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擠破頭當兵,就是為了如今擠破頭轉業?

2021-12-29 虎頭軍師

收錄於話題 #轉業之路 38個


又是一個轉業季,伴隨著裁軍的持續推進,無數人又脫下了軍裝。當告別軍營時,在身後目送著他們離隊的,是一排排別樣的眼神,有不舍,有迷茫,更多的似乎是羨慕或失落。大家在內心裡盤算著自己的條件,盤算著可能出現的機遇,期待當它出現時,能夠果斷抓住,不留遺憾。有人得償所願,躊躇滿志,有人希望落空,失意滿滿,在轉業這個人生的重要關口前,誰都不敢懈怠,誰也不敢馬虎。

2019年,對老鄧來說,就是一個新的關口。

十餘年前,小鄧為了當兵,也是使盡了渾身解數。那時候對部隊的認識也就停留在某TV軍事頻道和軍旅影視上面,而家長又覺得部隊畢竟是體制內單位,聽起來又相當威風體面,也一再攛掇小鄧去當兵。求爺爺告奶奶,在找遍了能認識的一切體制內熟人之後,小鄧過七關斬八將,從上千個報名的人中間,成為了幾十分之一。在穿上軍裝的時候,小鄧心裡就有個懵懵懂懂的困惑,當兵不是保家衛國嗎?要保家衛國還得找關係嗎?十多年後,小鄧才知道,大家把當年那回事叫做「流毒」。

小鄧在部隊裡考上了軍校,成為了一名共和國軍官,而老家的父母也一再向親鄰展示自己的決策英明。只是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對小鄧的幫助也就僅限於此。在軍校畢業時,小鄧也想再搏一把,只是在「流毒」的危害下,在人情、關係與能力的PK中他又敗下陣來,只能再回到邊遠的老部隊。

排職、連職、營職,每一次職務的提升,給小鄧帶來的幸福感非常有限。時間長了,他才知道,當兵的時候拔草搞衛生、當排長的時候帶大家拔草搞衛生、當連長的時候檢查大家拔草搞衛生,這真的不是一個段子。而遠方的父母、異地的妻女,又加劇了他離開的決心。最終在一個營區外夜黑風高、辦公室燈火通明的晚上,老鄧在寫完一篇反覆修改了N次的講話稿後,聽著窗外呼嘯的冷風,內心裡徘徊多時的想法在那一刻有了最終的結論,於是他提起筆,鄭重地寫下了「轉業申請」四個字,手寫體現誠意,熬夜體現堅決,這篇文章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完工後他將筆一扔,哈哈離去。

後來,老鄧想起這個場景,總覺得自己有班超遺風,只不過,班氏是投筆從戎,老鄧開玩笑說自己準備「棄筆從農」。而他那篇著名的轉業申請,也居然一時成了大家爭相效仿的模板。

只是沒想到,當年是擠破頭來當兵,而如今離開,居然一樣要擠破頭這麼難。這些年,他見過有剛畢業就要復員的,有要死要活想轉業的,極個別的也有巨大壓力下精神失常的,邊遠地區的陸軍老野,仿佛成了一個黑洞,很多人為了離開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老鄧標杆一般的轉業申請,好像也沒有在領導的心裡激起多少漣漪。

老鄧的軍校同學雄大,分到了遙遠的南疆。雄大是高考進入軍校的,本省只招二十多個人,雄大也算是箇中翹楚,但他很快發現這裡似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始終覺得望眼欲穿的遠方,有一段令人驚豔的風景,於是想盡了各種辦法要離開。在畢業聯考時,他故意不參考,想以畢業考核不合格為由被退回,不料學校出於合格率考慮,給未參考的雄大打了個「合格」,同時又把他分配加發配到了南疆地區。歲月並沒有磨平雄大的稜角,他一直懷著離開的決心,並不斷尋找著機會。在2019年的轉業季,他和老鄧一樣,又一次提交了申請。雄大信心滿懷,這些年他的鬧騰不斷、向領導展現出的堅定決心、前任領導為了息事寧人讓會鬧的孩子轉業的先例,都讓他的成功率提高了好幾成。

老鄧是幸運的,他的部隊由於裝備老舊,被裁撤的員額較多,他成了其中的一員。接到轉業通知時,他覺得這個結果,已經不枉自己這段時間「上躥下跳」,一如當年為入伍當兵時的那般波折。而雄大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他的單位來了一位新政委,這位新政委的父親是一位高級將領,所以這決定了新政委絲毫不會在意那些鬧騰者帶來的安全壓力,他果斷地下了一條指示:鬧轉業的,讓他一直耗到不能再耗為止。雄大的心拔涼拔涼的。他想起自己的這十年,仿佛什麼都沒有做,一切只是為了轉業,然而到最後芳華碎了一地,卻依然未能入願。

當年我們擠破頭來當兵,如今我們要擠破頭去轉業,更怕的是,頭擠破了,卻仍然沒有轉業。

後來,老鄧有一天看到了一組漫畫,心有所感地寫下了一段話:

當年我們自由的田野上奔跑,忽然看到有一個巨大的院子,門口排滿了長隊,我們也不知道這裡是什麼,於是懵懵懂懂地進了隊伍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達到了隊伍的前面,進了這扇門。進去之後,發現一切仍然是不停地排隊,不停地競爭,在排過了一個又一個隊伍之後,終於又來到了一扇門之前,走出這扇門,我才發現,外面就是我從前奔跑的那片田野。

(END)

相關焦點

  • 我的轉業「頭三腳」
    可能也是運氣比較好,轉業之後到了地方省委級機關,很快立足並融入了進去。由於在部隊練就的好作風和「硬筆頭」,受到主要領導青睞,經常陪領導去北京出差,成為扁舟子師弟所說的「正能量」。詳見老婆說:最討厭你們軍轉幹部了,你以後不準這個樣子!人怕出名豬怕壯。
  • 你,是不是轉業安置中的「墊腳石」?
    想想還有幾個月就得吃下那碗酸楚的「滾蛋餃子」,老劉用被子蒙住了頭,心理很不是滋味。「不行你還是轉業吧,即使安置到企業,憑你那點寫寫畫畫能力,相信也能站得住腳。」妻子在發來微信安慰到。是的,老劉在中隊是文書。說到練兵打仗、執勤放哨的功夫那確實差了點,但是寫寫稿子、策劃方案的能力還是手到擒來。妻子的幾句話似乎點通老劉。
  • 當兵頭一年
    深更半夜,遠離駐地,背負五六式摺疊衝鋒鎗,胸前綁著一排空彈夾;十四歲的年齡,聽著遠處不知名動物的嚎叫,看著冷不丁竄起的,據說是「蘇聯」投放在草甸子上的一種定時信號彈,我懵懵懂懂地走著、尋找著。總是覺得身後有人,風吹草動都能嚇一個咧嗆。我只能強自壯膽,故意弄出點聲響來,心——就差沒跳出胸來,口——就差沒哭出聲來。所謂駐地,就是一個叫太平莊的村子。
  • 剛當兵,就被一條褲衩給教育了
    我做夢都沒想到會被一條褲衩教訓了!我去當兵 ,可我發現軍裝穿起來很寬鬆,尤其是裡面的褲衩,松的都夠兩個我穿了。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所有移民史的底色都是蒼涼悲壯的,尤其是在安土重遷的農業古國裡,向著海洋出發就是朝著日常生活相反的方向出走,帶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決絕、篤定和無奈。在人力掌控之外的境遇裡,媽祖是他們唯一的力量來源和精神寄託,她的目光所至,都是故鄉的慰藉。
  • 我為什麼反對說,「當兵是一種職業」?
    把退役軍人與畢業大學生擺到一起競爭上崗,把轉業軍人軍旅生涯全部「清零」,埋怨因為接受轉業軍人而影響選調大學生,直到發出「吃肉敲碗」言論,根據就在於此。其邏輯根源在於,認為當兵的本就沒什麼本事,所謂「好男不當兵」,退伍後國家能給現在的待遇已經不錯了,還要什麼自行車啊?太不知足了! 還一種是:哪個職業不辛苦呢?哪個職業沒有風險?
  • 轉業軍人應該是中年焦慮最嚴重的群體
    我認為在各地各部門,類似周某這種把安置軍轉幹部當成麻煩事,把一些爭取待遇的軍轉幹部看成刺頭、搗亂者的領導不在少數。一個周書記,在眾多轉業軍人心中成了一個傷害整個群體的符號。按理說,做過財政部辦公廳副主任的官員,在大衙門中混了這些年,早就是老司機了,怎麼會當眾說如此政治上容易被抓住把柄的話?
  • Jeff-三頭訓練十誡(練大三頭!)
    你可以通過加上這一次專門的三頭訓練來彌補這個不足。 假設你現在本來就是採用五分化的訓練計劃:胸背腿肩手臂,那你可以在胸和肩膀的訓練末尾加上一些三頭收尾訓練,具體可以參考之前的《三頭收尾訓練》。 第二誡:一定要注意你的背部訓練看到這一條建議,大家可能又不理解了。
  • 二戰後,被美軍用核彈頭炸了67次的馬紹爾群島,如今啥樣了?
    導語:二戰後,被美軍用核彈頭炸了67次的馬紹爾群島,如今啥樣了?戰爭是一場十分可怕的災難,它讓無數的人顛沛流離,讓無數的家庭支離破碎,讓人們無家可歸,讓人們將頭系在褲腰帶上。很多的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今晚睡著後還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戰爭就是這麼的不講人性,尤其是二戰。
  • 標兵丁輝:5次參加大閱兵4次駕駛頭車的「陸軍兵王」!
    「我要去當兵!」18歲那年,高中還未畢業的丁輝期盼著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當過兵的父親覺得丁輝太瘦弱,吃不了部隊那份苦,不同意兒子參軍。「一定要當個好兵,幹出個樣來!」鐵了心的丁輝還是偷偷報了名。懷著質樸信念,他一紮就是28年。當兵多年,兩個時刻讓丁輝終生難忘。
  • 如今當兵選擇2年、5年、8年、12年甚至更長時間哪個好?建議了解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如今現在參軍入伍至少是2年義務兵,其次是5年下士,服役時間稍微長一些的就是8年的中士,12年的上士和16年的四級軍士長等。軍人已經成為了全社會尊崇的職業,越來越多大學生都願意投身軍營,報效國家,建功疆場,抒寫不一樣的人生。如今當兵選擇2年、5年、8年、12年甚至更長時間哪個好?
  • lulu│我的"軍轉"之路(一)
    1988年從軍區要的進京指標,我毅然決然的選擇轉業,辦手續時,院長拍著我的頭說:「丫頭,我還能當幾年院長,在我職權範圍內會好好的培養你,你可想清楚,這辦了手續我就照顧不了你了。」我頭也不回的籤了所有手續,等拿到轉業證時我的眼淚湧出來了,我極力的控制自己不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哭泣,不爭氣眼淚就是不停的流。幹部處幹事安慰我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早晚都要走,趁年輕還能從新開始。」11年當兵的歲月點點滴滴的在我腦海裡滾動著:13歲當兵、14歲參戰、17歲當區隊長、18歲參加閱兵、22歲當醫生,24歲轉業,今天起就與部隊無緣了。
  • 勸人當兵是個「風險」活兒,不過我仍然勸你認清真相後選擇熱愛!
    高大上的那些不提,為了回來有個工作的也不提,就是去當兩年義務兵……當兵總是比不當兵要好的,一方面,孩子到了部隊能接受黨和軍隊教育,總比放在社會上自己碰撞要好的,例子就是身邊很多當兵回來的孩子明顯懂事多了;另一方面,孩子到了部隊能鍛鍊身體,總比天天宅在家裡被手機電腦廢掉要好的,例子同樣是街上隨處可見的留著小平頭的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舉手投足都比站沒站相、走沒走樣的社會青年看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