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曾有過一個航天夢。小時候,望著天空中來來往往的飛機,小小的我眼睛裡總會流露出一絲絲的羨慕與嚮往。正是因為一直以來的期待與憧憬,在大學,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航空相關的專業——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
初遇吉珠,還是在一年前那個充滿桂花香氣的九月。我懷揣著夢想,來到這個新奇而又陌生的環境,在這裡開啟了我全新的大學生活。猶記得當初第一天在宿舍樓下報到時的場景:當我一眼便看到了數架飛機模型出現在學校的一個區域時,我便知道我的選擇沒有錯,這就是我想要去的地方。
通過對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的了解,我知道了它是一個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與通信技術於一體的航空航天類專業,主要學習研究航空器的工作原理、構造與設計、研製與生產、使用與維護,培養無人機系統工程領域從事設計、開發、運用、管理、檢測和維護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很多人都覺得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這個專業名字很有距離感,起初我也這麼認為。但是隨著後來的慢慢了解,我發現這個名字其實十分貼切甚至質樸。簡單來說,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就是在由航空機械、航空電子和飛行控制等構成的航空工程技術平臺上,學習無人機系統的知識。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航空工程師的話,相信這個專業不會讓你失望。
我深知,學習是作為一名大學生重中之重的事情。因此對待學習,我一直都要求自己保持著嚴謹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而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是一個偏向工科的專業,一些專業知識與相關的原理並不是自己認真看書就能完全掌握,因此老師的講解十分重要。
我很感謝我的專業老師,因為他們始終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教導著我。無論是在課下還是平時的假期,他們都會及時回答同學們的問題。每次上專業課,老師們都會提前大半個小時來到教室做好課前準備,靜靜地等同學們來到教室,並且還會在課前認真地查勤,確認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每一節課的學習中。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專業課老師楊建波老師。楊老師經常會將課本中的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方便學生的理解。我記得在上航天航空概論課時,楊老師在課堂初始便告訴我們一個知識點:「在送別乘坐飛機出行的朋友時,『一路順風』並不是一句符合航空常識的祝福的話。」
一開始我並不了解為什麼,直到上完課我才明白,原來在飛機飛行的過程中,風向對機翼產生的升力影響非常大,飛機起飛著陸一般都是逆風方向,所以,有一點航空常識的人一般不說祝福乘坐飛機出行的朋友「一路順風」。(說明:在相同的滑行速度下,飛機逆風起飛時機翼產生的升力更大,滑跑距離短,能夠避免發生衝出跑道事故。)由這個具體例子,楊老師引出了本節課堂真正的知識點:飛機的機翼設計很重要,且大氣層中的平流層的對流氣流很弱,對飛機升力幹擾小,能夠保證飛機的平穩飛行,但平流層的高度比較高,所以民航飛機的飛行也應儘量靠近平流層。
對於工科類學科,對理論的實驗推算尤為重要。作為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的學生,我們也是一直被教導著永遠不能拋棄自己的敢於質疑的態度。哪怕是很多前人已經檢驗了無數次的真理,我們也要自己通過實驗實踐去確認。
疫情期間的教學難度大大增加。但楊老師以自己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努力克服教學難題。學生無法利用設備進行實驗,他便利用一些Multisim、MATLAB等仿真學習軟體,來幫助我們進行學習。除了平時的上課時間,楊老師還會另外抽出時間再幫我們講解這兩個軟體的操作。我們常常開玩笑說「賺到了」,學了一門電工課,掌握了三門課的知識。利用這兩個軟體,我們進行了基爾霍夫定律、日光燈功率因素的變化等仿真實驗,對課本中的理論知識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其實,不僅是楊老師,航空工程學院裡的其他老師亦是如此,他們都把自己的工作態度滲透到教學與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伴隨著我們這個新專業一起成長。我十分感激在大學中可以遇到這些好老師,在他們身上,我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也學到了認真負責的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所學的知識可能沒有辦法記得一字不漏,但老師們教給我的認真鑽研的態度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會是我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
在過去的一學期中,我參加了航空工程學院舉辦的各項活動。其中,參觀中航通飛公司的認知實習課程令我印象深刻。那時的我還在學習書本上各種不同飛行器的理論知識,沒想到竟然有機會可以近距離接觸飛行器。
一到中航通飛公司,講解員老師便帶領我們參觀了介紹展廳和組裝車間。
展廳中有各式各樣的飛機模型以及它們的相關介紹。第一眼便看到的飛機模型是中國大飛機三劍客之一——鯤龍AG600水陸兩棲飛機。它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也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這架飛機模型的出現,瞬間激起了我的強烈興趣。講解員老師給我們觀看了它的研製過程及首飛時的視頻,讓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讓我了解到它成功背後,研發團隊夜以繼日的艱苦付出:大到整個機身的設計,小到飛機上的每一顆螺釘安裝,都離不開無數次的計算和實驗。
除了鯤龍AG600,展廳中還展示了西銳SR20、西銳SR22、塞斯納凱旋208B、海鷗300輕型水陸兩棲飛機、領世AG300等商用飛機模型。而到了組裝車間,我們更是直觀地、近距離地接觸了不同機型的等比例模型。每一架模型都讓我感受到實體飛機的構造的精細,令我不禁讚嘆。
在參觀過程中,隨行的老師們參照這些飛機模型,進一步講解課本中的知識:飛機的翼型、機身構造、不同飛機發動機的特點、不同的發動機主要應用於哪一種飛機。如活塞式發動機——海鷗300輕型水陸兩棲飛機,主要應用於小型公務機、農業飛機、多用途運輸機等小型低速飛機上;而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速度高、推力大,則適用於較高速度飛行的飛機。
通過觀展,我不僅對課本中的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明白了選擇做一名中國航空人的將要面臨的艱難困苦。但與此同時,這也令我堅定了要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航空人的決心,我期盼著自己有一天也能為中國的航空事業添磚加瓦。
不知不覺,我學習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已有一年時間。我深知如今所學的理論知識不過是九牛一毛,前面還有更多未知的挑戰等待著我。因此,即使未來的挑戰會更加困難,我也會繼續去探索航空這一領域,去發現它未知的美麗。
人類社會智能化時代已悄然而至,無人駕駛航空器深度滲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展現出廣闊、長遠的發展空間。
航空工程學院為有志於航空事業的同學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構建了高素質強能力的師資隊伍。在這支隊伍裡,有航空器設計方面的全國頂尖人才,飛機高級設計人員;有民航系統的技術高管,曾擔任航空公司飛機維修部總經理、擁有3種機型試車和4種機型放行執照的汪冰生為教授;還有無人駕駛航空器設計、使用、運營方面的企業家人才,「中國航模第一人」何聰發等;更有學緣、學位職稱年齡結構合理、「雙師型」教師佔比70%的學院師資人才庫作同學們的授課老師,他們是同學們在航空的世界裡遨遊的知識、技能、素養的稱職的引航員。
學院專門設有航空工程技術中心,供同學們實驗、實習、技能訓練。中心統管包括航空專業基礎、專業原理及專業實驗(習)室,能夠開發出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熱工氣動、航空材料、飛機結構與強度、航空動力裝置、飛行控制與儀表、綜合航電系統等專業實驗實習科目;與中航通飛(珠海)、中國南方航空珠海公司飛機維修廠等十餘個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基地,能夠滿足學生實踐教學需要。擬新建的學院航空大樓設計已經完成,未來將為同學們提供更加優越的自習、實驗、創新的條件。
學院積極拓展外部學科發展空間,優化內部辦學資源,先後與國內多所航空院校建立了業務聯繫,通過交流協作促進辦學層次和水平的提升,充分發揮地處珠海航空產業園區的優勢環境條件,與中航通飛(珠海)、中國南方航空珠海公司飛機維修廠、珠海花花飛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十餘個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形成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保障機制。
學院培養的人才主要面向廣東省及大灣區(佔比約80-85%),兼顧全國,同學們可在航空產業基地、航空公司、機場、航空服務企業、航空教育與科研單位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航空器的研究、生產、測試、檢修、使用、維修、服務與管理等方面,同學們的四年學成後累積的才華將會得到很好的施展平臺。
未來10年,我國航空產業人才需求總體將持續增長,大灣區對航空人才的需求將處於持續旺盛的狀態。民用航空方面,運輸航空按人機比100:1、通用航空6.6:1計算,到2025年,全國運輸航空需新增各類人才約25萬人,通用航空約1.7萬人,無人機約需駕駛員100萬人;飛機的研發製造和使用維護及服務保障等形成的產業鏈方面,還有大量的人才需求。在各類航空人才中,崗位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航空工程人才。
歡迎你們考報吉珠的航空工程學院,我們一起親歷、見證中國航空由大到強的偉大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