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亞洲史的過程中,從朝貢體系到鴉片戰爭,再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統治,有一個無法繞開的外來因素,那就是所謂的「東印度公司」。17世紀初葉,英國和荷蘭等國的東印度公司先後成立,這或許是現代公司最早的起源,但東印度公司與今天的跨國公司並不相同。東印度公司從本國國王或政府那裡獲得貿易壟斷的特別授權,並且擁有包括艦隊在內的海陸軍隊。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機構,是對殖民地進行殘暴的政治統治、經濟掠奪以至於販賣奴隸、毒品的軍政經合一的殖民機構。它們產生和存在於16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對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起了重要作用。
東印度公司
對於東印度公司,之前的研究一般是以國別或單個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但對於西歐各國如何通過東印度公司影響17~18世紀的亞洲史乃至世界史,其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東亞地區近代史的影響而言,同樣如此。這主要是由於迄今的研究尚不充分、研究領域過窄,甚至只是以國別乃至地區為研究主要對象,而並非以整個「世界」為主要研究對象。究其原因,迄今為止的「世界史」研究,尚未擺脫歐洲中心史觀、日本中心史觀、中國中心史觀等的束縛,如果想要研究涉及全球的歷史,僅依靠既有的某個國別、地區或專門領域的研究成果,恐怕難以達成目標。因此,對於東印度公司這樣涉及全球歷史發展進程的要素,也只有通過描繪「一體化的世界」,才能看清其本來面目。當然,其中的艱辛也是常人所難以體會的。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坦言,「以一人之力來挑戰如此龐大的主題是魯莽無謀的」,「但是,總得有誰去挑戰這一壁壘不可。現在,將當今世界的發展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理解,業已成為歷史研究的一種潮流。作為歷史研究者,必須要直面此類課題」。這恐怕不僅限於日本學界,對國際學界而言,亦是如此。對於無法緊跟時代潮流的「歷史學的危機」,作者表現出了其警惕和憂慮。
作者 羽田正教授
在今後的時代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體現與之相適應的世界史研究成果,則恐怕此類「歷史學的危機」還會繼續上演。有鑑於此,2014—2015年譯者在東京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期間,在得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楊曉燕主任的支持下,專程拜會時任東京大學副校長的作者本人——羽田正教授,希望能夠將日文版的《東印度公司與亞洲之海》翻譯成中文並介紹給中國讀者,這得到了作者的贊同。本書的翻譯和校對耗時一年有餘,通過這一工作,相信將有助於藉助東印度公司這一媒介,釐清世界史的一些重要史實,也有助於中國讀者了解17~18世紀亞洲史乃至世界史的基本脈絡。本書的翻譯分工如下:畢世鴻負責第一章至第五章的翻譯以及全書的校對工作,李秋豔負責第六章至第九章、參考文獻、年表、主要人物略傳的翻譯。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羽田正教授在百忙之中為本書重要的人名、地名等詞彙專門列出對譯表,這無疑為加快本書的翻譯進度並保證翻譯質量奠定了基礎。應譯者之邀,羽田正教授還欣然為本書中文版作序。同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楊曉燕主任等為本書的翻譯和出版提供了各種便利。本書的編輯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修改和潤色,使本書增色不少。對於相關機構和人士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譯者 畢世鴻教授
由於譯者水平和學識的局限,本書無疑存在不少錯誤和不足之處。特別是對於一些專有名詞的翻譯,亦有不盡人意之處。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在此,真誠地希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