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觀察到底可以多細緻?
譬如蹲在iPanda熊貓頻道上,看一堆黑白糯米湯圓睡覺、爬樹、打架,一看看好幾個鐘頭的愛好者並不少。
這種熊貓愛好者能從一堆黑白黑白黑白裡,準確地分辨出每一隻不同的熊貓,對應上他們的花名。
如果這時候你追問:這不都一毛一樣麼?是怎麼認出來的?
胖達粉們會告訴你:看啊,看久了就知道,臉有圓有尖,耳朵有大有小,黑眼圈都不是一個形狀,就算是毛色,也會黑白相間出不同層次。
如果你還是不能理解,大家明明都長的是肉眼,這項辨認工作是怎麼完成的?
那還有你更無從想像的「超高難度」辨認工作。
例如一種被稱為「海上大熊貓」的豚類——中華白海豚,又叫印太洋駝海豚或駝背豚。敲黑板,這是唯一一個以「中華」命名的海洋豚類哦。
「海上大熊貓」的名字,已經表明了它的珍稀。目前,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東南沿海近岸海域,總數量在6000頭左右。陸源汙染、棲息地衰減、種群隔離,都會將中華白海豚推向滅絕。
有科學家預測,如果不採取保護措施,中華白海豚將在三代內失去超過七成個體,五到六代之後就將完全滅絕。
而拍照,對每一隻中華白海豚進行個體識別,是中華白海豚保育中的一項關鍵工作。
胖達粉們在電腦前磕著瓜子喝著茶,就能隨時看到自己愛豆。
而作為從事中華白海豚保育的工作者,每一次為了拍中華白海豚,鄭銳強至少需要在茫茫海面上漂三天。
給海豚拍照,是一件專業和費力的事情:需要長時間舉著相機,還要判斷好白海豚遊行的速度和方向,快速聚焦和反應,才能抓拍到白海豚的照片。
再敲黑板,拍照,不能光顧著拍愛豆的完美顏值。更重要的是拍到它的背鰭!
中華白海豚比熊貓還少了一種色兒,還水裡來浪裡去,所以辨認白海豚,主要靠認背鰭。就像人拍身份證,人的左臉、右臉,白海豚就是背鰭的左邊、右邊。同一隻海豚,還要從不同方向進行拍攝。
拍照難,辨識並給不同的海豚建檔案更是一項繁重的工作。鄭銳強得從照片裡把背鰭部分摳出來,用肉眼和資料庫裡幾千頭海豚做對比,如果一次出海拍到的圖片有2000張,資料庫裡有2000隻海豚,那麼需要對比的次數就是二者相乘,4000000次。
所以,願意幹這項工作,而且能夠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在全中國,專職做中華白海豚保育工作的只有為數不多的20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合作也非常有限。
同時,國內歷史最長的白海豚研究數據,也只積累了10年左右,不及白海豚壽命的1/4;大部分種群的數據都是片段化的,甚至完全缺乏。
能不能讓公眾參與進來,讓更多的人一起來保育中華白海豚呢?
鄭銳強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由於公共數據、參與渠道甚至是技能工具的缺乏,都可能讓願意幫助白海豚的人止步不前。
他用了兩年時間,針對廣西欽州三娘灣以及粵東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拍攝了差不多十幾萬張照片,形成了一個關於白海豚的資料庫,並與廣東省數位訊號與圖像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合作,自主開發了finGO項目,藉助AI、圖像識別等技術,通過背鰭檢測、評分與匹配,進行中華白海豚的個體識別。
但,finGO項目存在運算速度偏慢、準確率待提升、應用範圍僅限於科研團隊、相關海洋生物多樣性數據的透明度較差、無法向公眾開放數據埠等諸多痛點。
這還能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轉機來自一次由騰訊優圖實驗室、騰訊雲AI、企鵝愛地球、騰訊雲開發等聯合發起的騰訊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
2020年底首次發起的挑戰賽上,有一個與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共同設計的「野生動植物保護」賽題,比賽通過開放騰訊優圖實驗室、騰訊雲AI提供的技術能力,助力大家開發創新應用。
「這不就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情嘛」,鄭銳強和小夥伴們合計了一下,藉助騰訊雲的AI技術,無疑能極大地提升中華白海豚個體識別的運算速度,彌補此前技術嘗試的不足;而通過騰訊平臺及微信小程序的影響力,也能推動物種保育理念,實現海洋生物多樣性教育的目的。
就這樣,他們組隊在finGO項目的基礎上升級推出了「iDOLPHIN」項目——基於騰訊優圖實驗室、騰訊雲提供的AI技術打造的首個中華白海豚個體識別與公民科學工具。
現在,iDOLPHIN小程序已經可以做到,單張中華白海豚圖片識別準確率達到93%以上,從上傳照片到處理照片,到反饋結果,整個過程僅需要10秒。未來,這個小程序還會對所有人開放。
是的,對於中華白海豚的粉絲們來說,跟胖達粉PK誰能更快認出自家愛豆的時刻,很快就要到了!
大家如果在野外拍到了中華白海豚的帶鰭靚照,可以隨時上傳這個小程序,辨認出是哪一隻白海豚寶寶,並彈出它的「生平小故事」。
在科普中華白海豚生存現狀,喚起公眾保護意識的同時,這些來自用戶們的點滴數據,將會在雲端匯集成為彌足珍貴的白海豚個體識別資料庫,為科研和保護提供依據。
這麼困難的認「豚臉」,AI比人類效率高了這麼多,事半功倍地解決了中華白海豚保育的大困難。
聰明的你一定想到了,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AI能力,以更便捷普惠的形式,來創新性地解決那些長期困擾大家的社會問題,用科學來加持公益呢?
騰訊當然也早想到了,所以才有了第一屆騰訊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並將之作為一項常規賽事年年舉辦了下來。
去年的大賽,設置了「野生動植物保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適老化無障礙設計」三大賽題,吸引了663支隊伍近3000名參賽者報名參與。
除了鄭銳強的「iDOLPHIN」項目,還有很多你想得到或者沒想到AI還能這樣用的項目。
一個叫「有光·解憂暖心喵」App,正在為越來越多青少年提供傾訴秘密的「樹洞」。藉助騰訊雲開放的AI技術接口,「有光·解憂暖心喵」可以模仿心理暖心師與孩子們閒聊,並為他們朗讀暖心師信件。
這一方面解決了諮詢師人數和時間有限的桎梏,能夠及時回應孩子們的「求救」,幫他們宣洩壓力。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社恐」,即便是在虛擬空間,也只願意跟機器人聊天。而人機閒聊,可以幫助他們慢慢地從機器聊天向真人聊天過渡。
「有時候,AI的回覆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現實中,還有很多在邊緣的孩子,等待光。」騰訊雲AI、騰訊優圖實驗室讓「有光·解憂暖心喵」App能夠正式上線,而QQ、微信則為「有光·解憂暖心喵」提供了更便捷的用戶觸達渠道,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找到光的方向。
另一個叫「悅齡」的小程序,則用AI努力填補上了這一代老年人群體面臨的數字鴻溝。譬如通過綁定手機號和硬體設備,子女可以遠程幫助老人設置備忘錄和電話提醒,並提前錄入子女的聲音,讓AI模仿子女的口氣播報老人的備忘錄內容,並在指定時間撥通老人的電話進行事項提醒。
功能雖然聽上去很簡單,但這個小小的程序卻在很多獨居的老人和他們的子女之間,架起了一道非常重要的溝通和關愛的橋梁。
你一定也開始好奇,今年的騰訊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又設置了怎樣的賽題?
12月23日,由全國婦聯宣傳部指導,騰訊公司聯合中國兒童中心主辦,企鵝伴成長、騰訊華東總部、騰訊SSV創新辦學實驗室、企鵝愛地球、騰訊優圖實驗室、騰訊雲AI、騰訊雲微搭承辦的第二屆騰訊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在廈門正式啟動。宣布大賽啟動的同時,騰訊也對外公布了全新的三大賽題:兒童安全保護/教育、素養教育、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
在兒童安全保護/教育賽題中,參賽者將聚焦現實世界和網絡空間中未成年人安全問題頻發的重點場景,融合AI技術設計解決方案,讓兒童避免遭受校園霸凌、不良信息等侵害。
在素養教育賽題中,參賽者將關注發展素養教育過程中遇到問題與挑戰,如教學方式單一、教學資源不足等,通過AI技術開發對應的教學工具,幫助教師和學生提升教學效率及學習體驗。
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賽題,則鼓勵參賽者發揮AI技術的優勢,開發出能夠激發和培養未成年人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解決方案,為國家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助力。
看完賽題,很多人或許會說,我也對這些議題感興趣,想為社會公益事業做一點點小小的貢獻,可我不是程序猿,不會寫代碼腫麼辦?
來來來,為了鼓勵更多咱們這樣的非程序猿非專業人士參加,今年比賽的門檻也降低了。
騰訊推出了一個騰訊雲微搭低代碼平臺,降低了對技術的要求,即便參賽者沒有太多技術背景,也可以通過拖拉拽完成一些小程序或者H5頁面、PC Web的頁面這樣的工作。
科技向善,最重要的不是定義「善」,而是推動「向」。只有先出發,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能做到什麼。而公益,則是「向善」最直接的切入口,在科技的底座上,每個人小小的「善」,都可以不斷被放大力量,拓寬邊界。
如果你也想用AI技術為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歡迎點擊閱讀原文或下圖文章,報名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