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 二維材料中量子缺陷—理論設計框架

2021-12-27 知社學術圈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二維材料系統可實現單光子發射器和自旋量子比特,為新型量子現象和技術應用開闢了一個嶄新的舞臺。例如,二維六方氮化硼結構可容納穩定的單光子發射器和自旋三重態缺陷結構,因而引起了人民的廣泛關注。然而,這些量子缺陷的不可控性及化學性質的不確定性阻礙了其進一步發展。通過引入能精確調控的外部缺陷,可以彌補量子缺陷化學性質的不確定性問題。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物理系的Ping Yuan教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來識別寬帶隙二維材料系統中的量子缺陷,可用於單光子發射體和自旋比特的設計。他們通過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計算了h-BN材料系統的缺陷能量,確定了具有三重態的缺陷結構,通過分析次級量子自旋的零場分裂,對相關能級進行了控制。此外,根據缺陷躍遷和輻射壽命,他們篩選出了h-BN中潛在的單光子發射器缺陷結構。該理論框架考慮了缺陷-激子耦合等多體相互作用,並計算了每個缺陷的電子結構和光譜。通過考慮Huang-Rhys近似之外的聲子波函數重疊,作者開發了一種計算非輻射系統間交叉速率的方法。這項工作為二維材料中缺陷設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第一性原理理論框架,並為二維材料在量子信息科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參考。

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7: 59 (2021),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

Intersystem crossing and exciton–defect coupling of spin defects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Tyler J. Smart, Kejun Li, Junqing Xu & Yuan Ping

Despite the recognition of two-dimensional (2D) systems as emerging and scalable host materials of single-photon emitters or spin qubits, the uncontrolled, and undetermined chemical nature of these quantum defects has been a roadblock to further development. Leveraging the design of extrinsic defects can circumvent these persistent issues and provide an ultimate solution. Here, we established a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ccurately and systematically design quantum defects in wide-bandgap 2D systems. With this approach, essential static and dynamical properties are equally considered for spin qubit discovery. In particular, many-body interactions such as defect–exciton couplings are vital for describing excited state properties of defects in ultrathin 2D systems. Meanwhile, nonradiative processes such as phonon-assisted decay and intersystem crossing rates require careful evaluation, which competes together with radiative processes. From a thorough screening of defects based on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we identify promising single-photon emitters such as SiVV and spin qubits such as TiVV and MoVV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This work provided a complete first-principles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defect design in 2D materials.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繫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焦點

  • 曼大石墨烯二維材料應用研討會成功召開,加速石墨烯二維材料商業化
    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成功召開,此次研討會為亞太地區企業家與曼徹斯特大學石墨烯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交流會,更是推進曼徹斯特大學二維材料在亞太區域實現產業級應用的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會議現場盛況同日下午,曼大校長Nancy Rothwell教授與參會企業家見面,她表示非常高興能看到中國的企業對曼大的二維材料技術的持續關注,並表達了對曼大與中國企業未來在石墨烯及其他二維材料產業化領域的合作充滿信心
  • 聲學系統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在聲子晶體中實現雙重狄拉克點2. 拓撲相變過程演示3. 聲自旋相關的單向聲傳輸4. 受拓撲保護的聲傳輸前面的推文中已經向大家展示過了二維系統中的聲谷霍爾效應以及彈性波超材料中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傳輸,本文以南京大學何程老師2016年的文章(C. He, et al.
  • 液體量子光子學
    大多數光導材料的性質都可以用洛倫茲模型簡潔地描述,它是亨德裡克?洛倫茲(Hendrik Lorentz)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建立的一個經典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電子束縛在原子上構成一個偶極子,偶極子在光照下自己再產生光場,並與入射光相互作用。光導材料中所有原子產生的光場與入射光場疊加,共同構成材料中傳導的光。在隨後幾十年裡,洛倫茲模型成為光學研究中的一個核心理論。
  • 化學所劉雲圻院士在二維COF/石墨烯複合薄膜材料製備獲進展
    二維有機框架薄膜材料是有機化合物通過共價鍵或配位鍵形成的二維多孔網狀材料,由於具有高度有序的孔洞結構、大的比表面積和可調控的活性位點,在催化產氫、儲能、傳感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在中國科學院先導B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劉雲圻課題組的科研人員開展了二維有機框架薄膜材料的可控組裝及規模化製備研究,並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887;Adv.
  • 霍爾誤差啟示提高了對二維材料的期望
    當人們遇到一種具有潛在有趣電子特性的新材料時,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測量霍爾電壓。這一點在新二維材料的爆炸中得到了證實,但事實證明,用二維材料製成的用於霍爾電壓測量的設備通常具有不合適的幾何形狀。這就是亞當Micolich新南威爾斯大學和他的團隊發現,當他們開始研究二維III-V半導體艾娜的特點,和實現之間存在不匹配他們需要佔的設置和設置他們的目標。
  • 進展 | 高壓比熱研究量子磁性相變
    量子磁性系統的相變研究近年來在理論上進展迅速,從具有拓撲序的量子自旋液體 [1]到超越朗道-金茲伯格對稱性破缺理論的去禁閉量子臨界點[2] 以及具有湧現連續對稱性的新型一級相變[3] ,新的結果不斷出現。
  • 得益於符合三維曲線的二維晶體,創造出工程應變的量子設備!
    其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指出了一種直接在原子薄晶體生長過程中產生工程應變的策略,這種策略旨在製造用於量子信息處理的單光子發射器。研究小組首先探索了平面晶體在帶有鋒利臺階和溝槽圖案基底上的生長。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晶體在沒有改變其性質或生長速度的情況下,沿著這些平坦的障礙物上下生長。然而,彎曲的表面需要晶體在生長過程中拉伸以保持其晶體結構。
  • 單狄拉克錐拓撲絕緣體的理論預測
    研究人員理論計算預測Sb2Te3、Bi2Te3和Bi2Se3是拓撲絕緣體而Sb2Se3不是,這些拓撲絕緣體在Γ點具有由一個Dirac錐組成的穩定而簡單的表面態。最重要的是,理論預測Bi2Se3的拓撲非平凡能隙為0.3 eV,比室溫下的能隙大。這些晶體的拓撲表面態非常簡單,用表面布裡淵區Γ點的一個無間隙Dirac錐來描述。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簡單而統一的連續體模型,捕捉這類材料的顯著拓撲特徵。
  • 梳理:近期Nature子刊報導的催化材料的最新進展
    有機光電催化劑有很強的合成可調性, 但其分解水的量子效率一般過低。英國利物浦大學的Andrew I. Cooper 團隊報導了一種具有可高效光解水產氫性能的材料——含碸共價有機框架(COF)。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的表徵,他們發現硫原子被氧原子逐個替換,產生固溶體型二維 MoS2-xOx晶體。基面上的氧取代位點充當單原子反應中心,顯著地提高了基面上電化學析氫的活性。這項發現有助於製備更加高效的二維電催化材料。
  • 「量子雷達」的曙光,理解理論與現實
    對於量子雷達應用,這些光子必須下轉換為微波頻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量子計算研究所(IQC)的克裡斯威爾遜,在論文「量子增強噪聲雷達」中描述了使用超導電路直接在微波範圍內產生纏繞光子對的工作成果。作為超導鋁的片上微波電路構建的非簡併約瑟夫森參量放大器被用作量子微波源。該過程中的一個挑戰是必須在極冷的低溫恆溫器下進行。
  • 【60秒半導體新聞】比特數全球最多 我國成功研製62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 「祖衝之號」/鴻蒙OS 2.0測試版繼續推進新增機型一覽
    據中科大消息,中國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量子創新研究院)潘建偉、朱曉波、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62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衝之號」,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可編程的二維量子行走。相關研究成果於2021年5月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 ACS Central Science: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等耐熱含能材料晶體的理論設計與實踐
    武器、航空航天、深井油氣開採等高溫應用場景對含能材料的熱穩定性提出了新的需求。耐熱含能材料傳統的設計方法主要是通過在多硝基芳環(大部分為苯環)引入氨基強化氫鍵作用,或是將多個多硝基芳環橋聯起來以獲得高的熱穩定性,尚缺乏系統性的設計準則。雖然近幾年新型耐熱含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構建兼具高的熱穩定性和能量水平的新型含能材料仍然十分具有挑戰。
  • 《Science》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使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難題
    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該結果使介子值優於最新發布的CODATA 2014校正後所提供的世界平均數值。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確實存在量子漲落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行為。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
  • 哈佛大學:小孩的肺更容易吸入金納米材料;Nature系列4篇丨頂刊日報20190824
    Choy研究團隊通過一個由PSSNa和NiOx組成的有效空穴傳輸雙層結構有效地減少NiOx表面缺陷和改善準2D鈣鈦礦薄膜質量。 研究結果表明,PSSNa的偶極特徵改善了空穴傳輸,從而改善了PeLED性能。此外,通過將KBr引入鈣鈦礦中,其膜質量得到改善並且陷阱狀態降低。
  • 於無序中尋找拓撲
    稍後,人們在置於強磁場的二維電子氣的實驗中觀察到了量子化的霍爾電導平臺,即量子霍爾效應。戴維•索利斯等人指出不同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對應於不同拓撲態,可以用拓撲數(陳數)來描述。2016年,由於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方面的理論發現,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這三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年來,拓撲材料的研究已經成為當前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焦點。
  • 預言or悖論:量子計算將無限接近人類終極答案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1905年最具代表性),理論物理研究和實驗領域爆發了一輪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革命浪潮。在牛頓數學和萊布尼茲幾何的支持下,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波色、泡利、薛丁格等大咖們輪番衝擊,成功突破經典物理學邊界——新的宇宙時空觀誕生。作為天才中的天才,愛因斯坦不可思議地集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大成,更幾乎憑一己之力締造了廣義相對論。
  • 頂刊動態丨Nature子刊/Nano Letters/AFM等期刊電子材料學術進展匯總(電子周報第14期)
    由於納米顆粒體積極小,常表現出一些大體積同類物質不具有的性質,如半導體納米粒子的量子束縛、一些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胞質共振及磁性材料的超順磁性等。近日,來自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和格拉茨技術大學的Franz-Philipp Schmidt(通訊作者)等在文章中介紹到等離子體納米粒子的內耦合可以顯著修飾它們的光學性質,在單獨的矩形納米粒子內部的這些邊緣耦合會導致模式分裂 並導致正鍵、反鍵模式的形成。這一理論結果將為今後的解釋和設計等離子體光譜提供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