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突」,一般是指「東突厥斯坦」的簡稱,有時也指代所謂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斯坦(stan)」源自於古波斯語詞根,是指某人聚集的地方或某一地域,它是一個地理概念,而非國家政權概念。例如庫德斯坦、達格斯坦、陴路支斯坦等,都是指的地域而非主權國家。因此,「東突」分子所稱的「東突厥斯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主權國家既是毫無根據罔顧基本歷史事實,也是對概念的偷換。「東突」各組織是「東突」分裂分子建立的,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組織有: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簡稱東伊運;該組織也稱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黨)、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簡稱「東突」解放組織)、東突厥斯坦新聞信息中心(簡稱「東突」信息中心)、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簡稱世維會)等。無論何種「東突」組織,其目標都是用暴力手段將新疆從中國的版圖上分裂出去,成立一個以維吾爾人為主體,各突厥語族穆斯林民族共同構成的伊斯蘭國家。
分裂分子第一次打著「東突」的名目建立分裂政權始於1933年。該年11月,在喀什建立了所謂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但隨即遭到回族軍閥馬仲英的剿滅。1934年2月,該政權宣告解散,其餘孽逃往和田,繼續建立「伊斯蘭王國」分裂政權。隨後,馬仲英的繼承者馬虎山進軍和田,於當年8月剿滅了分裂勢力。「東突」的第一次建政鬧劇很快便徹底失敗。1944年9月,在蘇聯支持下,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個地區爆發了大規模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武裝暴動,並於11月成立了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即「第二共和國」,阿合買提江·哈斯木擔任領導人,幸運的是,他並不贊成新疆獨立。這是「東突」的第二次建政。蘇聯的目的並非真正支持新疆獨立,而是用其作為與國民政府談判的籌碼,以圖鞏固蘇聯在東北的特權,並確保外蒙古獨立獲得承認。不久,「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在蘇聯和國民政府的談判中被取締。由於此次武裝暴動是反抗國民黨的統治且得到了妥善解決,因此新疆和平解放後,黨和政府從民族團結的角度出發,將此次事件稱為「三區革命」,但其對後續「東突」分裂勢力的負性示範與影響應當予以明確。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及新中國成立後,「東突」分裂勢力的活動一直處於低潮階段,但自90年代開始逐漸進入了活躍期,其破壞活動在新疆各地屢有發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數額巨大的財產損失,也對維漢關係造成了不利的影響。2009年「7·5」事件之後,「東突」分裂勢力愈發活躍和猖獗,其破壞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空前加劇。「東突」各組織較為繁多,並沒有統一的領袖和基地。例如,「世維會」於2004年4月在德國慕尼黑成立,其領導人是熱比婭·卡德爾;「東伊運」是艾山·買合蘇木於1997年創建的,但他已於2003年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境被巴政府軍擊斃,「東伊運」和蓋達組織關係十分密切;「東突信息中心」於1996年6月在慕尼黑建立,系一夥旅居德國的民族分裂分子所糾集建立;「東突解放組織」也是於1996年建立,其總部設在伊斯坦堡,創建人為買買提明·艾孜來提,主要負責人有多裡坤·艾沙等。