世界之窗
  • 暖心生日會,這種幸福唯有軍營獨有!
    一樣的生日蛋糕,和戰友們吃出了不一樣的滋味;一樣的生日聚會,在部隊大家庭裡感受著不一樣的濃濃溫情……當暖心生日與熱血軍營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走進這場別樣的「生日派對」看看吧。
  • 參軍吧,眉山的熱血青年們,軍營在召喚你們!!!
    三、一段豐厚的人生經歷綠色軍營學習、訓練、生活等豐富的閱歷能夠培養造就軍人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精神、感恩擔當品質,成為受益終生的立身之根、做人之道、成業之本。站崗執勤、訓練演習、搶險救災...這些不同的人生經歷,無疑增加了人生的厚度。
  • 軍營「實幹家」,漂亮!
    基地教研部的三位文職女教員,從報名應聘,到融入軍營,再到審定認證,以優美身姿連過三關,終破繭化成蝶,迎來「孔雀藍」在軍營的精彩綻放。曾經有一份誘人的招聘擺在你面前,你沒有猶豫。是兒時憧憬的圓夢,也是青春熱力的舒張。過三關斬五將,巾幗不讓鬚眉。看似嬌弱,紅纓在手,敢縛蒼龍。一場首秀,小宇宙終爆發。今日執教三尺講臺,他日桃李四海芬芳。不負韶華,你們是明豔動人的一抹紅。
  • 駐訓青銅峽,太難忘!
    駐訓戈壁繞不過炎炎夏日大漠戈壁夏練三伏難忘烈日烤灼下每一次武裝越野難忘班長秒表一掐腳踏黃沙拼命的奔跑難忘茫茫曠野最後一段急行軍腳步再重也要到達終點難忘天氣驟變依然矗立哨位共同堅守不變的挺拔
  • 難忘的青春難忘的紅領章(上)
    我的青春,是在軍營度過的。伴隨著我的,是草綠色的軍裝和紅領章紅帽徽。軍旅生涯,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段時光。近五十年快過去了,但軍中的歲月,軍營中許許多多的故事,卻常常浮現在我的心中,是那樣的清晰,好像就在昨天……
  • 終身難忘青藏線歷險記—李永合
    關注「青藏線老兵之家」分享我們曾經在軍營中工作、學習、生活的一些回憶和我們今天與明天的成長經歷。。。尤其是終身難忘青藏線歷險記,差點幾次讓我死裡逃生,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從青海格爾木到西藏拉薩,有一條舉世聞名的青藏公路,橫跨世界屋脊,它像一條閃光的絲帶把西藏和內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人們稱之為「天路」。又因為其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寒、缺氧且氣候惡劣,被稱為「生命禁區」。
  • 2018新春走軍營,和軍報軍網記者一起走上精神高地
    或許體驗生活的話,可能是欣喜又難忘;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臉上手上都是風割的傷疤,家常便飯一般從馬上摔下,又是怎樣的堅毅和頑強。二十出頭的戰士,和我們一樣的年紀,當你真正和他們走一次巡邏路,你就會情不自禁地從心底裡去歌頌和讚揚他們。軍網記者帶著我們走上這樣的三無哨所,不僅感悟了艱苦,更覺得走上了精神高地。
  • 61師老兵回憶錄——難忘的軍營生活
    我不這樣認為,軍營是一所軍人大學校,學到了知識,練就了好身體。四、新兵下連隊   1992年4月底新兵下連隊,把20個新兵分到老兵班。我和老鄉吳宏保被分到二班。這就要開始專業科目的訓練,防化兵待遇方面排在第三,在陸軍裡待遇方面排在第一的是特種兵,排第二的是陸軍航空兵,排在第三的是防化兵,我們是防化兵細分出來的一種噴火兵。
  • 中秋月圓 軍營姐妹再現英姿颯爽,柔術女神挑戰極限之美
    在軍營裡的日子,與戰友、遼寧艦為伴,有快樂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難大家一起幫助,而當退伍復員那一刻到來時,姐妹花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世界級柔術表演《箱子》劉藤號稱是「中國第一柔術女王」,曾經代表中國的柔術選手參加過吉尼斯比賽,這次比賽對於劉藤有怎樣難忘的經歷呢?
  • 【原創】北上會友 尋訪軍營一一嚴載雲北上會戰友日記選登(二)附照片
    計劃醞釀了半年的陸軍一三八師警衛連老兵北上行,會戰友尋軍營活動從2016年6月19日從錦卅出發開始,自駕行程一萬裡,途徑東北遼、吉、黑、蒙四個省區,乘飛機乘火車的路經更多,歷經16天時間,7月5日上海戰友到家為終點,平安、順利、圓滿結束了!此次活動總計44位參加了活動。其中參與行程的戰友為15人,家屬4人。參與會面戰友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